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民生建設亟須更加廣泛的社會參與

發稿時間:2025-02-24 14:31:38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王道勇

  社會(hui) 參與(yu) 體(ti) 係是當前民政工作乃至整個(ge) 民生工作急需加大建設力度的製度體(ti) 係。新時代新征程,我國民生工作力量出現新變化,適應這種新形勢新需要,民生工作亟須更加協同高效的社會(hui) 參與(yu) 。

  完善民生建設社會(hui) 參與(yu) 體(ti) 係的根本保證是加強黨(dang) 的全麵領導。列寧指出,政黨(dang) 是階級的先鋒隊,它的使命不僅(jin) 僅(jin) 是反映大眾(zhong) 的政治水平,更是引領大眾(zhong) 。與(yu) 西方政黨(dang) 來自社會(hui) 、反映社會(hui) 不同,馬克思主義(yi) 政黨(dang) 既表達和反映無產(chan) 階級乃至全體(ti) 人民的意誌與(yu) 利益,也通過積極的政治行動引領和塑造整個(ge) 社會(hui) 。新時代,我國民生建設最為(wei) 鮮明的特征就是黨(dang) 的領導力量持續地、強有力地內(nei) 嵌並重構了各項民生工作。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團結帶領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推動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ti) 人民,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馬克思恩格斯構想了人的需要變化趨勢,指出,“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ge) 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wei) 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人在不同時期的每一種新需要,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新的證明和人的本質的新的充實”。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長,我國民生建設麵臨(lin) 著新問題新挑戰。譬如,城鄉(xiang) 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民生保障、生態環境保護仍存短板等。這些問題都是社會(hui) 主要矛盾變化的反映,是發展中的問題,必須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從(cong) 體(ti) 製機製上推動解決(jue)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指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社會(hui) 參與(yu) 體(ti) 係建設最重要的任務,是更加自覺地堅持和加強黨(dang) 的全麵領導,更加高效地把黨(dang) 的意誌落實到民生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麵。2018年國家醫療保障局、2023年中央社會(hui) 工作部的成立,就是黨(dang) 在不斷加強對民生工作領導體(ti) 製的優(you) 化。社會(hui) 參與(yu) 體(ti) 係建設也要放在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服務的大局中通盤考慮。譬如,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方麵,通過完善黨(dang) 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行政、部門密切配合、群團組織積極參與(yu) 、上下左右協同聯動的老齡工作機製,形成老齡工作大格局,以黨(dang) 的強有力領導推動社會(hui) 參與(yu) ,確保城鄉(xiang) 社區老齡工作有人抓、老年人事情有人管、老年人困難有人幫。

  完善民生建設社會(hui) 參與(yu) 體(ti) 係必須激發人民群眾(zhong) 的參與(yu) 熱情。唯物史觀認為(wei) ,人民是曆史的真正主人,是一切社會(hui) 活力的主要來源。新時代是一個(ge) 共建共治共享的時代,要堅持讓廣大人民群眾(zhong) 成為(wei) 新征程中我國民生工作的主體(ti) 力量。當前,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參與(yu) 意識和參與(yu) 熱情不斷提高,許多地方也紛紛為(wei) 有意願、有能力的退休人員、鄉(xiang) 賢、致富帶頭人等開辟了參與(yu) 民生服務的機會(hui) 與(yu) 空間,有效凝聚起一股適應社會(hui) 基層單元實際、能夠贏得服務對象信任的力量。但從(cong) 各地實際來看,這股力量的人員構成、作用發揮程度並不均衡、不充分,還需要加大支持力度,以有力有效的舉(ju) 措切實增強這支力量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一方麵,充分激發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動群眾(zhong) 、相信群眾(zhong) 、依靠群眾(zhong) ,通過各種有效形式充分激發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無窮活力和創新熱情,以及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科學家精神、企業(ye) 家精神,讓廣大勞動者愛崗敬業(ye) 、創新創造,源源不斷地創造出可供人民群眾(zhong) 分享的民生資源。另一方麵,在全社會(hui) 廣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誌願精神,更好發揮誌願服務的積極作用。譬如,充分利用社區誌願者、大學生、身體(ti) 健康的中老年人等社會(hui) 群體(ti) 中蘊含的大愛和利他思想,抓實落細社區“一老一小”服務,穩穩托起“一老一小”的幸福生活。再如,發揮市民公約、鄉(xiang) 規民約、行業(ye) 規章、團體(ti) 章程等社會(hui) 規範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積極作用,支持城鄉(xiang) 社區居(村)民高效地進行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完善民生建設社會(hui) 參與(yu) 體(ti) 係的重心在於(yu) 提高社會(hui) 組織的協同水平。社會(hui) 組織是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是黨(dang) 的工作和群眾(zhong) 工作的重要陣地,是黨(dang) 的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領域。新時代以來,我國社會(hui) 組織數量和服務能力大幅躍升,成為(wei) 民生建設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根據民政部統計數據,截至2024年3季度末,全國已登記的社會(hui) 組織達87.9萬(wan) 家,其中社會(hui) 團體(ti) 38萬(wan) 家、基金會(hui) 9700多家、社會(hui) 服務機構48.9萬(wan) 家。僅(jin) 在社會(hui) 團體(ti) 中,就有行業(ye) 協會(hui) 商會(hui) 10萬(wan) 多家,擁有企業(ye) 會(hui) 員總數770餘(yu) 萬(wan) 。經過多年來對“無效低效”社會(hui) 組織的清退,對社會(hui) 組織黨(dang) 建工作的持續強化,目前這些社會(hui) 組織具有較強的社會(hui) 服務意識、資源動員能力和參與(yu) 民生服務的熱情,要不斷創新思路,持續提高社會(hui) 組織的協同水平。擴大公共服務市場開放,通過政府購買(mai) 服務、健全激勵補償(chang) 機製等辦法,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hui) 組織積極參與(yu) 人口老齡化、社會(hui) 救助、社會(hui) 福利、社會(hui) 事務和基層治理工作,更好地發揮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的基本功能,滿足不同社會(hui) 群體(ti) 獨特的民生需求。譬如,對於(yu) 孤兒(er) 、流動兒(er) 童、留守兒(er) 童及其家庭,社會(hui) 組織可以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家庭監護支持、監護能力評估和提升、心理健康服務、行為(wei) 矯治、社會(hui) 融入、監護幹預等個(ge) 性化服務。對於(yu) 殘疾兒(er) 童、大病兒(er) 童等,社會(hui) 組織可在治療、康複以及康複輔助器具配置等方麵加強參與(yu) 。對於(yu) 居家社區生活的老年人,社會(hui) 組織可以在生活照料、康複護理、健康管理、精神慰藉、助餐助浴助潔助行助醫助急和社會(hui) 參與(yu) 等方麵提供服務。對於(yu) 嚴(yan) 重精神障礙患者及家庭,專(zhuan) 業(ye) 的社會(hui) 組織可以提供家庭教育指導、監護能力提升、預防性幹預等精神障礙康複服務。對於(yu) 低收入人口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特殊困難人員,社會(hui) 組織可以提供訪視、生活照料、康複護理、心理疏導、精神慰藉等服務。

  完善民生建設社會(hui) 參與(yu) 體(ti) 係的重要基石是提高基層民生工作能力。民生工作的服務對象在基層、工作重心在基層、政策落實在基層、工作成效體(ti) 現在基層,基層民生能力的強弱直接關(guan) 係民生服務對象的切身利益和真實感受,是最為(wei) 關(guan) 鍵的基層基礎工作。一方麵,加強對基層民生工作的“微治理”。與(yu) 自上而下的行政考核不同,基層微治理是一種和風細雨的工作方式,重點是發現和解決(jue) 人民群眾(zhong) 日常生活中如毛細血管一般的“小事”,做的是“細活”。它需要村(居)民、社會(hui) 組織和誌願者的積極參與(yu) ,持續提供資源、服務與(yu) 情感等方麵的支持。另一方麵,加強基層民生工作力量的培育。基層民生工作一定要幹部帶領群眾(zhong) 一起幹,既不能領導熱而群眾(zhong) 不熱,也不能群眾(zhong) 熱而領導不熱。基層領導幹部需要做好示範引領,把群眾(zhong) 的急難愁盼切切實實地融入決(jue) 策的謀劃、實施和見效的全過程,做群眾(zhong) 的暖心人。基層黨(dang) 員幹部包括基層黨(dang) 組織工作人員、教育工作者、民政工作者、信訪工作者和村(居)兩(liang) 委幹部等,要有認真負責的精神和細致入微的態度,以道德的風尚教化人、人格的魅力感染人、真摯的情感打動人、生動的形式吸引人,將黨(dang) 中央有關(guan) 民生保障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製度全麵準確深入地落實到城鄉(xiang) 社區和千家萬(wan) 戶之中。對於(yu) 民生部門做不了、做不好、不便做而且適合采取市場化方式提供、社會(hui) 力量能夠承擔的民生服務事項,可購買(mai) 公共服務和設置公益性崗位,幫助各類社會(hui) 組織不斷發展壯大。加強對專(zhuan) 業(ye) 社會(hui) 工作者、誌願者、複員退伍軍(jun) 人、大學畢業(ye) 生、返鄉(xiang) 創業(ye) 人員、新鄉(xiang) 賢等重點力量的培育和使用,形成做好基層民生工作的強大合力。

  完善民生建設社會(hui) 參與(yu) 體(ti) 係的方向是加強科技支撐。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深入推進,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wei) 代表的新技術正在全麵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全過程各方麵。新興(xing) 技術的應用大幅提升了社會(hui) 救助、社會(hui) 服務和社會(hui) 治理的效率,有效降低了民生工作成本,同時也給民生工作帶來新的巨大的不確定性,主要表現為(wei)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推進,我國產(chan) 業(ye) 結構、職業(ye) 結構和收入結構持續快速變遷,新的民生服務對象不斷出現。譬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擺脫固定的職業(ye) 和固定的生產(chan) 生活空間約束,在生產(chan) 方式上日益從(cong) 依托工廠、工地轉向依托互聯網絡,在個(ge) 體(ti) 身份上從(cong) 工人、傳(chuan) 統服務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轉向勞動關(guan) 係不清晰的靈活就業(ye) 人員,在日常生活中從(cong) 標準的程式化生活轉向差異的個(ge) 性化生活。這些新趨勢要求傳(chuan) 統的教育、就業(ye) 、社會(hui) 保障等基本民生服務的重心也要隨之進行轉換,對民生服務資源進行重新布局,對民生服務方式進行持續創新。要實現這種再轉換、再布局、再創新,需要充分利用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提供精準的技術支持。通過高科技手段進行更大規模的社會(hui) 關(guan) 係聯結,將新的服務對象“找出來”,把新的服務需求“摸清楚”,讓新的服務流程“順起來”,使社會(hui) 參與(yu) 過程更為(wei) 智慧化精準化,同時,借助互聯網讓更多的社會(hui) 參與(yu) 力量擰成一股繩,更好滿足更具個(ge) 性化的各類民生需求。

  〔作者係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hui) 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