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的新聞理念
發稿時間:2011-07-04 00:00:00
梁啟超素有輿論界驕子之稱。在他56年(1873-1929)的人生中,就有長達27年(1895年-1922年)的新聞實踐。他親(qin) 自創辦、協助和支持過的報刊就有29家。他的新聞理念,今天仍然有可以借鑒的地方。
新聞的使命
梁啟超在《〈時報〉發刊例》中,提出了“論說”四條、“紀事”五條。
“論說”四條:“公”、“要”、“周”、“適”。“公”,就是要以社會(hui) 利益為(wei) 重,不附於(yu) 一黨(dang) 之見;“要”,就是要揀“一國一群之大問題”,不能用小事來誤導讀者;“周”,就是要分清主次;“適”,就是內(nei) 容要適合中國國情。
紀事五條:“博”、“速”、“確”、“真”、“正”。“博”,就是廣博;“速”,就是講求時效;“確”即準確;“真”,就是真實;“正”即正直。
以上內(nei) 容,基本詮釋了新聞的時效、廣泛、客觀、公正等使命。
為(wei) 誰辦報刊
梁啟超說:“有一人之報,有一黨(dang) 之報,有一國之報,有世界之報。以一人或一公司之利為(wei) 目的者,一人之報也;以一黨(dang) 之利益為(wei) 目的者,一黨(dang) 之報也;以國家之利益為(wei) 目的者,一國之報也;以全世界人類之利益為(wei) 目的者,世界之報也。”又說,“若前之《時務報》、《知新報》者,殆脫一人報之範圍,而進入於(yu) 一黨(dang) 之範圍也。”
梁啟超傾(qing) 向為(wei) 國家辦報。他在《清議報一百冊(ce) 祝辭並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曆》中指出,報紙應該“脫離一黨(dang) 報之範圍,而進入於(yu) 一國報之範圍,且更努力漸進,以達於(yu) 世界報之範圍”。
報刊的宗旨
梁啟超為(wei) 《時務報》所定的辦報宗旨:一是“廣譯五洲近事”,即報道世界形勢;二是“詳錄各省新政”,即報道全國各地實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讀者“奮勵新學,思洗前恥”;四是“旁載政治學藝要書(shu) ”,使讀者懂得學習(xi) 的趨勢、內(nei) 容和方法……
《清議報》是梁啟超流亡日本後,1898年12月創辦。梁啟超在第一期,就開宗明義(yi) 地闡明《清議報敘例》:(一)維持支那(“支那”是CHINA的日文譯音,即中國)之清議,激發國民之正氣;(二)增長支那人之學識;(三)交通支那、日本兩(liang) 國之聲氣,聯其情誼;(四)發明東(dong) 亞(ya) 學術,以保存亞(ya) 粹(亞(ya) 洲的精華)。
報刊的職責
1896年,梁啟超在《時務報》第一期發表《論報館有益於(yu) 國事》,他認為(wei) 國家的強弱,取決(jue) 於(yu) 內(nei) 外上下是通是塞。中國落後受侮,原因在於(yu) 上下內(nei) 外不通。他將報紙的作用概括為(wei) “去塞求通”。
梁啟超認為(wei) ,一張好的報紙,“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當,四曰報事確而速”。
1902年10月,梁啟超在《新民叢(cong) 報》第17期上發表了《敬告我同業(ye) 諸君》。文中闡述:“某以為(wei) ,報館有兩(liang) 大天職:一曰對於(yu) 政府而為(wei) 其監督者,二曰對於(yu) 國民而為(wei) 其向導者是也。”
關(guan) 於(yu) “耳目喉舌”
梁啟超在《論報館有益於(yu) 國事》中還寫(xie) 道:“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報館其導端也。無耳目、無喉舌,是曰廢疾……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起天下廢疾者,則報館之謂也。”報紙是“耳目喉舌”,首創者當是梁啟超。
關(guan) 於(yu) 新聞文風
梁啟超所處的時代,文章多為(wei) 文言文。在諸多報人固守“之乎者也”時,他打破陳規,采用通俗自由的新文體(ti) ,他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說:“啟超素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為(wei) 文、學晚漢魏晉,頗尚矜煉。至是自解放,務為(wei) 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致不檢束,學者竟效之,號為(wei) 新文體(ti) 。老輩則痛恨,詆為(wei) 野狐。然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yu) 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焉。”
梁啟超的文章淺顯易懂,便於(yu) 讀者理解,並堅持以情動人。他的新聞實踐,近乎現在倡導的“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zhong) ”。
關(guan) 於(yu) 輿論監督
在《論報館有益於(yu) 國事》中,梁啟超呼籲朝廷允許報刊“上自朝廷之措施,下及閭閻之善惡,耳聞目見,莫不兼收並論”。在《敬告我同業(ye) 諸君》中,梁啟超提出了具體(ti) 的監督方法:“抑所謂監督之者,宜務其大者遠者,勿務其小者近者。”就是說,監督對象必須舍小取大。
梁啟超敢說敢為(wei) 。他在《京報》發表的《異哉所謂國體(ti) 問題者》,就是批評袁世凱的傑作。這篇文章還沒有公開發表,袁世凱就派人帶著20萬(wan) 元銀票,去賄賂梁啟超,為(wei) 梁啟超斷然拒絕。
關(guan) 於(yu) 報刊“獨立”
梁啟超認為(wei) :經濟獨立乃報刊獨立的保證。他說:“凡辦報者於(yu) 營業(ye) 收入以外,別求不可告人之收入,則其報館不得自存……無論受何方麵金錢之補助,自然要受該方麵勢力支配,最少亦受牽掣。吾儕(chai) 確認現在之中國,勢力即罪惡。任受何方麵勢力之支配或牽掣,即與(yu) 罪惡為(wei) 鄰。”又說,“無論經費若何困難,(我)終不肯與(yu) 勢力家發生一文錢之關(guan) 係。”
“強學會(hui) ”刊物《中外紀聞》盛名京城時,李鴻章要求捐贈白銀兩(liang) 千兩(liang) 加入“強學會(hui) ”。康有為(wei) 和梁啟超預防“得了人家的筆軟”,拒絕了李鴻章的入會(hui) 和捐資。
何為(wei) “新聞自由”
1901年,梁啟超在《十種德性相反相成義(yi) 》一文中說:“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為(wei) 一切自由之保障。”
不過,梁啟超認為(wei) ,自由可分為(wei) “文明人”的自由和“野蠻人”的自由,兩(liang) 者的區別是有無受到製裁:“無製裁之自由,群之賊也;有製裁之自由,群之寶也。”就是說,新聞自由是自由和製裁的統一。報人在享受自由權利時,必須對社會(hui) 承擔義(yi) 務;一切報道,必須在服從(cong) 製裁的前提下進行,“服從(cong) 之點有三:一曰服從(cong) 公理,二曰服從(cong) 本群所自定之法律,三曰服從(cong) 多數之決(jue) 議。”隻有服從(cong) 社會(hui) 公理,服從(cong) 社會(hui) 法律規範與(yu) 群體(ti) 的整體(ti) 利益,才是真自由。
新聞從(cong) 業(ye) 者的職業(ye) 道德
1910年2月,《國風報》(旬刊)在上海創刊出版。梁啟超在《國風報敘例》中,闡述了辦報的“五本”、“八德”。“五本”:“一曰常識”,應當具備豐(feng) 富的知識;“二曰真誠”,要以真誠的態度發表意見;“三曰直道”,必須不畏強權;“四曰公心”,不能懷有黨(dang) 派偏見;“五曰節製”,不要狂熱炒作。
“八德”:“一曰忠告”,無論對政府還是國民,都不能偏袒;“二曰向導”,政府、國民兼而俱之;“三曰浸潤”,以和風細雨的方式宣傳(chuan) ;“四曰強聒”,不能因為(wei) 對象一時不能接受自己的觀點而放棄;“五曰見大”,新聞輿論的對象要有所選擇,分清先後主次;“六曰主一”,形式可多樣,但要圍繞一大主旨;“七曰旁通”,廣泛收集各種資料,幫助民眾(zhong) 形成正確的判斷;“八曰下逮”: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便於(yu) 受眾(zhong) 接受。
“五本”、“八德”,是一套比較完整的職業(ye) 道德要點。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