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糾結的深層誤解
發稿時間:2015-02-12 00:00:00
中國人擔憂印度變成美日盟友,印度人擔憂中國珍珠鏈包圍一些印度媒體(ti) 近年來認為(wei) ,中國在緬甸、斯裏蘭(lan) 卡、巴基斯坦等國的港口建設,是在編織一道“珍珠鏈”包圍印度。中國元首對馬爾代夫、斯裏蘭(lan) 卡的訪問,含有遏製印度的意味。而且,中巴全天候關(guan) 係更像是針對印度的。
2014年9月初,印度總理莫迪訪問日本,兩(liang) 國宣布建立“特殊的戰略夥(huo) 伴關(guan) 係”,日本輿論趁機鼓噪“印日聯手應對中國”。於(yu) 是中國人擔憂,印度被美日拉過去,與(yu) 中國為(wei) 敵,從(cong) 此亞(ya) 洲將無寧日。
於(yu) 是形成一種論調:中國擔憂印度進入南海,印度擔憂中國進入印度洋。其實,中印同屬於(yu) 發展中國家,同樣是具有潛力的金磚國家。強勢人物莫迪擔任總理後,就向中國元首說明,印度當前最緊迫的任務就是經濟發展。他擔任總理後,抓的第一件事就是“潔淨印度”,希望修建數量眾(zhong) 多的廁所,6億(yi) 人口不再隨地大小便。
印度輿論渴望得到中國一千億(yi) 美元的投資,從(cong) 側(ce) 麵說明,他們(men) 願意同中國搞好關(guan) 係,不願充當任美國隨意調遣的小夥(huo) 伴。中國人習(xi) 慣於(yu) 強政府、弱社會(hui) 模式,印度人熱衷於(yu) 強社會(hui) 、弱政府模式新中國通過革命方式建立獨立國家,建立起強政府、弱社會(hui) 的發展模式。印度人以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逼迫英國放棄殖民統治,較多地保留舊有的社會(hui) 架構,沿襲了強社會(hui) 、弱政府的發展模式。
中國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論證項目快、征地快、拆遷快,下次你再來,看到新城區建好一大片,雖然可能帶有某些後遺症。而且,中國地方官員訪問印度時,都希望見到高級官員,都往新德裏跑,印度人覺得有些匪夷所思。印度人沿襲英國式的重法理思維,什麽(me) 事都注重程序,結果有些發展機會(hui) 悄悄溜走。
上世紀80年代,國際上還認為(wei) 印度的生活水平比中國略好,到今天,印度經濟仍相對封閉,步履遲緩。世界銀行發布的2014年全球經商便利指數顯示,印度在全球189個(ge) 國家和地區中,僅(jin) 居第134名。印度32.7%的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線以下。
中國人推崇集體(ti) 能量,印度人認可分散智慧古代黃河流域經常洪水泛濫,中國人更推崇齊心協力治水的集體(ti) 能量。自秦代起,就形成兩(liang) 千多年的“大一統”國家格局。中國人又憑這股集體(ti) 力量,趕走強橫的日本軍(jun) 隊,打贏抗美援朝戰爭(zheng)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成就斐然。
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印度則堅信自己人口結構更優(you) 化,未來會(hui) 後來居上。亞(ya) 洲兩(liang) 個(ge) 舉(ju) 足輕重的相鄰國家,源於(yu) 各種因素存在種種誤解,這些誤解影響到兩(liang) 國關(guan) 係,易被別有用心的勢力利用。
而印度經曆四年的調查發現,本國居民使用的語言超過780種,有66種文字。官方語言就有29種。莫迪總理用印地語發表講話,南部的一些民眾(zhong) 就聽不懂。即便如此,他們(men) 仍然認可分散特性,不以為(wei) 怪。
前任總理辛格有著“印度改革之父”美譽,他號召全印向中國學習(xi) ,2012年以來再次執行多項改革,打算向外國開放零售商業(ye) 、保險業(ye) 和航空業(ye) 。這些增強印度經濟競爭(zheng) 力的舉(ju) 措,在中國人看來理所當然,可是,印度國內(nei) 發起多次全國大罷工,推行起來阻力重重。印度經濟的增長率也由此下滑。
印度人自豪自己很少被異族完全征服,而中國人自豪多民族融合形成的遼闊國家公元前327年,橫掃亞(ya) 歐非三洲眾(zhong) 多民族、建立廣袤帝國的亞(ya) 曆山大大帝,率軍(jun) 侵入印度河流域,卻在廣闊的印度麵前止步歎息,被迫西返。從(cong) 此,雖有眾(zhong) 多外族勢力從(cong) 中亞(ya) 入侵,但除莫臥爾王朝短期統治外,包括大英帝國在內(nei) ,異族很難全部征服印度,而且大多數征服者最後被印度同化,印度人對此感到自豪。
印度人貶抑中國曾被成吉思汗的鐵蹄踏破。中國人則認為(wei) ,南北朝分裂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以及後來的元朝和清朝,都是中國曆史的組成部分。蒙古族和滿族等都承認他們(men) 源於(yu) 黃帝,屬於(yu) 中華民族一體(ti) ,各民族融合形成更有朝氣的中華民族。
許多中國人尊奉印度佛祖,印度人對庇護達賴另有說法佛教傳(chuan) 入中國後信徒眾(zhong) 多,對中國文化產(chan) 生久遠的影響。許多中國人到印度後,卻看到印度教大行其道,佛教在其發祥地影響式微,信眾(zhong) 稀少,感到不可思議。尤其對印度既說中印友好,又庇護達賴流亡政權,普遍感到不理解。
印度人則說,印度教大神毗濕奴有十大化身,佛祖隻是其化身之一。況且印度社會(hui) 崇尚多元、包容,莫臥爾王朝時期的亞(ya) 格拉古堡屬於(yu) 穆斯林風格建築,裏麵有英國殖民者的墓地,印度人都予以認可。他們(men) 雖然庇護達賴,但不允許搞分裂中國的政治活動。況且,還有其他許多民族流亡政府在印度待過。
從(cong) 最好角度看對方曆史,從(cong) 最壞角度看對方現實
中印兩(liang) 國都是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那時候沒有現在這種嚴(yan) 防死守的邊界,雙方自由往來,充實了彼此的文明內(nei) 涵。提到對方,人們(men) 都會(hui) 聯想起法顯、鳩摩羅什、菩提達摩、玄奘、義(yi) 淨等先輩,季羨林先生評價(jia) 這種文明交流:“一直到今天,我們(men) 尚蒙其利。”
可是,英國人統治印度時期,刻意在印度內(nei) 部和外部製造矛盾,挑起各種紛爭(zheng) ,以維護其殖民統治。比如炮製麥克馬洪線等等,埋下製造中印邊境糾紛的導火索。結果是,中印之間,人們(men) 往往帶著浪漫的情調看待對方的曆史,而用防範的心理看待現實中的對方。
中印之間貿易額高峰時達到700億(yi) 美元。印度有300多億(yi) 美元赤字,就覺得自己吃虧(kui) ,2013年雙邊貿易滑落到650億(yi) 美元,不符合兩(liang) 國經濟發展的需求。而且,中國2013年提出,建設中緬孟印經濟走廊,這是惠及相關(guan) 各國的好事,一些印度人曾無端地擔心,中國觸角深入南亞(ya) ,影響到印度的利益。
中印誤解源於(yu) 皆以西方為(wei) 參照係,兩(liang) 國需強化戰略定力現代印度的最大矛盾,在於(yu) 其擁有資源、人力的巨大潛力,又有著難以忍受的落後一麵。人們(men) 很容易拿公共設施落後、官僚主義(yi) 、強奸問題、農(nong) 民自殺等說事;現代中國的一個(ge) 矛盾,則是快速來到國際舞台中央,卻還不清楚自己將演主角還是配角,如何同周邊國家保持默契的協作關(guan) 係。
印度具有超過日本、成長為(wei) 世界第三大經濟體(ti) 的潛能,很像中國的上世紀80年代,需要同美、歐、日、中、俄等各國都搞好關(guan) 係,理順外部關(guan) 係,營造外部的發展環境。而且,印度經常自詡為(wei) “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突出與(yu) 發達國家的共同語言,有助於(yu) 在國際社會(hui) 中爭(zheng) 取到更有利的地位。
一些印度人妒忌中國的發展成就,經常有意無意地貶損中國。中國一些人非常敏感,對於(yu) 印度發展同其他大國的關(guan) 係杯弓蛇影,印度一有舉(ju) 動,都以“陰謀論”看待。對兩(liang) 國來說,這是一種缺乏自信的表現,都是以西方輿論為(wei) 參照係,屬於(yu) 弱者的思維,既看輕自己,也小看對方。一方麵,中國不是誰都能遏製的;另一方麵,印度希望做一個(ge) “有聲有色的大國”,豈能甘心淪為(wei) 附庸?中國30年快速發展積累下雄厚資本,印度則擁有未來大國崛起的後勁。
習(xi) 近平訪問印度期間,提出“中國力量”牽手“印度智慧”,莫迪回應以“兩(liang) 個(ge) 身體(ti) ,一種精神”,顯示出中印兩(liang) 大亞(ya) 洲經濟引擎的合作願景。求同存異,合則兩(liang) 利,逐漸消除誤解,才不會(hui) 落入西方設下的圈套裏。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