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社會信任的衰退?
發稿時間:2014-02-20 00:00:00 來源:《世界知識》2014年第3期 作者:尹繼武
對於(yu) 美國社會(hui) ,有讚頌者,也有批判者。前者眼中的美國,是一個(ge) 美麗(li) 的帝國主義(yi) ,而在後者看來,美國的社會(hui) 問題多多,人情冷漠,到處都是赤裸裸的關(guan) 係。世紀之交,哈佛大學著名政治學教授帕特南觀察到,美國的傳(chuan) 統社區文化在走向衰落。在他的名著《獨自打保齡》中,他認為(wei) 托克維爾所描繪的傳(chuan) 統美國社區生活,早已如昨日黃花,喜歡過有組織的公民生活、關(guan) 注公共話題、熱心公益事業(ye) 的美國人消失了,大家越來越不喜歡跟鄰居喝咖啡聊天,建設社區生活,而隻關(guan) 在家裏看電視,或獨自去打保齡球。除此公共生活與(yu) 參與(yu) 的凋敝之外,美國人際和社會(hui) 信任度也呈下降趨勢。這似乎,將我們(men) 帶入了一個(ge) 成熟的冷漠社區生活,與(yu) 我們(men) 對美國的刻板印象,亦即人情冷漠、利益算計以及個(ge) 體(ti) 主義(yi) 等文化是相印證的。
美國人對自身社會信任的批判,值得作為外部觀察者的中國人,進行更多的理論和實踐反思。社會資本和信任,是粘合一個有序和幸福社會的基本要素。換言之,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人人隻將自己的世界嚴密包裹起來的世界裏,那麽,這個社會的交易成本是很高的、心理溫暖是偏低的。在此社區生活的人們,無法享受一種和諧的人際信任所帶來的幸福感。筆者在美訪學,稍有些許體驗美國社會之機會,也親曆過人際信任和交易成本之風險,同時也體驗了較高信任度所產生的文化衝擊。
首先,契約精神的深入人心。一般而論,美國文化的重要特點就是契約精神。這體現在立國基礎之《五月花公約》的簽訂。盡管這個公約,更多偏向於政治和公共治理之道,但其所代表的契約精神,便成為美國社會和政治文化的一種基礎。因此,普通百姓遵循的是契約基礎之上的法治,而不是人際基礎上的個人關係。筆者的拉美裔房東,曾經因為自己糊塗,在出租房屋時,在已將房間出租給一個租客的情況下,卻又收了另一租客的定金。因此另一租客,要求房東解決他的住宿問題,即幫他找到另一個合理的住處。房東雖然精明,但一時糊塗,在一張手寫的收據麵前,也百口難辨,自覺理虧。雖然窩火,但還是東奔西跑,試圖在拉美裔鄰居那尋找一個合適住處。此事雖然不足以說明美國的契約精神是如何的深入人心,但這種在一紙收據麵前,隻能低頭“認罪心虛”的做法,也是筆者生活經驗中不多見的。
其次,商業信任的簡單和直接。很多初到美國的同胞,或許對於一些商業交易甚感十分擔憂,同時也時刻警惕被騙可能。在美無論網上還是商店購物,均是家常便飯。但筆者發現,美國的日常商業交易邏輯很簡單,尤其是涉及到交易實情、售後等我們所常煩惱的環節。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信用卡刷卡過於“隨便”和“方便”,以至於我們經常擔心會不會被盜用;另一訪學學者,2012年12月在上海購得一部蘋果手機,差不多近一年了,到紐約蘋果店反映,說手機按鍵不太好用,服務人員熱心並客氣給免費更換一台新機,讓朋友大吃一驚,感歎不已。我曾在沃爾瑪網站購買嬰兒奶粉,中途快遞或有磕碰,導致兩罐破裂。這實在讓我膽戰心驚,心想,如何才能索賠呢。在各方網絡收集、向朋友電話谘詢後,終於給客服發了一封郵件,附上破裂罐子的照片,其實隻是有驚無險,客服人員非常客氣,鄭重道歉,對我的損失表示抱歉,並表示奶粉不用快遞回去了,全額返回付款。筆者也好購英文書,有一次快遞過來,其中重發了一本書,而我所購買的書卻遺漏了。在簡單郵件溝通後,對方也是客氣道歉,並表示書不用郵寄回去了,建議捐贈給大學圖書館或教會吧,全額返回書款。
在日常商業交易中,盡管偶爾也會遇到不良商家,得十分小心,但總體上,筆者所碰見的幾件小事,均對美國的普通商業交易信任較高的認識。總體來說,商家對於顧客的信任度是很高的。因此,當我在網絡上搜索在美換貨經驗時,碰到若幹帖子,講述如何將自己不是購至沃爾瑪的貨物,到沃爾瑪退掉,並返回現金的“成功”案例。這種行為道德評估且不論,但實在是有點出乎個人認知預期。美國日常商業交易的信任較高,或許有它自身的理由。比如,美國文化和宗教中,對於行為規律的各種戒律和內省較多;美國經濟很發達,普通交易那些費用不多,不足以讓人扔掉道德,從而幹這種占小便宜的勾當,猶如常言“衣食足而知榮辱”吧;或許美國社會的普通道德水平,還不是那麽低,總之社會生活中,人們還是內化契約精神、遵循聲譽和麵子的律法等等。
當然,或許上述較好的商業信用邏輯,並非是屢試不爽,也並不是人人皆有。因為,正如《獨自打保齡》等其他社會資本研究著述所揭示的,美國社會的人際信任以及公共參與,其實是越來越下降的。或許,這也跟這個開放式的大熔爐有關係,比如更多移民的進入、國際化大都市和互聯網等人際互動和社會生活的現代性異化,以及法治精神等還會經常受到非製度性等挑戰等等。總而言之,文化和規範的形成以及衰敗,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或許會持續數百年的進程。但一個“好的世界”,仍然值得我們期待,所以對於美國的美麗之處需要虛心學習,而對於毛病之處,也需無情批判。
(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