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柵潔:全麵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紮實推動發展改革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發稿時間:2025-02-06 14:49:34 來源:《學習(xi) 與(yu) 研究》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全麵總結2024年經濟工作,深刻分析當前國內(nei) 外形勢,係統部署2025年經濟社會(hui) 發展主要目標任務,為(wei) 我們(men) 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經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們(men) 要深入學習(xi) 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精神,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dang) 中央對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和對經濟工作的決(jue) 策部署上來,增強信心、迎難而上、奮發有為(wei) ,紮實推動經濟穩定向上、結構不斷向優(you) 、發展態勢持續向好。
一、2024年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2024年,麵對外部壓力加大、內(nei) 部困難增多的複雜嚴(yan) 峻形勢,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沉著應變、綜合施策,特別是9月以來果斷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沉著應對風險挑戰,有效提振市場信心,經濟實現明顯回升,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
經濟運行總體(ti) 平穩、穩中有進。一是經濟運行呈現前高中低後揚。2024年第一、二、三季度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同比增速分別為(wei) 5.3%、4.7%、4.6%,前三季度增長4.8%,四季度增速有所回升。二是工業(ye) 生產(chan) 穩中有升。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5.4%,增速比上月加快0.1個(ge) 百分點;裝備製造業(ye) 增加值增長7.6%,較上月加快1個(ge) 百分點,增速連續16個(ge) 月高於(yu) 全部規模以上工業(ye) 。三是服務業(ye) 延續回升態勢。11月份,服務業(ye) 生產(chan) 指數同比增長6.1%,明顯高於(yu) 10月份以前增速,其中房地產(chan) 業(ye) 生產(chan) 指數增速比上月回升2.1個(ge) 百分點。四是就業(ye) 形勢保持平穩。前11個(ge) 月城鎮調查失業(ye) 率平均值為(wei) 5.1%,比2023年低0.1個(ge) 百分點;重點人群就業(ye) 繼續改善,外來農(nong) 業(ye) 戶籍勞動力和青年勞動力失業(ye) 率均在下降。五是物價(jia) 走勢總體(ti) 穩定。重要民生商品供給充足,11月份,居民消費價(jia) 格指數同比上漲0.2%,全國工業(ye) 生產(chan) 者出廠價(jia) 格指數(PPI)同比下降2.5%,降幅比上月收窄0.4個(ge) 百分點,環比由降轉漲。六是市場預期穩步改善。11月份,製造業(ye) 采購經理指數(PMI)為(wei) 50.3%,比上月上升0.2個(ge) 百分點,連續2個(ge) 月保持在擴張區間,其中生產(chan) 經營活動預期指數比上月回升0.7個(ge) 百分點,企業(ye) 信心有所增強。
新質生產(chan) 力穩步發展。創新水平不斷提高。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能力與(yu) 國際競爭(zheng) 力顯著提升,2024年我國創新指數排名位居全球第11位,10年間上升了18位,是上升最快的經濟體(ti) 之一。創新成果加速轉化,截至10月底,國內(nei) 有效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達到466萬(wan) 件;前三季度全國技術合同成交總額達4.49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7.8%。一是產(chan) 業(ye) 加快轉型升級。11月份,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7.8%,2024年以來增速持續高於(yu) 全部規模以上工業(ye) ,汽車、電子行業(ye) 增加值保持12.0%、9.3%的較高增速。集成電路圓片、工業(ye) 機器人、工業(ye) 控製計算機及係統等高技術產(chan) 品產(chan) 量分別增長29.6%、29.3%、18.9%,成為(wei) 工業(ye)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亮點。二是綠色轉型深入推進。前11個(ge) 月,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分別完成1134.5萬(wan) 輛和1126.2萬(wan) 輛,產(chan) 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萬(wan) 輛,同比分別增長34.6%和35.6%,新能源汽車國內(nei) 銷量占比連續四個(ge) 月超50%。
改革開放持續深化。一是體(ti) 製機製不斷完善。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對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作出係統部署,有力擘畫了新時代新征程的改革藍圖。國資國企改革深入推進,布局結構優(you) 化調整取得新成效。民營經濟發展活力不斷激發,截至2024年10月底,登記注冊(ce) 民營企業(ye) 數量達5579萬(wan) 戶,同比增長5.7%;民營經營主體(ti) 數量超過1.8億(yi) 戶,占比達到96.4%;前10個(ge) 月民間項目投資(扣除房地產(chan) 開發民間投資)增長6.3%。二是外貿運行總體(ti) 平穩。前11個(ge) 月,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9.79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4.9%,其中出口增長6.7%。機電產(chan) 品出口增長8.4%,占出口比重近六成,其中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集成電路、汽車出口均為(wei) 兩(liang) 位數增長,出口結構不斷優(you) 化升級。三是利用外資持續優(you) 化。前11個(ge) 月,高技術製造業(ye) 實際使用外資占比較2023年同期提高0.3個(ge) 百分點,其中醫療儀(yi) 器設備及儀(yi) 器儀(yi) 表製造業(ye) 、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ye) 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分別增長53.4%、39.1%;引資來源地更加多元化,部分發達經濟體(ti) 對我投資持續增長,德國、新加坡、瑞士實際對華投資同比分別增長10.9%、4.8%、4%。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ye) 數量同比增長8.9%,為(wei) 曆史同期最高水平。四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紮實推進。前11個(ge) 月,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同比增長6%,其中出口增長8.2%;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7918列、運送貨物191.9萬(wan) 標準箱,分別增長11.1%、9.6%。
重點領域風險化解有力有效。一是重點領域安全方麵,糧食安全持續鞏固,2024年糧食產(chan) 量達到1.41萬(wan) 億(yi) 斤,比2023年增長1.6%,首次邁上1.4萬(wan) 億(yi) 斤的新台階。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持續增強,製造業(ye) 增加值全球占比穩定保持在30%左右,“中國供給”在全球經濟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能源產(chan) 供儲(chu) 銷體(ti) 係建設持續加強,能源自給率穩定在80%以上。二是房地產(chan) 方麵,多項房地產(chan) 支持政策出台實施,市場信心有所修複,房地產(chan) 市場呈現止跌回穩的積極勢頭,前11個(ge) 月,新建商品房銷售麵積累計同比降幅已連續6個(ge) 月收窄,銷售額降幅連續7個(ge) 月收窄;11月份,房地產(chan) 開發景氣指數為(wei) 92.62,連續7個(ge) 月回升。三是地方政府債(zhai) 務方麵,較大規模的增加地方政府債(zhai) 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zhai) 務有關(guan) 政策出台實施,地方政府債(zhai) 務風險正在得到有效緩解和管控,目前我國政府負債(zhai) 率在70%左右,在國際上總體(ti) 屬於(yu) 較低水平,債(zhai) 務風險總體(ti) 可控。四是金融風險方麵,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持續推進,金融領域未發生重大風險事件。
民生保障紮實有力。一是城鄉(xiang) 居民收入穩步增長。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41元,同比實際增長4.9%,高於(yu) 經濟增速0.1個(ge) 百分點。城鄉(xiang)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wei) 2.46,比上年同期縮小0.05。二是社會(hui) 保障水平穩步提高。10月末基本養(yang) 老保險、失業(ye) 保險、工傷(shang) 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wei) 10.76億(yi) 人、2.45億(yi) 人、3.03億(yi) 人,同比增加1358萬(wan) 人、350萬(wan) 人、291萬(wan) 人。三是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設持續發力,教育、醫療、體(ti) 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加快補齊,“一老一小”服務體(ti) 係更加完善,全國提供托育服務的機構已近10萬(wan) 家,各類養(yang) 老服務機構和設施總數超41萬(wan) 個(ge) 。
總的看,2024年我國經濟迎難而上、砥礪前行,動能在回升、結構在調優(you) 、民生在改善、風險在緩釋,全年經濟社會(hui) 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在世界變亂(luan) 交織的大背景下,我國仍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展示出我國經濟特有的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這些成績的取得,是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瞻遠矚、運籌帷幄、果斷決(jue) 策的結果,是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凝心鑄魂、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努力的結果。
二、深刻認識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麵臨(lin) 的挑戰與(yu) 機遇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方位深層次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yan) 峻,國內(nei) 發展改革任務更加艱巨繁重,周期性和結構性矛盾疊加,經濟運行仍麵臨(lin) 不少困難和挑戰。我們(men) 要全麵認識、準確把握,增強憂患意識,直麵問題挑戰,敢於(yu) 鬥爭(zheng) 、善於(yu) 鬥爭(zheng) 。同時,更應該看到,我們(men) 麵臨(lin) 的困難挑戰都是發展中的問題、轉型中的陣痛,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戰勝的,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勢頭不會(hui) 變,高質量發展的大趨勢不會(hui) 變。
一方麵,要正視困難挑戰。從(cong) 國際看,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期將2025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值下調至3.2%,低於(yu) 疫情前(2000—2019年)3.8%的平均水平,與(yu) 2024年持平,低於(yu) 2023年的3.3%。保護主義(yi) 、單邊主義(yi) 衝(chong) 擊國際經濟秩序,疊加地緣政治衝(chong) 突頻發,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可能麵臨(lin) 劇烈衝(chong) 擊,世界經濟增長將進一步承壓。與(yu) 此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處於(yu) 加速突破期,新技術新賽道競爭(zheng) 更趨激烈。主要發達經濟體(ti) 陸續進入降息周期,跨境資本流動更加頻繁,可能加劇國際經濟金融市場波動,世界經濟發展麵臨(lin) 的不穩定難預料風險更加突出。從(cong) 國內(nei) 看,新舊動能轉換存在陣痛,部分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困難,市場預期仍較敏感脆弱。國內(nei) 需求仍然不足,群眾(zhong) 就業(ye) 增收麵臨(lin) 壓力,消費內(nei) 生動力偏弱。重點領域風險隱患仍然較大,各領域風險交叉傳(chuan) 導不容忽視。
另一方麵,更要堅定必勝信心。我國經濟基礎穩、優(you) 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一是製度保障堅強有力。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確定的300多項重大改革舉(ju) 措加快落地,將有力破解深層次體(ti) 製機製障礙和結構性矛盾,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chan) 力,不斷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提供有力製度保障。二是產(chan) 業(ye) 基礎不斷夯實。我國擁有41個(ge) 工業(ye) 大類、207個(ge) 中類、666個(ge) 小類,是唯一擁有聯合國全部工業(ye) 門類的國家,製造業(ye) 規模連續14年居世界首位。我國加快推進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未來產(chan) 業(ye) 加速布局,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將為(wei) 經濟發展培育更多新動能新優(you) 勢。三是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充分彰顯。我國有14億(yi) 多人口、4億(yi) 多中等收入群體(ti) ,數字、綠色等新型消費以及養(yang) 老、托育等服務消費需求仍然旺盛,新型城鎮化建設、節能降碳改造等領域投資需求潛力巨大。四是逆周期調節政策仍有足夠空間。我國財政赤字率、政府負債(zhai) 率較低,政策工具箱儲(chu) 備依然充足,隨著“兩(liang) 重”建設、“兩(liang) 新”工作等重大舉(ju) 措加快推進,超長期特別國債(zhai) 、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券、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等加力提效,將為(wei) 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撐。最為(wei) 重要的是,我們(men) 有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的堅強領導,有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科學指引,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優(you) 勢,有強大國內(nei) 市場和完備產(chan) 業(ye) 配套優(you) 勢,有大量勤勞智慧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ye) 家的人才優(you) 勢。隻要我們(men) 堅定發展信心、保持戰略定力,主動塑造於(yu) 我有利的外部環境,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紮實做好各項工作,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大趨勢就能不斷鞏固和加強。
三、紮實推動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經濟工作的決(jue) 策部署落地見效
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對2025年經濟工作的總體(ti) 要求、政策取向、重點任務作出全麵係統部署,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守正創新、先立後破,係統集成、協同配合。我們(men) 要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全麵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hui) 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部署,紮實做好發展改革工作,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wei) 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第一,加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打好政策“組合拳”,加強財政、貨幣、就業(ye) 、產(chan) 業(ye) 、區域、貿易、環保、監管等政策和改革開放舉(ju) 措的協調配合。把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統一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統籌政策製定和執行全過程,提高政策整體(ti) 效能。加強經濟監測預測預警,強化政策預研儲(chu) 備,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更大力度推進“兩(liang) 重”建設,更好統籌“硬投資”和“軟建設”。加力擴圍實施“兩(liang) 新”政策,重點支持企業(ye) 更新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設備,擴大消費品以舊換新範圍。強化經濟形勢和政策宣傳(chuan) 解讀,及時回應社會(hui) 關(guan) 切,加強預期管理。
第二,積極擴大國內(nei) 有效需求。一方麵,大力提振消費。實施提振消費專(zhuan) 項行動,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遊業(ye) 發展。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加強停車場、充電樁、群眾(zhong) 體(ti) 育等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另一方麵,擴大有效益的投資。統籌用好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zhai) 、新增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等各類建設資金,推動盡快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hui) 投資,持續推動重大項目引入民間資本。
第三,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加強基礎研究和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開展新技術新產(chan) 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大力支持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綜合整治“內(nei) 卷式”競爭(zheng) ,加強供需調控和產(chan) 銷銜接。加快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和未來產(chan) 業(ye) 培育,抓好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全國一體(ti) 化算力網,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數字產(chan) 業(ye) 集群。
第四,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緊盯重要領域、關(guan) 鍵環節進行重點改革攻堅,突出抓好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修訂出台新版市場準入負麵清單。加力推動民營經濟發展,推動民營經濟促進法出台。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穩步擴大製度型開放,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提質增效和擴大改革任務授權,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核心政策落地。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在開展重大標誌性工程的同時,更多推進“小而美”民生項目。
第五,強化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落實“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製,嚴(yan) 格耕地占補平衡管理,保持糧食播種麵積總體(ti) 穩定。大力提升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做好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能源保供工作。全力確保重要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chan) 市場止跌回穩。做好地方政府隱性債(zhai) 務置換工作。穩妥處置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風險。
第六,促進城鄉(xiang) 區域協調發展。統籌新型工業(ye) 化、新型城鎮化和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推進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提高城市安全韌性水平。抓好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穩產(chan) 保供,提高農(nong) 業(ye) 綜合效益和競爭(zheng) 力。發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ti) 功能區戰略的疊加效應,統籌區域戰略深化實施和區域聯動融合發展,不折不扣抓好重大戰略貫徹落實,積極培育新的增長極。
第七,推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持續深入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加強生態係統修複治理,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營造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健康發展生態,培育綠色建築等新增長點。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設。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麵轉型新機製,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
第八,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ye) 、城鄉(xiang) 基層和中小微企業(ye) 就業(ye) 支持計劃,更大力度穩定就業(ye) ,著力促進居民增收。落實好產(chan) 業(ye) 、就業(ye) 等幫扶政策,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保障困難群眾(zhong) 基本生活。健全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繼續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供應保障,守住兜牢社會(hui) 民生底線,不斷增強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者係二十屆中央委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黨(dang) 組書(shu) 記、主任;本文刊登在《學習(xi) 與(yu) 研究》雜誌2025年第1期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