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文化供給的影響因素及提升路徑
發稿時間:2025-01-02 15:18:43 來源:《人民論壇》 作者:譚雲(yun) 明
2023年10月,全國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會(hui) 議首次提出並係統闡述了習(xi) 近平文化思想,這在我們(men) 黨(dang) 的理論創新進程中具有重大意義(yi) ,在黨(dang) 的宣傳(chuan) 思想文化事業(ye) 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事關(guan) 黨(dang) 的前途命運,事關(guan) 國家長治久安,事關(guan) 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年以來,為(wei) 國家高質量發展開辟了文化新路徑、拓展了文化新空間,而高質量文化供給又極大地提升了民眾(zhong) 對文化的認同感、獲得感、自豪感、幸福感(以下簡稱“文化‘四感’”)。
圍繞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的踐行,我們(men) 需要關(guan) 注以下問題:什麽(me) 是高質量文化供給?什麽(me) 是民眾(zhong) 的文化“四感”?高質量文化供給與(yu) 民眾(zhong) 的文化“四感”有著怎樣的關(guan) 係?高質量文化供給究竟能不能提升民眾(zhong) 的文化“四感”?如何供給高質量文化才能有效提升民眾(zhong) 的文化“四感”?深入分析並回答好這些問題,不僅(jin) 有助於(yu) 構建更加完善的文化理論體(ti) 係,為(wei) 精準施策提供實踐支撐,還能有效實現文化繁榮興(xing) 盛與(yu) 民眾(zhong) 文化“四感”的同頻共振,為(wei) 社會(hui) 的全麵進步與(yu) 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高質量文化為(wei) 何要主抓“供給”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men) 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高質量文化即高品質文化,主要是經過精心創作且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高度統一的文化產(chan) 品。之所以強調高質量文化“供給側(ce) ”的重要性,是因為(wei) 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就文化領域而言,這一主要矛盾體(ti) 現在高質量文化有效供給不足與(yu) 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樣化的供需矛盾上。精神文化領域的這對供需矛盾關(guan) 乎供給端和需求端,以及供需適配過程中文化價(jia) 值和經濟價(jia) 值的平衡協調等多種因素。
就文化供給端而言,進入新時代後,我國文化供給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文化產(chan) 品與(yu) 服務“有沒有”“大不大”“夠不夠”“足不足”的問題,而是“好不好”“優(you) 不優(you) ”“美不美”“精不精”的問題。以圖書(shu) 出版領域為(wei) 例,北京開卷監測數據顯示,2019至2023年的圖書(shu) 零售市場銷量數據中,約三分之一的圖書(shu) 年銷量不足5本。以年銷量小於(yu) 10本為(wei) 滯銷書(shu) 的標準進行統計,2019年滯銷書(shu) 品種為(wei) 89.9萬(wan) 種,2023年達103.6萬(wan) 種。一些文化產(chan) 品存在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例如,近年我國年均生產(chan) 電影總量大,但“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較少;微短劇產(chan) 值巨大,但一些作品導向偏差、格調不高。
因此,優(you) 化高質量文化供給是推動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繁榮興(xing) 盛的有效抓手和緊迫任務。高質量文化供給可以創造新的文化需求,因為(wei) 文化產(chan) 品是具有獨特創意和審美屬性的特殊產(chan) 品,在很多情況下,並非文化產(chan) 品“尋找”市場,相反文化產(chan) 品的創意可以創造出巨大的市場。高質量文化供給可以突破民眾(zhong) 的常規思維,以強大的精神原創性和情感吸引力創造出全新的消費需求。一個(ge) 富有創意的新穎文化IP可以開發出一係列新的文化產(chan) 業(ye) 鏈,從(cong) 而帶動民眾(zhong) 新的消費熱情。比如,2024年8月《黑神話·悟空》橫空出世後,不僅(jin) 給國產(chan) 3A遊戲帶來強烈震動,更讓文旅行業(ye) 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消費浪潮。可見,高質量文化供給的新內(nei) 容、新技術、新業(ye) 態,不但會(hui) 創造新的文化市場,而且還會(hui) 催生出新的消費模式,給消費者帶來新的消費體(ti) 驗和消費動力,極大地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麵的精神文化需求、體(ti) 驗和感受。
高質量文化供給與(yu) 民眾(zhong) 文化“四感”的提升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yi) 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jia) 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築牢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文化根基。”民眾(zhong) 對文化的認同感、獲得感、自豪感、幸福感是彼此聯係、逐漸遞進和累積的。民眾(zhong) 文化“四感”的有效提升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高質量文化供給無疑是關(guan) 鍵因素之一。高質量的文化內(nei) 容能夠提升民眾(zhong) 對民族文化的認知,使民眾(zhong) 在欣賞這些文化作品時,被優(you) 質的文化精神和思想所感染,從(cong) 而更加了解和熱愛本民族的文化。這種認知和情感的投入有利於(yu) 強化民眾(zhong) 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比如,很多青少年喜歡參觀博物館,其文化認同感就是通過欣賞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以及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不斷增強的,其文化自信也是在一次次參觀遊覽過程中不斷堅定的。無論是參觀博物館,還是讀一本好書(shu) 、看一部好電影,民眾(zhong) 均能在這些欣賞體(ti) 驗過程中,提升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凝聚起強大的民族力量,進而堅定文化自信。因此,必須重視文化產(chan) 品質量的提升,切實關(guan) 注民眾(zhong) 的文化需求,不斷創作出令人滿意的優(you) 質文化作品,進一步提升民眾(zhong) 對文化的認同感,從(cong) 而帶動民眾(zhong) 文化獲得感、文化自豪感和文化幸福感的增強。
民眾(zhong) 的文化獲得感首先緣於(yu) 文化滿足感。通過提供豐(feng) 富多樣的高品質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能更好地被滿足,從(cong) 而增強民眾(zhong) 的文化獲得感。同時,高品質的文化體(ti) 驗對於(yu) 增強民眾(zhong) 的文化獲得感同樣重要。例如,城市書(shu) 房、文化驛站、農(nong) 家書(shu) 屋、文化服務中心等文化空間的供給,不僅(jin) 為(wei) 民眾(zhong) 提供了文化休閑的好去處,豐(feng) 富了民眾(zhong) 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還可以促進文化知識的普及和傳(chuan) 播,使文化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ti) 人民。
高質量文化供給能夠激發民眾(zhong) 對國家和民族優(you) 秀文化的自豪感。高質量文化供給以其豐(feng) 富的內(nei) 涵、多樣的形式以及強大的傳(chuan) 播力,持續不斷地激發民眾(zhong) 內(nei) 心深處對國家和民族優(you) 秀文化的強烈自豪感,這種自豪感又將進一步推動文化的傳(chuan) 承、創新與(yu) 發展,形成一個(ge) 良性循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建立有利於(yu) 提升整個(ge) 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優(you) 質的文化產(chan) 品往往能更好地弘揚家國情懷,通過講述民族故事、展現民族曆史文化,通過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傳(chuan) 播好新時代中國聲音、展現好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更好地將中國立場、中國主張、中國方案、中國道路呈現給世界,讓世界認識新時代的中國的同時,激發民眾(zhong) 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這種情感的共鳴和共情,在提升民眾(zhong) 的文化自豪感之餘(yu) ,也有利於(yu) 增強民眾(zhong) 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高質量文化供給能更好地增強民眾(zhong) 的文化幸福感。當前,通過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民眾(zhong) 的文化幸福感已成為(wei) 新時代深化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的重要指向。為(wei) 切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應凝聚多方合力,持續激發文化創新創造的內(nei) 生動力與(yu) 活力源泉,促使高質量文化產(chan) 品持續湧現,讓民眾(zhong) 在豐(feng) 富的文化滋養(yang) 中真切感受到高質量文化供給帶來的幸福感。
高質量文化供給和文化需求是在動態平衡中不斷前行的。高質量文化供給能有效地提升民眾(zhong) 的文化“四感”,不斷提升的民眾(zhong) 文化“四感”也會(hui) 對高質量文化供給提出更高要求,並推動高質量文化供給的不斷完善和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的深化,從(cong) 而有力推動我國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的繁榮發展。
影響高質量文化供給的主要因素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要“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wei) 豐(feng) 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產(chan) 業(ye) 增長點”“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深刻內(nei) 涵的文化品牌”等,這是高質量文化供給的重要方向和目標。隨著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公共文化服務與(yu) 人民的幸福生活越來越密切,人民更加注重文化產(chan) 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要求公共文化服務能夠提供更多特色化、個(ge) 性化、多樣化的優(you) 質產(chan) 品。深入剖析這些影響高質量文化供給的主要因素,對於(yu) 精準把握文化發展脈絡、製定科學合理的文化政策以及推動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的繁榮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總體(ti) 上看,影響高質量文化供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ge) 方麵:
一是文化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能力。文化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能力受生產(chan) 者的數量、生產(chan) 者的素質、資源分配等多方麵因素影響。更多的生產(chan) 者意味著有更多的文化產(chan) 品可以被生產(chan) ,有利於(yu) 滿足更廣泛的文化需求。高素質的生產(chan) 者能創造出更具吸引力和深度的文化精品,其創新能力是提升文化產(chan) 品供給質量的關(guan) 鍵,通過技術創新和內(nei) 容創新,可以進一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高品質文化需求。文化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需要資金、技術和人力等相應的資源,科學合理的資源配置可以切實保障文化產(chan) 品生產(chan) 者獲取充足且適配的資源,從(cong) 而不斷提高文化產(chan) 品的質量。
二是文化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周期。生產(chan) 周期的長短直接影響文化產(chan) 品的供給數量和供給速度。書(shu) 籍、電影、音樂(le) 等精神文化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通常需要較長的創作時間,創作者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構思、研究和創作,這導致精神文化產(chan) 品不能像物質商品那樣在短期內(nei) 迅速增加供給數量。
三是文化經濟政策。文化經濟政策對高質量文化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經營起宏觀引導和調控作用。文化經濟政策一方麵通過優(you) 化資源配置,支持文化企業(ye) 發展,促進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的創新,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整體(ti) 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另一方麵通過建立健全現代文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和市場體(ti) 係,為(wei) 高質量文化供給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保障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
四是科技發展水平。科技賦能文化,提高文化產(chan) 品的科技含量,有利於(yu) 促進文化產(chan) 業(ye) 整體(ti) 質量和效益的提升。比如,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可以為(wei) 文化產(chan) 業(ye) 鏈的改造升級注入新的活力。新技術的應用也會(hui) 催生數字藝術、在線展覽等新的文化業(ye) 態,豐(feng) 富了文化供給的形式。此外,通過將科技創新滲透到文化產(chan) 業(ye) 鏈的各個(ge) 環節,可以有效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結構的調整和優(you) 化。比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和虛擬現實等技術可以提升文化產(chan) 品的創作、傳(chuan) 播和消費體(ti) 驗,滿足市場日益多樣化的高質量文化需求。
五是市場需求的變化。當前,民眾(zhong) 對高質量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的需求呈持續增長態勢,但現實中高質量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的供給在數量和種類等方麵仍存在不足。市場對高質量文化產(chan) 品的需求可以激勵生產(chan) 者不斷提高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的質量、加大新型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的研發力度,進而實現文化市場供需關(guan) 係的良性互動與(yu) 動態平衡。
提升民眾(zhong) 文化“四感”的主要路徑
❖ 從(cong) 宏觀層麵看,政府的引導“推動”至關(guan) 重要。
政府在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中,扮演著戰略規劃者、環境營造者、服務提供者、市場監管者等多重角色。政府不是直接參與(yu) 市場競爭(zheng) 或作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的主體(ti) ,其職責在於(yu) 為(wei) 文化產(chan) 業(ye) 和企業(ye) 的發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一是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好文化發展頂層設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衡量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chan) 品。”因此,提升民眾(zhong) 的文化“四感”,應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製度設計和製定相關(guan) 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政策、措施,確保推出更多、更高質量的文化產(chan) 品。目前,在文化立法方麵,《博物館條例》(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shu) 館法》(2017年)以及《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3年版)》等已先後出台,有力保障了民眾(zhong) 的基本文化權益。
二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與(yu) 設施建設,提高文化服務質量和水平。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shu) 館3309個(ge) ,總流通112668萬(wan) 人次;文化館3508個(ge)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圖書(shu) 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站向社會(hui) 免費開放。”此外,政府還積極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優(you) 化城鄉(xiang) 文化資源配置,強化基層尤其是農(nong) 村基層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供給,極大地滿足了民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應進一步提升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的量能和質效,在文化產(chan) 業(ye) 中融入新質生產(chan) 力的動能優(you) 勢。結合數字技術、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等科技力量,促進文化產(chan) 業(ye) 的創新,推動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麵對國際文化競爭(zheng) ,應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加強知識產(chan) 權保護,持續培育新型文化業(ye) 態和文化消費業(ye) 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三是增加對文化事業(ye) 的有效投入,提高文化供給的質量和效率。比如,“十四五”期間,雲(yun) 南統籌安排文化事業(ye) 發展資金達174.44億(yi) 元,用於(yu) 支持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和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等。寧夏謀劃儲(chu) 備了文化旅遊領域重點項目110個(ge) ,總投資約35億(yi) 元,以建設符合行業(ye) 發展需要、補齊短板、強化弱項的文化項目,促進文化高質量發展。
四是加快推進城鄉(xiang) 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一體(ti) 化建設,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盤活基層公共文化資源,整合鄉(xiang) 鎮(街道)文化站、農(nong) 家書(shu) 屋、道德講堂等公共文化資源,拓展文化祠堂、校園場館、公園景區等文化場所,打造便民利民的公共文化服務空間,解決(jue) 文化服務“最後一公裏”的問題。同時,引導思想文化資源向城鄉(xiang) 基層傾(qing) 斜,特別是向農(nong) 村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傾(qing) 斜,縮小城鄉(xiang) 和地區之間公共文化服務的差距。
五是強化對文化創意性人才的培養(yang) 。文化產(chan) 業(ye) 的核心競爭(zheng) 力根源於(yu) 人的創意與(yu) 創新力。培養(yang) 文化創意人才是提高產(chan) 業(ye) 創新動力的關(guan) 鍵。為(wei) 此,要做好文化創意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為(wei) 文化創意人才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同時,加強基層文化人才的培養(yang) ,給予基層文化工作者更多的培訓教育機會(hui) ,補齊短板,提升基層文化服務水平。
❖ 從(cong) 中觀層麵看,企業(ye) 要“能動”作為(wei) 。
企業(ye) 尤其是文化類企業(ye) 作為(wei) 文化事業(ye) (產(chan) 業(ye) )經營的主體(ti) ,要充分發揮高質量文化供給主體(ti) 的作用,明晰企業(ye) 與(yu) 政府及其他社會(hui) 力量之間的權責關(guan) 係,使企業(ye) 與(yu) 政府和社會(hui) 力量同頻共振,形成高質量文化供給的最大合力,激發文化發展的生機與(yu) 活力。
一是多開展貼近百姓的公共文化活動,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比如,舉(ju) 辦高質量的各類文體(ti) 賽事、藝術節、廣場文藝展演等大型群眾(zhong) 文體(ti) 活動,開展傳(chuan) 統節日與(yu) 民俗活動,組織引導群眾(zhong) 自辦文化活動,運用文藝、戲曲小分隊開展送文化精品進鄉(xiang) 村、進社區活動,用好、用活城鄉(xiang) 舞台,不斷豐(feng) 富城鄉(xiang) 民眾(zhong) 的文化生活。
二是充分利用好科技賦能文化創新的成果。利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元宇宙等前沿科技,完善和創新文化產(chan) 品的創作和傳(chuan) 播方式,積極培育新型文化業(ye) 態和文化消費模式。打造新型文化消費場景,為(wei) 民眾(zhong) 提供虛擬展廳、智慧場館、紀念館“雲(yun) 展覽”等新型文旅服務,提升民眾(zhong) 文旅消費的數字化水平,做好文旅融合這篇大文章。比如,敦煌研究院推出“數字藏經洞”,通過數字孿生等技術複原洞窟、文物,用戶可在曆史穿越中觀覽燦爛的敦煌文化。三星堆博物館將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技術運用於(yu) 文物還原,把虛擬情景融入現實場景,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沉浸式體(ti) 驗。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將文物的“前世今生”和展覽的“台前幕後”一起搬上新媒體(ti) ,進行“揭秘式、陪伴式”展覽,受到網民的廣泛關(guan) 注。
四是努力弘揚和傳(chuan) 播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文化類企業(ye) 可以充分利用新科技手段,一方麵積極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曆史文化資源與(yu) 時代潮流、現代審美意趣相結合,延伸“文化+”“+文化”觸角,促使文化生產(chan) 要素不斷實現優(you) 化組合,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數字科技中活起來、火起來,激發文化消費市場潛能和發展活力。比如,嶽麓書(shu) 社利用自身古籍出版優(you) 質資源,將廣受歡迎的“四大名著”納入首批數字出版計劃。另一方麵對於(yu) 文化遺產(chan) ,堅持保護優(you) 先,全麵保護好文物古跡、古老建築、曆史街區、傳(chuan) 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等。比如,央視大型原創文化節目《典籍裏的中國》聚焦經典名篇,以跨越時空對話的形式營造“故事講述場”,生動講述感人至深的傳(chuan) 承故事,展現蘊含其中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jia) 值,實現了知識傳(chuan) 播和文化傳(chuan) 承的融匯發展。
五是深入實施文化精品創作工程。文化企業(ye) 應牢牢扭住文化品牌建設這個(ge) “牛鼻子”,用心打造具有影響力和美譽度的文化品牌,不斷推出在市場上立得住、傳(chuan) 得開、叫得響、留得下、用得好的品牌產(chan) 品。持續打造文化精品,突出質量效益導向,以更多、更高品質的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滿足民眾(zhong) 多方麵、高標準的精神文化需求,從(cong) 而贏得受眾(zhong) 、贏得口碑、贏得效益。
❖ 從(cong) 微觀層麵看,個(ge) 體(ti) 作為(wei) 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關(guan) 鍵主體(ti) ,應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與(yu) 強烈的主體(ti) 意識,積極主動靠近高質量文化產(chan) 品,通過深度體(ti) 驗,實現個(ge) 體(ti) 精神世界的豐(feng) 富與(yu) 升華。
一是要樹立科學的文化觀,增強文化自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內(nei) 涵豐(feng) 富,我們(men) 既要將其視為(wei) 民族精神的瑰寶,又要有反思、批判和創新精神,使其不斷推陳出新,持續釋放活力。精準把握世界文化的總體(ti) 發展趨勢,有甄別、有選擇地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在此過程中,要防止兩(liang) 種錯誤的文化傾(qing) 向:一方麵,要杜絕文化上的盲目自大心理,不能狹隘地認為(wei) 本民族文化的一切都是最好的,拒絕接受外來有益的文化元素;另一方麵,也要防止文化上的過度自卑傾(qing) 向,不能全盤否定本國文化的深厚價(jia) 值,盲目崇拜外國文化。
二是培養(yang) 積極心態和樂(le) 觀態度。個(ge) 體(ti) 作為(wei) 文化感知與(yu) 傳(chuan) 承的基本單元,其心態與(yu) 精神風貌深刻影響著文化“四感”的塑造與(yu) 強化。一個(ge) 具備良好心態之人,能夠持續追求自我成長與(yu) 精神超越,深度領略文學藝術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與(yu) 廣闊精神境界,進而對生活充滿熱情,在思考問題時始終秉持積極正麵的價(jia) 值導向,並熟練運用自我調節機製應對各類複雜情境。即使麵臨(lin) 困難和挑戰,亦能精準捕捉積極因素,憑借自身能力克服困難。
三是主動接觸、感受不同的文化產(chan) 品,積極參與(yu) 和體(ti) 驗聯歡晚會(hui) 、文化交流展、民間手工藝展等各類文化交流活動,通過親(qin) 身體(ti) 驗感受高質量文化之魅力,積極尋找文化的共情點和共鳴點,從(cong) 而直接獲得深層次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欣賞,建立起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
四是全方位、深層次地利用好本地文化館、圖書(shu) 館、博物館等文化資源和設施,主動參與(yu) 各種文藝創作和表演活動,在文化的共建共享中實現文化成果的最大化利用。通過持續不斷地深度參與(yu) 文化實踐活動,民眾(zhong) 得以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個(ge) 人文化素養(yang) 和審美能力的有效提升,形成個(ge) 體(ti) 與(yu) 群體(ti) 文化素養(yang) 協同提升、文化 “四感”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作者為(wei)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新聞研究所所長、文化與(yu) 傳(chuan) 媒學院教授,廣東(dong) 白雲(yun) 學院傳(chuan) 媒學院特聘教授)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