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北新區的新型工業化探索
發稿時間:2012-07-03 00:00:00
沈北新區是2006年3月沈陽市將原沈陽市新城子區與(yu) 輝山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開發區合署組建的,具有市級經濟管理權限。2011 年4月,成為(wei) 沈陽經濟區新型工業(ye) 化綜合配套改革先導區。
一年多來,沈北新區圍繞《沈北新區建設沈陽經濟區國家新型工業(ye) 化綜合配套改革先導區實施方案》,在現代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科技體(ti) 製機製創新、城鄉(xiang) 統籌發展、現代金融體(ti) 製創新、土地製度創新等方麵取得了突破,為(wei) 全國探索新型工業(ye) 化道路起到了示範作用。
從(cong) “蒲河體(ti) 製”到“沈北體(ti) 製”
沈北新區改革大體(ti) 經曆了兩(liang) 個(ge) 階段:
一是“蒲河體(ti) 製”階段。蒲河新城由原輝山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開發區及三個(ge) 鄉(xiang) 鎮組成,為(wei) 沈北新區的南部城區部分。在蒲河新城的起步時期,政府行政管理通過引入開發區體(ti) 製,實行以“公開選拔、檔案封存、全員聘任、競爭(zheng) 上崗、績效考核、獎優(you) 罰劣”為(wei) 核心的用人分配機製,打破“鐵飯碗”“大鍋飯”“鐵交椅”,有效解決(jue) 了“幹與(yu) 不幹一個(ge) 樣”“幹多幹少一個(ge) 樣”和幹部“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的問題,激發了幹部活力。與(yu) 此同時,蒲河新城配套實施了專(zhuan) 業(ye) 化招商、“一站式”審批、保姆式服務等一係列創新體(ti) 製機製,使蒲河新城迸發出巨大的發展活力。沈北新區這一階段的改革探索,為(wei) 後來的“沈北體(ti) 製”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二是“沈北體(ti) 製”階段。沈陽經濟區國家新型工業(ye) 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以來,沈北新區積極推進“蒲河體(ti) 製”向“沈北體(ti) 製”轉變,重點推進八項體(ti) 製機製改革創新:
1、建立統分結合的新型行政管理體(ti) 製。建立新區(沈北新區)、新城(蒲河新城)統分結合的管理模式:重大事項通過區委、新城黨(dang) 工委聯席會(hui) 議決(jue) 策,加強對全區工作的統一領導;根據全區經濟社會(hui) 發展布局和特點,經濟、招商、城建等職能向新城集中,社會(hui) 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向新區集中,使開發區的效率優(you) 勢和行政區的公共服務優(you) 勢都得到充分發揮。
2、建立大部門體(ti) 製。打破機構對口設置模式,先後對新區(蒲河新區)、新城(蒲河新城)的13個(ge) 職能相同相近部門進行合署合並,嚐試將行政機構按新體(ti) 製進行管理,實現機構精簡、運行高效。
3、建立功能區體(ti) 製。調整新區發展布局,在原有南部輝山、道義(yi) 、虎石台三個(ge) 經濟區基礎上,根據各個(ge) 區域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方麵的不同,新組建兩(liang) 個(ge) 產(chan) 業(ye) 園區和四個(ge) 經濟區。其中:在蒲河新城組建沈陽手機產(chan) 業(ye) 園、蒲河生態智慧島,分別專(zhuan) 攻手機產(chan) 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在新區北部組建沈北新城、清水新城、興(xing) 隆新城和七星旅遊經濟區,加快推進新城新市鎮建設和旅遊休閑產(chan) 業(ye) 發展。各功能區平均管轄麵積近百平方公裏,享有一定經濟管理權限,依托各自優(you) 勢特色加快發展。通過建立九個(ge) 功能區,推動新區實現多點支撐的“裂變式”發展。
4、整合經濟區經濟發展和社會(hui) 管理功能。將經濟區與(yu) 街道辦事處進行全麵融合,實行區、街合一;同時,將新區13個(ge) 街道辦事處的經濟管理職能全部剝離,轉交給經濟區,街道辦事處專(zhuan) 注於(yu) 加強社會(hui) 管理和服務。
5、全麵放大蒲河新城幹部人事管理機製。將新區行政機關(guan) 、各個(ge) 功能區和各個(ge) 街道全部實行蒲河新城體(ti) 製,對進入蒲河新城工作、具有行政機關(guan) 身份的機關(guan) 幹部全麵實行蒲河新城幹部人事管理機製,實行檔案封存、全員競聘、競爭(zheng) 上崗、績效考核、獎優(you) 罰劣,在行政機關(guan) 全麵推行“能上能下”“能進能出”,進一步激發幹部活力。每年通過績效考核決(jue) 定幹部職位升降、收入多少、人員去留,實行部門分類大排榜、人員分類大排名,排名前15%的提職、提薪,排名後10%的降職、降薪直至辭退,打開了幹部“出口”。幾年來共有513人提職提薪、285人降職降薪、47人被辭退,僅(jin) 2011年就有117人提職提薪、60人降職降薪、2人被辭退。2010年李源潮視察新區時指出:“幹部能上不能下,是公認的一大難題。沈北新區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一套辦法,解決(jue) 了這道難題”。
沈北新區還實行公務員與(yu) 政府雇員相結合的人事管理機製,采取麵向社會(hui) 公開招聘、擇優(you) 錄用的人才引進機製,選人範圍不拘於(yu) 機關(guan) ,不限定身份和區域,重點選拔有事業(ye) 心,有才能有經驗的複合型人才。幾年來,新區共麵向全國公開招聘各類優(you) 秀人才419人,其中: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曆233人,高級職稱105人,工程師180人,海外留學人員81人,這些優(you) 秀人才已經成為(wei) 各個(ge) 部門、各個(ge) 領域的骨幹力量。
6、建立以考績為(wei) 主、幹部績效收入與(yu) 地區發展和居民收入增長掛鉤的收入分配機製。在蒲河新城和各個(ge) 功能區試行以考績為(wei) 主、崗位績效和年度績效相結合的績效工資製,實行按勞取酬、按績分配,幹部職工收入除與(yu) 本人績效掛鉤外,還與(yu) 本地區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增長全麵掛鉤。
7、創新被征地農(nong) 民保障機製。沈北新區本著“服務農(nong) 民,以人為(wei) 本”的原則,在經濟建設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注重維護被征地農(nong) 民的合法權益,新區先後出台了《沈北新區房屋征收安置補償(chang) 辦法》、《沈北新區被征地農(nong) 民社會(hui) 保障試行辦法》等多個(ge) 保障失地農(nong) 民權益的政策性文件。
8、製定支持北部地區發展的傾(qing) 斜政策。針對沈北新區農(nong) 村地區比重大、發展慢的情況,製訂出台加快北部地區發展的扶持傾(qing) 斜政策,縮小南北差距。2011年,新區北部各街道經濟指標增幅均超過50%,財政收入平均增速超過60%。沈北新區全域統籌協調發展之勢加速形成。
持續的改革創新使沈北新區發展勢頭強勁,經濟實力大幅提升。近年來,沈北新區圍繞新型工業(ye) 化發展改革要求,大力發展手機製造、光電通訊、文化創意、現代服務業(ye) 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2010年,農(nong) 產(chan) 品精深加工產(chan) 業(ye) 集群實現產(chan) 值540億(yi) 元,成為(wei) 全國最大的農(nong) 產(chan) 品精深加工產(chan) 業(ye) 基地;光電信息產(chan) 業(ye) 集群實現產(chan) 值364億(yi) 元,產(chan) 業(ye) 規模急劇壯大;手機產(chan) 業(ye) 年產(chan) 近1000萬(wan) 部,成為(wei) 遼寧省通信產(chan) 業(ye) 基地。到目前,沈北已累計引進投資3000萬(wan) 元以上項目500多個(ge) ,總投資額愈2000億(yi) 元,東(dong) 北總部基地、雨潤農(nong) 副產(chan) 品全球采購中心、華強文化科技產(chan) 業(ye) 基地、海爾工業(ye) 園等一批投資超百億(yi) 元企業(ye) 相繼進駐新區,為(wei) 新區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11年,沈北新區公共財政收入在遼寧省100個(ge) 區縣市排名第十。新區2011年實現地區生產(chan) 總值450億(yi) 元,增長20.2%。
新區已經成為(wei) 國家生態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2011年,沈北新區城鄉(xiang) 居民收入分別突破20000元和12000元,全部翻了一番。
先導區改革任重道遠
遼寧省省委書(shu) 記王瑉同誌從(cong) 吉林到遼寧工作後,兩(liang) 個(ge) 月時間到沈北來了四次,後來把省委一個(ge) 秘書(shu) 長派來專(zhuan) 門總結沈北新區以“人力資源和行政管理體(ti) 製創新改革”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蒲河體(ti) 製”改革經驗,然後以省委文件形式批準全省學習(xi) 。
專(zhuan) 家指出,沈北新區先導區改革麵臨(lin) 的首要任務是要開拓新的改革創新領域。沈北的改革創新下一步怎麽(me) 再往前走,這才是關(guan) 鍵。
2012年4月1日,沈陽市市長顧春明在“沈北新區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先導區推進大會(hui) ”上講話,對沈北的先導區改革提出要求。首先, 要注重統籌推進各項綜改試驗,全麵落實好總體(ti) 方案和專(zhuan) 項方案,切實構建起各領域改革協調推進的新格局;然後,要闖出新路,著力在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率先取得突破。
事實是,沈北新區在發展過程中也麵臨(lin) 著一係列的矛盾和問題:
一是沈北新區內(nei) 兩(liang) 種體(ti) 製並存。南部蒲河新城的新體(ti) 製充滿活力,而北部行政區的大批幹部仍然處於(yu) 傳(chuan) 統的老體(ti) 製下,幹部活力沒有得到充分調動和有效發揮,特別是幹部“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的問題沒有從(cong) 根本上得到解決(jue) 。
二是製約發展的一些體(ti) 製機製障礙亟待破除。土地、資金、人力、科技等資源要素的配置不夠合理,活力沒有得到充分釋放。
三是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亟待解決(jue) 。蒲河新城活力充沛、高速發展,而北部地區活力不足、發展滯後,南北差距日益加大。
為(wei) 了破解發展瓶頸,順利推進先導區改革,沈北新區將采取四方麵的舉(ju) 措:
一是全力推進“兩(liang) 化融合”試點工作,實現信息化與(yu) 工業(ye) 化在技術研發、產(chan) 品製造、業(ye) 務流程和產(chan) 業(ye) 發展等方麵的深度融合;
二是創新土地交易管理體(ti) 製機製。探索土地利用規劃動態管理新機製;探索盤活存量土地新途徑,有序推進分散土地集中開發;建立和完善土地出讓合同“雙向約束”機製;推行土地執法聯動機製;構建“一張圖”綜合監管平台,運用信息化手段對耕地與(yu) 基本農(nong) 田保護實現全程的動態監管,確保紅線不越界,綜合效益有提升。
三是加快創新現代金融服務體(ti) 係。完善“上市服務、融資擔保、創業(ye) 投資、信用促進”四個(ge) 金融服務平台的基礎上,努力吸引各類投資機構、組織設立各類產(chan) 業(ye) 投資基金、PE投資基金和中小企業(ye) 發展基金;全麵整合擔保、租賃、創投等既有業(ye) 務平台,適時組建沈北新區金融控股集團;充分抓住政策機遇,率先嚐試組建新興(xing) 農(nong) 村金融機構控股公司;依托沈北新區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探索組建農(nong) 業(ye) 保險和小額貸款保險試點;製定相關(guan) 管理辦法、配套政策,建立中小企業(ye) 貸款風險補償(chang) 基金。
四是構建由政府、企業(ye) 、大專(zhuan) 院校、科研機構、研發團隊組成的多層次的自主研發體(ti) 係,建設“智慧沈北”。未來,沈北新區建設大學科技園,培育創新創業(ye) 項目;建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和技術研發平台;與(yu) 國內(nei) 外先進園區開展深層次交流與(yu) 合作,建立聯動發展機製;加快標準化科技孵化基地建設,引進科技創新項目和成果轉化項目,培育更多高新技術企業(ye) ,新建更多市級以上企業(ye) 研發中心,使新區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加強。
專(zhuan) 題地址: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