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荒”引生的亞洲安全啟示
發稿時間:2014-12-17 00:00:00
亞(ya) 洲長久和平穩定的依靠,絕不是陳舊“均勢”理念支撐下的冷眼僵持對立,而應是亞(ya) 洲國家的合作共贏,是命運共同體(ti) 意識的深入人心。亞(ya) 洲安全,應當多呈現互幫互助的溫暖景致,而不是所謂“人文主義(yi) 者的困境”。
12月5日,馬爾代夫首都馬累的一座海水淡化處理廠突發火災,導致全城超過1/3人口遭遇淡水危機。中國海空軍(jun) 以及民航迅速組織力量,第一時間為(wei) 受困民眾(zhong) 提供淡水並為(wei) 馬方的修複工作提供幫助。印度、斯裏蘭(lan) 卡等國也伸出了援助之手。在亞(ya) 洲傳(chuan) 統安全威脅和非傳(chuan) 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安全問題內(nei) 涵和外延進一步拓展的背景下,這樣的共同安全意識與(yu) 合作精神尤顯重要。
如果說馬爾代夫供水危機的發生有其偶然性,同時出現的另外兩(liang) 則新聞則進一步表明了亞(ya) 洲在非傳(chuan) 統安全領域麵臨(lin) 的複雜挑戰。8日,聯合國的一份報告指出,東(dong) 南亞(ya) “金三角”地帶罌粟種植規模如今已增至2006年的3倍,鴉片產(chan) 量隨之大增,控製毒品麵臨(lin) 嚴(yan) 峻形勢。而肆虐數日的台風“黑格比”,則造成了菲律賓大麵積受災,讓人回想起了去年導致上萬(wan) 人喪(sang) 生的台風“海燕”。
在擁有全世界67%人口和1/3經濟總量的亞(ya) 洲,麵對各國民眾(zhong) 對和平穩定的強烈渴望,恐怖主義(yi) 、跨國犯罪、環境安全、網絡安全、能源資源安全、重大自然災害等一係列問題造成的安全風險,無一不需要被認真評估。
一段時間以來,隨著亞(ya) 洲在全球格局中所占的位置日趨重要,域外各方對於(yu) 亞(ya) 洲安全的關(guan) 注正在升溫,而有些持懷疑態度的人將中國的迅速發展視為(wei) 影響全局的最大變量。美國學者羅伯特·卡普蘭(lan) 將新著《亞(ya) 洲大熔爐》第一章命題為(wei) “人文主義(yi) 者的困境”。其邏輯是,在中國力量漸長的背景下,21世紀將在亞(ya) 洲海麵上發生的故事,其核心元素是利益和權力,道德層麵的內(nei) 涵將退位,因此故事的關(guan) 注者將主要是軍(jun) 事專(zhuan) 家和戰略分析者,而非以人道主義(yi) 為(wei) 出發點的思想家。
然而,單單從(cong) 利益和權力的角度出發,並不能完全識別曆史的脈相。持續數十年發展之後,中國的塊頭和作用今非昔比,但是判斷中國對於(yu) 亞(ya) 洲和平穩定的影響,更為(wei) 重要的是理解中國以怎樣的思路運用自身不斷增長的力量。
在今年5月召開的亞(ya) 信峰會(hui) 上,中國鄭重提出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的亞(ya) 洲安全觀。中國此次對待馬爾代夫“水荒”的快速反應,是中國體(ti) 現親(qin) 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的萬(wan) 千行動之一,也是中國堅定踐行亞(ya) 洲安全觀的具體(ti) 體(ti) 現。
亞(ya) 洲是眾(zhong) 多文明、民族的匯聚交融之地,亞(ya) 洲和平發展同人類前途命運息息相關(guan) ,亞(ya) 洲穩定是世界和平之幸,亞(ya) 洲振興(xing) 是世界發展之福。亞(ya) 洲長久和平穩定的依靠,絕不是陳舊“均勢”理念支撐下的冷眼僵持對立,而應是亞(ya) 洲國家的合作共贏,是命運共同體(ti) 意識的深入人心。亞(ya) 洲安全,應當多呈現互幫互助的溫暖景致,而不是所謂“人文主義(yi) 者的困境”。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