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hui)

文章

全球化的本質及其對中國意識形態的挑戰

發稿時間:2015-02-05 00:00:00  

論是對國家還是個(ge) 人,全球化的影響都是全方位、多層麵、立體(ti) 式的,這種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經濟全球化的層麵。全球化大潮是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yi) 國家主導的,這就決(jue) 定了全球化對不同意識形態的衝(chong) 擊是巨大的。尤其是在中國經濟參與(yu) 全球化競爭(zheng) 的力度不斷加大、程度不斷加深的同時,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而來的文化全球化、政治全球化也成為(wei) 人們(men) 關(guan) 注和思考的焦點,更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帶來了很多衝(chong) 擊,對中國的國家文化安全、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等形成了巨大挑戰和考驗,對領導幹部的意識形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全球化思潮的演變過程、本質和對中國的衝(chong) 擊,自然成為(wei) 意識形態能力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之一。

通過經濟全球化來控製經濟並影響人們(men) 的消費理念引導其消費方式

從(cong) 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開始,外資進入、占領中國市場的主要方式很快從(cong) 投資建廠轉為(wei) 收購中國企業(ye) ,並且在收購中堅持“必須是行業(ye) 龍頭企業(ye) ”、“必須絕對控股”、“預期收益率必須超過15%”的“三必須”原則,導致大量行業(ye) 領先的民族品牌被外資收購,並且很多品牌在收購後被故意弱化甚至冷藏,最後逐漸從(cong) 市場上消失。這麽(me) 多民族品牌被收購的遭遇和外資控製中國這麽(me) 多行業(ye) 的事實不僅(jin) 讓大家想起拉美、東(dong) 歐的一些國家開放過度的慘痛教訓,嚴(yan) 重損害了這些國家的經濟利益和經濟安全,也給這些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長期的災難性影響。

事實上,很多發展中國家都是從(cong) 使用西方發達國家推出的產(chan) 品開始,從(cong) 被動接受其消費文化逐步到模仿其消費方式,並進一步接受其生活理念、價(jia) 值觀念。隨著不少外資品牌的產(chan) 品在中國市場上占有率的不斷攀升,其中不少品牌已經在其所在的行業(ye) 占據壟斷地位,我們(men) 不知不覺中已經生活在國外品牌的包圍之中。並且,如果他們(men) 漲價(jia) 就提高我們(men) 的生活成本,這時不少人又常常會(hui) 抱怨政府沒有管理好物價(jia) 問題。這樣天長日久下去,我們(men) 增加的是對國外產(chan) 品的依賴,是對國外消費方式、生活理念的向往,不僅(jin) 使國產(chan) 品牌的產(chan) 品銷售遭受嚴(yan) 重打擊,而且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也在不知不覺中被一步步消解。

當中國不少支柱產(chan) 業(ye) 的控製權已不在我們(men) 本國企業(ye) 手中時,當外資在越來越多行業(ye) 擁有了控製權之後,我們(men) 又怎麽(me) 能夠真正實現自主技術的創新,我們(men) 又如何保證我國的經濟安全,我國又如何才能避免成為(wei) 發達國家的經濟殖民地?麵對經濟全球化的衝(chong) 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已經無法回避這些問題,不少人在思考這些問題。因此,在積極參與(yu) 國際經濟合作、競爭(zheng) 的同時,如何勇於(yu) 、善於(yu) 維護我國經濟的獨立和安全,同時維護好我國的文化安全、政治安全等,是每一位領導幹部都應該認真思考和解答好的問題。

通過文化全球化進行文化滲透來影響改變人們(men) 的文化取向和價(jia) 值觀念

作為(wei) 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yi) 對外滲透、擴張的重要方式,文化全球化與(yu) 經濟全球化幾乎可以說是相伴而生。文化全球化就是指世界上不同民族、國家的各種文化在全球化大潮的衝(chong) 擊下,以多種方式在全球範圍內(nei) 相互交流、交鋒、融合的過程。其中既有本國文明、文化對外輸出過程,也有他國文明、文化對本國不斷輸入過程,其中既有文化產(chan) 品的輸入、輸出,也有國與(yu) 國之間在教育、科研、傳(chuan) 媒、藝術、出版、宗教等領域的交流。由於(yu) 受“西方文明中心論”等錯誤思潮的影響,西方發達資本主義(yi) 國家的所謂西方文明在這種交流、對流中占據主動、主導地位,他們(men) 通過全球化大力輸出自己的影視作品、新聞報道、圖書(shu) 等文化產(chan) 品以及文化產(chan) 品中所蘊含的價(jia) 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把文化全球化變成美國文化或者西方文化的“同質化”、“一元化”、“一致化”、“一體(ti) 化”,通過文化全球化進行文化滲透來影響、改變其他國家人民的文化取向和價(jia) 值觀念,從(cong) 而實現“文化西方化”、“文化美國化”、“文化霸權化”甚至“文化殖民化”。

美國的影視大片是其在文化全球化過程中推行“文化美國化”的重要工具,也是我們(men) 最為(wei) 熟悉、接觸最多的,這些影視大片中宣揚的個(ge) 人主義(yi) 、拜金主義(yi) 、享樂(le) 主義(yi) 、消費主義(yi) 、自由主義(yi) 等西方資本主義(yi) 的意識形態大量湧入中國,美國文化、美國文明、美國價(jia) 值等已經對我們(men) 很多人不同程度地產(chan) 生了影響,尤其是對年輕人影響最大。美國《華盛頓郵報》上刊發的一篇題為(wei) 《美國流行文化滲透到世界各地》的文章毫不隱諱地指出,美國最大的出口產(chan) 品不再是地裏生產(chan) 的農(nong) 作物,也不是工廠製造的產(chan) 品,而是批量生產(chan) 的流行文化,是電影、電視、音樂(le) 、圖書(shu) 以及電腦軟件等等。到2010年,美國好萊塢電影的海外票房已經突破200億(yi) 美元,占據了其總票房收入的2/3。而美國推行文化全球化的策略就是用更多的銀幕、頻道、播放時間來進一步強化全世界文化市場對好萊塢的依賴、依附程度。2012年2月,中美雙方達成協議,中國政府同意將在每年20部的海外分賬電影配額之外再增加14部分賬電影名額,並且其票房分賬比例也將會(hui) 由此前的13%大幅提高到25%。這意味著,不僅(jin) 將有更多的美國電影進入中國市場,而且其在進一步加大文化滲透的同時,也將獲得更多經濟利益,這也是美國文化全球化策略的又一次成功實施。中國社科院國家文化安全與(yu) 意識形態研究中心的一項關(guan) 於(yu) 國家文化安全的調查結果表明,雖然40.89%的被調查者認為(wei) 美國等西方國家通過網絡對我國進行政治滲透和文化滲透的現象“非常多,情況非常危險”,但也有49.65%、6.33%、2.69%的被調查者分別認為(wei) “有一些,但不必過度關(guan) 注”、“不至於(yu) ,美國不會(hui) 這樣”、“美國希望中國越來越好”,可見有相當一部分中國人對外來文化的滲透和入侵缺乏應有的清醒認識和警惕性。

語言優(you) 勢和教育優(you) 勢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進行文化滲透、西化的重要手段和強力武器。由於(yu) 中國對英語教學和學習(xi) 的過分重視,很多人從(cong) 幼兒(er) 園就開始學英語,然後從(cong) 小學到博士畢業(ye) 也一直在學習(xi) 英語,造成很大一部分人把相當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的學習(xi) 時間花在了學習(xi) 英語上,不僅(jin) 荒廢了對母語的學習(xi) 和對中華文化的繼承,而且為(wei) 英語為(wei) 母語的西方文化大舉(ju) 進入中國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更應該引起我們(men) 警惕的是,過分強化的英語教學帶來的“文化殖民”對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產(chan) 生了巨大衝(chong) 擊,使得不少中國人在英語學習(xi) 的過程中形成了對西方文化的向往甚至崇拜。在國內(nei) 學習(xi) 英語的過程中形成了對西方文化、價(jia) 值觀念的認可甚至崇拜之後,一些中國人通過留學、研修、交流等形式到西方之後,看到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物質上的富有、生活上的奢華、個(ge) 人主義(yi) 的張揚、自由主義(yi) 的泛濫等所謂的繁榮和進步之後,往往會(hui) 對自己的祖國有很多不滿意甚至厭棄等情緒,患上了一種“文明衝(chong) 突病”。

通過政治領域的滲透來宣揚西方政治製度並采取多種手段培養(yang) 反對勢力

文化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不僅(jin) 讓我們(men) 中國人使用上了更多國外製造的產(chan) 品,感受到了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也對美英等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政治製度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在這種背景下,美國等西方國家開始積極推進政治全球化,各種國際性的會(hui) 議、論壇在中國舉(ju) 行,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控製的電影、報刊、書(shu) 籍、音樂(le) 、網站等傳(chuan) 播載體(ti) 進入中國,並且通過各種基金會(hui) 、國際組織等培養(yang) 出一批反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攻擊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瓦解公有製經濟的主體(ti) 地位等詆毀、攻擊我們(men) 黨(dang) 和國家的根本製度、光榮曆史,宣揚和鼓吹西方的憲政民主、“普世價(jia) 值”、“新聞自由”、公民社會(hui) 、多黨(dang) 製、軍(jun) 隊國家化、新自由主義(yi) 、曆史虛無主義(yi) 等錯誤思潮的所謂“公共知識分子”,作為(wei) 美國等西方國家在中國推行和平演變戰略的主力軍(jun) ,不斷地宣揚西方政治人物、政治理念、民主製度、政治製度、政治價(jia) 值等,嘲笑我國一直推崇的愛國主義(yi) 、集體(ti) 主義(yi) 、樂(le) 於(yu) 助人、為(wei) 人民服務、無私奉獻等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觀念,大肆汙蔑、醜(chou) 化、攻擊毛澤東(dong) 、周恩來等革命領袖和我們(men) 樹立的雷鋒、焦裕祿、孔繁森、鄧平壽等典型,對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共產(chan) 黨(dang) 的執政地位、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等提出質疑甚至大加攻擊,尤其是一些人利用大學課堂、公開講壇和新聞媒體(ti) 大肆宣揚和傳(chuan) 播,使得不少人在西方錯誤思潮的衝(chong) 擊下難辨是非,道德滑坡、理想信念喪(sang) 失、信仰迷失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出現。

不僅(jin) 在中國國內(nei) 培養(yang) 政治上的反對力量,美國等西方國家也下大力氣在西方的大學、機構培養(yang) 出了一批政治上堅決(jue) 反對共產(chan) 黨(dang) 、反對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知識分子,並且這些知識分子主要以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學者或者當地的華裔為(wei) 主。這些有著所謂的經濟學家、社會(hui) 學家、曆史學家以及大學教授等身份掩護的人雖然不是中國國籍,但他們(men) 有著中國血統和麵孔,又熟悉中國的文化和國情,利用所謂的跨國企業(ye) 高管、公益慈善人士、國際專(zhuan) 家等身份和一些中國人崇洋媚外的心理,他們(men) 來到中國成為(wei) 不少高校、企業(ye) 甚至黨(dang) 政機關(guan) 的座上賓,有的成為(wei) 名牌大學的教授,有的成為(wei) 包括央企在內(nei) 的大企業(ye) 、金融機構的獨立董事、顧問等,還有的被一些部委機關(guan) 、地方政府聘為(wei) 專(zhuan) 家、顧問等,甚至有部委機關(guan) 、地方黨(dang) 委政府和國企請這些人來講黨(dang) 課、舉(ju) 辦大講堂等,使得他們(men) 可以利用這些機會(hui) 、場合和身份大肆宣揚西方的所謂民主、自由、憲政、人權、新自由主義(yi) 、私有化等資本主義(yi) 思潮,成為(wei) 美國等西方國家在中國推行和平演變戰略的一支生力軍(jun) ,其影響之惡劣不可低估。中國社科院國家文化安全與(yu) 意識形態研究中心的一項關(guan) 於(yu) 國家文化安全的調查結果表明,40.22%、36.33%的被調查者分別認為(wei) 新自由主義(yi) 是市場經濟的理論依據、普世價(jia) 值是人類發展方向,12.19%、11.70%的被調查者分別認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是權貴資本主義(yi) 、官僚資本主義(yi) 。這些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西方國家在中國推行和平演變戰略的效果,發人深思和催人警醒!

人權問題是美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用來詆毀、攻擊中國的又一個(ge) 重要武器,並且具有更加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人權外交是從(cong) 1977年起擔任美國總統的詹姆斯·厄爾·卡特第一個(ge) 明確提出,他還公開向全世界宣稱人權是美國對外政策的核心原則。也就是從(cong) 1977年開始,美國國務院專(zhuan) 門成立了人權和人道事務局,並開始發布《年度國別人權報告》,對其他國家的人權橫加指責和幹涉,最多時涉及了19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美國之所以利用人權問題一次次進行反華的輿論戰,就是想借人權問題來醜(chou) 化中國形象,破壞中國穩定局麵甚至顛覆中國的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在這種意識形態指導下,不管中國在促進、保障人權方麵付出了多大努力、取得了多大進步,美國政府依然還是指責中國人權“糟糕”和“倒退”,目的就是要在全世界抹黑中國,在政治上分化、西化中國。

(作者: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社會(hui) 主義(yi) 研究中心常務理事、國家文化安全與(yu) 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shu) 長)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