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hui)

文章

中美結構性矛盾被誇大了

發稿時間:2022-04-08 14:49:10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廖崢嶸

  中美關(guan) 係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一對雙邊關(guan) 係,同時恐怕也是挑戰最多、最為(wei) 複雜的一對雙邊關(guan) 係。為(wei) 了穩定雙邊關(guan) 係的基本走向,中美有意建立起一種有別於(yu) “國強必霸、爭(zheng) 霸必戰”邏輯的新型大國關(guan) 係。中美構建新型關(guan) 係的一個(ge) 重大挑戰是發展過程中無可避免的結構性矛盾,隻是在國際政治話語體(ti) 係中,中美間結構性矛盾被誇大了。

  第一,中美的一個(ge) 結構性矛盾與(yu) 安全環境有關(guan) 。它主要產(chan) 生於(yu) 美國的亞(ya) 洲政策與(yu) 中國在亞(ya) 洲崛起的事實之間,不是全球性的,而是地區性的。自19世紀下半葉提出“門戶開放”以來,美國亞(ya) 洲政策的基軸是一貫的,那就是“均勢戰略”,避免衝(chong) 突。美國的亞(ya) 太再平衡政策仍然體(ti) 現的是這一基軸。美國一再強調,亞(ya) 太再平衡不是專(zhuan) 門針對中國。而事實是,由於(yu) 中國在東(dong) 亞(ya) 崛起,既有平衡已被打破。美國的亞(ya) 洲政策無論怎樣調整,客觀上會(hui) 越來越站到中國的對手方一邊。

  從(cong) 亞(ya) 洲或者東(dong) 亞(ya) 局部來看,中美在東(dong) 亞(ya) 平衡問題上的結構性矛盾幾乎無解。但從(cong) 全局來看,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中國尚不具備在全球性平台上挑戰美國地位的實力和意圖。中美兩(liang) 國在全球性問題上可以有更多合作空間。如果雙方在處理全球性問題上的共同利益越來越豐(feng) 滿,合作機製越來越健全,或許可以超越在東(dong) 亞(ya) 地區無可避免的結構性地緣政治矛盾。

  第二,中美關(guan) 係中另一個(ge) 結構性障礙與(yu) 意識形態有關(guan) 。中國作為(wei) 碩果僅(jin) 存的社會(hui) 主義(yi) 大國,相對實力增長了,但是對於(yu) “被顛覆”的警惕之心似乎並未消解,這方麵的不安全感還在增強。中美之間的任何具體(ti) 分歧都容易被放大成一國對另一國的根本性打擊和削弱戰略的一部分。

  意識形態問題服從(cong) 於(yu) 各自國內(nei) 政治議程,從(cong) 外交上進行折衝(chong) 樽俎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如果更加全麵、辯證、曆史地看這個(ge) 問題,可能出現另一種視角。資本主義(yi) 國家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間的生死對抗,除了意識形態原因之外,更多還是傳(chuan) 統的國際政治現實主義(yi) 和地緣政治競爭(zheng) 的體(ti) 現。美蘇之爭(zheng) ,本質上仍然是霸權之爭(zheng) 、國家利益之爭(zheng) 。不這樣看問題,就無法解釋為(wei) 什麽(me) 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之間同樣會(hui) 爆發戰爭(zheng) 和衝(chong) 突。

  意識形態對於(yu) 中美關(guan) 係的實際作用可能比想象的更輕微。這可能也要得益於(yu) 中美兩(liang) 國的政治和文化傳(chuan) 統都排斥將意識形態教條化。中國接受的社會(hui) 主義(yi) 是經蘇聯轉手的,並有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創造性繼承。撇開理論上的爭(zheng) 論不說,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無論在認識論、方法論,還是具體(ti) 的製度構建方麵,都在不斷大量吸收人類先進文明成果,包括美國的成功經驗。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政治體(ti) 製與(yu) 蘇聯也是不同的。美國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包容或許要高於(yu) 對蘇聯式的社會(hui) 主義(yi) 。這當然並不是美國對中國抱有特別的“善意”,而主要在於(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采取的務實發展戰略某種程度上也契合了美國當前的利益。

  第三,意識形態因素對於(yu) 中美關(guan) 係的影響可能不如想象中的那麽(me) 大,還有一個(ge) 重要原因。中國不同於(yu) 蘇聯,中國不但不搞意識形態輸出,甚至不鼓勵別國照搬“中國經驗”。中華民族沒有侵略基因,不搞意識形態和“經驗”輸出或是一個(ge) 證據。鑒於(yu) 中國文化的內(nei) 向性、防禦性和保守性,美國人非但不用擔心中國在意識形態方麵進行擴張,相反,美國恐怕需要費工夫激勵中國更多參與(yu) 全球性事務,更大膽承擔國際義(yi) 務。

   (作者是中國社科院和平發展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