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賦能養老產業創新發展
發稿時間:2025-04-01 14:45:4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記者 武亞(ya) 東(dong)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銀行業(ye) 保險業(ye) 養(yang) 老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明確要求銀行保險機構深入參與(yu) 多層次、多支柱養(yang) 老保險體(ti) 係建設,加大對銀發經濟的金融支持。近年來,銀行業(ye) 保險業(ye) 以服務民生保障、服務實體(ti) 經濟、服務國家戰略為(wei) 著力點,深化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大力提升金融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大局和中國式老齡化的能力與(yu) 質效。
養(yang) 老保障體(ti) 係加速完善
今年年初,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4年人口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31031萬(wan) 人,首次突破3億(yi) 人。從(cong) 年齡結構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wei) 22%,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達22023萬(wan) 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5.6%。
隨著我國逐步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hui) ,養(yang) 老保險體(ti) 係正麵臨(lin) 前所未有的挑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第三支柱養(yang) 老保險,全麵實施個(ge) 人養(yang) 老金製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進一步完善養(yang) 老事業(ye) 和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政策機製,推動銀發經濟快速發展。
在剛剛落幕的博鼇亞(ya) 洲論壇2025年年會(hui) “人口老齡化與(yu) 養(yang) 老金改革”分論壇上,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委員、財政經濟委員會(hui) 副主任委員郭樹清表示,我國已形成全球規模最大、保障有力的養(yang) 老保險體(ti) 係,但當前仍存在明顯的群體(ti) 差異、地區差異以及城鄉(xiang) 差異,尤其是居民養(yang) 老保險與(yu) 職工養(yang) 老保險之間差距較大,亟需通過製度改革逐步縮小這種差距。
事實上,經過40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國基本養(yang) 老保險已覆蓋近11億(yi) 人。此外,企業(ye) 年金和職業(ye) 年金這兩(liang) 個(ge) 第二支柱製度,合計覆蓋7000多萬(wan) 人,資金積累超過5.7萬(wan) 億(yi) 元;第三支柱則包括政策支持下的商業(ye) 養(yang) 老金融產(chan) 品,總規模約8萬(wan) 億(yi) 元。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表示,隨著個(ge) 人養(yang) 老金製度的逐步落地,我國多層次養(yang) 老保險體(ti) 係基本搭建完成,並逐漸進入穩定發展階段。
郭樹清認為(wei) ,當前城鄉(xiang) 居民養(yang) 老保險的主要群體(ti) 是農(nong) 民,但基本養(yang) 老保險的月平均待遇僅(jin) 為(wei) 240元,而城鎮職工養(yang) 老金則達到每月3200元。他建議,未來幾年應大幅提高居民基礎養(yang) 老金水平,逐步向城鎮職工養(yang) 老金的低線靠攏,爭(zheng) 取未來5年至6年內(nei) 顯著縮小城鄉(xiang) 養(yang) 老收入差距。此外,麵對新業(ye) 態和靈活就業(ye) 群體(ti) 的增加,郭樹清還建議進一步推進養(yang) 老保險“擴麵提質”,完善相關(guan) 政策,實現養(yang) 老保險覆蓋人群更加廣泛。
與(yu) 此同時,金融賦能養(yang) 老的創新模式也在不斷發展。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平安、泰康保險等保險公司一方麵加大力度承接企業(ye) 年金和職業(ye) 年金管理業(ye) 務;另一方麵推出“保險+康養(yang) ”服務,將金融與(yu) 醫療服務有機融合,為(wei) 老年人提供更全麵的養(yang) 老解決(jue) 方案。商業(ye) 銀行也緊跟趨勢,推出了多樣化的養(yang) 老理財產(chan) 品和養(yang) 老儲(chu) 蓄計劃,為(wei) 個(ge) 人養(yang) 老金賬戶投資提供更多選擇。
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養(yang) 老金融發展不僅(jin) 需要穩健的製度保障,也應強化風險管理,科學製定投資策略,確保養(yang) 老資金的安全性和長期穩定性。此外,養(yang) 老金融的推廣和普及還需要公眾(zhong) 廣泛參與(yu) 和理解,金融機構應積極開展有效的公眾(zhong) 教育,提高民眾(zhong) 對養(yang) 老金融產(chan) 品的認知度和信任度。
養(yang) 老金融產(chan) 品持續升溫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養(yang) 老儲(chu) 蓄和投資產(chan) 品正逐漸成為(wei) 社會(hui) 關(guan) 注的熱點。傳(chuan) 統的養(yang) 老保障模式日漸顯現出不足,僅(jin) 靠基本養(yang) 老保險已難以滿足老年人對生活品質日益增長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主動進行養(yang) 老儲(chu) 備規劃,養(yang) 老金融產(chan) 品正迎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
近年來,我國養(yang) 老金融產(chan) 品不斷推陳出新,尤其是自2022年個(ge) 人養(yang) 老金製度正式實施以來,各類金融機構紛紛布局個(ge) 人養(yang) 老投資產(chan) 品,以搶占市場先機。國家社會(hui) 保險公共服務平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30日,全國共有個(ge) 人養(yang) 老金專(zhuan) 項產(chan) 品998款,其中儲(chu) 蓄類產(chan) 品466款、基金產(chan) 品288款、保險產(chan) 品211款、理財產(chan) 品33款。保險類產(chan) 品數量明顯增加,目前占比達到21%。其中,專(zhuan) 屬商業(ye) 養(yang) 老保險25款,占比11.8%;年金保險119款,占比56.4%;兩(liang) 全保險67款,占比31.7%,市場選擇更加多樣化。
養(yang) 老儲(chu) 蓄產(chan) 品因安全性高、操作簡單,深受偏好穩健投資群體(ti) 的青睞。同時,養(yang) 老理財產(chan) 品和養(yang) 老目標基金也表現出迅速增長的趨勢。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指出,養(yang) 老目標基金具備明顯的生命周期特點,能夠根據投資者的年齡和退休規劃靈活調整資產(chan) 配置,逐漸成為(wei) 年輕群體(ti) 進行養(yang) 老投資的首選。
然而,在個(ge) 人養(yang) 老金製度實際推行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製度推出初期市場存在明顯的重數量、輕質量現象,導致賬戶空置率較高,大量資金仍停留在活期存款狀態,沒有得到有效投資,這與(yu) 賬戶流動性不足、存取限製嚴(yan) 格、繳納上限偏低等製度設計上的問題有關(guan) ,限製了投資者參與(yu) 的積極性。
在此背景下,提高養(yang) 老金融產(chan) 品適配性成為(wei) 金融機構迫切需要解決(jue) 的問題。隨著年輕人日漸成為(wei) 養(yang) 老金融市場的主力消費群體(ti) ,金融機構需要深入研究年輕群體(ti) 的消費心理和投資習(xi) 慣,開發出更貼近年輕人需求的養(yang) 老金融產(chan) 品。
在今年的博鼇亞(ya) 洲論壇上,博鼇亞(ya) 洲論壇副理事長周小川指出,年輕人需對未來養(yang) 老做好預期與(yu) 規劃。養(yang) 老金改革不僅(jin) 是製度層麵的調整,更需要年輕人主動參與(yu) 和提前規劃,才能確保未來擁有更高質量的養(yang) 老生活。他建議年輕人從(cong) 現在開始了解並參與(yu) 個(ge) 人養(yang) 老金製度建設,無論是購買(mai) 養(yang) 老保險,還是參與(yu) 銀行、保險公司提供的養(yang) 老金儲(chu) 蓄計劃,都應及早規劃。
除了個(ge) 人行為(wei) ,社會(hui) 和政策環境也對年輕人的養(yang) 老規劃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周小川建議政府通過稅收優(you) 惠、政策補貼等措施,鼓勵年輕人積極參與(yu) 個(ge) 人養(yang) 老金建設。同時,進一步深化和完善社會(hui) 養(yang) 老保險製度,也將為(wei) 年輕群體(ti) 提供更好的養(yang) 老保障。他強調,政策引導至關(guan) 重要,政府與(yu) 社會(hui) 共同努力,才能推動養(yang) 老金改革順利推進,確保每位公民都能享受到更完善的養(yang) 老保障。
當前,隨著年輕群體(ti) 養(yang) 老儲(chu) 備意識增強,一些金融機構已開始主動從(cong) 年輕群體(ti) 的視角布局養(yang) 老金融市場,比如通過強化投資教育宣傳(chuan) ,幫助年輕投資者更深入地認識養(yang) 老儲(chu) 蓄和投資的重要性及其長期價(jia) 值。此外,在養(yang) 老金融產(chan) 品不斷豐(feng) 富的同時,也需要警惕產(chan) 品設計同質化,難以滿足投資者個(ge) 性化需求的問題。專(zhuan) 家建議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創新力度,以養(yang) 老儲(chu) 備為(wei) 核心,開展差異化產(chan) 品設計,形成良性競爭(zheng) 的市場格局。
養(yang) 老“剛需”服務逐步鋪開
隨著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老齡人口對養(yang) 老服務的需求進一步凸顯。從(cong) 提供養(yang) 老金融支持到提供養(yang) 老服務,社會(hui) 各界正積極探索如何豐(feng) 富養(yang) 老服務供給,以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群體(ti) 日益增長的養(yang) 老需求。
當前,養(yang) 老服務的內(nei) 涵已逐步擴展,不再局限於(yu) 傳(chuan) 統的經濟補助和簡單的生活照料,而是逐漸向多元化、全方位服務轉型。特別是隨著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模式的推廣,養(yang) 老保險服務模式正加速轉型升級。泰康之家副總裁兼養(yang) 老社區事業(ye) 部總經理徐曉歡表示,養(yang) 老服務的發展趨勢是機構養(yang) 老、社區養(yang) 老和居家養(yang) 老的深度融合,這種“養(yang) 聯體(ti) ”模式已在多個(ge) 城市展開實踐。
以北京市和平裏街道養(yang) 老服務中心為(wei) 例,該中心由泰康之家運營,通過建立專(zhuan) 業(ye) 養(yang) 老機構,並充分利用其服務優(you) 勢,為(wei) 周邊社區居民提供助餐、老年大學、日間照料等服務,使養(yang) 老保險與(yu) 社區生活緊密結合。每天接待數百位老人的“友鄰餐廳”便是社區養(yang) 老服務的典型實踐。
盡管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逐漸受到歡迎,但推廣過程中也麵臨(lin) 諸多現實困難。居家養(yang) 老是多數老年人的首選,然而在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群體(ti) 中卻有更多的困難需要克服。第五次中國城鄉(xiang) 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失能老人約3500萬(wan) 人,占全部老年人口的11.6%。老年人患病率是整體(ti) 人口的4倍,帶病生存時間平均超過8年。
針對這些挑戰,民政部部長陸治原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hui) 議民生主題記者會(hui) 上表示,將大力推進養(yang) 老服務向社區延伸,健全縣、鄉(xiang) 、村三級養(yang) 老服務網絡,科學布局養(yang) 老設施,構建“一刻鍾”社區養(yang) 老服務圈,發展社區嵌入式養(yang) 老機構,讓失能老人就近得到照護。此外,通過整合資源、完善健康支持體(ti) 係,促進居家、社區、機構之間服務的高效銜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向居家社區養(yang) 老傾(qing) 斜,提升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服務供給。
泰康之家在北京、上海、湖南等多個(ge) 省市推行的“單位養(yang) 聯體(ti) ”社區養(yang) 老模式,也正試圖破解上述難題。通過建設社區智慧服務平台,打破養(yang) 老服務供給與(yu) 居家養(yang) 老需求之間的信息壁壘,有效提升養(yang) 老服務的精準性和響應效率。徐曉歡表示,未來養(yang) 老業(ye) 的發展不僅(jin) 需要進一步擴大基本養(yang) 老保險的覆蓋麵,更要提升養(yang) 老服務的精細化、專(zhuan) 業(ye) 化水平。社區貼近居民生活,更能精準掌握老年群體(ti) 的真實需求,發展社區“養(yang) 聯體(ti) ”模式,將有效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養(yang) 老需求。
麵對持續加深的人口老齡化挑戰,養(yang) 老保障製度需要進一步創新和深化改革。徐曉歡認為(wei) ,養(yang) 老服務未來的發展方向應整合機構、社區、居家養(yang) 老三者的優(you) 勢,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服務的精準供給,打造真正可持續的養(yang) 老服務生態體(ti) 係。這不僅(jin) 需要政策引導,更是全社會(hui) 共同努力的方向。未來,隨著養(yang) 老保障體(ti) 係持續完善和服務模式不斷創新,將為(wei) 老年人創造更舒適、更有尊嚴(yan) 、更有保障的晚年生活。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