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城鎮化的經驗
發稿時間:2014-06-23 00:00:00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石平洋
縱觀發達國家城鎮化的發展曆程,可以得出一個(ge) 基本結論,城鎮化是經濟社會(hui) 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an) 物,標誌著一個(ge) 國家工業(ye) 和經濟社會(hui) 的發達程度。大量的農(nong) 村人口脫離土地集聚到一個(ge) 地方,從(cong) 事工業(ye) 服務業(ye) 等二三產(chan) 業(ye) ,而當地的第一產(chan) 業(ye) 農(nong) 業(ye) 又能有足夠的承載能力供應這個(ge) 人口集中的聚居區。隨著工業(ye) 化過程中各種要素在地理空間上的集聚,曆史上的小城鎮就這樣形成了,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技的發展出現了規模的擴大和數量的增多。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為(wei) 紐帶的以大中城市為(wei) 主體(ti) 、多個(ge) 衛星小城鎮拱擁的城市群或城市帶。
從(cong) 發達國家城鎮化的進程來看,大致有以下幾個(ge) 特點。
工業(ye) 化推動
工業(ye) 化是城鎮化的基本動力,英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工業(ye) 化和城鎮化的國家。英國的城鎮化是建立在鄉(xiang) 村工業(ye) 的高度發展基礎上的,早在17世紀,英國就有1/2的農(nong) 業(ye) 人口農(nong) 閑時從(cong) 事工業(ye) 生產(chan) 。這些鄉(xiang) 村工業(ye) 集中在工業(ye) 村莊,相當一部分工業(ye) 村莊慢慢演化為(wei) 城鎮。在工業(ye) 革命開始以後,在“羊吃人”的“圈地運動”中失去土地的大批農(nong) 民湧進城市,成為(wei) 產(chan) 業(ye) 工人。英國的城鎮化緊隨工業(ye) 化的發展而發展,曼徹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一大批工業(ye) 城市迅速崛起和壯大。德國的魯爾地區、法國北部地區、美國的大西洋沿岸等地區都是隨著資本、工廠、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中,形成的城市密集地區。工業(ye) 化成為(wei) 城鎮化發展不可或缺的第一動力,隨著工業(ye) 化的不斷提升,城鎮化也不斷增多和壯大。
人口自由流動
國際上的城鎮化進程就是農(nong) 村人口向城市遷徙的低成本的過程。國外人口的遷徙是自由的,並有製度保障,沒有法律限製。人口遷徙取決(jue) 於(yu) 幾個(ge) 條件,一是收入,二是就業(ye) ,三是生活成本。由於(yu) 不限製人口遷徙,人口為(wei) 了追求生計、追求就業(ye) ,到城市定居,德國憲法規定選舉(ju) 、工作、遷徙、就學等公民權利一律平等,城鄉(xiang) 之間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差異不大。農(nong) 民要進城,隻需到市政局登記並且按章納稅,就可以成為(wei) 城市居民。作為(wei) 發展中國家且城市化率比較高的巴西的一位市長就講過,我們(men) 沒有理由來限製他們(men) 進入,隻有責任去改善他們(men) 的生活、就業(ye) 和居住條件。這是大量人口進入城市。還有一種就是在城市化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城市問題越來越嚴(yan) 重的情況下,城裏的一些富貴階層又向城市郊區轉移,在郊區居住,在城市工作,伴隨著富貴階層和農(nong) 業(ye) 人口和產(chan) 業(ye) 向中小城市集聚,產(chan) 業(ye) 擴張,企業(ye) 數量增加,商業(ye) 活動日益活躍,這就帶動了中小城市經濟發展。
發達國家對人口的自由流動管理不嚴(yan) ,對城市人口的界定標準也不一樣,美國規定集中聚居人口每平方公裏達到2500人就被定義(yi) 為(wei) 城市,瑞典隻要集中居住人口達到200人、法國規定隻要集中居住達到500人就被統計為(wei) 城市人口。如美國洛杉磯的一個(ge) 小鎮,常住人口隻有9000人,而在這裏工作的人口卻有7萬(wan) 多人。美國有三個(ge) 主要城市群(帶),東(dong) 北部的華盛頓—紐約城市連綿帶、五大湖南部的城市高度密集帶、加利福尼亞(ya) 城市連綿帶,創造了全國2/3的GDP。在這些城市群中,大中城市和小城鎮關(guan) 共生共榮,大中城市是核心區、就業(ye) 區,小城市是大中城市的商務區、生活區。日本有三大城市群,大東(dong) 京區、大阪城區、名古屋區,這三大城市區創造了全國GDP的70%。法國巴黎大區有1000萬(wan) 人口,在其周邊也有馬恩、賽納、翼瑞、斯滔亭、龐紳斯等許多小城鎮,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產(chan) 業(ye) 。
基礎設施拉動
發達國家在城鎮化過程中,加快以交通等為(wei) 主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伴隨工業(ye) 化的迅速發展,加快運河、鐵路、公路的建設,拉動了城鎮化。大批工業(ye) 城市迅速崛起,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就顯得尤為(wei) 重要。國土麵積廣闊的美國的城鎮化過程就是依靠修築收費道路的方式從(cong) 陸路開始了交通革命。19世紀40年代又形成了世界最發達的運河網。1828年美國開始修築鐵路,北太平洋鐵路、南太平洋鐵路、聖斐鐵路等相繼建成,貫通美國領土東(dong) 西,深入西部腹地,帶動了鐵路沿線新城鎮的創建。全國數以萬(wan) 計的大小城鎮已由鐵路網連接起來。鐵路運輸不僅(jin) 促進了西部開發和城鎮發展,而且大大刺激了工業(ye) 發展,對工業(ye) 化和城鎮化起了關(guan) 鍵作用。建設高速公路,引導郊區發展。由於(yu) 城鎮化快速發展,主城區人口過度集中,造成城市中心區環境、交通、治安狀況惡劣,而汽車的普及讓大批城市中產(chan) 階級遷往郊區定居成為(wei) 可能。為(wei) 推進郊區化,美國聯邦政府改善州際道路,完善公路係統,各州也采取措施帶動城市向郊區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高速公路總裏程已達5萬(wan) 英裏。
城鄉(xiang) 發展協調行動
美國政府在城鎮化進程中十分注重城鄉(xiang) 協調發展。20世紀20年代以來,美國城鎮化步伐加快,大城市數量及規模迅速上升,出現了以東(dong) 部、西海岸及五大湖區為(wei) 主的三個(ge) 大都市帶。但人口過度密集等城市化問題也出現在這些地區。到上世紀60年代,美國政府開始對大城市中心區進行再開發,將人口分流到小城鎮。注重整合各種要素,培育龍頭城鎮和城鎮群,提升聚集效能,在城鎮群向都市圈和城市帶發展中,推進區域城鄉(xiang) 一體(ti) 化、公共服務均等化,消除城鄉(xiang) 差別,實現均衡發展。10年後,美國10萬(wan) 人以下的城鎮人口增長了25%,從(cong) 7700多萬(wan) 人增加到9600萬(wan) 人。健全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隨著城鎮化推進和新移民湧入,美國大城市中心區的住房短缺日益嚴(yan) 重。為(wei) 此,政府建造廉價(jia) 公寓,建造低租金住宅,為(wei) 買(mai) 房者提供信貸抵押保證和稅收補助金。二戰後,為(wei) 引導城市人口外遷,聯邦政府安排1600萬(wan) 老兵在郊區定居,至上世紀90年代末,政府重點幫助低收入家庭、殘障人、少數族裔等弱勢群體(ti) 解決(jue) 住房難題。美國政府還以興(xing) 建工程和投入教育幫助城鎮居民就業(ye) 。在城鎮化初期,政府通過興(xing) 建大規模市政工程來提供大量就業(ye) 崗位,投入大量資金用於(yu) 職業(ye) 教育、失業(ye) 者轉崗培訓及失地農(nong) 民的就業(ye) 培訓,幫助他們(men) 就業(ye) ,大力扶持城鎮社區教育,鼓勵民間辦學,使所有學齡兒(er) 童都能享受到充分的教育。
日本在二戰以後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大量農(nong) 民脫離土地。日本政府為(wei) 新進城農(nong) 民提供與(yu) 城市居民相同的社會(hui) 保障和市民身份,保證了農(nong) 民在失地後不會(hui) 再失業(ye) ,成為(wei) 城市流民階層。采用各種措施增加農(nong) 民收入,維持農(nong) 產(chan) 品的高位價(jia) 格,保障農(nong) 戶有較多的基本收入,實現城鄉(xiang) 共同發展,確保大米完全自給和蔬菜大部分自給。這與(yu) 日本較為(wei) 成功的城鄉(xiang) 協調發展政策密切相關(guan) 。
德國城市分布均勻,11個(ge) 大都市圈遍布全國,中小型城市星羅棋布。德國小城鎮的通訊、電力、供水等基礎設施條件與(yu) 大都市基本沒有差異,醫院、學校、購物等應有盡有,而且自然環境優(you) 美,完善的基礎設施、方便的交通網絡和發達的汽車業(ye) 令德國人的活動半徑大大增加,好多人並不留戀大城市。
法國在城鎮化進程中十分注重農(nong) 業(ye) 的現代化。兩(liang) 次世界大戰使法國的農(nong) 業(ye) 受到了嚴(yan) 重打擊。二戰以後,法國政府將農(nong) 業(ye) 裝備現代化擺在了重要位置,逐步實現了農(nong) 業(ye) 裝備的現代化和規模化,提高了勞動生產(chan) 力,形成了專(zhuan) 門的農(nong) 作物產(chan) 區,一個(ge) 農(nong) 民可以耕作百餘(yu) 公頃土地,為(wei) 城市提供了大量勞動力。
從(cong) 發達國家城鄉(xiang) 協調行動發展的經驗可以看出,這些國家的城、鎮、村一體(ti) 化,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hui) 保障、產(chan) 業(ye) 發展、管理體(ti) 製和生活方式沒有太大的區別,實現了一體(ti) 化和均等化。在城鎮化中注重農(nong) 業(ye) 現代化,將農(nong) 民從(cong) 土地中解放出來,並保障農(nong) 民權益,讓更多的農(nong) 民進城推動城鎮化穩步發展。
規劃布局聯動
城市化是人口不斷由農(nong) 村轉向城市的社會(hui) 經濟過程,也是城市地域擴大、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普及的過程。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城市過大、過少、過小、過於(yu) 集中或分散都會(hui) 影響集聚效益和規模效益,占用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不利於(yu) 農(nong) 業(ye) 的發展。因此城鎮化必須正確規劃和布局,實行規劃和布局聯動,做到集中與(yu) 分散結合,使大、中、小城市結構合理、布局適當。
城鎮化建設總體(ti) 上要有一個(ge) 可持續性的發展規劃。通過規劃和政策,引導大都市地區的生產(chan) 活動主要集中在服務、研發以及非標準化的製造業(ye) 上,中小城市承擔更多的製造業(ye) 生產(chan) 活動。要為(wei) 本地居民創造更多的就業(ye) 機會(hui) ,要發展本地所需食品的加工和運輸網絡,不能完全依賴外部供給,要通過科技推動本地新興(xing) 綠色產(chan) 業(ye) 的發展,保護農(nong) 業(ye) 、水資源和野生動物棲息地。
小城鎮與(yu) 大都市的發展要同步進行。發達國家城鎮化發展曆史上,人們(men) 最先注意的是要優(you) 先發展大城市。基本經曆了從(cong) 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到都市區、大都市區的發展過程。但由於(yu) 大城市城區人口過於(yu) 密集、就業(ye) 困難、環境惡化、地價(jia) 房租昂貴、生活質量下降,帶來一係列弊端和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小城鎮的建設引起更多人的關(guan) 注。於(yu) 是人們(men) 向環境優(you) 美、地價(jia) 房租便宜的郊區或衛星城遷移,出現了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區人口郊區化、大城市外圍衛星城鎮布局分散化的趨勢,這主要發生在20世紀50—70年代城鎮化水平很高的發達國家。如美國除洛杉磯以外的12個(ge) 大城市的市區人口,在1950—1971年間,城市市區人口從(cong) 2625.3萬(wan) 下降到2552.4萬(wan) ,郊區及衛星城人口則從(cong) 1463. 5萬(wan) 增加到1714.7萬(wan) 。自1955—1970年,日本東(dong) 京每年的人口淨流入量達到30萬(wan) ~40萬(wan) 。東(dong) 京借助大容量軌道交通,主動沿軌道交通站點建設居民區,並提供高標準的生活服務、社會(hui) 文化和治安配套。使得很多在東(dong) 京工作的居民,都在距東(dong) 京市中心數十公裏的神奈川縣、千葉縣和埼玉縣等地居住。這說明小城鎮與(yu) 大城市需要同步發展,若隻重視大城市發展則會(hui) 危害無窮。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