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昉:認識人口變化趨勢性特征 完善人口發展戰略
發稿時間:2025-01-02 14:20:52 來源:《求是》
在2023年5月召開的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一次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闡明了我國人口發展呈現的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征,提出認識、適應、引領人口發展新常態、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要求。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圍繞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提出以應對老齡化、少子化為(wei) 重點完善人口發展戰略,以及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ti) 係的重大部署。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國人口變化趨勢性特征體(ti) 現的一般規律和特殊國情,有助於(yu) 深入貫徹落實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作出的一係列重大部署,實現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
一、認識和判斷人口變化趨勢性特征
迄今為(wei) 止,各國現代化過程中人口發展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總和生育率(婦女終身生育孩子的平均數)逐步下降,進而導致人口自然增長相繼經曆減速、停滯和轉負的不同階段,在這個(ge) 階段變化過程中,人口結構呈現出少子化和老齡化的特征。我國在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轉向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之際,人口發展也進入新階段,呈現出一係列趨勢性特征。對人口變化的重要趨勢性特征作出正確判斷和準確理解,是在實踐中適應和引領人口發展新常態的認識前提。
長期低生育率導致的少子化,是人口轉變的主要表現和必然結果,也是人口發展呈現新特征的基礎性原因。生育率下降是人口轉變的基本驅動力,是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受特定人口政策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和社會(hui) 發展,以及計劃生育政策的有效實施,都通過生育率的下降促成了人口轉變。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的總和生育率已經降到1.3,並在之後進一步降低。長期的低生育率使得人口出生率下降,進而呈現出少子化特征。在1992—2023年期間,我國人口出生率從(cong) 18.24‰降低到6.39‰;在同一時期,當年出生人口數從(cong) 2119萬(wan) 降低到902萬(wan) ,0—14歲兒(er) 童人口從(cong) 3.23億(yi) 減少為(wei) 2.31億(yi) 。

近年來,各地不斷加大學前教育保障力度,逐年完善幼兒(er) 園布局和建設規劃,增加普惠學前教育學位供給,促進幼教隊伍能力提升,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優(you) 質發展。圖為(wei) 2024年11月14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民族幼兒(er) 園,小朋友們(men) 在老師帶領下上體(ti) 育課。 新華社記者 張龍/攝
人口老齡化是現代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趨勢,歸根結底要在發展中予以積極應對。出生率下降和出生人口減少,相應改變了人口的年齡結構,總體(ti) 表現為(wei) 老年人口占比不斷提高。可以說,人口轉變的自然結果就是人口老齡化,而老齡化水平通常也同按照人均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衡量的經濟發展階段相對應。參照國際上通行的階段劃分標準,可以觀察到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和人口老齡化經曆的變化。第一,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以下簡稱“老齡化率”)超過7%,標誌著一個(ge) 國家成為(wei) “老齡化社會(hui) ”,或進入初步老齡化階段。被世界銀行劃分在低收入組和中等偏下收入組的國家,2023年平均老齡化率分別為(wei) 3%和6%,總體(ti) 而言都未進入到老齡化的這個(ge) 階段。我國於(yu) 2000年在即將成為(wei) 中等偏下收入國家之際,就已跨過這一老齡化社會(hui) 門檻。第二,老齡化率超過14%標誌著一個(ge) 國家成為(wei) “老齡社會(hui) ”,或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2023年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平均老齡化率為(wei) 12%,我國在2021年進入這個(ge) 老齡化階段時,人均GDP達到12618美元,已經高於(yu) 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第三,老齡化率超過21%標誌著一個(ge) 國家成為(wei) “高度老齡社會(hui) ”,或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2023年高收入國家的平均老齡化率為(wei) 19%,意味著該收入組的很多國家都已經成為(wei) 高度老齡社會(hui)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hui) 中國人口與(yu) 發展研究中心的預測,中國在2032年即將成為(wei) 中等發達國家之時,將進入老齡化的這個(ge) 階段。
區域人口增減發生明顯分化,改變了地區之間的人口布局,給經濟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帶來挑戰。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現象是由各地區在人口轉變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方麵存在的差異決(jue) 定的。從(cong) 統計上看,國內(nei) 各地區間的人口增長情況,既受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和死亡率之差)影響,也受人口機械增長率(遷入率與(yu) 遷出率之差)影響。在地區間存在著諸如生育水平等人口因素、GDP增長率等經濟因素,以及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等社會(hui) 因素方麵差異的條件下,產(chan) 生人口增減分化現象是難免的。相應地,在推進區域均衡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將其作為(wei) 一個(ge) 新因素,予以充分考慮和恰當應對。
二、高質量發展麵臨(lin) 的人口挑戰
人口發展是關(guan) 係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大事,人口發展質量關(guan) 乎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和成色。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國人口變化趨勢都對發展方式以及發展成效產(chan) 生影響。在改革開放的前30年裏,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增長最為(wei) 迅速,0—14歲和65歲及以上非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則基本穩定。非勞動年齡人口與(yu) 勞動年齡人口之間的比率即人口撫養(yang) 比,不僅(jin) 較低且逐年有所下降,人口結構呈現出“生之者眾(zhong) 、食之者寡”的特征。勞動力充分供給、人力資本迅速改善、儲(chu) 蓄率和投資回報率保持在較高水平,以及勞動力重新配置帶來生產(chan) 率大幅提高,都為(wei) 經濟高速增長提供了人口紅利。然而,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影響經濟增長的人口趨勢逐漸發生變化。與(yu) 此同時,新的社會(hui) 發展階段也對我國經濟發展提出新的要求。
勞動年齡人口跨越了從(cong) 增長到減少的關(guan) 鍵轉折點,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增長動能轉換提出更緊迫要求。我國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在2013年達到峰值後轉入負增長,並在到2023年的10年裏以年均4.87‰的速度減少。相應地,人口撫養(yang) 比從(cong) 35.3%提高到46.5%,提高幅度超過11個(ge) 百分點。大約在同一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特征之一便是在更高發展階段以及更大經濟總量基數上,增長速度出現下行趨勢。這種增長速度的一定減緩,既是發展階段變化的一種正常現象,也與(yu) 人口變化趨勢密切相關(guan) 。隨著我國人口從(cong) 2022年開始進入減量階段,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這與(yu) 我國經濟從(cong) 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趨勢是完全對應的,要求發展方式和增長動能進一步轉換到更可持續的軌道上。人口趨勢性特征與(yu) 經濟發展新常態疊加出現的新情況,對繼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人口進入負增長和中度老齡化階段,要求更加注重平衡社會(hui) 總需求結構,加快培育完整內(nei) 需體(ti) 係,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製。一些國家的經驗表明,人口負增長和更深度老齡化會(hui) 產(chan) 生抑製社會(hui) 總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效應。對我國來說,一方麵,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ge) 重要目標,是促進需求“三駕馬車”結構的進一步均衡,使居民消費發揮更大的作用,以保持經濟增長需求拉動力的強勁和可持續;另一方麵,在人口總量減少和撫養(yang) 比提高的情況下,穩定和擴大居民消費又要求進一步推進相關(guan) 領域改革,切實實施更有針對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和社會(hui) 政策,特別是要著眼於(yu) 把滿足國內(nei) 需求作為(wei) 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增加城鄉(xiang) 居民收入,改善收入分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通過消費能力的增強和消費意願的提高,有效激發居民消費潛能。
不斷擴大的老年人口規模和持續提高的人口撫養(yang) 比特別是老年人口撫養(yang) 比,要求更加積極應對老齡化,加快發展養(yang) 老事業(ye) 和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2023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17億(yi) ,根據中國人口與(yu) 發展研究中心的預測,預計到2032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93億(yi) ,同期老年人口撫養(yang) 比將從(cong) 22.5%提高到31.1%。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最緊迫的任務和最優(you) 先的目標,就是因應大齡勞動者的就業(ye) 需求和老年人的基本養(yang) 老需求,提高社會(hui) 養(yang) 老保障及其覆蓋率和均等化水平,發展銀發經濟,增加養(yang) 老服務供給,提高大齡勞動者的勞動參與(yu) 率,努力實現老有所養(yang) 、老有所為(wei) 、老有所樂(le) 。
三、完善人口發展戰略的機會(hui) 窗口
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特別是在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按人均GDP衡量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這個(ge) 階段,我國經濟仍將保持長期向好的基本麵、強大的韌性和活力,以及充足的增長潛力,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統一。在這一進程中,持續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將更充分釋放勞動力豐(feng) 富的傳(chuan) 統優(you) 勢潛力,為(wei) 發展方式轉變和增長動能轉換贏得時間。促進新要素和新要素組合,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將推動經濟增長轉向新動能軌道,從(cong) 而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增強潛在增長能力。深入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和持續改善民生,將顯著增強消費需求及其引導的投資需求,從(cong) 而推動以強大的內(nei) 需實現潛在增長率。

在人口發展呈現新的趨勢性特征條件下,要求更加注重平衡社會(hui) 總需求結構,加快培育完整內(nei) 需體(ti) 係,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製。圖為(wei) 2024年12月7日,位於(yu) 雲(yun) 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告莊西雙景星光夜市流光溢彩、遊人如織。 新華社記者 胡超/攝
按照要素供給潛力和生產(chan) 率提高趨勢預測的我國潛在增長率表明,我國經濟仍然有潛力達到合理的增長。這一增長將使我國在2035年實現按人均GDP標準成為(wei) 中等發達國家的目標。可以從(cong) 三個(ge) 方麵理解這一增長潛力預測。第一,從(cong) 當前到2035年,我國正處在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到成為(wei) 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以及從(cong) 中度老齡化到深度老齡化的人口轉變階段。預測的潛在增長率明顯高於(yu) 處在相同老齡化階段和人均GDP階段國家的實際增長率。第二,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在關(guan) 鍵領域的推進成效,可以分別從(cong) 要素供給和生產(chan) 率提高兩(liang) 個(ge) 方麵創造真金白銀的改革紅利,提高潛在增長率的幅度,這一幅度並無上限。第三,我國在推進14億(yi) 多人口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過程中,始終具有超大規模市場的內(nei) 需優(you) 勢,通過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市場化辦法激發需求和優(you) 化供給,經濟增長潛力便可以轉化為(wei) 現實經濟增長。
合理、合意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將為(wei) 擴大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在更高的發展階段上,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提供更多和更高質量公共品,既是以人民為(wei) 中心發展思想的具體(ti) 體(ti) 現,也是遵循盡力而為(wei) 、量力而行原則,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經曆過現代化這個(ge) 階段的國家,通常也顯示了公共品供給擴大的共同特征。以應對老齡化、少子化為(wei) 重點,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支持政策體(ti) 係,涉及基本公共服務諸多關(guan) 鍵領域的完善和改革,與(yu) 健全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改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目標完全一致、路徑高度重合。
經濟增長的做大“蛋糕”效應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改善的分好“蛋糕”效應,有助於(yu) 在應對人口結構新變化中具有足夠回旋餘(yu) 地,在運用政策中產(chan) 生削峰填穀效應。雖然少子化和老齡化都帶來挑戰,但在目前的人口轉變階段,兩(liang) 者之間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互抵消關(guan) 係。例如,今後一段時間裏,雖然老年人口撫養(yang) 比提速快、增幅大,但由於(yu) 少年兒(er) 童人數的減少和少兒(er) 人口撫養(yang) 比的迅速降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老齡化帶來的壓力。根據預測,在2023—2035年期間,我國老年人口撫養(yang) 比預計提高13.9個(ge) 百分點,由於(yu) 少兒(er) 人口撫養(yang) 比同期降低8.1個(ge) 百分點,使總體(ti) 人口撫養(yang) 比的提高幅度相對和緩,僅(jin) 為(wei) 5.8個(ge) 百分點。由此,在包括人口支持政策在內(nei) 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體(ti) 係中,資源整合水平和統籌配置層次可以不斷得到提高,從(cong) 而實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基本公共服務,提升全人群福祉水平的目標。
四、完善人口發展戰略的政策著力點
以應對老齡化、少子化為(wei) 重點完善人口發展戰略,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要求以係統觀念統籌謀劃,按照全局性、綜合性的要求拓展工作思路的深度和工作領域的廣度,更加重視采用引導和激勵的辦法,通過體(ti) 製機製創新和改革,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ti) 係,並與(yu) 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共同推進。按照以“一老一小”為(wei) 重點、“兩(liang) 點一線”全生命周期的範圍,可以把以下三個(ge) 關(guan) 鍵領域作為(wei) 政策的著眼點和發力點。
以生育、養(yang) 育、教育階段為(wei) 重點,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和覆蓋水平,同步實現降低“三育”成本、提高生育意願和生育率,進而全麵提升人口素質的任務目標。首先,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ti) 係和激勵機製,在政府、社會(hui) 、家庭之間形成激勵相容、治理協同和推動同步的局麵,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hui) ,促進家庭生育意願與(yu) 社會(hui) 適度生育率最大限度的一致性。其次,通過提高生育和養(yang) 育服務及其成本的公共化水平,提升生育全程基本醫療保健服務能力,統籌育幼資源使用,完善生育休假製度,加大個(ge) 稅抵扣力度,在降低服務成本的同時提高服務質量。最後,因應人口發展趨勢性特征對教育發展和人力資本培育方式提出的新要求,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大資金投入和各方麵資源統籌力度,擴大各級各類優(you) 質教育供給,逐步把教育向學前乃至托幼階段前移,提高高中階段教育免費範圍和普及率,讓教育和培訓貫穿勞動者就業(ye) 全過程,在全生命周期培育人力資本。
加快培育現代化急需的人力資源,提高勞動力的配置效率和匹配水平,解決(jue) 好結構性就業(ye) 矛盾。就業(ye) 形勢新變化突出表現在以下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方麵,在人口發展呈現新的趨勢性特征條件下,青年就業(ye) 群體(ti) 和大齡勞動者麵臨(lin) 更大的就業(ye) 困難。另一方麵,技術變化和經濟數字化轉型對人力資本的要求不斷提高,引起就業(ye) 形態變化。兩(liang) 方麵因素對就業(ye) 的影響在逐步加深,使我國就業(ye) 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這要求在完善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過程中,更加關(guan) 注各類青年就業(ye) 人口和大齡勞動者等重點群體(ti) ,著力解決(jue) 人力資源供需不匹配的矛盾,通過提供更加精準對路的公共就業(ye) 服務,幫助勞動者獲得新技能並增強就業(ye) 適應能力,從(cong) 破解“有活沒人幹”入手,解決(jue) “有人沒活幹”的問題。

以應對老齡化、少子化為(wei) 重點完善人口發展戰略,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還應在加快培育現代化急需的人力資源,提高勞動力的配置效率和匹配水平,解決(jue) 好結構性就業(ye) 矛盾上下功夫。近年來,各地注重以就業(ye) 市場需求為(wei) 導向,通過校企聯合辦學,搭建產(chan) 教聯合體(ti) 等形式,拓寬職業(ye) 教育畢業(ye) 生就業(ye) 渠道。圖為(wei) 2024年11月12日,天津現代職業(ye) 技術學院老師在無人機產(chan) 教融合實踐中心指導學生。 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攝
以發展養(yang) 老事業(ye) 和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為(wei) 核心,滿足老年人的基本養(yang) 老保障和基本養(yang) 老服務需求,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品質。實現老有所養(yang) 、老有所為(wei) 、老有所樂(le) ,不僅(jin) 是增進老年人福祉的必然要求,也是通過充分發揮大齡勞動力的龐大人力資源和老年人口的消費力,讓大齡人群和老年人群體(ti) 發揮出“銀發力量”的關(guan) 鍵之舉(ju) 。推進實現完善人口發展戰略的重要目標,必須關(guan) 注大齡人群和老年人群體(ti) 。一是提高基本養(yang) 老保險和服務的供給水平、覆蓋率和均等化程度,確保老年人生活品質的提高與(yu) 現代化進程同步推進。二是創造條件增強大齡勞動者的就業(ye) 意願和就業(ye) 能力,提高老年人的經濟社會(hui) 參與(yu) 水平,為(wei) 有意願的老年群體(ti) 創造多樣化、個(ge) 性化的就業(ye) 崗位和社會(hui) 活動形式,擴大和延續人口紅利。三是促進銀發經濟發展,滿足老齡社會(hui) 的特殊消費需求,在免除老年人後顧之憂的前提下,持續發揮他們(men) 作為(wei) 消費者的積極功能。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