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就業和提供保障之間並不存在根本矛盾
發稿時間:2024-11-18 14:20:37 來源:理論周刊 作者:蔡昉
隨著人們(men) 對宏觀經濟政策以及其他各類政策實施成敗得失的認識加深,社會(hui) 保障手段具有了逐漸被納入宏觀經濟政策工具箱的趨勢。
綜合運用解決(jue) 周期性失業(ye) 與(yu) 結構性失業(ye) 的政策手段
一般來說,失業(ye) 由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造成。在經濟增長遭遇需求側(ce) 衝(chong) 擊,因而周期性因素推動失業(ye) 率上升的情況下,通過貨幣政策工具創造寬鬆的貨幣供給環境、通過財政政策刺激投資和消費,預期可以把失業(ye) 率降低到僅(jin) 有結構性失業(ye) 的水平,從(cong) 而使宏觀經濟回歸充分就業(ye) 狀態。這裏的宏觀經濟政策都屬於(yu) 需求管理類型的政策,其中不乏通過各類社會(hui) 保障項目進行的轉移支付。
然而,在就業(ye) 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的情況下,治理失業(ye) 並不應限於(yu) 周期性失業(ye) 部分,也應該著力降低結構性失業(ye) 率。相應地,宏觀經濟政策工具箱則要在需求管理手段之外,添加針對自然失業(ye) 現象的結構性手段。例如,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在如今所稱的新自由主義(yi) 經濟學理念影響下,經濟政策就產(chan) 生了忽略結構性失業(ye) 問題的傾(qing) 向。對於(yu) 結構性失業(ye) 來說,宏觀經濟的需求管理手段通常是無能為(wei) 力的,因此,旨在從(cong) 公共就業(ye) 服務、勞動力市場製度以及相關(guan) 規製等領域著眼,解決(jue) 勞動力市場運行障礙的手段,應該成為(wei) 宏觀經濟政策的常備工具。換句話說,宏觀經濟政策製定既要以所謂“菲利普斯曲線”,即失業(ye) 率與(yu) 通貨膨脹率之間的權衡取舍關(guan) 係為(wei) 依據,動用工具箱中影響宏觀經濟景氣的手段,實施反周期政策,也要以所謂“貝弗裏奇曲線”,即崗位空缺率與(yu) 失業(ye) 率之間的權衡取舍關(guan) 係為(wei) 依據,動用工具箱中影響勞動力市場效率的手段,解決(jue) 結構性矛盾。兩(liang) 類政策手段的綜合運用,可以使我們(men) 在不付出通貨膨脹代價(jia) 的前提下,看到宏觀經濟回歸更理想的充分就業(ye) 狀態。在促進就業(ye) 和提供保障之間並不存在根本矛盾
在經濟學以及經濟政策的討論中,傳(chuan) 統的思維方式表現為(wei) 一種偏簡單的思維定式,即用二分法來概括理論出發點和政策取向上的分歧。這導致無窮無盡的權衡取舍,如近期目標與(yu) 長期可持續性、行動意願與(yu) 現實可能性、積極進取與(yu) 底線思維等。對於(yu) 治理失業(ye) 的宏觀經濟政策理念和實踐,類似的二分法表現在以“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為(wei) 主,還是以“消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為(wei) 主這兩(liang) 種政策主張間的對峙。這裏,“積極”政策更注重通過提高勞動者的就業(ye) 能力和擴大宏觀經濟的就業(ye) 需求,增加就業(ye) 數量和提高就業(ye) 質量;“消極”政策則更注重通過社會(hui) 保障的方式,對失業(ye) 者和就業(ye) 不足的群體(ti) 予以托底保障,確保他們(men) 的基本生活。實際上,在促進就業(ye) 和提供保障之間並不存在根本矛盾,當然也不應該形成任何程度顯著的對立關(guan) 係。
從(cong) 社會(hui) 保障事業(ye) 角度來看,要破解這種傳(chuan) 統二分法對政策思路的束縛,根本上要確立一切從(cong) 人民福祉出發的目的論,並且在此基礎上形成認識論和方法論。也就是說,一旦確立這個(ge) 根本目標,就不能再以任何似是而非的說辭,使手段與(yu) 目標之間發生本末倒置現象。既然促進就業(ye) 和提供保障歸根結底都是為(wei) 了提高人民福祉,那麽(me) ,無論從(cong) 政策目標的一致性來看,還是從(cong) 政策手段的互補性來看,兩(liang) 者的關(guan) 係都不是此消彼長的,而是缺一不可的。
更進一步,隨著時代的發展,為(wei) 了以動態的方式把握就業(ye) 與(yu) 社會(hui) 保障之間的平衡關(guan) 係,也有必要把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中“積極”這一特征賦予社會(hui) 保障製度。社會(hui) 保障製度不再與(yu) 就業(ye) 之間形成權衡取舍關(guan) 係,反而可以達到積極勞動力市場政策本身求而不得的效果。例如,社會(hui) 保障的更加普惠化和普世化,可以減少不得已的低質量就業(ye) 或勞動力市場退出,消除持續存在的人力資本缺口,從(cong) 而增強失業(ye) 者的再就業(ye) 激勵,並幫助勞動者在接受教育(培訓)、參與(yu) 勞動力市場、從(cong) 事養(yang) 育和照護等活動之間自主抉擇和自由轉換,從(cong) 而不斷趨向於(yu) 行為(wei) 能力的增強和自由的擴大。
宏觀經濟政策的各組成部分不應該畫地為(wei) 牢、相互分割且孤立運作
以促進就業(ye) 的政策思路治理失業(ye) 本身、通過社會(hui) 保障托底避免失業(ye) 的後果,是達到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兩(liang) 個(ge) 不可或缺的方麵。每個(ge) 政策方麵在分別履行自身職能的同時,也對另一方具有拾遺補闕的作用。隻有兩(liang) 者之間實現了無縫銜接,民生才得到充分的保障。例如,通過培訓提高勞動者的就業(ye) 能力、通過改善公共就業(ye) 服務提高勞動力市場匹配程度,以及通過更好的兜底保障避免消費水平明顯下降,都是保持社會(hui) 總需求以恢複勞動力市場需求的政策作為(wei) ,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要條件。就業(ye) 政策和社會(hui) 保障也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通過消除現存的製度性障礙,兩(liang) 者能夠共同構造一個(ge) 完好社會(hui) 的良性經濟循環。
宏觀經濟政策的各組成部分不應該畫地為(wei) 牢、相互分割且孤立運作,政策工具箱越豐(feng) 富越好,並且在運用上要善於(yu) 在相互之間協同貫穿。例如,應對周期性失業(ye) 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就其性質而言是數量調控,即通過擴大投資帶動就業(ye) 複蘇。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因失業(ye) 、就業(ye) 不充分或退出勞動力市場,有較大部分家庭的收入受損,消費能力和消費信心變得十分孱弱。特別是結構性失業(ye) 不對稱地使一些脆弱群體(ti) 陷入困境,比如初入就業(ye) 市場的年輕人,通常麵臨(lin) 更高的失業(ye) 風險。這要求形成一個(ge) 完整的政策組合,一方麵,以托底基本生活為(wei) 目的實施最普惠的社會(hui) 保障,穩定居民收入和消費;另一方麵,實施一係列結構性改革,提高勞動力市場匹配水平和資源配置效率,降低對青年勞動者威脅最大的結構性失業(ye) 率。
(作者為(we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