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醫療保險的節約措施
發稿時間:2013-07-29 00:00:00 來源:共識網 作者:遇羅錦
1986年我來到德國,感覺德國的醫療保險是一流的。一般老百姓都加入最大的醫療保險公司“AOK”,它也是屬於聯邦衛生部認可的民營企業。
所以感覺它是一流,完全是自己的切身體會--無論去哪一位醫生那裏看病,都能感到醫生對病人一律平等,親切耐心,隻想給你開好藥,希望你的病快些好起來。當時所有的醫療和醫藥費都由保險公司全部付款。
一年年,隨著失業人數的隻增不減,隨著大量外來移民的流入,以及對亞洲門戶的開放和歐盟的成立,馬克變成了“貴元”,人人的錢少了一半,物價卻又不停地漲著,國家赤字沒頂,柏林的“赤字大鍾”天天標示著:凡是在德國出生的每一位嬰兒,從一出生起就背著多少多少債務,而這數字竟然是隻增不減。德國女總理不止一次的公開哀歎:“德國國庫空了!”於是,在普遍覺得錢遠不如以前那樣夠花時, 醫療保險措施也便隨即改變--
先是聯邦衛生部給醫生下達指令, 不能隻給病人開好藥貴藥, 許多好藥貴藥及常用藥,一律由患者自費。比如, 一家私人診所大約有一千位患者,醫療保險公司規定, 每月此診所應不超過一萬五千歐元的醫藥費。如果醫生每月給患者開藥的錢數超過了規定, 則會扣除醫生的工資所得。由於連藥品也從亞洲大量進口,許多藥品質量遠不如先, 無奈它進口價格很便宜。甚至一些德國製造的好藥,被國外的冒牌貨所代替, 反而再也不生產了。
無形中,患者變為兩種公民: 一種是少數人經濟條件好能買好藥的,一種是大多數人經濟條件差隻能吃次藥的。
但許多窮人偶然得了小病,尚不至於付不起好藥的費用, 寧肯付款, 也不願吃壞藥糟蹋自己的身體, 隻要向醫生口頭聲明:“我願意自己付錢。”醫生便給你開好藥的自費藥單。但那種得了糖尿病﹑肝病或癌症的患者,一般自己是付不起醫藥費的。久治不愈的大病,長期吃藥也不見好轉的,那就隻有安靜地等待上帝召喚而解脫吧,這種情況在1986年,是誰也想不到的。
隨著失業大潮和時間的推移,醫療保險公司也越分越細: 根據職業分門別類。比如,你是屬於坐辦公室的公務員;你是屬於農民;你屬於教師或教授;你屬於手工業者;你屬於運動員; 你屬於建築工人;你屬於工程師; 你屬於藝術家; 你屬於飯店老板……全德國,竟有三百多家根據職業不同類型的醫療保險公司!老百姓習慣地統稱之為“私人醫療保險公司”;其實亦都是屬於聯邦衛生部認可的民營企業。但唯有外國人,無論是否入了德國國籍,無論是否很有地位很有錢,卻沒有一位建立過這種公司。
此種分類的理由,是認為根據職業, 可以更具體﹑更得當地得給予患者治療;加入者亦有一種與“芸芸眾生”有所區別的高貴心理。他們每月所付的保險費,高過AOK的標準很多。這些都屬於能付得起貴藥的“上等患者”。就連在候診室等待叫號時,凡是“私人醫療保險公司”的患者,都被優先叫去赴診,以視對他們的優待。 診所特意單給他們星期六診治,以便連窮人也見不到, 讓他們格外安心和舒服。這在1986年,也是絕對沒有的事。
然而,美夢並不因你的高貴和舒服永遠將就你。窮人中也有很多過去恰恰
屬於這等階層--但,突然你失業了,因年齡或經濟條件的改變,你無法再留在私人醫療保險公司,也就等於被此公司“自動開除”了。過去你每月的醫療保險費比大眾化的AOK高出很多, 也就等於白交了。如果你還做了退休和生命保險, 可你又無法再繼續付款,你的退休金和生命賠償的好夢也就等於全部泡湯。要命的是,也有私人醫療保險公司宣布自己破產的, 結果所有的客戶都倒了大黴,損失巨大又無處講理。尤其是你從雲端一下跌子進了勞動局或社會局, 他們第一問就是你是否做了什麽什麽保險? 你必須填表交代清楚。你才發現,你忽然變成了不能再有這些保險的窮人了,否則你連失業救濟金都得不到。領失業金的頭一二年很快過去(根據年齡與工齡決定一或是二年),但你還是沒有滿工時的工作。這時你甚至必須變賣房產,勞動局會詳細地給你說明並來信, 告訴你應如何如何,才能再來申請失業救濟金。無論你過去的職業有多高,凡是勞動局分配的工作,你都必須接受,否則,你三次“犯錯”,就什麽金也沒有,哪個局都不要你了。很多無家可歸的流浪者,過去都有一個動人的並不低級的故事。
德國政府出於人道, 聲明凡是離開了“私人醫療保險公司”的, 其他的醫療保險公司則有義務收留此人加入。但如果三個月之內, 你還沒做出決定,哪個公司都沒落腳的話, 一過三個月, 你會十分困難地再加入其他的醫療保險公司了。
“怎麽改為收十歐元門診費了?”-- 一天,人人都在家裏說過這句話了。
聯邦衛生部絞盡腦汁地為國家節約,仍是入不付出,於是改為每三個月患者交十歐元門診費給家庭醫生(主治內科醫生)。有的醫科(如耳鼻喉科,皮膚和眼科)的診所,亦由這十元內轉門診帳(牙科除外)。這一來,本以為看病的人會少,結果反而多了,因為本不想再去看病的已健康的患者,由於已付了款,一看天數還沒“過期”,也要去醫生那裏走一回。門診部的畫麵變為:頭一個月人最多,屋裏病人滿當當;第三個月的下半月冷冷清清,幾乎沒患者,安靜得象墓地。
這措施施行了四年(2009一月至2012年底),衛生部還是不見節約的效。又給私人開業的診所有種種規定,如:以前能給患者五年一次地檢查腸胃,這種檢查對醫生來說是筆大收入,現在卻不準了,凡是應該做檢查的患者,都隻能去市醫院。一下子,診所的醫療器械全部地擱置。醫生們也不滿意自己的收入,總覺得比多年前的收入差得太多。於是措施又變回來,從2013年始,患者又象以前那樣不用交門診費了。
“怎麽又不交錢了?”
不交門診費,從衛生部的角度是希望看病的人越少越好;而從醫生的角度剛好相反。
但是,並未因不交錢看病的人就多了。因有許多患者自己知道該吃什麽藥,幹脆去藥店裏買,如果不屬於烈性藥,是不需要醫生開藥單的;省得坐在門診室裏無聊地等候。再說,不準醫生開好藥的規定,仍舊沒變。
以前,候診室裏總有許多娛樂性的刊物供患者閱覽,診所隻每月交十歐元,自有人來送新取舊。現在連這也少見了,許多診所隻留幾本非娛樂性的無聊刊物,誰也不想看。或許那十歐元變為二十了,總之診所連這點錢也省了。
那麽,為什麽衛生部絞盡腦汁地來回改變,卻節約不起來呢? 不僅無法節約,反而虧空一次大過一次呢?
網上有人說:是否每個私人診所,都在暗中做假帳呢? 不是披露過隻要一個人死了,各科醫生得知之後,立即做假帳,說在他死前給他做過多少檢查,而這死人又無法說“根本沒有”嗎。是否也給活著的患者做假帳呢? 隻要不大出格,反正也沒人知道和核實?
又有人議論:是醫療保險公司屬下的辦公大樓和過多的公務員的龐大開支所造成?而並非醫生的責任? 是那些人浮於事的機構太多太龐大了,裙帶關係塞進去的員工又不能解雇,無法減少開支?
更有人議論:一點小病能給患者折騰兩三年,就是不給你合適的藥,最後一位醫生偶發善心,開了一種藥,十分便宜,原來人人都可以在藥房隨便買,結果病一下子就好了。這才知道有的私人診所多能折騰人!
總之,誰也無法揭開這無法節約之謎。誰也說不清不能節約到底是怎麽回事。人們隻知道以前的好時代一去不複返了。
但,在家裏,人們還是有自己的想法:隻有英國堵住了這個漏洞,隻有英國的醫療保險做得最好--英國沒有那麽多私人開業的診所,也沒有與之有關的過多的人浮於事的機構,更沒有那嚇人的幾百個“私人醫療保險公司”!效果是:英國的醫療中心對患者一視同仁,隻願意給你開好藥,盼望你盡快恢複健康,省得老來給我們隻掙工資的醫生們找麻煩。
是否真地這樣?筆者並不清楚。因為我沒在英國生活過,沒有過切身體會。
然而,為何無論怎樣改變節約措施, 聯邦衛生部也仍是入不付出? 其實,答案就在那柏林的“赤字大鍾”上。
寫於2013.7.26
德國Passau
http://jinianhuainian.blogspot.de/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