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出海”須有新思路新模式
發稿時間:2025-04-11 19:30:27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王波
過去,我們(men) 從(cong) 海外引進大量文化產(chan) 品來豐(feng) 富國內(nei) 文化市場。這些引進的文化產(chan) 品,豐(feng) 富了國人的文化生活,拓寬了人們(men) 的視野。同時,一些國際知名文化企業(ye) 進入中國市場,也帶來全新的產(chan) 業(ye) 發展理念和文化服務模式。如今,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世界渴望了解中國,中國也需要講好自己的故事以改變外界的刻板印象。因此,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我們(men) 不僅(jin) 要“引進來”,更要“走出去”。
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是中國文化“走出去”最大的底氣。比如,北京中軸線、春節今年接連申遺成功,彰顯了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增強了我們(men) 對外傳(chuan) 播中國文化的自信心。同時,我們(men) 也應該明白,“文化出海”與(yu) 工農(nong) 業(ye) 產(chan) 品出口不同,它側(ce) 重於(yu) 精神、價(jia) 值觀、藝術審美以及生活方式等層麵的對外傳(chuan) 播,旨在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曆史傳(chuan) 承、民族精神等深層次內(nei) 容,這決(jue) 定了“文化出海”不能照搬照抄工農(nong) 業(ye) 產(chan) 品的出口方式和出口路徑,而須有新思路、新模式。
“文化出海”屬於(yu) 文化交流範疇,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是要促進民心相通,而促進民心相通一定要引起民眾(zhong) 情感的共鳴。日前在法國吉美國立亞(ya) 洲藝術博物館舉(ju) 辦的“中國·唐——一個(ge) 多元開放的朝代(7至10世紀)”展覽,展示了大量印刻著西方人物麵孔的唐代文物,引起當地觀眾(zhong) 的極大興(xing) 趣,不僅(jin) 讓他們(men) 看到中國藝術品的獨特魅力,也讓他們(men) 認識到中西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所以,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展覽,而是一次文化觀念的交流和心靈情感的對話。
近些年,在“文化出海”中,我們(men) 在文藝作品、文化產(chan) 品選擇上,越來越懂得抓住外國觀眾(zhong) 的興(xing) 趣點、關(guan) 注點、興(xing) 奮點,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比如,舞劇《詠春》抓住外國民眾(zhong) 對中國功夫的興(xing) 趣點,“穿透”文化壁壘,在倫(lun) 敦演出12場,吸引近1.3萬(wan) 人次觀演,受到英國主流媒體(ti) 及觀眾(zhong) 的廣泛關(guan) 注與(yu) 好評;舞劇《西遊》主打外國人比較熟悉的《西遊記》IP,在巴黎演出結束後,現場掌聲經久不息,深受當地觀眾(zhong) 歡迎;電影《孤注一擲》在蒙古國所有大型影院上映,電影《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成功參加海外多個(ge) 電影節,都取得了不錯的傳(chuan) 播效果。
隨著中外交流的擴大,“文化出海”的主體(ti) 也不斷增加,其中文化企業(ye) 扮演著重要角色。文化企業(ye) 如何在“文化出海”中更好發揮作用?
文化企業(ye) 要深刻洞察海外觀眾(zhong) 的文化需求,依托新技術、新應用、新場景,持續開展跨國文化交流合作,創新“文化出海”模式。
文化企業(ye) 要努力推動中外博物館在藝術品展覽、展示以及創作方麵的合作,探索跨國文化交流的有效路徑。在此過程中,不僅(jin) 要推動中國藝術品創作在題材、內(nei) 容、形式、語態上尋求突破,還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審美巧妙結合,賦予中國特色藝術語匯以國際化的表達方式,讓世界能夠全麵領略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文化企業(ye) 要推動中國文化產(chan) 業(ye) 在國際上建立自己的價(jia) 值體(ti) 係。為(wei) 此,不僅(jin) 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產(chan) 業(ye) 集群,還要構建更加科學公正的藝術品評價(jia) 體(ti) 係,進而推動外國文化界對中國藝術品價(jia) 值的認知和認可,為(wei) 海外流失文物順利回歸創造有利條件。
文化企業(ye) 要整合各方資源,實現優(you) 勢互補,拓寬中國文化藝術品在海外市場的傳(chuan) 播渠道。在這方麵,保利文化與(yu) 美高梅已簽署《文化藝術項目總體(ti) 合作協議書(shu) 》,雙方將結合各自優(you) 勢,為(wei) 中國藝術博物館提供高品質的展覽策劃和藝術品展示服務。此外,雙方聯合打造的“保利美高梅博物館”也於(yu) 日前在澳門開館,將架設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互鑒的橋梁。
文化企業(ye) 在推動“文化出海”過程中,還可以通過與(yu) 國際知名文化機構、旅遊企業(ye) 等深度合作,共同策劃實施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藝術項目,積極探索“文化+旅遊”“文化+科技”“文化+教育”等跨界合作模式,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與(yu) 其他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實現各方共贏。在這方麵,保利文化近些年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比如,多次舉(ju) 辦“國際遊學演研”活動,圍繞巴黎奧運會(hui) 、中澳友好交流等主題,受邀舉(ju) 辦中法國際合唱團聯排聯演、青少年國際展演、悉尼新春盛典、中德國際藝術節等一係列文化活動。這些活動不僅(jin) 為(wei) 青少年提供了寶貴的出國表演機會(hui) ,還借力於(yu) 外部合作夥(huo) 伴推動中國文化“出海”,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對外傳(chuan) 播,也培養(yang) 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年輕藝術人才。目前來看,這種模式是成功的,為(wei) 中國文化“出海”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過去,我們(men) 的“文化出海”在對外傳(chuan) 播力、國際影響力方麵存在諸多短板,缺乏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產(chan) 品,無法形成清晰的中國文化符號,使得許多外國觀眾(zhong) 對中國故事的理解存在偏差。隨著全球性的數字文化平台的大量湧現,“文化出海”有了更多渠道。文化企業(ye) 要提升數字化運營能力,善於(yu) 運用數字化平台向世界推介中國的優(you) 秀文藝作品、優(you) 質文化產(chan) 品。
具體(ti) 而言,要利用好各種網絡平台,加大向外國觀眾(zhong) 推介中國優(you) 秀影視劇、短視頻作品的力度,並提高市場定位的精準度,對不同人群進行個(ge) 性化內(nei) 容推介,提升用戶體(ti) 驗,激發外國觀眾(zhong) 對中國文藝作品、文化產(chan) 品的興(xing) 趣。同時,文化企業(ye) 也要積極構建數字文化平台,開發數字文化產(chan) 品,推動文化數據共享,努力打造“文化出海”的新高地。在這方麵,保利文化已在進行積極探索,比如采用裸眼3D全息技術,將收藏於(yu) 保利藝術博物館的圓明園獸(shou) 首以數字化形式呈現,讓外國觀眾(zhong) 不到博物館也能參觀文物,感受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文化出海”是向世界全方位展示中國形象的鏡子,也是推動文明互鑒的重要引擎。隨著“文化出海”步伐的不斷加快,中國文化將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文化企業(ye) 要結合自身定位,不斷探索“文化出海”的新模式、新路徑,積極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為(wei) 講好中國故事、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王波(中國國際商會(hui) 文化和旅遊產(chan) 業(ye) 工作委員會(hui) 主席、保利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