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率低隻因為民眾文化層次低?
發稿時間:2016-02-18 00:00:00
與(yu) 發達國家相比,我們(men) 國家的閱讀率確實堪憂,不要老抱怨民眾(zhong) 沒文化,我們(men) 的政策是否為(wei) 文化從(cong) 業(ye) 人員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這也值得反省。
近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根據國務院立法工作計劃起草了《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其中提出了很多鼓勵閱讀的措施,例如鼓勵出版優(you) 秀書(shu) 籍、加強公共圖書(shu) 館建設等三十六條措施,並向全社會(hui) 公開征集意見。
小編細讀全文,卻發現對減免作者稅收以及扶持民營書(shu) 店這兩(liang) 塊沒有提及,而現實中大多數作家僅(jin) 靠寫(xie) 作很難養(yang) 活自己(體(ti) 製內(nei) 拿工資的除外),民營書(shu) 店生存艱難,有的麵臨(lin) 倒閉。
如果沒有作家創作出好作品,沒有書(shu) 店提供良好的閱讀和購買(mai) 空間,推廣“全民閱讀”恐怕也是鏡花水月。既然征求意見,小編就說點實際的。
低稿酬,高稅負,職業(ye) 作家掙紮在貧困線上
長期以來中國的稿酬標準實在太低。在民國時,林語堂、魯迅,當年幾千字的雜談,稿費相當於(yu) 一位大學教授一個(ge) 月的工資,也相當於(yu) 拉洋車的勞動者一年的收入。新中國成立後的上世紀50年代,我國的稿費標準也很高,老舍寫(xie) 一個(ge) 中篇小說,可以在北京買(mai) 一個(ge) 四合院。而到了後來,寫(xie) 長篇也隻夠買(mai) 一個(ge) “高級馬桶”。
自1999年以來,我國原創作品稿酬標準一直執行每千字30元至100元的標準。實際操作中,隻有少數知名刊物稿酬標準約為(wei) 每千字200-400元。2014年,國家版權局官網公布《使用文字作品支付報酬辦法》後,作家原創作品每千字的稿酬幾乎增了兩(liang) 倍,由過去的30-100元提高到80-300元。
即便稿酬標準大幅提高,因為(wei) 基數低,總體(ti) 還是偏低,多數碼字人難以靠此為(wei) 生。圈內(nei) 公認收入算高的自由撰稿人一個(ge) 月能拿到萬(wan) 餘(yu) 元稿費,沒什麽(me) 名氣和粉絲(si) 的,要想一個(ge) 月拿上萬(wan) 的稿費,要做好“寫(xie) 死”的打算。如果上稿的字數在十萬(wan) 字,那麽(me) 你真正寫(xie) 下來的可能遠遠超過這個(ge) 數。當然還有一類雜誌的供稿人稿費比較高,比如神刊《知音》,稿酬可達千字千元及以上。
低稿酬已經是對作者的打擊,高稅負是二次打擊。對於(yu) 國內(nei) 想靠寫(xie) 作為(wei) 生的人,真是得“三思”啊。
根據現行個(ge) 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規定,稿酬所得以每次出版、發表取得的收入為(wei) 一次收入,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減除800元;4000元以上的,減除費用20%,其餘(yu) 額為(wei) 應納稅所得額,適用20%的比例稅率。但為(wei) 了鼓勵創作,稅法對稿酬所得應納稅額給予了減征30%的優(you) 惠,實際稅率為(wei) 14%。
也就是說,按我國目前個(ge) 稅率,無論你從(cong) 事任何勞動,每月收入不超過3500元,你不用交個(ge) 人所得稅。但如果你是一個(ge) 寫(xie) 作者,你每收入800元以上的稿費,就得交一次稅。
自1980年個(ge) 稅法頒布以來,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標準(俗稱“個(ge) 稅起征點”)已經跳了好幾檔,從(cong) 最初的800元,到2006年的1600元,再到2008年的2000元,再到2011年至今的3500元,人民收入日新月異,但是稿酬的個(ge) 稅起征點三十年來從(cong) 沒變過,一直穩定在800元。
難道作家就不算正當職業(ye) 嗎?是的,從(cong) 稅法本意上,法律沒有把稿費收入當成職業(ye) 收入。稿費所得沒有跟“工資、薪金所得”並列,而是跟“勞動報酬所得”排在一起,前者是正業(ye) ,後者是兼職。稅法考慮的作家,是拿著國家工資的“體(ti) 製內(nei) ”作家,稿費和版權收入對他們(men) 而言是“外快”。直到前幾年,有關(guan) 方麵的文件裏,還不承認“自由撰稿人”的存在,也就是在政策裏不承認體(ti) 製外的作家職業(ye) 。
所以很多作家靠“對文字的熱愛”“對生活的理想”在貧困中堅持著、掙紮著。《華西都市報》記者曾采訪了曹寇、春樹、阿乙、七堇年等青年作家,他們(men) 不是網絡寫(xie) 手,也不是什麽(me) 大神,他們(men) 都是在小說、詩歌、非虛構類文學作品有建樹的寫(xie) 作者。然而擺在他們(men) 麵前最大的難題,竟然就是生存!他們(men) 給予同輩和後輩最大的建議竟然是“先養(yang) 活自己,再談文學”。
低稿酬對作品質量也產(chan) 生了影響,一些作家為(wei) 走捷徑,肆意抄襲別人的作品;一些作品為(wei) 了獲得點擊率,露骨地描寫(xie) 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等內(nei) 容。
所以,如果要提高全民閱讀率,首先應該保證創作者能維持體(ti) 麵的、有尊嚴(yan) 的生活,這樣才能產(chan) 生更多值得閱讀的優(you) 秀作品。
與(yu) 國營書(shu) 店相比,民營書(shu) 店生存惟艱
愛閱讀的朋友都知道:去北京看“單向”,去上海看“季風”,去杭州找“楓林晚”,去南京找“先鋒”,去廈門逛“不在”,去台北逛“誠品”。書(shu) 店是一座座文化地標,在買(mai) 書(shu) 的同時,也給民眾(zhong) 提供了一個(ge) 寧靜優(you) 雅的閱讀空間。
然而最近發生的一起書(shu) 店驅趕讀者的事件,引起了輿論熱議。一段內(nei) 蒙古呼倫(lun) 貝爾市某新華書(shu) 店店員“趕孩子”的視頻在網絡上瘋傳(chuan) ,那位店員對一位看書(shu) 的孩子說:“這不是看書(shu) 的地方,要是不買(mai) 的話你出去……”
有網友曾發帖說:
新華書(shu) 店的書(shu) 少有打折,原價(jia) 賣,挺貴的
新華書(shu) 店建築高大上有木有
新華書(shu) 店常有一堆一堆垃圾般的滯銷書(shu)
新華書(shu) 店的服務態度一般甚至不太好
新華書(shu) 店圖書(shu) 分類真的很糟糕
可是,新華書(shu) 店不但沒有倒閉,反而是連鎖店最多的書(shu) 店
為(wei) 什麽(me) 新華書(shu) 店能如此堅挺,它有以下幾點優(you) 勢:新華書(shu) 店的大半營業(ye) 額和絕大多數利潤均來自教材的壟斷,就算一般圖書(shu) 銷售不佳,也不至於(yu) 傷(shang) 及根本;新華書(shu) 店擁有城市中心的黃金地塊以及從(cong) 銀行融資貸款的便利,所以在地產(chan) 租賃價(jia) 格水漲船高的今天,新華書(shu) 店完全不用為(wei) 店麵租金發愁。
兒(er) 童在新華書(shu) 店看書(shu)
同樣是國有企業(ye) 的三聯書(shu) 店,除了不用交房租,還有國家補貼。針對三聯韜奮書(shu) 店24小時營業(ye) 後的成本問題,三聯書(shu) 店總經理樊希安曾對記者算了一筆賬:2013年三聯韜奮書(shu) 店有40萬(wan) 元盈利,免增值稅後可多得60萬(wan) 元,再加上國家補貼100萬(wan) 元,且書(shu) 店不用交房租,這樣資金問題就可以基本解決(jue) 。
與(yu) 國營書(shu) 店相比,民營書(shu) 店如同“後娘養(yang) 的”。在出版業(ye) 發達國家如法國,從(cong) 事出版文化產(chan) 業(ye) ,都享有很高的稅收保護,甚至政府財政補貼。而在我國,民營資質的出版商和書(shu) 店很少能獲得政策的垂青。
徐州先鋒書(shu) 店總經理沙劍鋒曾對媒體(ti) 表示,“如果要和國營書(shu) 店比規模,絕對是民營書(shu) 店的誤區”。由於(yu) 在資金、規模和渠道上難以與(yu) 新華書(shu) 店抗衡,民營書(shu) 店無法發揮規模性的效益。此外,更嚴(yan) 重的是民營書(shu) 店沒有自己的地產(chan) ,麵對房價(jia) 、房租的節節攀升,民營書(shu) 店隻能從(cong) 城市中心節節敗退,甚至關(guan) 張倒閉。
福州曉風書(shu) 店負責人蔡文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可以窺見民營書(shu) 店的困境:曉風書(shu) 屋鼓屏店一天的營業(ye) 額平均在1000元左右,而每月店租近2萬(wan) 元,4名員工工資在一萬(wan) 元左右,另外還有水電費、稅金及雜費等,收入遠遠不夠支出。
有數據顯示,2007年以來,中國倒閉的民營書(shu) 店有一萬(wan) 多家。過去10年間,超五成民營書(shu) 店先後倒閉。
2010年3月,以打造中國高端民營書(shu) 店為(wei) 己任的北京“第三極”書(shu) 局僅(jin) 僅(jin) 經營3年半就偃旗息鼓;2011年6月,位於(yu) 北京大學南門的“文化地標”風入鬆書(shu) 店掛出了“內(nei) 部整頓”的牌子後沒有再恢複營業(ye) ;2011年9月香港三聯書(shu) 店退出廣州;萬(wan) 聖書(shu) 園18周年店慶時,創辦人劉蘇裏曾用“活著就是奇跡”調侃自己的幸存。2011年10月,北京光合作用書(shu) 店被清倉(cang) 。
眾(zhong) 所周知,圖書(shu) 零售本來就是薄利行業(ye) ,而房租等銷售成本連年增加,將不少沒有政策扶持的中小書(shu) 店推入絕境。租金壓力曾使“季風”旗艦店難以續約,“滬上文化界”“讀者”甚至發出了“保衛季風”的呼聲。
那些受民眾(zhong) 歡迎的民營書(shu) 店生存艱難,而服務態度差的國營書(shu) 店卻春風得意,如果要提高全民閱讀率,是否也要扶持一下民營書(shu) 店,讓愛閱讀的朋友不再失去一座座“文化空間”?
結語:與(yu) 發達國家相比,我們(men) 國家的閱讀率確實堪憂,不要老抱怨民眾(zhong) 沒文化,我們(men) 的政策是否為(wei) 文化從(cong) 業(ye) 人員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這也值得反省。■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