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史話

文章

陳雲關於推進改革的思想方法

發稿時間:2025-02-18 10:08:49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薛明耀

  善於(yu) 用改革的辦法解決(jue) 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是我們(men) 黨(dang) 治國理政的一條重要經驗。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以來,陳雲(yun) 以自己長期領導經濟工作的豐(feng) 富經驗,就如何推進改革發表了很多精辟而深刻的論述,為(wei) 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改革的方向:“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堅持什麽(me) 樣的改革方向,決(jue) 定著改革的性質和最終的成敗。陳雲(yun) 在1985年9月召開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全國代表會(hui) 議閉幕會(hui) 上明確指出,我們(men) 正在進行的改革,是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他希望全黨(dang) 同誌堅定對馬克思主義(yi) 的信仰,堅定對社會(hui) 主義(yi) 和共產(chan) 主義(yi) 的信念。他多次強調,我們(men) 進行的改革開放,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改革開放;我們(men) 進行的經濟體(ti) 製改革,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經濟體(ti) 製改革;我們(men) 搞的現代化,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現代化,而不是別的現代化。如果脫離社會(hui) 主義(yi) 和共產(chan) 主義(yi) 理想,是很危險的。他還特別講到,我們(men) 搞改革開放,既要致力於(yu) 物質文明建設,還要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否則,我們(men) 的“整個(ge) 事業(ye) ”就會(hui) 發生方向性錯誤,就可能“偏離馬克思主義(yi) ,偏離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

  改革開放進入新的曆史時期之後,一些人對馬克思主義(yi) 的信仰產(chan) 生了迷茫,更有甚者產(chan) 生了“共產(chan) 主義(yi) 遙遙無期”的消極論調。陳雲(yun) 對此強調指出,共產(chan) 主義(yi) 遙遙有期,社會(hui) 主義(yi) 就是共產(chan) 主義(yi) 的第一階段。有些人走出國門,見到了國外的發展,回來便鼓吹中國的月亮不如外國的圓、社會(hui) 主義(yi) 不如資本主義(yi) 等等。對此,他在黨(dang) 的十二屆二中全會(hui) 的發言中強調,資本主義(yi) 必然被共產(chan) 主義(yi) 所代替,這是無可改變的法則,並高呼“社會(hui) 主義(yi) 萬(wan) 歲!共產(chan) 主義(yi) 萬(wan) 歲!”

  改革的原則:“講實事求是,先要把‘實事’搞清楚”。實事求是是陳雲(yun) 踐行一生的思想路線。他一貫強調“不唯上、不唯書(shu) 、隻唯實,交換、比較、反複”的唯物主義(yi) 思想方法,鮮明闡釋了一切從(cong) 實際出發的科學態度。1979年3月,重新主持中央財經工作以後,陳雲(yun) 多次強調,我們(men) 講實事求是,先要把“實事”搞清楚。首先要弄清事實,這是關(guan) 鍵問題。

  陳雲(yun) 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把調查研究作為(wei) 實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礎。他指出,難者在弄清情況,不在決(jue) 定政策;把實際看完全、把情況弄清楚是重要的,其次才是決(jue) 定政策,解決(jue) 問題。他強調,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去弄清情況,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來決(jue) 定政策。kaiyun官方地址從(cong) 農(nong) 村開始,其最主要形式是實行家庭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麵對眾(zhong) 多質疑,陳雲(yun) 在充分調查了農(nong) 村的“實事”之後指出,“九億(yi) 多人口,百分之八十在農(nong) 村,革命勝利三十年了還有要飯的,需要改善生活。我們(men) 是在這種情況下搞四個(ge) 現代化的”。他認為(wei) 實行包產(chan) 到戶合乎億(yi) 萬(wan) 農(nong) 民的意願,是解決(jue) 問題的好辦法。20世紀80年代初,家庭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很快就在全國農(nong) 村推開,極大地調動起農(nong) 民的生產(chan) 積極性,為(wei) 解決(jue) 溫飽問題打下了堅實基礎。

  寶鋼也是在陳雲(yun) 實事求是改革方法論的指導下成功投產(chan) 的。由於(yu) 寶鋼項目是倉(cang) 促上馬,存在一些問題,對寶鋼建設是否繼續下去,意見不一致。陳雲(yun) 在反複聽取各方意見、多次召開會(hui) 議討論並親(qin) 自到上海實地調研考察的基礎上,最終下定決(jue) 心要求寶鋼幹到底。經過7年多建設,1985年9月,寶鋼順利建成投產(chan) ,並在日後成為(wei) 我國最大的鋼鐵企業(ye) 。

  改革的路徑:“改革必須經過試點”。改革開放後,陳雲(yun) 多次強調:改革是一條“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之路,要從(cong) 試點開始,大膽實踐、穩步前進、及時總結。

  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以來,從(cong) “包產(chan) 到戶”到“家庭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以及在工業(ye) 領域實行生產(chan) 經濟責任製等等,這些改革舉(ju) 措都是在摸索實踐中得來的。對此,陳雲(yun) 有過諸多論述。1980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會(hui) 議開幕會(hui) 上指出,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論研究、經濟統計和經濟預測,更重要的還是要從(cong) 試點著手,隨時總結經驗,也就是要“摸著石頭過河”。1983年初,針對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討論國內(nei) 商業(ye) 流通體(ti) 製改革的會(hui) 議紀要,陳雲(yun) 提出兩(liang) 點意見:一是體(ti) 製必須改革,二是改革必須經過試點。1988年5月,在杭州同浙江省負責人談話時指出,“九溪十八澗”,總要摸著石頭過,總要下河去試一試。“摸著石頭過河”,這話沒有錯。

  改革的宗旨:“真正為(wei) 人民謀福利”。把為(wei) 人民謀福利放在第一位,貫穿陳雲(yun) 經濟思想的始終。在多個(ge) 講話中,陳雲(yun) 一再強調,抓改革、搞經濟建設的最終目的,都是為(wei) 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真正為(wei) 人民謀福利”。他是這麽(me) 講的,也是這麽(me) 做的。人民群眾(zhong) 的吃、穿、住、行等基本民生問題,他一直牽掛在心。在解決(jue) 了吃糧問題之後,又下大力氣解決(jue) 老百姓吃菜肉蛋奶的問題,解決(jue) 返城知青的就業(ye) 、住房等問題。他說:“如果我們(men) 不能解決(jue) 人民的吃飯穿衣問題,我們(men) 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事業(ye) 便站不穩。”

  陳雲(yun) 十分注重處理好改革與(yu) 民生的關(guan) 係。通過總結經驗和剖析各種矛盾,提出“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必須兼顧,必須平衡”的觀點。在1978年考慮國內(nei) 市場供應問題的次序時,他指出,要先把農(nong) 民這一頭安穩下來。農(nong) 民手中有了糧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經濟作物就好解決(jue) 了。七億(yi) 多的農(nong) 民人口穩定了,就擺穩了大多數,天下就安定了。隨後,陳雲(yun) 將上述觀點概括為(wei) “一要吃飯,二要建設”“先生活,後建設”。這一思想後來也逐步成為(wei) 指導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一項重要指針。

  改革的保障:“沒有好的黨(dang) 風,改革是搞不好的”。陳雲(yun) 非常重視加強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黨(dang) 性教育和紀律教育。中央紀委恢複成立之初,陳雲(yun) 就強調指出,中央紀委首先要抓的就是黨(dang) 風。針對有些地方把遵守紀律與(yu) 改革開放對立起來,提出要給幹部“鬆綁”的問題,陳雲(yun) 旗幟鮮明地指出,“黨(dang) 性原則和黨(dang) 的紀律不存在‘鬆綁’的問題。沒有好的黨(dang) 風,改革是搞不好的。”“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黨(dang) 的紀律”。

  陳雲(yun) 十分強調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領導幹部在端正黨(dang) 風問題上“身體(ti) 力行、作出榜樣”。針對當時有些幹部子弟鑽改革空子、倒買(mai) 倒賣等問題,他要求黨(dang) 的高級領導人員要給全黨(dang) 帶好頭,決(jue) 不允許他們(men) 的子女倚仗親(qin) 屬關(guan) 係,謀權謀利,成為(wei) 特殊人物。為(wei) 此,中央紀委起草了一份關(guan) 於(yu) 不許領導幹部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ye) 的建議,陳雲(yun) 看後批示:“這件事,應由中央像嚴(yan) 禁黨(dang) 政機關(guan) 和黨(dang) 政幹部經商、辦企業(ye) 的問題那樣,作出明確的決(jue) 定方能製止。不然的話,發展下去,黨(dang) 的肌體(ti) 、黨(dang) 群關(guan) 係必將受到損害,有所好轉的黨(dang) 風也會(hui) 受到影響,改革也難以順利進行。”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