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多釋放正麵效應
發稿時間:2024-12-04 14:23:31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劉誌彪
習(xi) 近平主席在亞(ya) 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hui) 上的書(shu) 麵演講中提出,“我們(men) 要正確引導經濟全球化方向,不能走少數國家獨占霸權的老路。我們(men) 要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多釋放正麵效應,進入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的新階段”。這一重要論述為(wei) 我們(men) 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經濟全球化的雙重效應
一般來說,經濟全球化指的是全球經濟活動的市場化過程,各國的經濟活動在降低壁壘、科技進步的驅動下,通過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服務提供等形式,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聯係的格局,從(cong) 而形成超越國界的全球經濟聯係。經濟全球化為(wei) 全球經濟發展注入了巨大的動力與(yu) 活力,創造了增量財富、提供了社會(hui) 福利。但是經濟全球化確實是一把雙刃劍,它既給全球各國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機遇和正效應,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和風險,釋放出某些負麵效應。
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影響或正效應主要表現為(wei) :一是促進資本、人員、商品和服務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在世界範圍內(nei) 流動,可以把資源要素從(cong) 效益低的地方配置到效益高的地方,從(cong) 而實現節約資源、提高效益、推動發展的目的。二是推動世界產(chan) 業(ye) 經濟版圖的重塑與(yu) 結構調整。世界性大公司,尤其是跨國公司,為(wei) 了降低成本和占領市場,紛紛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生產(chan) 與(yu) 銷售網絡化體(ti) 係,把一些抓住機遇的發展中國家納入全球價(jia) 值鏈體(ti) 係,使各國資源要素的外向化特征日益凸顯,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產(chan) 業(ye) 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三是促進貿易自由化和金融國際化的進程。世界各國不斷開放市場,相繼放寬對本國貿易、金融的限製,使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的規模不斷擴大,促進了各國經濟繁榮。四是推動科學技術在世界範圍內(nei) 的廣泛傳(chuan) 播和應用。跨國公司出於(yu) 占領市場的考慮,把相對先進的生產(chan) 技術帶到世界各地,不僅(jin) 相應提高了當地的生產(chan) 力水平和產(chan) 業(ye) 結構層次,而且普及了科技知識,擴大了對科技創新的需求。
既然要在全球範圍內(nei) 推動經濟活動的市場化進程,那麽(me) 這個(ge) 過程自然就會(hui) 因市場經濟自身的缺陷以及少數國家的治理問題,而出現某些消極影響或負麵效應。一是會(hui) 把某些主導經濟全球化的發達國家的發展盲目性、經濟波動甚至環境問題,傳(chuan) 導、延伸、放大到世界範圍,使全球經濟出現同步動蕩。二是可能會(hui) 加劇世界範圍內(nei) 的貧富兩(liang) 極分化。那些擁有壟斷資本權力的群體(ti) 與(yu) 階層,在經濟全球化中利益得到迅速放大與(yu) 擴張,而廣大依靠出賣簡單勞動力的群體(ti) 與(yu) 階層,在這個(ge) 過程中得到的收入將不可避免地出現相對降低的現象,一些極不發達國家甚至存在被擠出和邊緣化的危險。三是因少數國家獨占經濟全球化的霸權,對進入全球化軌道的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加緊實施西化、分化,實現資本主義(yi) 的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與(yu) 結果,雖然可能具有上述雙重效應,但是如何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多釋放有活力、包容、可持續發展的正麵效應,最大限度地避免與(yu) 抑製經濟全球化中的破壞、動蕩、不可持續發展的負麵效應,是當今已經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過程的世界各國麵臨(lin) 的艱巨任務。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尤其是目前全球價(jia) 值鏈麵臨(lin) 重構態勢,各種形式的單邊主義(yi) 、保護主義(yi) 蔓延,世界經濟碎片化加劇,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等嚴(yan) 峻考驗,我們(men) 怎麽(me) 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要求,正確地引導經濟全球化方向?這顯然是新形勢下世界分工與(yu) 生產(chan) 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技術進步、產(chan) 業(ye) 變遷的必然結果,也是浩浩蕩蕩、不可阻擋的曆史潮流。
具體(ti) 來看,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以來,經濟全球化的形式已經從(cong) 最初的產(chan) 業(ye) 間分工與(yu) 貿易的階段,發展到後來的產(chan) 業(ye) 內(nei) 分工與(yu) 貿易為(wei) 主導的階段,以及本世紀初的產(chan) 品內(nei) 分工與(yu) 貿易的階段。在產(chan) 業(ye) 間分工與(yu) 貿易的階段,全球化分工水平不高,各國專(zhuan) 注於(yu) 自己有資源稟賦的產(chan) 業(ye) 領域,相互進行餘(yu) 缺性貿易。此外,這時期的產(chan) 業(ye) 鏈除了貿易環節,基本上都是布局在國內(nei) 的,不需要借助於(yu) 國際循環。進入產(chan) 品內(nei) 分工與(yu) 貿易的階段,隨著全球交易成本降低,跨國企業(ye) 紛紛把本國缺乏比較優(you) 勢的產(chan) 業(ye) 鏈環節,通過外包形式讓渡給發展中國家。這樣,全球產(chan) 品內(nei) 分工以及由此導致的中間品貿易,就開始逐步占據貿易的主導形式,一種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至少需要跨越兩(liang) 個(ge) 國家邊界,從(cong) 國外進口中間投入品、在本國完成某個(ge) 環節的生產(chan) 、產(chan) 出品再出口到世界其他國家。毫無疑問,產(chan) 品內(nei) 分工一方麵使每個(ge) 國家集中於(yu) 產(chan) 品生產(chan) 的某個(ge) 環節,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全球專(zhuan) 業(ye) 化分工的優(you) 勢,使全球生產(chan) 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全球價(jia) 值鏈基礎上,有力促進了全球協作分工的創新鏈形成,推動了全球科技加速進步。另一方麵也使各國的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更加外向化,充分暴露在國際市場的循環中。這在地緣政治經濟衝(chong) 突頻繁的當今世界,將會(hui) 遇到比較大的風險。因此,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多釋放正麵效應,首先要建設與(yu) 完善新的經濟全球化治理結構與(yu) 規則,平衡好產(chan) 業(ye) 發展效率與(yu) 安全之間的關(guan) 係。
顯然,現在有的西方國家以各種名目和手段阻礙全球經濟合作與(yu) 產(chan) 品內(nei) 分工,執意將相互依存的世界割裂開來,是開曆史倒車。這種戰略與(yu) 政策的實施,並不是為(wei) 了維護經濟全球化秩序,不是維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全球公共品屬性,而是把其不斷地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是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逆風”和“回頭浪”,但無法從(cong) 根本上扭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大勢。其中,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推動世界經濟進一步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為(wei) 經濟全球化再度加速蓄積了強勁動能。
正確引導經濟全球化方向,攜手推動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驅動下,我國要向科技創新要生產(chan) 力,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等新興(xing) 技術的賦能作用,以新一輪科技革命為(wei) 世界經濟注入強勁動力,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強科技能力建設,助力知識和技術全球流動。在這一過程中和趨勢下,我們(men) 要正確引導經濟全球化方向,積極參與(yu) 全球治理規則製定與(yu) 執行,同時要為(wei) 新一輪的經濟全球化提供更多的全球公共品,為(wei) 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多釋放正麵效應,未來需要繼續從(cong) 以下幾個(ge) 方麵著手。
一是促進全球的包容性增長。主要體(ti) 現為(wei) 縮小國家間發展差距和關(guan) 注某些弱小國家群體(ti) 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方麵,通過國際合作和技術轉移,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生產(chan) 力和競爭(zheng) 力,使其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場。另一方麵,為(wei) 因全球化而受到衝(chong) 擊的國家提供再培訓、教育等支持,提升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參與(yu) 度。如繼續通過跨境電商平台推動全球商品流通,為(wei) 中小企業(ye) 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便利;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通過投資和建設基礎設施項目,促進亞(ya) 洲、非洲和歐洲的經濟互聯互通,為(wei) 沿線國家提供發展機遇;設立亞(ya) 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為(wei) 亞(ya) 洲其他國家提供融資支持,幫助發展中國家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推動區域和全球經濟合作。
二是積極參與(yu) 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ti) 係。不走少數國家獨占霸權的經濟全球化老路,必須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ti) 係更好反映世界經濟格局新現實,提升“全球南方”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確保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hui) 平等、規則平等。支持多邊主義(yi) ,努力加強國際合作。如積極參與(yu) 世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和二十國集團等多邊機製的改革,使其更加公平透明,兼顧各方利益,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加強國際合作,積極應對跨國問題的挑戰。如在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氣候變化、網絡安全、公共衛生等領域加強國際合作,共同製定規則,等等。
三是推動全球綠色化發展。在這方麵,我國參與(yu) 並推動了《巴黎協定》的實施,通過清潔能源技術輸出、支持能源技術創新、發展綠色金融等手段,鼓勵綠色技術研發和國際合作,加速全球能源轉型。同時,大力開展與(yu) 其他國家在生態環境領域的合作,共同開發綠色項目,促進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
四是優(you) 化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平衡貿易與(yu) 投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我們(men) 一方麵推動自由貿易協定廣泛深入發展,與(yu) 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降低了關(guan) 稅壁壘,推動了各地區間的互聯互通,減少了供應鏈斷裂風險,促進了商品、服務和資本的流動。另一方麵舉(ju) 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hui) ,為(wei) 各國企業(ye) 提供進入中國市場的平台,擴大進口,推動全球貿易平衡發展。
五是促進文化和價(jia) 值觀交流。無論什麽(me) 文化風格和價(jia) 值觀,都要提倡走以人為(wei) 本、發展更加平衡、機會(hui) 更加均等的經濟全球化之路,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增進理解與(yu) 包容,共享發展成果。一方麵,通過文化交流和多邊對話,促進國家之間的理解,減少因文化差異帶來的衝(chong) 突。另一方麵,可以共享發展經驗,總結各國在全球化實踐中的成功經驗,推廣公平分配、協作共贏的做法。
六是盡量減少經濟全球化的負麵效應,增強經濟全球化的韌性與(yu) 安全。要防範金融風險,建立更加穩健的國際金融監管體(ti) 係,避免因資本流動引發的金融危機。大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推動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金融中的使用,提供穩定的貨幣選擇,特別是在新興(xing) 市場的使用。建立多邊金融機製,通過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多邊機構,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推動全球發展。
(作者係南京大學長江產(chan) 業(ye) 發展研究院常務院長、教授)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