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哲理匯一堂
發稿時間:2015-04-09 00:00:00
好友許全興(xing) 教授把他剛出版的66萬(wan) 字巨著《百年中國哲學革命》贈給我,拜讀之後,深感欽佩。許君嘔心瀝血從(cong) 事哲學研究有年,著作頗豐(feng) 。他家住在我的樓上,深夜在陽台抬頭可以看到他書(shu) 房的燈光,不由會(hui) 產(chan) 生敬重之情。他很勤奮。他的觀點我非常認同:科學研究成果首先以學術論文形式發表,經過一定的積累才成專(zhuan) 著。學術論文要有新思想、新資料,旨在解決(jue) 理論問題和學術爭(zheng) 論,以推進學術發展,有益於(yu) 社會(hui) 進步。30多年來,許君發表學術論文240多篇,曾編選出版過兩(liang) 本論文集,現在再從(cong) 這些論文中選錄53篇編輯成本書(shu) 。全書(shu) 共六編:一、五四新文化哲學研究;二、中國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家研究;三、毛澤東(dong) 哲學研究;四、中國哲學現代化研究;五、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研究;六、21世紀的中國哲學研究。附錄三篇,敘述了作者學術研究的艱苦曆程和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還有作者與(yu) 百年中國哲學革命相關(guan) 的著作目錄。
作者在長期從(cong) 事哲學教學研究過程中,不畏艱辛,博覽群書(shu) ,搜羅大量有關(guan) 的資料。去偽(wei) 存真辟途徑,提煉新意根基牢。這部書(shu) 的內(nei) 容豐(feng) 滿厚重,可謂百年哲理匯聚一堂。作者於(yu) 1992年調到中央黨(dang) 校之後,主要從(cong) 事毛澤東(dong) 哲學、中國現代哲學、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教研工作,先後出版了《毛澤東(dong) 晚年的理論和實踐》《毛澤東(dong) 與(yu) 中國20世紀哲學革命》《毛澤東(dong) 與(yu) 孔夫子》《馬克思主義(yi) 哲學自我革命》《從(cong) 曆史衡量毛澤東(dong) 》等著作。這些成果為(wei) 他綜述中國百年哲學發展軌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許君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認為(wei) 百年來的中國有三次哲學革命。第一次是資產(chan) 階級的哲學革命,評析了梁啟超、王國維、馬君武、章太炎、蔡元培,認為(wei) 辛亥革命時期最重要的哲學成果是孫中山哲學,其中尤以知行學說為(wei) 代表。第二次是無產(chan) 階級的馬克思主義(yi) 哲學革命,李達、艾思奇、陳唯實皆有突出奉獻,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哲學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形成了毛澤東(dong) 哲學思想。《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等是中國革命血的經驗總結。第三次是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自我革命,真正進行是在由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開啟的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之前,張岱年的綜合創新論,馮(feng) 契的智慧說都有一定影響。)這一時期中國哲學界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新氣象。除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含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發展史)外,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倫(lun) 理學、美學、宗教哲學、科學哲學、邏輯學等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同時,作者也指出了中國哲學的兩(liang) 大不足。大作從(cong) 中國國情實際、曆史沿革出發,通篇言之有理,持之有據,順理成章,可見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
大作信息量宏豐(feng) ,這是因為(wei) 作者開拓了廣闊的學術思維空間。例如,關(guan) 於(yu) 陳獨秀論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李大釗的青春哲學、胡適方法論評議、李達的哲學啟迪、張申府和張岱年的重要觀點、艾思奇的哲學大眾(zhong) 化、馮(feng) 定的真理探討、楊獻珍的哲學命題、馮(feng) 契的智慧說、熊十力的新唯識論述評、馮(feng) 友蘭(lan) 的現代哲學、關(guan) 於(yu) 儒學複興(xing) 的思考等等,都有頗為(wei) 詳盡、周全、深刻、客觀、獨到的分析評論。讀來耐人尋味,欲罷不能。
作者曾說過:“就我對毛澤東(dong) 的研究而言,寬廣的視野是重要一條。”中蘇兩(liang) 黨(dang) 大論戰,蘇聯理論界出版了諸多批判毛主義(yi) 的著作,研究毛澤東(dong) 自然要對他們(men) 批判的狀況有所了解。作者從(cong) 北京大學圖書(shu) 館和北京圖書(shu) 館(現為(wei) 中國國家圖書(shu) 館)中的俄文書(shu) 中選譯了《毛澤東(dong) 思想政治本質》等四種著作,約60萬(wan) 字。正是因為(wei) 作者掌握了國內(nei) 國外大量的有關(guan) 資料,於(yu) 是分析論證起來,有的放矢,滔滔不絕,言之成理,理直氣壯,運用自如,遊刃有餘(yu) 。梅花香自苦寒來,的確如此。
究竟什麽(me) 是哲學?它的作用是什麽(me) ?古今中外學者的說法很多。作者認為(wei) ,哲學應成為(wei) 民族的精神支柱、民族的靈魂和民族智慧的結晶。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概括的中國哲學精神為(wei) :剛健有為(wei) ,自強不息;經世致用,實事求是;陰陽互補,辯證思維;民貴君輕,以人為(wei) 本;大同理想,止於(yu) 至善。其中最核心的是自強不息的精神,它是中華民族的主體(ti) 精神。言簡意賅,發人深省。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精神是什麽(me) ?這是個(ge) 永遠研究不完的課題。
作者還提出,曆史上,中國哲學曾有過兩(liang) 次大綜合,第一次是戰國末期,產(chan) 生了綜合先秦思想的荀子哲學。第二次是明清之際,產(chan) 生了綜合宋明思想的王夫之哲學。進入21世紀,中國哲學麵臨(lin) 第三次大綜合。近現代中國哲學為(wei) 新世紀的大綜合做了準備,要完成這一大綜合需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產(chan) 生像荀子、王夫之這樣百科全書(shu) 式的哲學家。這些宏觀的推測都建立在諸多微觀的考察和分析論證基礎上。深思熟慮,必有卓見。
作者矢誌不渝、鍥而不舍,對馬克思主義(yi) 哲學、毛澤東(dong) 哲學的研究尤為(wei) 突出,下的功夫也最深。《<實踐論>、<矛盾論>對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的啟示》《馬克思主義(yi) 哲學與(yu) 中國哲學相結合的思考》都是功底深厚的名篇佳作。所受啟迪歸納出五點:將豐(feng) 富的實踐經驗上升至哲學理論,學習(xi) 和吸取馬克思主義(yi) 哲學最新成果,繼承和發展中國哲學的優(you) 秀遺產(chan) ,從(cong) 具體(ti) 哲學問題的中國化做起,把哲學變成民族的事業(ye) 。作者著重闡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yi) 哲學應是中國哲學的總結、概括和發展。這些卓有見識的概括都有比較充分的論證,在平凡處見靈光,在特色處現深度。■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