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出版

文章

張小勁:治理技術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發稿時間:2015-03-06 00:00:00  

  如果說三中全會(hui) 所提出的國家治理現代化為(wei) 我們(men) 目前的改革確立了基本方向,那麽(me) ,我們(men) 這套治理與(yu) 技術叢(cong) 書(shu) 也將為(wei) 國家治理現代化做出獨特的知識貢獻。

  ——關(guan) 於(yu) “現代政治治理技術叢(cong) 書(shu) ”的若幹說明

  叢(cong) 書(shu) 緣起:幾個(ge) 巧合

  從(cong) 2012年開始,我們(men) 便一直與(yu) (社科文獻)謝社長與(yu) 政法分社王緋老師共同策劃“現代政治治理技術叢(cong) 書(shu) ”這個(ge) 選題。當時我們(men) 共同感覺到,中國當下的政治生活,往往陷於(yu) 一種尷尬的局麵,即有目標沒路徑、有想法沒辦法、有熱情沒設計,因而特別迫切地想為(wei) 當下的中國讀書(shu) 界提供一些可操作性比較強、簡單實用的政治治理技術方麵的書(shu) 籍,這便是《政治治理叢(cong) 書(shu) 》的由來。幾年來,從(cong) 叢(cong) 書(shu) 選題到寫(xie) 作結構、從(cong) 撰文體(ti) 例到作者人選,清華政治學係與(yu) 社科文獻出版社都經過反複商議,展開了少見的深度合作。今天在這裏,我想與(yu) 大家分享一下“治理技術與(yu) 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ge) 話題。

  自從(cong) 有了叢(cong) 書(shu) 選題的基本設計之後,我們(men) 清華大學政治學係專(zhuan) 門成立了治理技術研究中心,想通過這套叢(cong) 書(shu) 的操作整合為(wei) 一個(ge) 完整的知識體(ti) 係。巧合的是,就在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的當晚,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閉幕,並且公布了5600字的公報本,將“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立為(wei) 全麵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無疑促使我們(men) 從(cong) 新的視角和新的高度審視我們(men) 原先的選題計劃。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套叢(cong) 書(shu) 的第一本《協商民主的技術》終於(yu) 出版時,恰好又趕上了《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加強社會(hui) 主義(yi) 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起草工作初步完成。接著,《意見》作為(wei) 2015年中央3號文件剛剛於(yu) 年前公布。這樣的巧合非常有意思,說明在叢(cong) 書(shu) 選題的構思和操作當中,出版者和寫(xie) 作者的理念,恰好與(yu) 中國政治變遷的節奏、中央政治改革的方向以及改革相關(guan) 的戰略部署出現了高度的契合。

  我在“現代政治治理技術叢(cong) 書(shu) ”的總序中也提到,過去關(guan) 於(yu) 政治學知識的門類大體(ti) 上有三種:哲學維度、製度維度和技術維度的知識;叢(cong) 書(shu) 編纂的意圖之一是更多更好地完善和補充技術維度的政治學知識。但在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之後,我們(men) 對國家治理問題有了新的認知,對於(yu) 叢(cong) 書(shu) 所強調的技術維度知識門類也有了新的體(ti) 會(hui) ,對於(yu) 治理技術與(yu) 治理能力和治理體(ti) 係之間的關(guan) 係也有了新的看法。如果說三中全會(hui) 所提出的國家治理現代化為(wei) 我們(men) 目前的改革確立了基本方向,那麽(me) ,我們(men) 這套治理與(yu) 技術叢(cong) 書(shu) 也將為(wei) 國家治理現代化做出獨特的知識貢獻。

  國家治理:製度建設、能力建構與(yu) 技術發展

  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jue) 定》的文本與(yu) 創新

  依據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關(guan) 於(yu) 全麵深化改革若幹問題的決(jue) 定》的文本,我們(men) 可以得到上麵的詞雲(yun) 分析結果。可以看到,在動詞當中,建立、健全、完善等等是高頻詞;就名詞來說,體(ti) 製、機製、製度成為(wei) 關(guan) 鍵詞。這直觀地提示著我們(men) ,《決(jue) 定》的一個(ge) 基本脈絡就是要建章立製,要在製度、機製和體(ti) 製方麵展開全麵深化改革,要建立長治久安、持之以恒的中國特急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

  也正是在這個(ge) 意義(yi) 上,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的最大亮點,就是將全麵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確定為(wei)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年多以來,學界在深入的討論中普遍認為(wei)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意義(yi) ,一是作為(wei) 目標設定,這超越了器物層麵,在物質層麵的工業(ye) 、農(nong) 業(ye) 、科技和國防四個(ge) 現代化已經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適時關(guan) 注於(yu) 製度和體(ti) 製問題,強調製度和體(ti) 製的現代化;二是作為(wei) 改革路徑,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追求超越了單向度單維度的改革策略,強調全麵化、係統化和配套化,同時,也超越了被動摸索,強調頂層設計和主動進取;三是作為(wei) 治國方略,這既吸取了執政黨(dang) 長期以來改革和執政的成功經驗,同時也吸納了中國傳(chuan) 統政治智慧當中的優(you) 秀精華以及國際上的進步概念,實際上融匯了曆史與(yu) 現實、傳(chuan) 統與(yu) 當代、國內(nei) 和國際具有共同指向的先進理念。

  因此,國家治理現代化包含著明確的價(jia) 值指向、路徑選擇和製度偏好,意涵著上下有序、共踐善行和良治善政;從(cong) 不同於(yu) 統治和管理的定位出發,從(cong) 區別於(yu) 以往那些強製性、動員性和服從(cong) 性的政治生活屬性出發,國家治理現代化強調了因勢利導、趁勢而為(wei) 和共同參與(yu) 的公共治理,這也就是李克強總理在去年兩(liang) 會(hui) 報告中提到的“多元共治,共同參與(yu) ”。

  實際上,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提出,還極大地開拓和啟發了我們(men) 對於(yu) 公共治理活動的思考。就治理層次言之,既有國家範疇的治理,又有超越國界的全球治理和地區治理,也有次國家的社會(hui) 治理和基層治理;就治理領域言之,政法、經濟、生態、社會(hui) 和文化是經常提到的結構區分;就治理路徑而言,法治與(yu) 德治諧行,自治、共治與(yu) 公治並列,則良治可期,善治可得;就治理屬性而言,已有的實踐包括有民主治理、現代治理、協商治理、多層治理、效治理多種樣式。這構成了一個(ge) 複雜交疊的語義(yi) 網絡,而在這樣一個(ge) 網絡當中,我們(men) 可以發展和深化對於(yu) 治理技術的豐(feng) 富理解。

  在這裏,治理技術應當是一種寬泛的理解。治理技術既意指製度的操作規定、實施細則和具體(ti) 辦法,也涉及與(yu) 製度安排相互配套的各種技術工具和技術手段。因此,技術能使製度得到貫徹落實,製度也招喚著更加科學、合理和具體(ti) 的技術。沒有技術的支持,製度會(hui) 落為(wei) 空話;但同時,沒有製度開創的空間,技術也無用武之地。進一步講,治理技術又有特定的指向和意涵。正是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需要有更多的技術發展和技術保障。因為(wei) 官員與(yu) 公眾(zhong) 的共同參與(yu) 、政府與(yu) 企業(ye) 的共同努力、社會(hui) 各界的共同奉獻,需要有現代的溝通渠道和手段,需要有科學的方法和工具,還需要有合理的方案和措施。凡此種種,無不提示著我們(men) 要全麵發展關(guan) 於(yu) 治理的技術知識。

  在以往的政治生活中,我們(men) 可以從(cong) 許多的失敗案例中理解技術知識的重要意義(yi) 。例如,許多公共政策或政策措施的出台,往往缺乏科學合理的技術考量,結果是良善的用心帶來了消極的結果和政策的挫敗。典型的案例如北京曾經實行的“車牌自由命名”、公安部的“黃燈”新規定以及今年春節西安的“滿街紅燈籠”。再例如,每年“兩(liang) 會(hui) ”都會(hui) 出現很多“奇葩”提案,嚴(yan) 肅的“兩(liang) 會(hui) ”竟有變成“媒體(ti) 狂歡日”之虞。我們(men) 在大數據檢索時發現,有些提案寥寥數十字,言之無物;有些洋洋灑灑上千字,卻純屬個(ge) 人臆想,言之荒謬。那麽(me) ,與(yu) 其指責和嘲笑這些代表,莫如提供一些最基本的技術知識,因此,我們(men) 正在策劃的一個(ge) 選題便是《提案的技術》。同樣,我們(men) 也希望能夠寫(xie) 出預算的技術、選舉(ju) 的技術、聽政的技術、危機管理的技術、社會(hui) 組織管理的技術等等,進而能夠在實操層麵為(wei) 政治治理提供更全麵的技術參考。

  雙重願景:創生新的出版物門類

  正是這個(ge) 意義(yi) 上講,我們(men) 希望這套叢(cong) 書(shu) 能夠持續地推進下去,進而使我們(men) 能夠在治理技術上有更好的發展,使我們(men) 在實踐中已經行之有效的治理辦法和方法能夠得到更廣泛的擴散和應用,使我們(men) 在已經有了很好的想法的時候也有一些可靠的辦法和工具去落實和貫徹,使我們(men) 不再僅(jin) 僅(jin) 討論合理性的困境,而是能夠在實際的操作層次上能更好地推進合理的政策。《協商民主的技術》是這套叢(cong) 書(shu) 的“標杆”,我們(men) 在寫(xie) 作之初的時候希望它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簡單的手冊(ce) ,而是能包括具體(ti) 案例與(yu) 技術環節的操作指南。從(cong) 目前的市場反應來看,這本書(shu) 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評價(jia) 。

  同時,我們(men) 還希望由此開啟一個(ge) 新的出版物門類,希望有更多的學界同道參與(yu) 這個(ge) 事業(ye) ,在研究kaiyun官方地址和發展的同時,也關(guan) 注其中的技術要素、方法推進和工具升級,進而轉化為(wei) 可傳(chuan) 授可擴散的知識,使更多的改革者受益,使更多的受益者進步,進而為(wei) 當下的全麵深化改革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我們(men) 期待著學界同道參與(yu) 這套叢(cong) 書(shu) 的工作。■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