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出版

文章

批判語文教材“嚴重西化”是文化不自信

發稿時間:2016-10-09 13:21:52  

  教育要麵向世界、麵向未來,僅(jin) 僅(jin) 靠幾篇課文就滋生出二元對立以及盲目排外的心態,罔顧事實的做法,才是教育下一代時需要避免和警惕的。

  前段時間,有網友撰寫(xie) 了一篇文章,指責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嚴(yan) 重西化。這篇文章廣泛傳(chuan) 播,作者稱人教版語文教材“瘋狂出現大量外國人好人好事,中國人在書(shu) 中形象,貪睡不守時、自私小氣等”。對此,4月29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公開聲明反駁,指責小學語文教材“西化”的言論不符合事實。

  實際上,認為(wei) 語文教材嚴(yan) 重西化是一個(ge) 偽(wei) 命題。認為(wei) 課文中做好事的都是外國人就是歪曲中國人形象,這種說法不僅(jin) 是捕風捉影,還是文化不自信和盲目排外的表現。

  一、課文裏的外國小孩做好人好事,不等於(yu) 醜(chou) 化中國人

  在指責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嚴(yan) 重西化的帖子中,最直接的論據就是來自具體(ti) 的課文。該帖子的作者認為(wei) ,“二年級下課本裏開始瘋狂出現大量外國人好人好事的文章。”中國人即使出現了正麵形象,也大多數“不足夠好”:“(中國的好人好事需要)在一年級上冊(ce) 裏的古人司馬光和曹衝(chong) 裏去尋找。而且還隻是智慧,沒看到有效合作。”

  看到了這樣的言論,真是讓人啼笑皆非。語文作為(wei) 通識教育中最基礎的一門課,主要的職責一是通過語言文字教育幫助學生提高讀寫(xie) 能力,二是起到塑造孩子們(men) 價(jia) 值觀、世界觀的作用。無論好人好事是外國人做的,還是中國人做的,終究是為(wei) 了孩子們(men) 能夠“學好”,做好事而不做壞事。如果附會(hui) 成教科書(shu) 裏的中國人都“醜(chou) 陋”、“自私”、“小氣”,那麽(me) 真的是想多了。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隨後的官方聲明中指出,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外國題材選文的詳細占比情況: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共有12冊(ce) ,選文520餘(yu) 篇,涉及外國內(nei) 容的有80餘(yu) 篇,約占15%,強調教材所選取的外國題材選文主要是以開闊學生視野、培育科學精神、汲取人類優(you) 秀文化成果等為(wei) 主題的文章,如列寧、高爾基、白求恩,科學家如牛頓、愛迪生、居裏夫人,世界名著如丹麥作家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英國作家笛福的《魯賓孫漂流記》等。即使是如質疑教材者所宣稱的,那些將好人好事安插在外國人頭上的內(nei) 容,體(ti) 現的也都是誠信、友愛、勤奮等人類共同的美好品質,並不是東(dong) 西方差別懸殊的價(jia) 值觀念,因此所謂“教材西化”的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

  此外,語文教材中也保留了很多中國人的好人好事,說課文矮化中國人無疑是斷章取義(yi) ,例如已經存在了超過20年的課文《趙州橋》表現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為(wei) 中華之崛起而讀書(shu) 》表現了中國人的好學上進,《我不能失信》也鼓勵孩子們(men) 繼承誠實守信的傳(chuan) 統美德。《文成公主進藏》、《曹衝(chong) 稱象》等以中國曆史故事和典故為(wei) 內(nei) 容的課文,也作為(wei) 經典,至少從(cong) 90年代就一直保留了下來。因此,從(cong) 500多篇課文中,選取極少涉及外國人物做了好人好事的篇章,就認為(wei) 教材中矮化中國人形象,是不符合教材實際情況的。

  二、教育需要有開放的心態,盲目排外不可取

  實際上,一些人片麵地強調課文中出現的外國人都是好人形象,中國人都是負麵形象,進行非此即彼的數據分析,是對課文簡單粗暴的理解,一葉障目,恰恰反映出帖子作者認知能力的機械化,這才是失敗的基礎教育的體(ti) 現。

  眾(zhong) 所周知,教育需要有開放的心態,解放教育者的思想,才能讓國家的下一代開放思路,創造民族更好的未來。中國教材隻能寫(xie) 中國人,並且隻能把中國人寫(xie) 成好人,這是極其狹隘的思維方式,從(cong) 本質上是自我崇高盲目排外。

  文化包容,才能帶來文化繁榮。根據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官方聲明可知目前涉及外國內(nei) 容的課文隻是少數,甚至有一部分隻是介紹外國的風土人情、文化地理。

  現如今,經濟發達的地區,很多孩子小時候就跟隨家長或者夏令營等活動,有過出國旅遊的經曆,國內(nei) 大中城市來華交流合作或旅遊觀光的外國人也隨處可見。已經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的中國,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見識短淺的家長還豎起“夷夏之防”的戒心,實在是開曆史倒車,體(ti) 現出文化上的不自信。對於(yu) 教材內(nei) 容到底是中國人做好事還是外國人做好事斤斤計較,顯得非常“玻璃心”,是對語文教材的“妖魔化”。這種心態不僅(jin) 不包容並蓄,而且把對立的、二元化思想傳(chuan) 播給純潔的孩子,本身才是可怕的。

  更何況,樹立文化自信,弘揚傳(chuan) 統文化,也不是更改幾個(ge) 課文中做了好人好事的人物的國籍和姓名就可以完成的。教育要麵向世界、麵向未來,代表人類科學技術和思想發展的先進趨勢,僅(jin) 僅(jin) 從(cong) 中國人物形象是“正麵”還是“反麵”做文章,實在是有些偏激狹隘。如果教材中出現的中國人物形象高大上就算是體(ti) 現愛國主義(yi) 精神,那愛國的方式也太流於(yu) 形式了。

  三、課本多介紹西方,有助於(yu) 孩子們(men) “睜眼看世界”

  中國近代新思想的倡導者魏源編寫(xie) 的《海國圖誌》是鴉片戰爭(zheng) 後,中國介紹西方曆史和地理最詳實的專(zhuan) 著,書(shu) 名中“海國”的涵義(yi) 是海外之國。從(cong) 此,近代中國開始了“睜眼看世界”,了解西方、學習(xi) 西方的曆史進程,這個(ge) 過程持續了一百多年,今天雖然中國已經成為(wei) 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但實際上對於(yu) 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拿來主義(yi) ”仍然是有必要的。目前,雖然中外差距在不斷縮小,但西方發達國家仍然擁有先進科技和與(yu) 之相應的生產(chan) 力,了解西方並且超越西方,不是一兩(liang) 代人能夠完成的事情,還需要下一代繼續努力。

  精神上的盲目排外,也是一種閉關(guan) 鎖國。讓小學生要想長見識、開拓視野,在基礎教育階段更多地了解西方世界是必不可少的。

  人教社聲明所言,教材所選取的外國題材主要是以開闊學生視野、培育科學精神、汲取人類優(you) 秀文化成果等為(wei) 主題的文章,“涉及曆史人物如列寧、高爾基、白求恩,科學家如牛頓、愛迪生、居裏夫人,世界名著如丹麥作家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等”,這對於(yu) 孩子們(men) “睜眼看世界”是有幫助的。崇洋媚外是需要批判的,但是對於(yu) 任何其他國家先進的技術或文化,都應該虛心理解和學習(xi) ,這也是教育下一代必須具有的心態。

  時代發展的步履越快,教材改革的進程也就越發迫切。眾(zhong) 所周知,如今世界的格局整體(ti) 上是建立在兩(liang) 次工業(ye) 革命的基礎上,人們(men) 目前所享受的大部分先進物質文明肇始於(yu) 此。而互聯網以及信息技術發展所帶來的人類文明的進步,更是在方方麵麵影響著當下中國人的生活。一方麵,傳(chuan) 統的中國文化需要傳(chuan) 播和繼承,另一方麵,教材也應該與(yu) 當下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有所銜接。

  四、小學課本中對西方的介紹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如果說小學語文教材真的有什麽(me) 不足,那就是不是對現代西方介紹得太多,而是太少。特別是信息技術革命之後的當代西方科學技術和現代生活方式,小學教材中體(ti) 現得仍然比較少,因此內(nei) 容顯得有些陳舊。

  教材裏課文的選取,不僅(jin) 要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承接,而且積極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不僅(jin) 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時代性。也就是說,西方不但應該被介紹,而且必須被介紹,讓學生們(men) 知道世界範圍內(nei) ,不僅(jin) 有“我們(men) ”,還有“他們(men) ”。孩子們(men) 從(cong) 小就能夠將世界視為(wei) 小小村落,這才是大國心胸。

  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連教材中的外國人物做點好人好事都要斷章取義(yi) 地歪曲成矮化中國人,實際上也就拒絕了從(cong) 更高的角度認識西方,了解世界。

  結語:

  其實稍微有常識的人就能理解僅(jin) 僅(jin) 以課文中的外國人都做好人好事,就認為(wei)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嚴(yan) 重西化”,是一種片麵機械的認識,並不可取,也與(yu) 實際情況不符。教育要麵向世界、麵向未來,僅(jin) 僅(jin) 靠幾篇課文就滋生出二元對立以及盲目排外的心態,罔顧事實的做法,才是教育下一代時需要避免和警惕的。■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