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出版

文章

中國新聞發言人遭遇“七年之癢”:我反正信了

發稿時間:2011-08-15 00:00:00  

      這些天故宮博物院的新聞發言人馮(feng) 乃恩幾乎沒有睡過一個(ge) 安穩覺,手機更是整天響個(ge) 不停,都是要求采訪的電話和短信,網絡上的各種評論也讓他寢食難安。

  最新口頭禪“至於(yu) 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不管你信不信,最近一個(ge) 時期在公眾(zhong) 中流行的兩(liang) 句口頭禪“至於(yu) 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這是一個(ge) 奇跡”居然都來自於(yu) 中國最早培訓的號稱“黃埔一期”的資深發言人、鐵道部的新聞發言人王勇平。

  “應該說在當時的輿論氛圍下,一個(ge) 新聞發言人能夠不回避,能夠坦然麵對記者前所未有的逼問,沒有怒發衝(chong) 冠離席而去,已經相當不錯了。然而由於(yu) 缺乏媒體(ti) 的從(cong) 業(ye) 經驗和傳(chuan) 播素養(yang) ,也犯了一個(ge) 資深發言人不該犯的低級錯誤,沒有體(ti) 現發言人在媒體(ti) 和公眾(zhong) 之間的橋梁作用。”清華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教授史安斌,算得上王勇平的老師,作為(wei) 2003年國務院新聞辦主辦的“全國新聞發言人培訓班”的主講教授,對於(yu) 新聞發言人在中國的困境,他心知肚明,王勇平絕不是個(ge) 例,正是目前中國發言人現狀的集中體(ti) 現。

  從(cong) 整體(ti) 上看,我國的政府新聞發布製度基本建立起來了,去年我國僅(jin) 中央和省級新聞會(hui) 就達到1700多場,在世界上也屬罕見。與(yu) 過去相比,我們(men) 的新聞發言人整體(ti) 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從(cong) 中國的媒體(ti) 變局來看,要走的路顯然還很長。

  新聞發言人為(wei) 什麽(me) 總引發爭(zheng) 議?

  他們(men) 的一言一行經常成為(wei) 報紙的頭條,但他們(men) 也時常會(hui) 卷入輿論的漩渦,遭來廣泛的質疑;他們(men) 是信息的傳(chuan) 播者,卻也是信息的過濾器。他們(men) 有時是消防員救火隊,有時卻是適得其反火上澆油。職業(ye) 要求他們(men) 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然而他們(men) 卻總犯一些低級錯誤。這就是中國的新聞發言人。

  有好事者將中國的發言人進行了簡單的歸類:無可奉告型、大包大攬型、照本宣科型、自我辯護型、報喜不報憂型、惱羞成怒型、感情錯位型。越來越多的新聞發言人在發布新聞時也成為(wei) 新聞的製造者,他們(men) 的雷人雷語也被廣泛傳(chuan) 播。

  複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童兵認為(wei) ,在中國從(cong) 事新聞發言人是需要勇氣與(yu) 智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於(yu) 2008年5月1日實行,許多地方都建立了新聞發言人製度,但由於(yu) 缺乏係統的培訓與(yu) 實踐,新聞發言人大多如履薄冰。很多地方新聞發布也隻是形象工程,發言人名單和電話是公布了,但並無後續,甚至新聞發言人成為(wei) 了某些政府官員拒絕媒體(ti) 采訪的盾牌。

  今天的新聞發言人比過去更難當嗎?

  童兵說:“雖然網民有各種渠道搜集信息,但網民掌握的信息與(yu) 新聞發言人掌握的第一手的信息還是有區別的,政府本身就是最權威的信息來源,新聞發言人掌握的是內(nei) 情,網絡的信息還需要辨別真假,而新聞發言人的信息應該是權威的。從(cong) 信息的質量上看,他們(men) 不是弱勢群體(ti) 。”

  清華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副教授王君超認為(wei) ,網絡確實使新聞發言人麵臨(lin) 極大挑戰,而且微博用戶通過互相“關(guan) 注”、“轉發”、“目標推送”,可以實現“所有人麵向所有人”傳(chuan) 播模式下的“協作傳(chuan) 播”,從(cong) 而挖掘或逼近事實真相。在這種情況下,發言人如果不告知真相就會(hui) 漏洞百出。

  也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發言人代表某一國家、集團、部門、企業(ye) 的利益,他們(men) 的“腦袋並不完全長在自己的肩上”。王君超認為(wei) ,這並不是說,發言人完全沒有自我發揮的空間。恰恰相反,發言人如果在每一場發布會(hui) 前,都能明確這樣一個(ge) 觀點,即召開發布會(hui) 的目的不僅(jin) 是“救火”,更重要的是滿足公眾(zhong) 的知情權,那麽(me) ,在確立“口徑”、發布信息時就會(hui) 實事求是,使發布會(hui) 取得較為(wei) 理想的傳(chuan) 播效果,受到公眾(zhong) 的歡迎,這其實也是最大限度地維護了其所代表的部門利益。

  在正常的情況下,新聞發言人的工作是按部就班的,而且有的發言人也做得不錯,但一旦遇到危機和突發事件,一切仿佛就被打回了原樣。史安斌認為(wei) 好的新聞發言人應該始終堅持一個(ge) 原則,那就是“忠實說,迅速說,首先說”。另一個(ge) 重要的原則是:尋求部門利益和公眾(zhong) 利益之間的平衡點,製造社會(hui) 共識,而不是引發官民對立。

  有的發言人認為(wei) 說什麽(me) 不說什麽(me) 並不由自己決(jue) 定。但新聞發言人雖然改變不了事實,卻可以做到“不知道的不說,不清楚的慎說,沒有把握的不亂(luan) 說,必須說的好好說”,作為(wei) 溝通政府與(yu) 公眾(zhong) 的橋梁,新聞發言人在避免對立、減少摩擦、消除誤解、傳(chuan) 遞誠意方麵是大有作為(wei) 的。

  童兵認為(wei) ,能否做到“知之為(wei) 知之,不知為(wei) 不知”是檢驗一個(ge) 新聞發言人是否真誠的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標杆。有時善意的謊言也是謊言。同時作為(wei) 一個(ge) 新聞發言人首先要搞明白自己發布的對象是誰,表麵上看是記者,其實記者是代表民眾(zhong) 來發問的,對於(yu) 發言人而言,記者的提問沒有刁鑽和不刁鑽的,隻有好回答和不好回答的,新聞也沒有負麵的和正麵的,都是客觀發生的。一些部門的新聞發言人居然公布什麽(me) 記者的黑名單,完全是不明智的舉(ju) 動。不要低估受眾(zhong) 的理解力,不要回避明顯的焦點和問題,如果一般民眾(zhong) 可以看出來的問題,發言人應該更熟悉更明白。

  新聞發言人依然是稀缺資源

  人民網成立了一個(ge) 新聞發言人俱樂(le) 部。負責人杜登斌告訴記者,相對於(yu) 政府的新聞發言人來講,企業(ye) 更需要自己的發言人,因為(wei) 對於(yu) 政府的一些報道還容易統一,但對於(yu) 處於(yu) 危機中的企業(ye) 來說,一著不慎就是滿盤皆輸。

  目前我國政府部門的新聞發言人大體(ti) 上有三種來源:一是主管領導,如有的地方要求出任新聞發言人的必須是該部門的“二把手”;二是秘書(shu) 長和辦公廳主任的“總管式”人物;三是宣傳(chuan) 部門的負責人。其中第二類人選是各級政府部門新聞發言人最主要的來源。選擇以上三類人員從(cong) 總體(ti) 上說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也基本能夠滿足現階段對新聞發言人的要求。但從(cong) 長遠看,其缺陷是顯而易見的。但這三類人員大都是官員出身,鮮有媒體(ti) 的實際工作經驗,往往剛剛培訓出來,幹了沒兩(liang) 年,就提拔了,轉崗了,這樣又要從(cong) 零開始。

  這些年新聞發言人的培訓非常多,經常是培訓到哪裏,哪裏的新聞發布製度就可以建立起來。可是在中國他們(men) 依然是稀缺資源。

  值得憂慮的是,有許多的書(shu) 籍、有許多的講座傳(chuan) 播的都是新聞發言人的應對之策、推諉之術,王君超認為(wei) 如果說發布會(hui) 有軍(jun) 規的話,那麽(me) 最大的一條就是:真相第一,技巧第二。發布會(hui) 的社會(hui) 效果,永遠隻服從(cong) 於(yu) 一個(ge) 原則,那就是:尊重事實,告知真相。一場虛假的言不由衷的發布會(hui) ,無論包裝得如何堂皇,無論取得如何立竿見影的瞬間效果,都隻能是浮雲(yun) 。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