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chan) 經

文章

夯實數據要素價值釋放底座

發稿時間:2025-01-13 14:54:37   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記者 李芃達

  當前,我國已進入以數據為(wei) 關(guan) 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時代,迫切需要構建適應數據要素特征、發揮數據價(jia) 值效用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為(wei) 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近日聯合印發《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

  “《指引》明確了行業(ye) 、區域、企業(ye) 數據基礎設施在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中的定位,圍繞數據流通利用、算力底座、網絡支撐、安全防護等部署了建設任務,為(wei) 各地區、各行業(ye) 、各領域結合實際、因地製宜開展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明了方向。”國家數據局副局長沈竹林說。

  分階段完成建設任務

  國家數據基礎設施是從(cong) 數據要素價(jia) 值釋放角度出發,麵向社會(hui) 提供數據采集、匯聚、傳(chuan) 輸、加工、流通、利用、運營、安全服務的一類新型基礎設施。

  建設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是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保障各類經營主體(ti) 依法平等使用數據生產(chan) 要素、公平參與(yu) 市場競爭(zheng) 的基礎。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比重約為(wei) 10%,數據總產(chan) 量達到32.85澤字節,同比增長22.44%。但僅(jin) 有2.9%的數據被保存,企業(ye) 超過一年未使用的數據占比近四成,數據流通利用效率有待進一步提升,這就需要構建橫向聯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

  《指引》提出,2024年至2026年,圍繞重要行業(ye) 領域和典型應用場景,開展數據基礎設施技術路線試點試驗,支持部分地方、行業(ye) 、領域先行先試,豐(feng) 富解決(jue) 方案供給;2027年至2028年,建成支撐數據規模化流通、互聯互通的數據基礎設施,數網、數算相關(guan) 設施充分融合,基本形成跨層級、跨地域、跨係統、跨部門、跨業(ye) 務的規模化數據可信流通利用格局,實現全國大中型城市基本覆蓋。

  如何實現上述目標,國家數據局數字科技和基礎設施建設司司長杜巍建議,要繼續加大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超長期國債(zhai) 資金等中央財政性資金對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引導各地區、各部門在數據基礎設施規劃布局、資金安排、課題研究方麵給予重點支持。

  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將帶動數據流通利用以及網絡、算力、安全等設施的建設和升級。據業(ye) 界初步估算,數據基礎設施每年將吸引直接投資約4000億(yi) 元,帶動未來5年投資規模約2萬(wan) 億(yi) 元。

  “我們(men) 將以運營機製創新為(wei) 突破,激發源頭活水。遵循市場規律,明確建設、運營、投資等各類主體(ti) 責任,建立健全激勵機製,促進央地、政企多方協同,建設好、運營好國家數據基礎設施。”杜巍說。

  應用取得初步成效

  數據隻有流通才能真正發揮價(jia) 值。近年來,各行業(ye) 、各地區積極開展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探索,通過數場、可信數據空間、數聯網、數據元件、隱私保護計算、區塊鏈等技術路線和應用實踐,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示範性的解決(jue) 方案。

  中國氣象局利用氣象科學數據共享平台,麵向全球132個(ge) 國家、全國21個(ge) 行業(ye) 提供各類數據產(chan) 品,支撐保障800多項國家重點發展計劃、重大工程建設和重大科技研發;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利用隱私保護計算設施實現了衛星遙感、農(nong) 作物圖斑等大體(ti) 量、高敏感時空數據的安全、高效流通,覆蓋600萬(wan) 戶農(nong) 戶,完成農(nong) 作物收成預測。

  在濟南,浪潮雲(yun) 與(yu) 當地大數據局合作,基於(yu) 分布式雲(yun) 基礎設施,搭建城市可信數據空間平台,提供隱私計算、數據沙箱等雲(yun) 上服務,推動公共數據有序向社會(hui) 開放。例如,濟南財金集團便依托該平台開發了覆蓋企業(ye) 評測、貸前準入、貸後監察等全流程數據產(chan) 品,實現了金融產(chan) 品數據探查、企業(ye) 數據標簽、反欺詐準入等多個(ge) 場景落地應用。

  “有的地方建設了目錄鏈、授權運營鏈、主體(ti) 授權鏈、電子存證鏈等基礎服務鏈,促進了政府和公共服務部門間的數據共享;還有的地方建設園區工業(ye) 數據平台,融合多元能源數據,智能預測調控光伏與(yu) 柔性負荷,助力園區年均減少碳排放量約13000多噸。”國家數據局數字科技和基礎設施建設司副司長李建國認為(wei) ,行業(ye) 數據基礎設施承擔著促進產(chan) 業(ye) 上下遊縱向貫通、深度賦能行業(ye) 提質增效等任務,區域數據基礎設施則扮演本地區公共數據歸集、開發利用和安全治理等角色。

  據悉,國家數據局將通過行業(ye) 和區域數據基礎設施廣泛部署,形成多中心、網絡化公共數據基礎服務體(ti) 係,實現“一點接入,全網流通”,促進數據要素的有序流動和充分利用;通過行業(ye) 和區域數據基礎設施的協同聯動,加速數據在不同場景、不同領域的複用,推動各行業(ye) 知識的相互碰撞,加快孕育新產(chan) 品、新服務,創造新的價(jia) 值;通過行業(ye) 和區域數據基礎設施的貫通應用,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推廣數據公共服務,讓廣大用戶能夠普惠獲得隱私保護計算、數據安全治理等資源和服務。

  打造可信數據空間

  作為(wei) 數據資源共享共用的主要基礎設施,可信數據空間發展備受業(ye) 界關(guan) 注。2024年11月,國家數據局印發《可信數據空間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8年)》,旨在促進數據要素合規高效流通。《指引》再次提出,支持建設企業(ye) 可信數據空間、行業(ye) 可信數據空間、城市可信數據空間,探索建設個(ge) 人可信數據空間、跨境可信數據空間。

  “我國已有部分互聯網平台企業(ye) 、行業(ye) 龍頭企業(ye) 、央國企積極開展可信數據空間建設。”國家數據局數據資源司司長張望介紹,搭建受控、可信、合規的數據流通和開發環境,可以打通企業(ye) 內(nei) 部單元甚至跨法人主體(ti) 間數據共享的卡點,也可以吸引外部專(zhuan) 業(ye) 團隊在確保數據不出域的前提下,利用好數據資源,提高創新能力。

  在中國電子雲(yun) 數據運營部總經理宋超看來,可信數據空間匯聚多路數據資源、承接廣泛主體(ti) ,同時需要具備較強的安全管控能力,這對技術提出較高要求。

  “我們(men) 研發的可信數據空間解決(jue) 方案,兼顧了安全保護和流通效率,基於(yu) 密態計算可支撐大批量數據高速傳(chuan) 輸,用於(yu) 大模型訓練推理等場景。”宋超告訴記者,該方案一方麵能夠提供通用計算、智算、數據接入統一調度的可信算力基礎設施,全方位管控數據接入、傳(chuan) 輸、清洗、開發等過程;另一方麵,利用中國電子雲(yun) 數據港已經接入的公共、行業(ye) 和企業(ye) 數據以及自主研發的高價(jia) 值數據產(chan) 品,解決(jue) 數據供給不足問題,有效協同上下遊企業(ye) 開放資源,增強合作信任度,提高供應鏈競爭(zheng) 力。目前,方案已經在工業(ye) 、食品、高端裝備製造、育種等行業(ye) 落地應用。

  眼下,許多行業(ye) 轉型升級過程中存在共性業(ye) 務和數據需求,麵臨(lin) 數據資源碎片化等堵點痛點,行業(ye) 可信數據空間為(wei) 解決(jue) 上述問題提供新辦法。

  “我們(men) 調研發現,醫療健康、能源、礦產(chan) 、物流、汽車、裝備、紡織等行業(ye) ,都在積極謀劃可信數據空間建設,這也反映出市場強烈需求。下一步,國家數據局將和有關(guan) 部門一起,支持建設一批行業(ye) 數據空間。”張望告訴記者,在新材料方麵,將通過建設新材料大數據中心,為(wei) 科研機構、經營主體(ti) 參與(yu) 新材料研發和應用創造條件;在生態環境方麵,通過可信數據空間建設,探索重點外貿產(chan) 品碳足跡數據協同利用和溯源管理,推動產(chan) 品數字護照、能碳協同、綠色金融等應用創新;在衛星遙感方麵,通過共享數據資源,推動遙感數據賦能千行百業(ye) 。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