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方領導談改革

文章

樹牢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理念讓寶貴的文化遺產綻放時代光彩

發稿時間:2025-03-03 14:30:59   來源:《學習(xi) 時報》  

  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優(you) 秀文明資源。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保護傳(chuan) 承文化遺產(chan) 作出一係列重要指示,係統回答了“為(wei) 什麽(me) 保護傳(chuan) 承”“保護傳(chuan) 承什麽(me) ”“怎樣保護傳(chuan) 承”等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問題,為(wei) 做好新時代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提供了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十分關(guan) 心甘肅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要求我們(men) 加強文化遺產(chan) 保護,推動文化創新。我們(men) 要自覺踐行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全麵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的重要論述,深入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甘肅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用心用情推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努力讓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綻放時代光彩,為(wei) 奮力譜寫(xie) 中國式現代化甘肅篇章注入強大文化力量。

  始終保持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的使命感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曆史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jin) 屬於(yu) 我們(men) ,也屬於(yu) 子孫後代。我們(men) 要進一步深化思想認識,秉持對曆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切實增強保護傳(chuan) 承文化遺產(chan) 的自覺性、堅定性、主動性。

  保護傳(chuan) 承文化遺產(chan) 是現代化建設的應有之義(yi)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僅(jin) 要在物質上強大起來、實現物質富裕,也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實現精神富足,兩(liang) 者互相依存、不可偏廢。文化遺產(chan) 承載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wei) 現代化建設提供著深厚滋養(yang) 和動力支撐。保護傳(chuan) 承文化遺產(chan) ,是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賡續曆史文脈的必然要求,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維係民族精神的內(nei) 涵要義(yi) 。要站在守護中華民族根和魂的高度,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守護好文化遺產(chan) ,為(wei) 推進現代化建設提供價(jia) 值引領和強大動力。

  保護傳(chuan) 承文化遺產(chan) 是牢記領袖囑托的現實之為(we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甘肅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寄予厚望。2016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向首屆絲(si) 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hui) 致賀信,明確提出要加強文化交流,倡導文化平等,保護文化遺產(chan) ,推動文化創新,加強文化合作。2019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甘肅期間,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指出,把莫高窟保護好,把敦煌文化傳(chuan) 承好,是中華民族為(wei) 世界文明進步應負的責任。2024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再次親(qin) 臨(lin) 甘肅考察,走進天水伏羲廟、麥積山石窟,叮囑我們(men) 要將寶貴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好,讓祖先的智慧和創造永勵後人,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們(men) 要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殷切囑托作為(wei) 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牢記於(yu) 心、踐之於(yu) 行,始終沿著正確軌道推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讓文化遺產(chan) 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保護傳(chuan) 承文化遺產(chan) 是文化強省建設的關(guan) 鍵之舉(ju) 。甘肅文化遺產(chan) 資源豐(feng) 富,擁有不可移動文物近1.7萬(wan) 處、可移動文物51.2萬(wan) 件(套)、世界文化遺產(chan) 3項7處,現有國家一級博物館10座,每10萬(wan) 人擁有博物館數量居全國第1位,具有鮮明的多元性、代表性和不可替代性。遍布隴原大地的文化遺產(chan) ,涵蓋始祖文化、黃河文化、農(nong) 耕文化、彩陶文化、絲(si) 路文化、紅色文化等,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見證,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這是我們(men) 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依托和最大底氣。隻有挖掘、研究、闡釋、展示好文化遺產(chan) 蘊含的獨特價(jia) 值體(ti) 係、文化內(nei) 涵和精神品質,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守護利用好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才能不斷彰顯文化特色、厚植文化優(you) 勢,加快實現繁榮興(xing) 盛的文化強省建設目標。

  著力增強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的實效性

  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jia) 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以推動河西走廊國家文化遺產(chan) 線路建設為(wei) 牽引,著力打造全國重要的文化傳(chuan) 承創新基地。

  深入實施文物保護提質行動,傾(qing) 力守護文化根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遺產(chan) ,延續曆史文脈。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切實維護好文物資源的曆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文化延續性。高標準構建工作體(ti) 係。紮實開展文物普查,建設甘肅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數據庫,健全文物資源資產(chan) 管理製度,加強文物古跡、名城名鎮、曆史街區、傳(chuan) 統村落、農(nong) 業(ye) 遺產(chan) 、工業(ye) 遺產(chan) 等各類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和管理,嚴(yan) 格落實“地上文物先調查後建設、地下文物先考古後出讓”製度以及“老城不能再拆”等要求,統籌劃定曆史文化保護線,並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嚴(yan) 格保護,推動文化遺產(chan) 保護統一監管,構建全麵保護、係統保護、整體(ti) 保護的工作體(ti) 係。高水平實施保護項目。加強保護傳(chuan) 承、考古發掘、環境配套、數字再現等工作,推進長城、長征、黃河三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構建獨具魅力、辨識度高的中華文明甘肅標識;堅持本體(ti) 保護與(yu) 環境保護相結合、搶救性保護與(yu) 預防性保護相結合,在全省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推廣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敦煌模式”,加快推進莫高窟、麥積山、炳靈寺等石窟壁畫、彩塑保護修複項目,持續提升全省石窟寺保護水平;以河西走廊為(wei) 重點,加強區域性、線性文化遺產(chan) 保護,實施敦煌懸泉置、鎖陽城遺址、張掖大佛寺、馬蹄寺石窟群、武威文廟等遺產(chan) 保護項目,建好嘉峪關(guan) 長城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推動文化遺產(chan) 保護邁上新台階。高效率推進科技賦能。開展科技考古、館藏文物與(yu) 古建築修複等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用好數字孿生、數字建模、物聯感知、人工智能等新興(xing) 保護技術,繼續保持在古代壁畫、土遺址保護、文物數字化等技術領域的國際領先水平,推動文化遺產(chan) 保護重點領域標準的製修訂和應用,加快推進文化遺產(chan) 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和中國—中亞(ya) 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打造國際一流的文化遺產(chan) 保護科研創新基地。

  深入實施研究闡釋突破行動,充分挖掘時代價(jia) 值。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做好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工作,把我國文明起源和發展以及對人類的重大貢獻更加清晰、更加全麵地呈現出來。要結合河西走廊國家文化遺產(chan) 線路價(jia) 值解讀,加強文物考古和曆史研究,深入闡釋文化內(nei) 涵、展示時代價(jia) 值,力爭(zheng) 在探源揭本、以史鑒今上實現更大突破。加快建設重點研究平台。支持敦煌研究院與(yu) 國內(nei) 外高校和專(zhuan) 業(ye) 機構合作共建敦煌學教育研究平台,推進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複原工作,努力建成世界最全麵的敦煌學研究文獻庫和最完整的數字資源庫,打造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典範和敦煌學的研究高地,牢牢掌握敦煌學研究話語權。積極強化與(yu) 高校院所的協同研究,推進文化遺產(chan) 資源和學術資源開放共享,吸引國內(nei) 外專(zhuan) 家學者從(cong) 不同角度挖掘闡釋文化遺產(chan) 價(jia) 值,共同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加快形成更多考古成果。紮實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加強大地灣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研究闡釋,深化夏河白石崖溶洞、慶陽南佐、臨(lin) 洮寺窪、東(dong) 鄉(xiang) 林家、積石山新莊坪、民勤沙井、禮縣四角坪等遺址重點考古發掘,力爭(zheng) 在人類起源、農(nong) 業(ye) 起源、國家起源、文明起源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發展等領域取得更多成果,為(wei)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作出積極貢獻。加快建設特色優(you) 勢學科。堅持規劃引領、課題牽引和領軍(jun) 人才帶動,加強社會(hui) 科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交叉融合創新,建好蘭(lan) 州大學考古與(yu) 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敦煌學研究所和西北師範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簡牘研究院,加強敦煌學學科建設,打造全國一流的簡牘學和文化遺產(chan) 學、文物保護學等優(you) 勢學科,不斷完善學科體(ti) 係,加快匯聚專(zhuan) 業(ye) 力量,全麵提升研究能力,構建富有特色、支撐有力的學術研究格局。

  深入實施活化利用創新行動,不斷豐(feng) 富精神滋養(ya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推動文物活化利用,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要以更大力度促進更多文物走出場館房舍、走向大千世界,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需求。在公共服務供給上優(you) 品質。加強博物館和開放文物單位服務標準化建設,推動優(you) 質文博資源向社會(hui) 、基層和網絡延伸。依托敦煌研究院、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和天水市、武威市、平涼市博物館等,打造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國家卓越博物館,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推出集文物展示、教育活動、學術交流、文化創意於(yu) 一體(ti) 的精品展陳。在紅色基因傳(chuan) 承上拓思路。加快陝甘、陝甘寧、長征、西路軍(jun) 等國家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建設,依托南梁革命根據地舊址、哈達鋪會(hui) 議舊址、會(hui) 寧會(hui) 師舊址等革命文物打造一批“紅色甘肅”教育基地,開展宣傳(chuan) 展陳、教育研學等主題活動,講好講活紅色故事,大力弘揚南梁精神,提升愛國主義(yi) 教育、革命傳(chuan) 統教育、廉政教育效果,充分激發全省幹部群眾(zhong) 團結奮鬥的精神力量。在文旅融合發展上增效能。圍繞建設具有國際國內(nei) 影響力的優(you) 秀旅遊目的地,全方位提升文化遺產(chan) 線路、考古遺址公園、文化旅遊景區、文物主題遊徑建設水平,重點打造河西走廊文化遺產(chan) 線路旅遊帶、黃河文化旅遊帶、絲(si) 綢之路文化旅遊帶,加快推進石窟藝術長廊建設、長城邊塞廊道建設、古城古鎮連廊建設,不斷豐(feng) 富民族風情、尋根訪祖、紅軍(jun) 長征等旅遊線路,把甘肅建成尋根問脈、熏陶情操的文旅勝地。積極創新文旅業(ye) 態,在做好《絲(si) 路花雨》《大夢敦煌》等經典劇目常態化演出的同時,打造有內(nei) 涵、受歡迎的主題演藝精品,依托獨特的文化資源發展體(ti) 驗旅遊、休閑旅遊、研學旅遊,開發更多沉浸交互的文化消費場景,推出高品質旅遊工藝品、文化創意產(chan) 品、文旅數字產(chan) 品,因地製宜布局建設大型旅遊文創市集,建設一批旅遊名縣,真正把文化旅遊業(ye) 打造成甘肅的支柱產(chan) 業(ye) 。在文化傳(chuan) 播交流上促深化。深度融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以曆史文化遺產(chan) 精品項目促進國家對外交流,辦好絲(si) 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hui) 、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等重大節會(hui) ,高水平舉(ju) 辦敦煌論壇以及石窟藝術、簡牘學等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推出敦煌文化、絲(si) 路藝術、石窟文物等外展特展,打造文化精品首映、首演、首秀、首發地,充分展示隴原文化的魅力風采。積極參與(yu) 亞(ya) 洲文化遺產(chan) 保護行動,持續拓展“讓世界走進河西走廊”活動成果,著力打造具有國際風範、中國元素、甘肅特色的國際傳(chuan) 播名片,切實增強中華文化傳(chuan) 播力和感染力。

  深入實施安全守護夯基行動,切實織密防控網絡。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敬畏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麵保護好曆史文化遺產(chan) ,築牢文物安全底線,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財富。緊盯“大安全”抓規範。提升文物領域責任落實、搶險保護、隱患排查、督查監管、技術防範“五大體(ti) 係”建設水平,加快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打防結合、群防群治的文物安全工作格局。注重“常態化”抓防護。堅持以防為(wei) 先、關(guan) 口前移,持續開展文物係統安全生產(chan) 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實施文物安全技防達標工程,加強安防、消防、防雷、防震項目建設,嚴(yan) 格落實日常管理及巡查檢查等製度,著力構築文物安全屏障。堅持“零容忍”抓懲戒。加強部門協作和聯合執法,配合做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衛星遙感執法監測,開展長城保護管理問題專(zhuan) 項整治,嚴(yan) 厲打擊損壞損毀、盜竊盜掘、非法交易等犯罪行為(wei) ,堅決(jue) 遏製重大文物違法案件發生。

  切實提升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的保障力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是一項涉及麵廣、綜合性強、追溯時間長的係統工程,要加強組織領導,健全體(ti) 製機製,完善措施辦法,推動政策落地、責任落實、工作落細。

  強化規劃引領。增強全局視野和前瞻思維,超前謀劃文化遺產(chan) 事業(ye) 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重大改革舉(ju) 措、重大工程項目,精心編製甘肅省文物事業(ye) 發展“十五五”總體(ti) 發展規劃,科學製定“十五五”期間河西走廊國家文化遺產(chan) 線路建設、敦煌研究院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典範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建設、長城分級分類保護以及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建設等專(zhuan) 項規劃,統籌推進政策實施、項目建設和資金安排,以高水平規劃引領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

  強化法治保障。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為(wei) 指引,做好相關(guan) 法規規章的“立改廢釋”,有序開展《甘肅省文物保護條例》《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等修訂工作,加快製定《甘肅麥積山石窟保護條例》等專(zhuan) 項法規,推進古蜀道甘肅段立法,鼓勵市州根據實際製定更多地方性文物保護法規,為(wei)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打牢法治基礎。

  強化要素支撐。健全多元投入體(ti) 係,優(you) 化政府投入保障機製,全麵落實省市縣三級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專(zhuan) 項資金,推進文化遺產(chan) 領域政府購買(mai) 公共服務,通過投資補助、運營補貼等方式拓寬社會(hui) 力量進入渠道。加強土地、稅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優(you) 先保障文化遺產(chan) 保護展示、公共文化服務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需求。

  強化責任落實。牢固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各級黨(dang) 委政府要認真履行黨(dang) 政同責、一崗雙責,宣傳(chuan) 部門要落實好統籌協調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的職責,文物主管部門和文博單位要發揮職能作用,推動形成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麵。完善考核激勵、督促檢查機製,把文化遺產(chan) 保護納入幹部考核評價(jia) 體(ti) 係,建立文化遺產(chan) 保護督察製度,落實文物保護責任終身追究製,確保有責必擔當、失責必追究。

  強化隊伍建設。持續優(you) 化人才引進、培養(yang) 、使用等製度措施,加大文物保護領域人才自主培養(yang) 和高層次、高技能、急需緊缺人才柔性引進力度,加強基層文物保護機構人員編製保障和人才隊伍建設,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業(ye) 務精通、求實創新、敬業(ye) 奉獻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教育引導廣大文物工作者賡續“莫高精神”,潛心為(wei) 國護寶,著力提升文化遺產(chan) “保、利、管、研、活”能力,推動文化遺產(chan) 事業(ye) 高質量發展。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