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職稱晉級“論文至上”亂象透視
發稿時間:2016-10-09 11:13:34
我國目前的醫生職稱評審和聘任製度,規定醫生晉升職稱必須要發表相應數量的論文,並且要在核心期刊發表。記者采訪發現,目前,醫生職稱論文行業(ye) 已形成完整的利益鏈,部分醫生過於(yu) 重視“發論文、搞科研”,忽視了普通臨(lin) 床工作和廣大患者。專(zhuan) 家指出,亟待建立科學的醫生職稱晉級及評審製度,降低論文數量要求,要發揮臨(lin) 床醫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為(wei) 病人服務。
醫生吐槽“發論文”內(nei) 幕:買(mai) 版麵隨行就市
近期,湖南省一家三級甲等醫院的袁醫生為(wei) 評副主任醫師發論文苦惱,他告訴記者,現在平均每天要做2到3台手術,忙的時候要做4台手術,一天站六七個(ge) 小時是常有的事情,根本沒有精力再搞科研,更別說要在醫學核心期刊發表論文。
袁醫生告訴記者,現在業(ye) 界有個(ge) 現象:醫術厲害的人不寫(xie) 文章,而寫(xie) 論文的人往往不看病。
湖南省一位縣級醫院的副主任醫師李醫生說:“由副主任醫師晉升主任醫師除了要有3篇核心期刊的論文,通過職稱英語考試,獲得計算機等級資格證,還要醫院聘任其為(wei) 主任醫師,可謂是門檻眾(zhong) 多,暗箱操作的空間也大。”
“不願意寫(xie) 論文的醫生可以找槍手寫(xie) ,就算你不找人代寫(xie) ,也有從(cong) 事這行的人找你。一般找人寫(xie) 論文、聯係雜誌社發論文,需要3000元到4000元左右,要是想發在非常有名的核心期刊,一篇論文得上萬(wan) 元。”李醫生說。
一些醫生直言,目前,醫生晉級職稱發論文其實已經演變異化為(wei) “抄論文”,而發論文已經變為(wei) 通過中介向雜誌社“買(mai) 版麵”。“收費隨行就市,按雜誌社的級別、版麵情況、發論文急緩程度不同而定。”李醫生說。
業(ye) 內(nei) 人士透露,目前,醫學界發論文行業(ye) 已經形成完整的利益鏈,分工也日益細化。雜誌社通過第三方作為(wei) 醫生和雜誌社之間的“橋梁”,醫生交錢給中介,中介負責聯係雜誌社與(yu) 之商量發表論文的時間和版麵,然後從(cong) 中抽取部分費用作為(wei) “報酬”。不少醫學雜誌社已經淪為(wei) 純粹的盈利機構。
“職稱科研”質量難保證,與(yu) 病人感情日漸疏遠
相關(guan) 人士認為(wei) ,做研究和從(cong) 事臨(lin) 床工作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將臨(lin) 床實踐的經驗轉化為(wei) 論文,是臨(lin) 床醫生的天職。然而,目前,臨(lin) 床醫生承擔著看病救人的擔子,特別是一些大醫院的臨(lin) 床醫生,做好臨(lin) 床工作就已是“超負荷”運轉,就更別提要搞科研、寫(xie) 論文了。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醫生的職稱晉升製度過於(yu) 側(ce) 重“是否發表論文、是否有科研項目”,導致部分臨(lin) 床醫生“重視論文,重視科研”,不少基層醫院存在醫生職稱高能力低的狀況。一些職稱高的醫師反而臨(lin) 床診療能力一般,一心想著“發論文、找項目”,反而忽略了出門診,從(cong) 而與(yu) 病人之間的關(guan) 係漸行漸遠。
一位醫院院長說,行醫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ge) 研究的過程,臨(lin) 床與(yu) 研究高度統一,臨(lin) 床研究需要總結,並且要以論文表述,然而醫生晉升職稱必須發論文成為(wei) “水潑不
進”的“硬性規定”,讓一些醫生選擇投機取巧“走捷徑”,自己不進行科學研究,隻是“雇人寫(xie) 作”,而不少代寫(xie) 者還是醫學院的學生。
“醫學院的學生寫(xie) 出來的論文,用來指導醫生臨(lin) 床實踐,這不是本末倒置嗎?這樣的論文質量可想而知了。”這位院長告訴記者。
亟待建立科學的職稱評審機製
湘雅醫院副院長張國剛教授認為(wei) ,目前,醫師的職稱評審製度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錯位”,對於(yu) 所有臨(lin) 床醫生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求人人晉升都要發論文,還要發表在核心期刊,這讓一些擁有刊號的醫學雜誌,光靠“賣版麵”就能“坐地生財”。
記者發現,在一些大醫院,科研能力很強的醫生臨(lin) 床經驗較少。有人編了順口溜來描述這部分專(zhuan) 家,“教授不拿手術刀,學術會(hui) 議到處跑,著名醫生不坐診,講課費用收腰包。”
“看到一些臨(lin) 床能力一般的醫師,在發表了若幹學術論文,就晉級專(zhuan) 家行列,我心裏不是滋味,像我們(men) 這種給患者看了幾十年病的老醫生,到退休都是副主任醫師,有的由於(yu) 不會(hui) 寫(xie) 論文,也不想找人寫(xie) 論文,還頂著主治醫生的頭銜原地踏步,叫人心寒。”一位基層從(cong) 業(ye) 多年的內(nei) 科副主任醫生告訴記者。
張國剛教授認為(wei) ,應從(cong) 實際情況出發,對於(yu) 主要從(cong) 事臨(lin) 床實踐的醫生和從(cong) 事科研的醫生,予以區別對待。
專(zhuan) 家指出,隨著醫改的逐漸深入,原本的職稱與(yu) 論文掛鉤的評價(jia) 標準在可操作性、行為(wei) 導向方麵已經出現了問題。專(zhuan) 家建議,應調整衛生係列職稱評審標準,降低論文數量要求,重視實踐與(yu) 醫療安全以及操作能力。對主要承擔臨(lin) 床任務的醫生的評定強化臨(lin) 床導向,推出臨(lin) 床醫生技術等級評價(jia) 體(ti) 係。■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