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文精神

文章

張浩:新時代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根本遵循

發稿時間:2025-02-25 11:09:45   來源:《國家治理》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並作出重要指示。這些論述作為(wei) 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wei) 新時代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征程中,我們(men) 需主動承擔起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的重任,積極履行好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職責,為(wei) 國家強盛與(yu) 民族複興(xing) 持續注入強大精神支撐。

  一、全麵提升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保護水平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cong) 未中斷,塑造了我們(men) 偉(wei) 大的民族。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ou) 秀文明資源。不僅(jin) 屬於(yu) 我們(men) 這一代人,也屬於(yu) 子孫萬(wan) 代。要認真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jia) 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全麵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水平。”文化遺產(chan) 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涉及城市文化遺產(chan) 、鄉(xiang) 村文化遺產(chan) 、革命文化遺產(chan) 、少數民族文化遺產(chan)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等多個(ge) 領域。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前往文化遺產(chan) 底蘊深厚的地區進行考察調研,在涉及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的諸多不同領域均作出了重要的指示批示,為(wei) 全麵提升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水平指明了方向。

  保護好城市曆史文化遺產(chan)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城市曆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澱,是城市內(nei) 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誌。”保留好城市曆史記憶、傳(chuan) 承好城市曆史文脈,對於(yu) 廣大幹部群眾(zhong) 厚植文化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構築精神家園,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yi) 和深遠的曆史意義(yi)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落實“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愛惜城市曆史文化遺存,對待古建築、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築。保護老建築,既要聚焦古代建築的維護,又不可忽視近代建築的保護;既要關(guan) 注單體(ti) 建築的留存,也要重視街巷街區的完整以及城鎮格局的延續;既要精心保護那些凝聚著匠人心血的精品建築,還應全力守護洋溢著濃鬱鄉(xiang) 土風情的民居以及承載著地域記憶的民俗文化。對於(yu) 城市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2015年12月2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hui) 議上指出:“要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chan) ,包括文物古跡,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曆史街區、曆史建築、工業(ye) 遺產(chan) ,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不能搞‘拆真古跡、建假古董’那樣的蠢事。”此後,2019年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北京胡同考察時指出:“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曆史遺跡、保存曆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曆史文化底蘊,讓曆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wei) 一體(t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相關(guan) 重要講話,為(wei) 保護好城市曆史文化遺產(chan) 提供了根本遵循。

  加強鄉(xiang) 村文化遺產(chan) 保護

  鄉(xiang) 村曆史文化是鄉(xiang) 村居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勞作、娛樂(le) 等活動中所創造、積累和發展出來的一種精神財富,包括鄉(xiang) 村建築文化、農(nong) 耕文化、手工藝文化、節慶文化、飲食文化、民間藝術文化、道德倫(lun) 理觀念等,是當地人民的曆史記憶、生產(chan) 生活智慧和文化藝術結晶。為(wei) 了更好地將這份寶貴的文化財富延續下去,我們(men) 需要著力保護和傳(chuan) 承具有鮮明農(nong) 耕特質、濃鬱民族特色以及獨特地域特點的鄉(xiang) 村文化遺產(chan) 。對古鎮、古村落、古建築、民族村寨、文物古跡以及農(nong) 業(ye) 遺跡等也要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鄉(xiang) 村文化遺產(chan) 保護,明確“我們(men) 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you) 秀傳(chuan) 統鄉(xiang) 土文化”。同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還從(cong) 全新的視角,對鄉(xiang) 土文化保護提出了一係列重要理念,強調“要讓有形的鄉(xiang) 村文化留得住”,改變以往可能存在的隨意破壞和忽視現象;“讓活態的鄉(xiang) 土文化傳(chuan) 下去”,從(cong) 曾經的傳(chuan) 承乏力轉變為(wei) 積極推動。通過這些舉(ju) 措,促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能夠代代相傳(chuan) ,使源遠流長的農(nong) 耕文明在新時代煥發出獨特魅力,展現出別樣風采。

  加強革命文物和紅色資源保護利用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革命文物承載黨(dang) 和人民英勇奮鬥的光榮曆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wei) 大曆程和感人事跡,是黨(dang) 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chuan) 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保護和利用好革命文物,大力弘揚革命文化,傳(chuan) 承紅色基因,是全黨(dang) 全社會(hui) 共同的堅定行動,這是時代賦予我們(men) 的使命,也是對曆史和未來的鄭重承諾。2021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要把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隻有這樣,才能點燃廣大幹部群眾(zhong) 的奮鬥熱情,激勵大家以飽滿的精神狀態,以堅定有力的腳步向著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方向前行,為(wei) 鑄就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而頑強進取。同年6月2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ti) 學習(xi) 時指出:“深入開展紅色資源專(zhuan) 項調查,加強紅色遺址、革命文物保護工作,統籌好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本體(ti) 保護和周邊保護、單點保護和集群保護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革命文物工作和紅色資源保護的重大意義(yi) 、目標任務和基本要求,是做好新時代革命文物和紅色資源保護工作的根本遵循。

  加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傳(chuan) 承

  少數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獨特的價(jia) 值觀念、文化符號、行為(wei) 規範等都體(ti) 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區域魅力和地域精神,在曆史的長河中有過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高度重視,先後對赫哲族伊瑪堪說唱教學、《格薩(斯)爾》、特色苗繡、加牙藏毯手工編織技藝、《瑪納斯》等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傳(chuan) 承提出明確要求,明確指出:“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chuan) 承”。保護傳(chuan) 承少數民族傳(chuan) 統文化,激發少數民族傳(chuan) 統文化自身發展的內(nei) 在動力,並借助社會(hui) 發展的力量,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利於(yu) 築牢民族地區繁榮發展的文化根基。保護和傳(chuan) 承少數民族優(you) 秀文化,是我們(men) 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內(nei) 容,也是我們(men)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題中之義(yi) 。一方麵,不同少數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進,能極大地豐(feng) 富文化的內(nei) 涵與(yu) 表現形式,提升我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yu) 競爭(zheng) 力。另一方麵,在共同傳(chuan) 承文化的過程中,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賞,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鞏固和加強。

  做好考古工作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曆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考古工作延伸了曆史軸線,增強了曆史信度,豐(feng) 富了曆史內(nei) 涵,活化了曆史場景。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曆史脈絡,展示了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貢獻。2020年9月28日,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yi) 為(wei) 題舉(ju) 行第二十三次集體(ti) 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學習(xi) 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wei)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2022年10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安陽考察時指出:“考古工作要繼續重視和加強,繼續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023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曆史研究院考察時再次強調:“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yu) 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闡釋。”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

  中國是一個(ge) 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chan) 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feng) 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包含了曆史環境要素和社會(hui) 生活要素,是中華文明綿延傳(chuan) 承的生動見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念茲(zi) 在茲(zi) 。2020年10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廣東(dong) 考察時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和傳(chuan) 承,積極培養(yang) 傳(chuan) 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2022年1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係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二、加強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管理、研究、利用及國際交流

  2024年10月,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ti) 學習(xi) 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幹預原則,推動文化遺產(chan) 係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

  做好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必須在堅持保護第一、保護優(you) 先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管理、研究、利用,同時還要推進國際交流合作,真正讓曆史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推動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繁榮興(xing) 盛,更好傳(chuan) 承曆史文脈,更好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

  把文化遺產(chan) 保護放在第一位

  文化遺產(chan) 是獨一無二且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我們(men) 應該在保護理念與(yu) 行動上做出重大轉變,重點推動古老建築、文物古跡、名城名鎮、文化景觀、曆史街區、傳(chuan) 統村落以及非遺民俗等各類文化遺產(chan) 從(cong) 分散保護走向係統性保護,從(cong) 各自為(wei) 政的管理邁向統一化監管,全力構建全麵覆蓋的大保護格局。在實際工作中,從(cong) 過去側(ce) 重單一保護模式,轉變為(wei) 統籌兼顧搶救性保護與(yu) 預防性保護,協同處理好本體(ti) 保護與(yu) 周邊環境保護,協調平衡單點保護與(yu) 集群保護的關(guan) 係,全方位守護文物資源的曆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以及文化延續性。

  切實把文化遺產(chan) 管理好

  要理順體(ti) 製機製,建立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產(chan) 保護督察製度,用最嚴(yan) 格製度、最嚴(yan) 密法治保護文化遺產(chan) ,為(wei) 文化遺產(chan) 築牢堅實的保護屏障。要防止建設性破壞,防止一些所謂仿古活動對文物的破壞,不能搞過度修繕、過度開發,不能以保護為(wei) 名大拆大建。積極構建並持續優(you) 化文化遺產(chan) 管理機製,著力打造一套全國性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專(zhuan) 屬“身份證”與(yu) 信息管控體(ti) 係,全麵了解它們(men) 的地理位置、外觀形態、保存現狀以及發展變化等基礎信息;把文物保護管理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製和實施。製定“先考古、後出讓”的製度設計和配套政策,對可能存在曆史文化遺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不得使用。同時,應竭力保障革命文物的妥善保護、有效管理及合理利用,針對關(guan) 鍵事件遺址、重大戰役場地及烈士紀念地等,嚴(yan) 禁擅自遷動或拆除,力求全方位維護革命文物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原始特色與(yu) 風貌。

  做好文化遺產(chan) 研究闡釋工作

  2021年11月2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hui) 第二十二次會(hui) 議上強調:“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chuan) 播水平,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成為(wei) 加強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yang) ,成為(wei) 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名片。”要充分運用考古和曆史研究成果,深入挖掘文化遺產(chan) 蘊藏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jia) 值理念與(yu) 道德規範,清晰地揭示出這些珍貴的文化特質。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讓曆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引導人民群眾(zhong) 特別是青少年感受文化遺產(chan) 中蘊含的中國智慧和中國精神。還要支持和鼓勵更多優(you) 秀專(zhuan) 業(ye) 人才從(cong) 事甲骨學、敦煌學、古文字學、出土文獻研究等“絕學”、冷門學科研究,為(wei) 他們(men) 開展研究、學習(xi) 深造、研修交流搭建更好平台,確保冷門學科代有傳(chuan) 承。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這些學科看上去同現實距離較遠,但養(yang) 兵千日、用兵一時,需要時也要拿得出來、用得上。”

  合理利用文化遺產(chan)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持續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傳(chuan) 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在保護文化遺產(chan) 的同時,要在促進文化遺產(chan) 利用上下功夫,讓更多文化遺產(chan) 真正融入現代生活,實現文化遺產(chan) “用起來”“潮起來”。眾(zhong) 多曆史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是民族文化瑰寶,更是熱門旅遊勝地,比如北京中軸線、敦煌莫高窟和澳門曆史城區等,為(wei) 當地經濟騰飛和社會(hui) 進步注入了強大動力。一些地方利用文物資源開展文化創意活動,開發具有創意性和紀念性的文化產(chan) 品,也讓文物走進了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文化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經濟效益與(yu) 社會(hui) 效益協同共進。

  加強文化遺產(chan) 領域國際交流合作

  文化遺產(chan) 是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推動文明平等交流互學互鑒的寶貴資源。要同世界各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道,加強文化遺產(chan) 保護經驗交流,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事業(ye) 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通過舉(ju) 辦世界文化遺產(chan) 展覽和文化交流活動,推動文化遺產(chan) “走出去”,讓更多的國際友人理解和欣賞文化遺產(chan) 所承載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2023年9月28日,習(xi) 近平主席在會(hui) 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時指出:“中國願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展更緊密合作,不斷提高遺產(chan) 保護能力和水平,促進各種文明交流互鑒、包容合作,助力世界和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

  三、正確處理好保護與(yu) 利用、保護與(yu) 發展、保護與(yu) 開發的關(guan) 係

  麵對各種類型的文化遺產(chan) ,都應當把保護當作首要任務,秉持最小幹預的準則。一方麵,防止過度開發,避免對文化遺產(chan) 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另一方麵,堅決(jue) 杜絕拆除真跡、建造贗品這類破壞文化遺產(chan) 真實性的行為(wei) 。在對文化遺產(chan) 進行開發利用時,必須實施精細化的改造舉(ju) 措,基於(yu) 各地的特色文化進行創新性發展,努力促成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元素的深度融合。隻有先切實保護好文化遺產(chan) ,後續才能實現合理利用,文化遺產(chan) 也才能夠長久地保持其獨特的生命力。

  正確處理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利用的關(guan) 係,必須堅持保護為(wei) 主不動搖

  務必認清,“保護第一”是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傳(chuan) 承各項工作的根本依據與(yu) 起點,也是工作合法性的基石。而合理利用則是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另一把鑰匙,唯有在合理利用中,文化遺產(chan) 方能順應時代脈搏、貼合民眾(zhong) 需求,展現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曆史文化遺產(chan) 在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供社會(hui) 公共文化服務方麵的作用,指出:“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ou) 秀文明資源。我們(men) 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的多重價(jia) 值,傳(chuan) 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jia) 值符號和文化產(chan) 品。”

  正確處理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關(guan) 係,必須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文化遺產(chan) 所蘊含的曆史、藝術、科學價(jia) 值不可估量,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當經濟取得進步之時,應增加對曆史名城、文物及古建築保護的投入力度,因為(wei) 曆史名城的有效保護,能夠顯著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保護與(yu) 發展處於(yu) 同等關(guan) 鍵的地位,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絕不能將保護和發展割裂開來,視作相互對立的兩(liang) 麵,要不斷開拓保護與(yu) 發展“雙贏”的新路子。老城區曆經歲月沉澱,承載著深厚的曆史底蘊,是極其珍貴的存在。我們(men) 切不可因內(nei) 心的浮躁和認知的淺薄對其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要將老城區改造升級工作與(yu) 曆史遺跡的保護、曆史文脈的留存協同推進,既致力於(yu) 提升居民的居住環境質量,也用心嗬護老城區的曆史文化底蘊,讓人們(men) 記得住曆史、記得住鄉(xiang) 愁。在推進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發展的進程中,要格外注重留存村莊原本的模樣,不能隨意砍伐樹木、填埋湖泊、拆除房屋,盡可能地在維持原有村莊形態的基礎上對居民生活條件進行優(you) 化提升。

  正確處理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旅遊開發的關(guan) 係,必須堅持發展旅遊以保護為(wei) 前提

  以保護為(wei) 基石,防止過度商業(ye) 化現象的出現,讓遊客在旅遊過程中深度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切實增強文化自信,使旅遊成為(wei) 傳(chuan) 播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生態資源和人文資源是發展旅遊的基礎,一旦破壞,旅遊經濟就會(hui) 成為(wei) 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發展旅遊要以保護為(wei) 前提,不能過度商業(ye) 化,讓旅遊成為(wei) 人們(men) 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9]必須將發展理念從(cong) 過去的重開發輕保護,轉變為(wei) 保護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幹預的原則,全方位提升保護工作的質量,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水平,精心開展保護修複工作,著力推動文化旅遊深度發展,讓文化遺產(chan) 、生態環境、名城名鎮與(yu) 文化旅遊相輔相成、協同共進,形成整體(ti) 聯動的發展格局,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創造有利條件。統籌好旅遊發展、特色經營、古城保護,把曆史文化與(yu) 現代文明融入旅遊經濟發展之中,使旅遊成為(wei) 宣傳(chuan) 燦爛文明和現代化建設成就的窗口。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