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90後最“愛”買教輔書不是壞事?
發稿時間:2016-01-18 00:00:00
一方麵,教輔是“剛需”,上課、考試必須得有一本;另一方麵,買(mai) 教輔書(shu) 受到父母的阻力又遠比其他書(shu) 小,買(mai) 起來心安理得。
近日,澎湃新聞一篇報道的標題嚇壞了很多小夥(huo) 伴:《九零後下單最多的20本書(shu) :這哪裏是書(shu) 單,7成是教輔題海》。報道援引當當網2015年的圖書(shu) 消費報告,稱過去一年,90後在當當網買(mai) 得最多的20本書(shu) 中,70%是教輔、題庫、練習(xi) 冊(ce) 之類的“考試用書(shu) ”。此新聞一出,網友一片哀歎,澎湃這條新聞底下被讚最多的一個(ge) 評論這樣說:“中國已經沒有了文學與(yu) 文化,現在讀書(shu) 的年齡鋪天蓋地的都是教輔材料。”
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但仔細一想,其中問題多多。且不論一份報告中那麽(me) 多的數據,單拎出90後這一點當標題,記者有嘩眾(zhong) 取寵之嫌。隻看“90後愛買(mai) 教輔書(shu) ”這個(ge) 結論,也不能說是一件壞事。
一、關(guan) 於(yu) “90後最愛買(mai) 教輔書(shu) ”這點,當當的數據真是謙虛了
在上述新聞中,“90後買(mai) 教輔書(shu) 最多”這個(ge) 說法出自當當網的年度報告。其實這份報告裏,90後隻是隨口一提,跟60後最愛的是《失傳(chuan) 的營養(yang) 學:遠離疾病》一樣,都是次要部分。最重要的年度暢銷書(shu) top10中,根本沒有教輔考試類的書(shu) 。類似的,在另兩(liang) 家圖書(shu) 銷售電商京東(dong) 、亞(ya) 馬遜上,top10也沒有這類書(shu) 。
當當網2015年的圖書(shu) 消費報告中,90後買(mai) 得最多的20本書(shu) 中,有14本是教輔考試類。
京東(dong) 年度銷售排行榜Top10(排名第六那本書(shu) 是怎麽(me) 混進來的)。
哪兒(er) 有呢?天貓有。在去年世界圖書(shu) 日,天貓官方發布了《全民網購圖書(shu) 報告》。其中顯示,全國賣得最好的一本書(shu) 叫做:《真題詳解+標準預測4級》(星火英語)。可見,論教輔考試書(shu) 在圖書(shu) 總銷量中的比例,當當比不上天貓。
而如果與(yu) 實體(ti) 店對比一下,就會(hui) 發現網店的教輔考試類比例太低了。據開卷公司公布的《2015年圖書(shu) 零售市場報告》顯示,我國實體(ti) 書(shu) 店中,教輔教材類圖書(shu) 的碼洋比重達25%,而網上書(shu) 店的這一比重僅(jin) 為(wei) 不到10%。說明學生們(men) 買(mai) 教輔書(shu) ,更多是去實體(ti) 店,而不是網購。
而從(cong) 2010-2014的數據看,教輔教材類的銷售一直占實體(ti) 書(shu) 店的1/4左右。
以上對比大概可以得出這樣的邏輯:論賣教輔書(shu) ,當當比不上天貓,而網店又比不上實體(ti) 店。這說明了什麽(me) 呢?
大概說明了這麽(me) 一點:當當的數據隻能代表他們(men) 自己,而不能代表全中國。如果把全國網店和實體(ti) 店加起來算的話,教輔考試類圖書(shu) 在學生購書(shu) 中的比例,應該遠比當當數據中給出的多。想想90後的年紀,16-25歲,完全涵蓋考研、四六級考試的考生年齡。可以想見,那些考研參考書(shu) 、四六級真題模擬書(shu) 之類的,99%都是90後買(mai) 走的(為(wei) 什麽(me) 不是100%?總得給老師們(men) 留點吧……)。
所以看到《90後裏什麽(me) 書(shu) 最暢銷?70%是教輔考試書(shu) 》這種標題,驚訝的不該是“哎媽這麽(me) 多啊,70%了!”,而應該是“不可能吧,才70%?”
二、對窮學生來講,買(mai) 教輔是“剛需”而且阻力遠比其他書(shu) 小
通過以上分析,大概能得出這麽(me) 個(ge) 結論:中國90後的高中生、大學生們(men) ,把買(mai) 書(shu) 錢裏的絕絕絕大多數都放在了買(mai) 教材、教輔、考試參考書(shu) 上了。那是否能從(cong) 這個(ge) 結論再推出下一個(ge) 結論:90後除了教輔類以外,基本不讀書(shu) 了?
顯然是不能的。一方麵,網絡閱讀的份額在一天天加大。2014年國內(nei) 網絡文學市場規模達到了56億(yi) 元,預計2015年會(hui) 突破70億(yi) 元。另一方麵,即便是紙質書(shu) ,人們(men) 也更習(xi) 慣於(yu) 用移動設備讀電子版,2014年我國電子書(shu) 市場規模已突破40億(yi) 元。由於(yu) 接受程度的差異,網絡文學和電子書(shu) 的主要用戶是80後、90後乃至00後。所以,90後的很多閱讀是不通過紙質書(shu) 來完成的。
而作為(wei) 學生,圖書(shu) 館又是他們(men) 得天獨厚的資源。我們(men) 上學時都有這樣的體(ti) 驗,不愛學習(xi) 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同,有的愛踢球,有的愛打遊戲,有的愛睡覺,有的愛談戀愛……而愛學習(xi) 的孩子都是相似的——愛泡圖書(shu) 館。所以他們(men) 的閱讀需求又被圖書(shu) 館消化了一大塊。
這一路分析下來不難發現,大學生和中學生的很多書(shu) 其實都是不用買(mai) 的,網上搜搜,圖書(shu) 館查查,同學借借就夠了。
而有那麽(me) 一類書(shu) ,是不能從(cong) 網上獲取,圖書(shu) 館又沒那麽(me) 多,也沒法從(cong) 同學那借著看的。偏巧這類書(shu) 還是父母喜歡的,隻要說買(mai) ,可以不從(cong) 自己的生活費裏擠,直接管爸媽要錢買(mai) 就是了。那這是什麽(me) 書(shu) 呢?
你也猜到了,就是教輔考試類的書(shu) 。中國父母望子成龍,把所有小說、科普、明星畫冊(ce) 之類的書(shu) 視作洪水猛獸(shou) ,斥為(wei) “雜書(shu) ”,唯獨對教材、輔導書(shu) 、考試參考書(shu) 情有獨鍾,稱之為(wei) “有用的書(shu) ”。
一方麵,教輔是“剛需”,上課、考試必須得有一本;另一方麵,買(mai) 教輔書(shu) 受到父母的阻力又遠比其他書(shu) 小,買(mai) 起來心安理得,甚至會(hui) 有一種“同學都買(mai) 了我也買(mai) 一本,至於(yu) 看不看再說吧”的心理。這種情況下,教輔當然賣得好了。
三、教輔書(shu) 的“名師效應”使單本書(shu) 銷量奇高
先看一組數字:按照中國現代文學館發布的《中國文學發展狀況》報告顯示,目前中國每年出版和發表的長篇小說有2000餘(yu) 部。而據中國作協副主席葉辛的判斷,中國現在每年誕生的長篇小說多達8000到1萬(wan) 部。
每年印成書(shu) 的長篇小說超過2000本,沒印成書(shu) 的還有6000-8000本,而這些沒出版的又有很多會(hui) 以各種方式流傳(chuan) 在網上。這還僅(jin) 僅(jin) 是長篇小說這一個(ge) 品類,其他諸如泛文學類、社科類、童書(shu) 類、藝術類等等,也大抵如此。總而言之就是這些書(shu) 可供挑選的種類有很多。
而教輔類呢?先說教材,全國有資質能出教材的隻有人教社、高教社等少數幾個(ge) ;再說輔導書(shu) ,當然也是這幾家出版社自己出的,特別是教材編者參與(yu) 編製的輔導書(shu) 更靠譜。
那考試類呢?無論是四六級、考研還是公務員考試,都是關(guan) 乎一個(ge) 人未來發展的重要事件,考生都很重視。而越重視的事越容易出現趨同現象,簡單說就是同學買(mai) 什麽(me) 我就買(mai) 什麽(me) ,同學有的我也得有。尤其是文科類考試,如果某位名師在上一年押中了考題,那他的書(shu) 馬上會(hui) 在下一年成為(wei) 所有考生追捧的熱點。“名師”的名頭在考試類書(shu) 中是至關(guan) 重要的。
這次當當發布的榜單裏,90後買(mai) 得最多的一本書(shu) 名叫《肖秀榮2016考研政治命題人1000題》。肖秀榮,這是個(ge) 考研的考生人人皆知,不考研的人誰也不知道的名字。他本職工作是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這個(ge) 身份平平無奇,之所以受到90後的追捧,是因為(wei) 另一個(ge) 身份:擁有14年考研政治命題經驗,曾任政治命題組副組長及學科組組長。
出題的人寫(xie) 的輔導書(shu) ,告訴我該背什麽(me) 內(nei) 容,這要是不買(mai) 那就是腦子有問題了。在90後購書(shu) top20中,肖秀榮的名字出現了6次。而網友的評論更有意思,有的人明顯是今年應屆的考生:“看到最後笑瘋了。我也貢獻了!”“肖秀榮才是王道!!!”
所以這就很好理解為(wei) 什麽(me) 購書(shu) 榜會(hui) 被教輔考試書(shu) 壟斷了。比如有100個(ge) 人愛讀小說,30個(ge) 人準備考研。這100個(ge) 人可能會(hui) 選出60種小說去讀,而那30個(ge) 人可能隻有5種考研政治書(shu) 可選,最後的結果自然是考研書(shu) 單本銷量高。
四、由年輕人自己選擇買(mai) 什麽(me) 書(shu) 已經是巨大的進步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90後的購書(shu) 比例中,教輔書(shu) 占多數這個(ge) 情況是正常的,而且由於(yu) “剛需”和“名師”等因素,短期內(nei) 看不到改變的跡象。那這個(ge) 現象是不是很糟糕呢?
要回答這個(ge) 問題,不放回顧一下中國各個(ge) 時代的暢銷書(shu) 。1960-70年代,中國第一暢銷書(shu) 無疑是《毛主席語錄》。據估算,當時發行量達到了人手1.5本,總數以十億(yi) 計。政治在當時裹挾著一切,人們(men) 是懷著對領袖的無限熱愛而買(mai) 書(shu) 。
而到了1980年代,年輕人最愛讀的是文學名著。現在網上還能搜到當時新華書(shu) 店前排起長長的隊伍,求購各類名著的照片。如今一本小說印數過五千就已經很不錯,過萬(wan) 都可以稱為(wei) 暢銷書(shu) 了。而八十年代一本小說印數二三十萬(wan) 是稀鬆平常的。
為(wei) 什麽(me) 能賣這麽(me) 多?憋的。當時的年輕人剛剛走過“文革”,文學對他們(men) 是一縷清風,是能夠暢快呼吸的養(yang) 分。現在有很多人懷念那時人們(men) 對文學的熱愛,其實不過是十年浩劫被憋壞了而已。進入90年代,文學熱便散去了。
到了1990年代,有兩(liang) 大暢銷書(shu) 不得不提,分別是90年代中期的《中國可以說不》和90年代後期的《學習(xi) 的革命》。前者是民族主義(yi) 泛濫的結果,很多年輕人在尚不成熟的強國夢驅使下買(mai) 了這本20天“攢”成的書(shu)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種速成和速火,緊跟著的就是速朽。
而《學習(xi) 的革命》之火爆,則完全是炒作的結果。這本書(shu) 號稱有魔力:隻要按他教的方法記憶,誰都可以一周學會(hui) 一門外語。在科利華公司大麵積打廣告掀起的熱潮下,一本普及型記憶類的書(shu) 最終賣到了上千萬(wan) 冊(ce) ,連本書(shu) 的兩(liang) 位來自荷蘭(lan) 和新西蘭(lan) 的作者都驚訝不已,連稱這書(shu) 是麵向以字母為(wei) 文字基礎的歐美讀者的,其實不適合中國人……
從(cong) 以上回顧可以看出,中國年輕人讀什麽(me) ,在很多年裏都不是自己說了算的。要麽(me) 是政治需要,要麽(me) 是常年憋屈壓抑後的噴發,要麽(me) 是社會(hui) 上民族主義(yi) 的裹挾,要麽(me) 是商家炒作忽悠的結果。
相比這些,考研書(shu) 、四六級書(shu) 雖說也不怎麽(me) 樣,但畢竟是學生出於(yu) 自身需要而做出的理智選擇。我要通過考研來改變自身命運,我要通過考級來拿到大學文憑,我要通過教輔書(shu) 來完成學習(xi) 任務,這些都不是受誰影響、逼迫而做出的選擇。比較而言,這份榜單是不是也不那麽(me) 麵目可憎了呢?
結語:
乍一看到《90後最愛買(mai) 教輔書(shu) 》這種標題,很容易怒火中燒噴上一句“中國青少年的未來在哪裏啊?!”但是仔細想想,這個(ge) 愛字上應該加上一個(ge) 引號。這是90後們(men) 出於(yu) 自身境況而自發形成的一種購買(mai) 取向,比起之前幾十年中國年輕人的閱讀狀況來講,已經是最不壞的一種結果。再多說一句,以2016年算,所謂90後這一代人,最小的17歲,最大的已經26歲,估計不少已經為(wei) 人父為(wei) 人母,馬上要在新的一年迎來二胎了,別把人家當小孩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