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聽醜聞不能成為新聞管控借口
發稿時間:2022-04-19 15:57:41
■使此次竊聽醜(chou) 聞暴露在陽光下的,正是英國《衛報》等新聞媒體(ti) ,而不是政府管製係統。這恰恰說明,一個(ge) 自由的新聞界有能力自我糾正。
■對新聞采集和出版過程施加新的管製,無異於(yu) 以保護公眾(zhong) 的名義(yi) 使公眾(zhong) 變成盲人。
英國《世界新聞報》的竊聽醜(chou) 聞無疑令人厭惡。以此為(wei) 契機清理新聞界肮髒的競爭(zheng) 手段、重建行業(ye) 道德也正是時候。但我們(men) 一定要明確如下態度:這一醜(chou) 聞並不是對新聞進行管控的借口。
事件發生後,認為(wei) 應加強新聞控製和審查的跡象已經出現。這是錯誤的。
在英國,這跡象從(cong) 首相卡梅倫(lun) 的發言中流露出來。宣布政府將針對《世界新聞報》竊聽醜(chou) 聞展開調查後,首相還建議製定更嚴(yan) 格的傳(chuan) 媒管製條例。
這跡象也閃現在我國一些報紙、網站的評論中,它們(men) 將此事作為(wei) “新聞自由”破產(chan) 的重要論據。
無論是卡梅倫(lun) ,還是中國的部分評論者,都應該重溫一個(ge) 重要事實:使此次媒體(ti) 醜(chou) 聞暴露在陽光下的,正是英國《衛報》等新聞媒體(ti) ,而不是政府管製係統。
這恰恰說明,一個(ge) 自由的新聞界有能力自我糾正。全世界媒體(ti) 隨之展開的批判和自省,進一步說明這一點。相反,到目前為(wei) 止,還沒有任何可靠的事實能證明,來自政府的管製能糾正這一錯誤。
事實上,關(guan) 於(yu) 《世界新聞報》醜(chou) 聞的討論,不該延伸到新聞自由是否合理這個(ge) 層麵。此事與(yu) 新聞自由無關(guan) ,它隻是一家報紙觸犯現有英國法律,並因 此受到懲處。沒有人對這一處理方式提出異議。新聞界眾(zhong) 口一辭對醜(chou) 聞進行譴責,正是因為(wei) 這一醜(chou) 聞違背了新聞界共同遵守的準則和倫(lun) 理:自由而開放的媒體(ti) 對整個(ge) 社會(hui) 是一種積極力量。一家作惡的媒體(ti) 受到譴責,並不意味著整個(ge) 媒體(ti) 界及其自由理念都出了問題。
自由的新聞界的確有可能發生醜(chou) 聞,這是任何一個(ge) 社會(hui) 領域都無法避免的。但也正是自由的新聞界,才更有可能將醜(chou) 聞揭露出來——要知道,這一醜(chou) 聞不但卷入了媒體(ti) ,也卷入了警方等政府機構。揭露這一醜(chou) 聞的過程,本就是新聞界自由行使監督權的優(you) 秀範本。
因為(wei) 醜(chou) 聞發生而加強新聞管控,對社會(hui) 造成的傷(shang) 害可能遠大於(yu) 竊聽醜(chou) 聞本身。
英國人之所以對《世界新聞報》感到憤怒,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wei) 竊聽本身,而是因為(wei) 竊聽的對象是普通人。在此之前,英國王室和前首相布朗因遭到 該報竊聽而報警,但並未釀成多大事端——對權勢人物的監督乃至竊聽,雖然存在法律上的爭(zheng) 議,但在某種程度上卻被公眾(zhong) 容忍,因為(wei) 這是防止他們(men) 侵害公眾(zhong) 利益的 重要方式。
加強新聞管控,過度束縛媒體(ti) 手腳,將使新聞界失去這一重要的監督職能,同時使公眾(zhong) 失去這一監督政府權力的重要方式。這是比醜(chou) 聞更加糟糕的 事。竊聽事件被披露後,《紐約時報》、《經濟學家》、《大西洋月刊》等國外著名報刊紛紛發表評論,譴責《世界新聞報》的行為(wei) ,同時反對英國加強新聞管製的 趨勢。這可以看做國外新聞界對這一事件的態度。
其中,《紐約時報》的一句話說得頗為(wei) 精彩:對新聞采集和出版過程施加新的管製,無異於(yu) 以保護公眾(zhong) 的名義(yi) 使公眾(zhong) 變成盲人。
[附]
港評:批新聞自由 中國要美國政改
(香港)
聯合早報 (2011-07-21)
(聯合早報網訊)香港明報報道,梅鐸的傳(chuan) 媒帝國醜(chou) 聞頻傳(chuan) ,如劇集般扣人心弦,中國官方新華社日前發出的一篇報道題為(wei) “竊聽事件暴露西方國家新聞觀虛 偽(wei) 本質”,引述內(nei) 地專(zhuan) 家直指事件“直接暴露出當今西方媒體(ti) 逐利的本質,以及其長期以來所標榜的所謂『自由』『公正』『人權』理念的虛偽(wei) ”。
網民:總比“宣傳(chuan) 品”強吧?
但內(nei) 地網民的反應卻可能令官方傳(chuan) 媒泄氣,有網民說,“人家是媒體(ti) 。總比『宣傳(chuan) 品』強吧?”對於(yu) 文中引述專(zhuan) 家所言“新聞自由不能成為(wei) 媒體(ti) 侵犯個(ge) 人隱私權自由的保護傘(san) ”,有網民反諷道,“是啊,領導的私事是你隨便就可以報道的嗎?”有網民指出,《世界新聞報》的報道並非編造新聞,而是消息來 源的手段是違法的。“通過這一事件。媒體(ti) 行為(wei) 標準就更清晰了。體(ti) 製的進步就是這樣來的。”
新華社在報道中指出,竊聽事件可能對英國乃至全球新聞行業(ye) 管理的“製度安排”產(chan) 生影響。這不禁令人想到新華社社長李從(cong) 軍(jun) 月前發表的一篇題為(wei) 《構建國際輿論新秩序》的文章,文中提出了“媒體(ti) 聯合國”概念,呼籲設立新的非政府組織來協調世界媒體(ti) ,可謂既大膽又新鮮。
“輸出革命”去“折騰”西方
無獨有偶,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前日更刊文稱“美國需要政治體(ti) 製改革”,文中指選票政治、議會(hui) 政治製約了白宮的政治視野,也拖住了白宮 的政治決(jue) 策力,使白宮變得愈來愈弱勢。從(cong) 中美關(guan) 係近年來的發展看,美國已經到了必須改革其國內(nei) 政治體(ti) 製,打破國內(nei) 政治的這種所謂慣例,適應一個(ge) 不斷強大的 中國的地步了。
國家副主席習(xi) 近平曾經指摘“吃飽了沒事幹”的西方人說,“中國一不輸出革命,二不輸出饑餓和貧困,三不去折騰你們(men) ,還有什麽(me) 好說的?”現在看來,中國輸出饑餓和貧困的機會(hui) 也許不大,但也許還會(hui) “輸出革命”,去“折騰”一下西方呢。
文﹕孫嘉業(ye)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