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人口發展戰略的新理念
發稿時間:2025-01-22 15:40:58 來源:人生雜誌 作者:蔡昉
人口支持政策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
人口發展戰略的完善、民生建設和人力資源培養(yang) ,三者在目標任務、實現途徑上是一致的。這提示我們(men) ,實現人口高質量發展目標並非單向,方法也並非單一,而是多領域、全方位的,在應對人口趨勢性特征的同時,也要促進民生發展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ti) 係。
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hui) 。《決(jue) 定》提出的“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hui) ”任務,具有頂層設計、綜合配套和激勵相容的突出特點,標誌著我國人口政策正式轉向鼓勵生育。對全社會(hui) 來說,最適合的更替水平生育率是2.1。研究表明,在沒有約束的情況下,家庭的理想生育數量是兩(liang) 個(ge) 孩子。鼓勵型人口政策有希望將宏觀層麵的期望生育率和微觀層麵的家庭生育決(jue) 策實現激勵相容,通過社會(hui) 與(yu) 家庭的共同努力,促進總和生育率的回升。
低水平生育率回歸更替水平並非易事。但是一些低生育率國家的做法已經取得一些效果,出現回歸的趨勢。可以發現,人類發展指數達到0.8以上的高水平,加之高度的性別平等,是生育率反彈的一個(ge) 轉折點,滿足這兩(liang) 個(ge) 條件的國家生育率回歸較為(wei) 明顯。當前,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已經超過0.75,性別平等程度也位於(yu) 世界前列。人類發展指數主要包括人均GDP、教育、健康三個(ge) 構成指標。人均GDP增速放緩,需要通過教育、健康繼續保持和提升這一指數水平。因此,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hui) 需要全麵提升人口綜合素質。
人口服務體(ti) 係與(yu) 基本公共服務體(ti) 係建設協同推進。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是人口服務體(ti) 係的基本要求。老齡化和少子化對應的“一老一小”是兩(liang) 個(ge) 重點,兩(liang) 點之間串聯起來的線段,覆蓋了全人群、全生命周期。
在人口學中,有一個(ge) “回聲現象”概念。這種回聲是雙向的。一方麵,當前的人口現狀是過去人口變化的回聲。如嬰兒(er) 潮出現後,隨著時間推移形成入學潮、教育潮、就業(ye) 潮、退休潮以及老年人比重的提高。另一方麵,當下的生育決(jue) 策,要考慮未來的教育、就業(ye) 、養(yang) 老等問題。所以,鼓勵生育的政策不僅(jin) 僅(jin) 針對生育這一特定環節,還應考慮養(yang) 育、教育、就業(ye) 、養(yang) 老等諸多環節,作出全生命周期的安排。
著重解決(jue) “一老一小”結構性就業(ye) 矛盾。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ti) 學習(xi) 時指出,“要加快塑造素質優(you) 良、總量充裕、結構優(you) 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從(cong) 破解‘有活沒人幹’入手,解決(jue) ‘有人沒活幹’的問題”。就業(ye) 的總量性矛盾逐步讓位於(yu) 結構性矛盾。結構性矛盾有不同的原因,一方麵,科技進步、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產(chan) 生新的技能要求,如果技能供給跟不上,就會(hui) 產(chan) 生部分人找不到工作的情況;另一方麵,體(ti) 製因素也會(hui) 造成結構性就業(ye) 困難。人口年齡結構變化,也是結構性就業(ye) 矛盾的一個(ge) 重要因素。就業(ye) 依靠人力資本、技能和認知能力,其中人力資本有兩(liang) 種來源,一種是通過教育獲得的,因此越是年輕人群,受教育程度越高,這種人力資本的優(you) 勢越明顯;還有一種是工作經驗,大齡勞動者雖然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但是工作經驗比較豐(feng) 富。年齡的兩(liang) 端都具備一定的人力資本優(you) 勢,也有一定的劣勢。中間年齡段的人群可能在兩(liang) 者之間取得較好的平衡。然而,現在人口轉變的一個(ge) 基本趨勢卻是兩(liang) 頭在變大,青年就業(ye) 人群比重較大,大齡就業(ye) 人群也越來越多,中間年齡的勞動力規模趨於(yu) 縮小。
因此,在排除尚未進入勞動力市場和已經退出勞動力市場的人的情況下,由年齡結構造成的人力資本缺失會(hui) 帶來更大的就業(ye) 難題,即青年人群就業(ye) 率相對低,大齡人群就業(ye) 率也比較低。可見,人口結構會(hui) 影響未來的就業(ye) ,而就業(ye) 問題的解決(jue) ,特別是結構性就業(ye) 矛盾的解決(jue) 同樣涉及“一老一小”兩(liang) 個(ge) 重點人群。
“未富先老”:機遇與(yu) 挑戰並存
老齡化及“未富先老”特征與(yu) 現代化相伴。目前,我國已正式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hui) ,2032年將進入深度老齡化。到2035年前,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國將始終伴隨著不斷提高的老齡化程度,同時也伴隨著“未富先老”的特征。應對“未富先老”的問題,要努力提高生育率,讓未來老齡化進程平緩一些,但在一定時期內(nei) ,必須先立足於(yu) 老齡化這一趨勢,把老齡人口變成資源。
經濟增長潛力仍然巨大。從(cong) 長遠看,中國的經濟增長潛力較大,可以藉以積極應對“未富先老”問題。我國經濟在2035年之前的潛在增長率顯著高於(yu) 相同階段(老齡化水平處於(yu) 14%—24%,人均GDP從(cong) 12000美元增長到24000美元)國家的平均增長率水平。在這期間,我國正處於(yu) 破解“未富先老”相關(guan) 難題的機會(hui) 窗口期,應該充分利用經濟增長潛力支撐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ti) 係,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製度體(ti) 係,加大再分配力度,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
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削峰填穀”。人口撫養(yang) 比的提高由兩(liang) 個(ge) 因素造成,分別是老年撫養(yang) 比和少年兒(er) 童撫養(yang) 比。目前,在老年撫養(yang) 比提高的同時,少年兒(er) 童撫養(yang) 比仍在下降,即產(chan) 生“削峰填穀”的效應。需要主動整合公共政策,進一步統籌使用公共資金和資源,優(you) 化增量和存量資源配置,將更多資源用於(yu) “一老一小”基本公共服務。
提高人口綜合素質 培育新人口紅利
從(cong) “一老一小”入手著力培育人力資本。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人口紅利,在實踐中產(chan) 生於(yu) 特殊的人口轉變時期,即勞動年齡人口增長快於(yu) 其他年齡人口增長,形成人口撫養(yang) 比低且持續下降的格局。傳(chuan) 統的人口紅利是與(yu) 特定的人口結構特征相聯係的,它支撐著當時的高速經濟增長。當前,我國的傳(chuan) 統人口紅利在消失,但並不意味著廣義(yi) 人口紅利消失,或經濟增長從(cong) 此失去動力。
人口老齡化既是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結果,也是預期壽命及健康壽命延長的結果。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正處在加速發展時期,老年人口占比不斷上升。人口紅利的概念不應再集中於(yu) 勞動年齡人口,而應當擴展到包括大齡勞動力、老年人口等人群。通過創造必要的製度條件,推動特定產(chan) 業(ye) 發展,仍然可以有機會(hui) 利用人口紅利,關(guan) 鍵要重在培育,強調終身學習(xi) ,用新的方法度量人力資本。
創造人口紅利也要著眼需求側(ce) 。在當前的人口形勢下,我們(men) 應以轉換認識範式為(wei) 前提,重新定義(yi) 並著力培育新的人口紅利,即通過促進兒(er) 童早期發展、實現托幼一體(ti) 化、延伸義(yi) 務教育和國民教育、鼓勵終身學習(xi) 和職業(ye) 培訓等,提高所有年齡組人口的綜合素質,培養(yang) 人力資本,形成新的人口紅利,為(wei) 經濟在合理區間增長提供支撐。
公共品供給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
提升社會(hui) 養(yang) 老水平、覆蓋率、均等化。轉變過去僅(jin) 從(cong) 供給側(ce) 考慮人口紅利與(yu) 經濟增長的關(guan) 係,也要從(cong) 需求側(ce) 看老年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從(cong)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看,未來外需將趨於(yu) 疲軟,投資需求不足以支持我國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內(nei) 需中的消費需求變得越來越重要,成為(wei) 一個(ge) 根本性的製約。從(cong) 我國人口年齡與(yu) 消費關(guan) 係看,消費力會(hui) 隨著年齡的提高而逐漸減弱,因此,人口老齡化對消費需求有著不利影響。將老年人口變成有效消費者,提高他們(men) 的消費能力、消費意願,是獲取需求側(ce) 人口紅利的一個(ge) 關(guan) 鍵點。與(yu) 此同時,實現從(cong) 中等收入到高等收入的跨越,也需要消費率的明顯提升,且想要在跨越之後實現更好的發展,需要打破的一個(ge) 製約因素就是居民的消費需求,老年人的消費需求更是重中之重。
《決(jue) 定》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yang) 老事業(ye) 和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政策機製。”要完善發展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和銀發經濟,應按市場原則推進,兼顧社會(hui) 效益,以社會(hui) 政策和產(chan) 業(ye) 政策相結合的方式共同推進。完善發展養(yang) 老事業(ye) ,應將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放在首位,提高基本養(yang) 老保險和服務的覆蓋率,提高全體(ti) 老年人的福祉。
發展照護經濟,實現銀發紅利。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女性的所有時間中,用於(yu) 家務勞動的時間大概是11%,與(yu) 其他國家的水平大致相同,而中國女性的就業(ye) 率、勞動參與(yu) 率顯著高於(yu) 其他國家水平,這意味著她們(men) 是在就業(ye) 之餘(yu) 承擔家務,實際負擔沉重,而隨著未來養(yang) 老照護需求的增加,家庭勞動時間越來越有限。這一情況會(hui) 直接影響老人和兒(er) 童所受的家庭照護的可得性和質量,進而影響年輕人群的就業(ye) 、發展和生育意願。
未來,照護供給需要轉向社會(hui) 化的市場勞動,即將家務勞動社會(hui) 化、職業(ye) 化、產(chan) 業(ye) 化,解決(jue) 這一矛盾。該措施不僅(jin) 能穩定女性就業(ye) ,還能為(wei) 其他群體(ti) 創造就業(ye) 機會(hui) 。同時,照護經濟還能成為(wei) 銀發經濟、銀發紅利的主要來源。家務勞動從(cong) 無償(chang) 勞動變成市場化的有償(chang) 勞動後,服務業(ye) 的增加值提升,從(cong) 而增加經濟總量(GDP),提高經濟增長速度。最後,把勞動者特別是女性從(cong) 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可以顯著提高家庭的生育意願和社會(hui) 的生育率。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