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史話

文章

我國宏觀調控概念提出與演進過程

發稿時間:2025-02-13 15:31:07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盧鋒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至今40多年間,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一共召開10次三中全會(hui) ,其中4次主題涉及部門性改革與(yu) 緊急形勢下宏觀政策調整部署,其餘(yu) 6次都針對不同階段的全麵改革議題進行決(jue) 策,記錄了我國市場經濟體(ti) 製改革探索的實踐與(yu) 認識曆程,而宏觀調控命題的提出與(yu) 定位構成新體(ti) 製建構與(yu) 發展的重要主題之一。從(cong) 這個(ge) 角度觀察,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改革決(jue) 定聚焦“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ti) 係”,提出了一些全新的方針表述。

  我國體(ti) 製轉型與(yu) 謀劃改革的根本特點與(yu) 成功經驗,是遵循實事求是與(yu) 問題導向原則,從(cong) 現實經濟矛盾與(yu) 既有體(ti) 製背景條件出發,探索體(ti) 製改革方向與(yu) 政策調整路徑。宏觀調控概念的提出和演變,與(yu) 不同時期政策實踐麵臨(lin) 的現實問題密切相關(guan) 。近年我國經濟運行大勢,呈現供給能力較強與(yu) 需求增長偏弱的總量不平衡矛盾關(guan) 係,折射出經濟發展新階段的積極因素與(yu) 製約條件,客觀上需要通過實施宏觀調控與(yu) 深化改革相結合的應對措施推進經濟再平衡。

  “宏觀調控”的提出、發展與(yu) 新表述

  計劃經濟時期沒有宏觀調控一說,今天人們(men) 耳熟能詳的“宏觀調控”,其概念的醞釀、提出與(yu) 豐(feng) 富完善,經曆了一個(ge) 長期演變過程,並在多次三中全會(hui) 改革決(jue) 定中得到凝練而權威的呈現。這方麵情況為(wei) 學習(xi) 和理解最新改革決(jue) 定有關(guan) 新命題提供了必要背景。

  計劃經濟時期,國民經濟運行必然也會(hui) 涉及宏觀層麵關(guan) 係:如經濟增速是否合理、結構比例是否協調、貨幣發行是否適度等,在這個(ge) 意義(yi) 上當時國民經濟管理自然也包含今天通常所指的宏觀調控內(nei) 涵。然而與(yu) 當時經濟內(nei) 外環境與(yu) 製度安排相適應,計劃時期另有一整套經濟理論和概念支持的政策分析語境,學界和決(jue) 策部門一般不采用宏觀經濟或宏觀政策等現代經濟學概念。當時國家及政府部門作為(wei) 計劃製定和執行的全權主體(ti) ,全麵管控國民經濟,不存在提出宏觀經濟政策概念的邏輯和現實依據。

  進入改革開放時期,情況很快發生改變。作為(wei) 改革初期體(ti) 製轉型的重要舉(ju) 措,國家在多個(ge) 經濟領域放鬆行政管製,不同程度賦予企業(ye) 和其它經濟主體(ti) 微觀決(jue) 策權,政府退出微觀層麵直接管控的改革前景逐步趨於(yu) 明朗。在改革開放時期新的體(ti) 製環境下,國家應該采用什麽(me) 樣的方式介入和管理經濟,作為(wei) 一個(ge) 重大的現實和理論問題提到學界和決(jue) 策部門麵前。

  1984年黨(dang) 的十二屆三中全會(hui) 《關(guan) 於(yu) 經濟體(ti) 製改革的決(jue) 定》,就詳細論述了這方麵的問題。該決(jue) 定第六部分聚焦“實行政企職責分開,正確發揮政府機構管理經濟的職能”,其中總結計劃經濟時期政府直接控製經濟的經驗教訓,指出今後各級政府部門原則上不再直接經營管理企業(ye) ,並根據實踐經驗提出政府管理經濟的多方麵職能,包括製定發展戰略和計劃、部署基礎設施和基本產(chan) 業(ye) 重點工程、掌握和運用經濟調節手段等等。不過有關(guan) 論述並未采用“宏觀調控”概念。這個(ge) 事例也表明,我國經濟體(ti) 製探索選擇絕非簡單依據學理邏輯設計,而是從(cong) 發展實踐所麵臨(lin) 現實矛盾入手,通過本源性分析科學審慎地評估選擇。

  體(ti) 製轉型重大進展,往往受到曆史關(guan) 鍵時點看似偶然因素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我們(men) 確定“宏觀調控”概念,直接背景是1988年的嚴(yan) 重通貨膨脹形勢:麵對局部商品搶購與(yu) 銀行擠兌(dui) 的通脹失控風險,中央在1988年十三屆三中全會(hui) 上果斷決(jue) 定著力壓縮社會(hui) 總需求和抑製通貨膨脹,強調“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必須同加強和改善新舊體(ti) 製轉換時期的宏觀調控結合起來”,開始明確采用宏觀調控這個(ge) 重要概念。

  1992年黨(dang) 的十四大確定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體(ti) 製目標時確立兩(liang) 個(ge) 相互聯係的命題:一是市場機製對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二是政府對經濟運行進行宏觀調控。十四大報告對上述兩(liang) 點的表述是:“使市場在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其中宏觀調控甚至在文本形式上對市場配置資源具有前置地位。這從(cong) 一個(ge) 角度顯示,當時決(jue) 策層在經濟體(ti) 製改革目標上作出突破性決(jue) 策的同時,用突出“宏觀調控”來顯示對體(ti) 製轉軌可能出現的波折風險的重視,具有謀而後定的心理準備與(yu) 應對方針。

  此後多次有關(guan) 經濟體(ti) 製改革決(jue) 定,無不結合體(ti) 製轉型實踐經驗創新詮釋宏觀調控方針定位與(yu) 主要任務。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hui) 改革決(jue) 定,將相關(guan) 方針表述為(wei) “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健全宏觀經濟調控體(ti) 係”,規定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的基本平衡”和促進經濟結構優(you) 化等。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hui) 的改革決(jue) 定,提出進一步健全國家計劃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ti) 係,要求貨幣政策要在保持幣值穩定和總量平衡方麵發揮重要作用。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新方針,強調“健全以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為(wei) 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wei) 主要手段的宏觀調控體(ti) 係”,其主要任務仍包含保持經濟總量平衡等。

  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改革決(jue) 定,延續了有關(guan) “科學的宏觀調控”的方針,然而具體(ti) 內(nei) 容論述顯示多方麵變化。一是第五部分中心詞成為(wei) “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ti) 係”,從(cong) “宏觀(經濟)調控體(ti) 係”提升為(wei) “宏觀調控製度體(ti) 係”。二是凸顯“國家戰略規劃”在“宏觀經濟治理體(ti) 係”中的特殊地位作用,要求“圍繞實施國家發展規劃、重大戰略促進財政、貨幣、產(chan) 業(ye) 、價(jia) 格、就業(ye) 等政策協同發力”,與(yu) 十多年前宏觀調控“以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為(wei) 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wei) 主要手段”的方針比較,“國家發展規劃、重大戰略”在實施層麵的整合作用顯著增大。三是沒有像早先幾次改革決(jue) 定那樣,在文本上直接闡述宏觀調控的方針定位與(yu) 主要任務;不過決(jue) 定第五部分有關(guan) 深化財稅和金融體(ti) 製改革的條文,不少內(nei) 容體(ti) 現了針對目前現實經濟問題的用意。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改革決(jue) 定中采用的宏觀經濟治理表述,在幾年前早已提出。2020年5月發布實施的《關(guan) 於(yu) 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意見》,就提出“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ti) 製……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進一步提高宏觀經濟治理能力”。

  2021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四個(ge) 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健全以國家發展規劃為(wei) 戰略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wei) 主要手段,就業(ye) 、產(chan) 業(ye) 、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緊密配合,目標優(you) 化、分工合理、高效協同的宏觀經濟治理體(ti) 係。提高逆周期調節能力,促進經濟總量平衡、結構優(you) 化、內(nei) 外均衡”。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ti) 係,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著力擴大內(nei) 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you) 化供給結構的關(guan) 鍵作用。”

  我國在市場化取向改革實踐中提出並不斷改進完善宏觀調控

  對此有兩(liang) 點觀察。第一,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要求“圍繞實施國家發展規劃、重大戰略促進財政、貨幣、產(chan) 業(ye) 、價(jia) 格、就業(ye) 等政策協同發力”,市場方麵要理解宏觀調控部門運作規則和機製,或許要更加係統了解國家規劃和重大戰略內(nei) 容,理解更為(wei) 長期的規劃和戰略與(yu) 通常認為(wei) 針對短期形勢的宏觀政策存在什麽(me) 聯係,這顯然是一個(ge) 頗具挑戰性的要求。另外宏觀調控部門要最大化實現政策意圖,也需重視與(yu) 市場和公眾(zhong) 的有效溝通,使其充分理解宏觀調控政策內(nei) 在邏輯與(yu) 預期效果。早先宏觀調控逐步形成一套政策邏輯,現在把宏觀調控提升為(wei) 宏觀治理,宏觀調控政策實施要“圍繞”國家規劃和重大戰略,有關(guan) 部門或需更清晰地闡述新的宏觀調控機製,幫助市場和公眾(zhong) 更準確理解,才能使宏觀調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從(cong) 十四大確立宏觀調控命題以來,曆次有關(guan) 全麵改革的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都包含有關(guan) 宏觀調控定位及保持總量平衡等目標的論述。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沒有直接和正麵闡述宏觀調控的職能和任務,但財政和金融等部門改革措施多方麵涉及宏觀調控內(nei) 容,另外近年宏觀調控仍體(ti) 現逆周期調節和謀求總量平衡的政策意圖,可見近年強調宏觀經濟治理,並不意味著放棄早先宏觀調控的基本原則和方針。

  幾十年來我國在市場化取向改革實踐中提出並不斷改進完善宏觀調控,高度重視宏觀經濟總量平衡、逆周期調節、長期與(yu) 短期關(guan) 係、總量與(yu) 結構關(guan) 係、價(jia) 格工具與(yu) 數量工具關(guan) 係等,對體(ti) 製轉型和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保障作用,積累了豐(feng) 富和寶貴的經驗。近年根據經濟內(nei) 外環境變化,提出了宏觀經濟治理、宏觀調控製度、跨周期調節、圍繞規劃和戰略實施宏觀政策等新命題新方針,體(ti) 現了創新謀變取向。如何把理論和概念創新與(yu) 解決(jue) 宏觀經濟運行麵臨(lin) 的新問題結合起來,在應對化解現實矛盾中檢驗和發展宏觀調控新範式,是目前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麵臨(lin) 的重要議題。

  縱觀我國經濟體(ti) 製改革曆程,宏觀調控的提出和發展是體(ti) 製轉型實踐探索與(yu) 理論創新的重要主題之一,保持經濟總量平衡與(yu) 結構合理則是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之一。當前突出“國家戰略和規劃”對“宏觀經濟治理體(ti) 係”引領作用,顯示宏觀調控決(jue) 策思維的調整創新。後續需在最新改革決(jue) 定引領下,針對供強需弱的現實矛盾加大積極宏觀調控政策實施力度,同時“以經濟體(ti) 製改革為(wei) 牽引”對症施策推進宏觀經濟再平衡。

  (作者為(wei)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校友學院發展基金講席教授)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