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轉型啟示
發稿時間:2013-11-14 00:00:00 來源:南都網 作者:和靜鈞
摘要:德國外交轉型無不具有啟發性,沒有一個(ge) 國家可以承受墨守成規的外交政策,一個(ge) 一成不變的外交戰略,不但無益於(yu) 本國的國際發展,也令周邊及國際事務充滿了不確定性,因為(wei) 落後的外交理念導致行動上的幼稚,而幼稚病總是與(yu) 暴躁症是連體(ti) 物,外交陷入“臉色外交”的喜怒無常之浮淺層麵。
拉動歐盟的“三駕馬車”中英國和法國的衰弱,凸顯了深居歐陸中心地帶德國的感召力,歐元區問題不斷,唯有德國才具備在統一貨幣歐元與德國馬克的切換中遊刃有餘的經濟能力。美國自2008年起經曆了金融風暴、醫改僵局、“財政懸崖”、“占領華爾街”、“政府關門”並與災難性的“債務違約”僅一步之遙等種種危機,至今仍無法從阿富汗戰爭中全身而退,而新興經濟大國中國對古典自由主義下的理想主義外交樂此不疲,眼光隻盯著雙邊貿易額的華麗上漲。種種背景下,越來越多德國的鄰居、歐盟的其他成員國甚至來自洲際的友邦國,都在呼籲德國從曆史的自卑中覺醒過來,以發揮更大的全球領導力。
這就是為什麽上月底德國兩家極有影響力的智庫如此隆重地推動一份呼籲德國外交轉型的報告,這份題為《新權勢,新責任》的報告,是德國51位資深外交與安全專家的共同智慧之作,報告呼籲德國在一個正在改變的世界裏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德國未來將“更經常更果斷地發揮領導作用”。
同樣,這樣的外交轉型呼聲在目前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的組閣談判中時時傳出。一份被稱為指導下屆德國聯邦政府的外交戰略文件直言不諱地承認,德國將積極塑造全球秩序。
而一切的看點,將不會是德國如何在中東加強影響力,也不在拉美的經援,而是一個德國之前一直暗中推動的“歐洲軍隊”。美國在歐洲構建了集體安全構架,其執行力量就是北約。德國推動的“歐洲軍團”一旦成型,標誌著歐盟這一經濟共同體實現了軍事與政治的高度統一與融合,北約將淪為美國的北約,而非是歐洲的北約。
從曆史的維度看,德國曆次崛起都受益於側翼超級大國戰略競爭之紅利。18世紀歐洲的側翼大國英國與俄羅斯在歐洲大陸爭奪勢力圈,德國正好處於兩個環形勢力圈交集地帶,普魯士崛起,一舉統一了德意誌。冷戰時代德國同樣處於海洋超級大國美國與歐陸側翼超級大軍蘇聯的勢力交集地帶,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經過一段短暫的美國“一超獨霸”時代之後,格局又呈現出跨大西洋側翼大國美國與跨太平洋側翼大國中國與俄羅斯三強競爭之勢,德國基於地緣優勢,又處於三環勢力交集之範圍,德國之力量跨越式暴長,應是意料中之事。
一直以來,歐洲都懷持有“普遍權勢”之夢想,這是羅馬帝國留下的遺產,它曾被哈布斯堡西班牙的腓力二世、法蘭西第一帝國時代的拿破侖、納粹德國時代的希特勒等重拾過。今天德國發出的采取“進攻性”世界政策之呼籲,顯然不是曆史的簡單複製,而是一種基於全球領導能力之上的“普遍權勢”,歐洲軍隊也不會是被德國壟斷權力的私家軍。
沒有人應該對德國的轉型驚訝。德國現為第四大經濟體,有著世界上最優良的財政表現,有著最具創造力又最具企業精神的人力資源,德國總不能永遠在曆史的悔罪中一直保持對世界事務的“卑躬屈膝”,從德國力求入常之舉就表明德國並不滿足於優良的“德國製造”。隻要德國“進攻性”世界政策是良性的,沒有人可以基於曆史的緣由而拒絕德國的新角色。
德國外交轉型無不具有啟發性,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承受墨守成規的外交政策,一個一成不變的外交戰略,不但無益於本國的國際發展,也令周邊及國際事務充滿了不確定性,因為落後的外交理念導致行動上的幼稚,而幼稚病總是與暴躁症是連體物,外交陷入“臉色外交”的喜怒無常之浮淺層麵。
(作者係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