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出版

文章

新聞出版行業青年:常加班掙錢不多整體“滿意”

發稿時間:2015-05-07 00:00:00  

  25歲的楊未感覺有點跟不上這個(ge) 行業(ye) 的變化速度了。

  他念大學那年,新浪微博才剛剛開始運營,新媒體(ti) 還隻是幾大門戶網站的代指,app、轉型、微信公號、H5,這些如今熱門的名詞都尚未出場。那時候,當記者看上去是一份可以奮鬥終身的職業(ye) ,而楊未也走了一條“傳(chuan) 統”之路,先實習(xi) ,最終留在一家業(ye) 內(nei) 知名媒體(ti) 。

  某種程度上,楊未如今過上的正是自己上學時想要的生活:在一家業(ye) 內(nei) 知名的媒體(ti) ,做一些堅硬無比、關(guan) 乎公共利益的深度調查。可傳(chuan) 統媒體(ti) 的好日子結束的實在太快,如今和業(ye) 內(nei) 的朋友們(men) 吃飯,楊未發現大家聊的最多的是“轉型”、“創業(ye) ”,而不再是“選題”。

  媒體(ti) 變局時代,新聞人都在想些什麽(me) ,又麵臨(lin) 什麽(me) 樣的困惑?2014年前後,共青團北京市委北京青年1%抽樣調查課題組聯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及多家新聞機構,在北京70家報刊、廣播電視、出版社等新聞出版機構開展了調研。

  這次調研的對象是指年齡在16至35歲之間,與(yu) 新聞媒體(ti) 機構建立了人事或勞動關(guan) 係者,包括記者、編輯、主持人、播音員等,不包括技術製作、專(zhuan) 職攝像或攝影、後勤和行政人員等幕後工作人員。調研共發放問卷1300份,回收有效問卷1245份。

  職業(ye) 認同受衝(chong) 擊,超六成受訪者想轉型

  作為(wei) 全國媒體(ti) 行業(ye) 的中心,北京共有中央在京媒體(ti) 、北京地方媒體(ti) 、外地媒體(ti) 在京機構、國外媒體(ti) 在京機構及北京市出版單位等新聞媒體(ti) 出版單位總計約4000家,占全國新聞媒體(ti) 出版單位近五成。

  調研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時的比例,推算北京市記者約有0.8萬(wan) 人,編輯約有3.6萬(wan) 人,播音主持約有0.1萬(wan) 人,總計約4.5萬(wan) 人。數據顯示,北京新聞媒體(ti) 從(cong) 業(ye) 青年群體(ti) 文化程度較高,教育程度為(wei) 本科的比例最大,占60.1%;其次為(wei) 研究生,占35.5%。畢業(ye) 院校以北京地區的高等院校為(wei) 主,占58.7%,北京以外高等院校占比33.0%,有國外留學人員經曆的比例不高,隻占3.2%。從(cong) 業(ye) 青年大部分具有北京市戶籍,占62.2%。

  媒體(ti) 人轉型無疑是當下傳(chuan) 媒界最熱的話題,而團北京市委的調查則提供了更直觀的數據支撐:報告顯示,64.2%的受訪者有職業(ye) 轉型的想法,其中36.6%的人想當大學教師。而隻有19.6%的人想繼續從(cong) 事新聞媒體(ti) 這個(ge) 行業(ye) 。報告分析認為(wei) ,新技術、新媒體(ti) 對傳(chuan) 統媒體(ti) 生存空間造成衝(chong) 擊,從(cong) 業(ye) 青年麵臨(lin) 職業(ye) 挑戰。

  身處傳(chuan) 媒業(ye) 之中,楊未更是能切身體(ti) 會(hui) 到這股“轉型”風:僅(jin) 在上個(ge) 月,他就有兩(liang) 位新聞圈的朋友辭職離開了紙媒,其中一位去做了公關(guan) ,另一位則去了新媒體(ti) 。

  2013年畢業(ye) 的楊未正趕上傳(chuan) 統新聞業(ye) 的萎縮和新媒體(ti) 的崛起,他有時甚至覺得自己真的是進入了夕陽行業(ye) 。畢業(ye) 那年,學校裏新聞學院的師弟師妹找實習(xi) 還大多選擇傳(chuan) 統媒體(ti) ,可今年,大多數人都去了騰訊、網易、搜狐等網絡公司。

  楊未總體(ti) 上還是珍惜這份工作帶給他的自由。他不需要坐班,可以自由安排采訪時間,同事之間的關(guan) 係也很簡單。

  這也和這次調查的總體(ti) 數據相符。調查中,受訪者對職業(ye) 穩定性滿意程度較高,對工作的整體(ti) 評價(jia) “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的占到65%。對社會(hui) 地位滿意程度“一般”以上超過84%,對職業(ye) 聲望滿意程度“一般”以上超過87%。

  今年年初的時候,楊未離開了原來的日報社,去了一家雜誌做深度調查。他想換一個(ge) 環境,嚐試一些新鮮的東(dong) 西。

  楊未不是沒想過離開,有前輩勸他,“這是一個(ge) 賺錢的時代,不是一個(ge) 做記者的時代”。可他既沒想好自己離開新聞業(ye) 能做什麽(me) ,也始終對新聞業(ye) 古老而光榮的傳(chuan) 統念念不忘,覺得“新聞還沒有做夠”,沒有寫(xie) 出讓自己滿意的稿子,還不到徹底離開這個(ge) 行業(ye) 的時候。

  壓力源自工作與(yu) 收入

  團市委的調查認為(wei) ,新聞從(cong) 業(ye) 青年普遍感覺麵臨(lin) 較強的競爭(zheng) 壓力,這種壓力是複合性的,但主要還是來自工作和經濟兩(liang) 方麵的壓力。

  數據顯示,49.6%的人感到自己目前“壓力較大”或“壓力非常大”,認為(wei) “沒有壓力”或“壓力很小”的僅(jin) 占12.6%。其中,工作方麵的壓力占到39.7%,經濟方麵的壓力占32%,是最主要的兩(liang) 個(ge) 方麵。

  調查顯示,新聞媒體(ti) 從(cong) 業(ye) 者從(cong) 事的是高強度的、腦力與(yu) 體(ti) 力勞動相結合的工作。工作8小時到10小時的占53.9%,超過10小時的占13%,在大多數媒體(ti) 中超時加班已經成為(wei) 一種常態。上班加上往返通勤,超過50%的人每天要超過12個(ge) 小時。

  受訪者中40.4%的人認為(wei) 自己“比較健康”或“非常健康”,認為(wei) 自己“一般健康”的占47.7%。“身心狀態感覺比較疲憊”的占38.6%,“感覺很疲憊”的占7.7%。調查顯示,新聞媒體(ti) 從(cong) 業(ye) 青年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和奔波的工作性質使很多人無法擁有規律的作息時間,無法按時就餐,處於(yu) “亞(ya) 健康”狀態。

  26歲的林遠在一家全國媒體(ti) 做突發調查類記者已經快3年了,每當接到選題,他總是會(hui) 進入焦慮狀態。雖然不用坐班,可一旦哪出了事兒(er) ,他總是被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現場。剛剛工作的時候,他一度連續出了快一個(ge) 月的差,熬夜寫(xie) 稿更是家常便飯。

  工作久了,林遠覺得自己好像進入了瓶頸期,大多數題材對於(yu) 記者來說都顯得不那麽(me) 新鮮,拿到線索,他一打眼就能看出大概最後的稿子會(hui) 是什麽(me) 樣子。寫(xie) 稿好像隻是為(wei) 了填版,有時候,他甚至覺得自己有些失去做記者最重要的好奇心了。

  經濟上的壓力也日益凸顯了出來。前一段時間,趁著國家房地產(chan) 政策的調整,林遠抽空看了看北京五環邊上的房子,可無論怎麽(me) 算,自己的稿費好像跟買(mai) 房都還有挺大的差距。

  “幹新聞就別想掙錢”,早在實習(xi) 的時候,前輩就告誡過他新聞不是個(ge) 掙錢的行當。那時候的林遠還並不是很理解這句話,剛剛工作那會(hui) ,因為(wei) 寫(xie) 的拚命,稅前過萬(wan) 也不是什麽(me) 稀罕事。對於(yu) 那時的林遠來說,能做一份喜歡的工作,還有“這麽(me) 高”的收入,他很滿意。

  可工作3年,林遠發現自己的收入基本沒有什麽(me) 改變。實際上,在大多數媒體(ti) 實行的底薪加稿費製度下,記者的收入缺少成長性。老記者寫(xie) 稿少,收入不如新記者是常有的事兒(er) 。

  林遠不覺得自己是一個(ge) 很物質的人,可他確實越來越在乎稿費和收入。這恰與(yu) 團市委的調查結論相符,調查顯示,有50.1%的人表示,當初進入新聞業(ye) ,是為(wei) 了實現新聞理想和推動社會(hui) 進步,隻有17.6%的人是為(wei) 掙錢而選擇從(cong) 事新聞行業(ye) 。

  但同時,31.2%的人選擇了不滿意或是非常不滿意自己的經濟收入;問及“影響工作積極性的因素”時,有71.1%的青年新聞從(cong) 業(ye) 者表示是“薪酬”,35.3%選擇改善新聞從(cong) 業(ye) 者的收入水平是最能促進中國新聞業(ye) 健康發展的有效手段。

  不久之前,林遠的朋友圈被一篇名為(wei) 《普利策獎新晉得主,無錢付房租轉行做公關(guan) !》的新聞刷了屏,他很喜歡這篇新聞結尾作者提出的問題,“那麽(me) ,這究竟是新聞業(ye) 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楊未林遠為(wei) 化名)■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