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完善支持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公共財政政策

發稿時間:2024-11-18 14:10:32   來源:人民網   作者:張 繪

  【摘要】人口發展新形勢對財政產(chan) 生了四方麵影響:在老齡化、少子化背景下,產(chan) 業(ye) 轉移將影響地方財政收入,需要開辟新的財源渠道;醫療衛生、養(yang) 老保健和養(yang) 老社保等財政剛性支出增加;需要通過加大生育支持經費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等解決(jue) 生育成本上升問題;人口流動分化給城鄉(xiang) 財政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帶來挑戰。為(wei) 應對人口結構變化,需增強經濟社會(hui) 發展對人口老齡化的適應性,增加財源和創造更多就業(ye) 崗位。將來財政政策應圍繞統籌協調各類資源,優(you) 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人力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等方麵進行製定。

  【關(guan) 鍵詞】人口老齡化 少子化 區域增減分化 公共財政政策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人口發展是長周期事件,作為(wei) 一個(ge) 慢變量,人口對經濟體(ti) 的潛在增長率將產(chan) 生一定影響。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全麵提升人口綜合素質,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ti) 係,努力增加全社會(hui) 勞動力有效供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靈活配置公共資源以適應區域人口增減變化趨勢,更好統籌人口與(yu) 經濟社會(hui) 、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因此,根據目前的人口增長形勢,分析人口結構變化背後的成因,為(wei) 優(you) 化人口結構、合理配置公共財政資源、實現社保支出可持續、提升生育率、保持適度生育水平提出有效應對之策就顯得尤為(wei) 重要。財政作為(wei) 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是有效應對人口發展新形勢影響與(yu) 實現人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呈現三個(ge) 特征

  人口是提振經濟發展信心與(yu) 預期的關(guan) 鍵因素,對未來經濟社會(hui) 發展產(chan) 生重要影響。當前我國的人口結構變化主要麵臨(lin) 三個(ge) 特征:人口老齡化、人口少子化和區域人口增減分化。

  一是人口老齡化。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cong) 年齡構成看,2023年我國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86481萬(wan) 人,占全國人口的比重為(wei) 61.3%;60歲及以上人口29697萬(wan) 人,占全國人口的21.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1676萬(wan) 人,占全國人口的15.4%。據國家衛健委2022年測算,2035年左右,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yi) 人,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聯合國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預測,到2050年,我國老齡化程度將進一步加深,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5億(yi) 人。

  二是人口少子化。根據全國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數據推算,2023年年末,全國人口為(wei) 140967萬(wan) 人。我國人口總量出現下降,主要受育齡婦女數量減少、生育觀念變化、婚育推遲以及疫情短期衝(chong) 擊等多方麵因素影響,導致育齡婦女生育水平繼續下降,出生人口少於(yu) 死亡人口,我國人口總量比2022年減少208萬(wan) 人。但同時也要看到,工業(ye) 化、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人口發展形勢會(hui) 發生新的變化,根據調查數據和產(chan) 婦住院建檔情況,2023年下半年以來婦女生育意願提高,有助於(yu) 未來出生人口穩定,我國人口規模優(you) 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將長期存在①。

  三是區域人口增減分化。受經濟回升向好、人口遷移流動更加活躍等因素影響,人口流動在不同區域之間的人口增減發生變化呈現出兩(liang) 個(ge) 特征。一方麵,以往流動人口較多的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人口流動人數在下降,而杭州、武漢、成都、長沙等新一線城市流動人數有所增加。另一方麵,離土不離鄉(xiang) 就近流動漸成趨勢,以短途流動為(wei) 主,省內(nei) 流動比例大幅上升。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流動人口中省內(nei) 流動人口、跨省流動人口分別約2.51億(yi) 人、1.25億(yi) 人,較2010年分別增長86%、45%。2020年,省內(nei) 流動人口占總流動人口的比例約67%,較2010年的61%提升6%,比省外流動多出一倍以上。人口流動的分散化程度也更高,在省內(nei) 和跨省流動中,增長幅度最大的是市內(nei) 跨區縣流動。

  人口發展新形勢對財政的影響

  第一,在老齡化、少子化背景下,產(chan) 業(ye) 轉移將影響地方財政收入,需要開辟新的財源渠道。首先,適齡勞動人口下降導致產(chan) 業(ye) 轉移稅源減少。麵對國際競爭(zheng) 形勢與(yu) 國內(nei) 產(chan) 業(ye) 比較優(you) 勢變化,我國以往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正麵臨(lin) 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衝(chong) 擊,一些產(chan) 業(ye) 因勞動力供給不足發生梯度轉移,比如一些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向印度和東(dong) 南亞(ya) 轉移,通常產(chan) 業(ye) 轉移對財政收入會(hui) 帶來結構上的變化,如將減少地方財政稅源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亟須開辟新的財源渠道。

  其次,提高財政收入與(yu) 減少稅源損失是重中之重。為(wei) 了應對產(chan) 業(ye) 轉移對財政收入的影響,需要通過提升數字化、信息化、機械化等新基礎設施的水平,實現整體(ti) 經濟運行更加透明的信息傳(chuan) 遞、更少的中間環節和更加高效的資源組織方式降低成本,從(cong) 而間接提高財政收入。考慮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收入,對於(yu) 傳(chuan) 統的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盡可能保留,地方政府在產(chan) 業(ye) 轉移的過程中應該盡可能保留現有產(chan) 業(ye) 在國內(nei) 的比重,比如東(dong) 部地區產(chan) 業(ye) 優(you) 先考慮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減少因人口因素導致的產(chan) 業(ye) 資源轉移所帶來的財源損失。

  第二,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醫療衛生、養(yang) 老保健和養(yang) 老社保等財政剛性支出明顯增加。首先,適齡勞動人口減少將降低地方政府稅收收入。伴隨著適齡勞動人口總量的減少,新辦企業(ye) 和創新型企業(ye) 的數量也會(hui) 隨之減少,導致企業(ye) 使用資本量和產(chan) 出量減少,降低了企業(ye) 和個(ge) 人所得稅的征收規模,為(wei) 此地方政府隻能依靠發債(zhai) 來保障政府職能的實現,政府減收的同時債(zhai) 務卻不斷擴張,推高了政府負債(zhai) 率,擴大財政可持續風險。

  其次,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將繼續擴大養(yang) 老支出規模。伴隨著老齡化程度加深,由於(yu) 可持續供養(yang) 的養(yang) 老金來源渠道逐步減少,這會(hui) 進一步擴大地方財政收支差距,導致地方政府債(zhai) 務規模擴大,從(cong) 而擴大財政可持續風險。未來伴隨經濟社會(hui) 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老年人對於(yu) 養(yang) 老和醫療服務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②。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達到78.2歲,但健康預期壽命與(yu) OECD等發達國家比還有差距,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形成的財政壓力將會(hui) 持續增加。

  第三,在少子化背景下,需通過加大生育支持經費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等解決(jue) 生育成本上升問題。生育成本的上升與(yu) 生育率下降息息相關(guan) ,為(wei) 緩解少子化趨勢,需要通過加大支持生育服務的經費投入來解決(jue) 降低家庭的生育成本問題,滿足生育服務的需求更為(wei) 迫切。

  首先,生育支持供給與(yu) 需求存在資金缺口。我國直接生育成本在全球範圍內(nei) 處於(yu) 中等偏上水平。生育孩子後不僅(jin) 會(hui) 改變家庭的勞動供給配比,還會(hui) 影響家庭收支。降低生育成本是目前很多家庭最大的訴求,亟待解決(jue) 。以當前我國政府在生育支持經費方麵投入較大的托育服務領域為(wei) 例,財政供需存在資金缺口。

  從(cong) 需求端看,2019年的人口與(yu) 家庭動態監測數據顯示,未入托幼兒(er) 中具有托育需求的幼兒(er) 占比為(wei) 70.84%,2023年這一數字進一步提高。國家衛健委調查顯示,有超過三成的嬰幼兒(er) 家庭存在強烈的入托需求,目前托育機構以社會(hui) 力量投資為(wei) 主,九成是營利性機構,絕大多數地方的托育服務收費超出家庭可負擔能力,大部分家庭期盼的方便可及、價(jia) 格可接受、質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務需求,目前還難以得到有效供給,托育服務工作任務還很艱巨繁重,亟待相關(guan) 扶持政策有效落地。根據石家莊市2023年發布的《“一老一小”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全市22.9萬(wan) 名常住嬰幼兒(er) 中僅(jin) 有0.2%為(wei) 機構照護,但卻有5.5萬(wan) 名嬰幼兒(er) 有入托需求,約占被調查總數的24.01%,這表明嬰幼兒(er) 照護服務機構有較大的需求缺口。

  其次,現有生育投入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一方麵,由於(yu) 近年來出生人口減少,一些幼兒(er) 園出現招不滿而不得不關(guan) 停的情況。教育部2023年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幼兒(er) 園數量比2021年減少5610所,下降接近2%;在園幼兒(er) 數從(cong) 2021年開始出現負增長,當年減少13萬(wan) 人,2022年降幅更大,減少了178萬(wan) 人。就在幾年前幼兒(er) 園由於(yu) 學位緊張部分地方改擴建、新建幼兒(er) 園投入了大量財政資金,如今從(cong) 一園難求變為(wei) 一孩難求,供需形勢逆轉,再考慮人口結構變化形勢會(hui) 導致未來中小學、大學等教育階段的教育資源出現過剩,如不合理利用則會(hui) 導致資產(chan) 閑置和財政資金浪費③。另一方麵,以托育機構為(wei) 例,上述分析可知發展托育機製財政資金供需存在缺口。與(yu) 此同時,依據人口與(yu) 發展研究中心2024年的數據顯示,現有托位空置率較高。2023年我國托育機構備案數據顯示各類托育機構使用比例為(wei) 50%左右,且越是地理區域範圍小的縣鄉(xiang) 空置率越高,托育服務的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不高。托育機構空置率高與(yu) 托育服務供需缺口並存,說明當前的托育服務質量較難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的切實需求。此外,城鎮化進程加快農(nong) 業(ye) 勞動人口轉移,一些農(nong) 村地區也出現了資源過剩,幼兒(er) 園、小學關(guan) 停,小學初中校舍存在空置現象。依據北京大學教育財政研究所2024年的預測,到2027年,義(yi) 務教育階段縣域在校生處於(yu) 增長的地區僅(jin) 占全國1%,99%縣域的在校生人數將下降,其中7%的縣域當年降幅將超過10%,大多分布在東(dong) 北地區、河南、河北和新疆等地。

  第四,在人口流動分化背景下,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麵臨(lin) 不確定性,需要財政資源配置更加精準有效。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jue) 定》提出:“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須統籌新型工業(ye) 化、新型城鎮化和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全麵提高城鄉(xiang) 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xiang) 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xiang) 差別,促進城鄉(xiang) 共同繁榮發展。”這是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發展現代化大農(nong) 業(ye)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求。財政政策是完善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體(ti) 製機製的重要基石,需要通過財政精準發力激發創造動力和消費潛能,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首先,人口流動分化對城鄉(xiang) 融合發展帶來挑戰。伴隨著工業(ye) 化、城鎮化進程中人口流動分化的趨勢,新一線城市和省內(nei) 人口流動的吸引力增加,這為(wei) 公共資源在城鄉(xiang) 之間合理配置帶來了“不確定性④”,特別是空間場域中城鄉(xiang) 融合不確定性風險依然較高,導致財政資源配置和城鄉(xiang) 要素流動的差異擴大,且麵臨(lin) 資源錯配的風險。對於(yu) 如何提高城鄉(xiang) 之間規劃、建設、治理與(yu) 財政投入深度融合的發展水平,形成城鄉(xiang) 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xiang) 差別從(cong) 而促進城鄉(xiang) 共同富裕提出了現實挑戰。隨著人口流動分化,城鄉(xiang) 之間和城市內(nei) 部對教育、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以及交通、水電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公共供給和現實需求不確定性增加。人口流動可能導致某些地區人口過剩而其他地區人口不足,這對平衡流入地和流出地的財政資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財政資源配置需要更加注重區域均衡發展。

  其次,提高財政資源配置的精準性更為(wei) 迫切。人口流動分化可能會(hui) 改變地方財政收入的來源和結構,需要合理分配和使用財政收入。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導致流入地地方政府稅收收入增加,流出地則減少,隨著年輕勞動力向城市地區流動,農(nong) 村地區麵臨(lin) 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影響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和農(nong) 村經濟發展。人口流動導致城鄉(xiang) 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對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需求也隨之變化,需要財政資源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優(you) 化。財政支出結構也由於(yu) 人口流動而產(chan) 生影響,尤其是民生領域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在流入地出現短缺,社會(hui) 保障中的養(yang) 老、醫療、失業(ye) 保險等,需要更多的財政支持以滿足流動人口的發展需求。戶籍城鎮化率低於(yu)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大約有2.9億(yi) “農(nong) 民工”享受同城待遇公共服務麵臨(lin) 挑戰。這對根據不同類型流動人口的特點,製定更加精準的財政政策,提高技術層麵的精細高效,處理好財政資源配置中的公平與(yu) 效率問題,實現有效管理和服務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應對這些挑戰,需要政府在財政資源配置上進行創新和調整,以適應人口流動分化帶來的新變化。

  最後,提高財政資源整合能力推動農(nong) 業(ye) 轉型是當務之急。適齡勞動人口減少在城市和農(nong) 村地區也發生進一步分化,農(nong) 村地區人口減少的規模和速度明顯快於(yu) 城市地區,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的財政更需要引入社會(hui) 資本投入,加快財政資源整合推動部分地區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模式和發展方式快速轉變以適應當前人口結構的變化。比如,在我國東(dong) 北、華北、西北等有大片連片土地的地方可以依托農(nong) 業(ye) 企業(ye) ,重點發展規模化機械化農(nong) 業(ye) 糧食生產(chan) ;南方丘陵地帶,人均土地麵積小,勞動力相對充沛的地區,可以通過土地整合和流轉開發經濟作物,養(yang) 殖和農(nong) 旅產(chan) 業(ye) ,重點發展一些高精尖的農(nong) 產(chan) 品和農(nong) 業(ye) 服務業(ye) 。

  未來公共財政政策著力點:統籌財政資源與(yu) 優(you) 化支出結構

  為(wei) 應對人口結構變化,需增強經濟社會(hui) 發展對人口老齡化的適應性,增加財源和創造更多就業(ye) 崗位。將來財政政策要圍繞統籌協調各類資源,優(you) 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人力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

  第一,完善撥款機製,統籌新型城鎮化與(yu) 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順應我國人口結構變化和城鎮化發展趨勢,加強城鄉(xiang) 財政資源統籌力度,建立健全區域間,中央省市縣政策協調力度,避免在人口流出地的低能級縣域、鄉(xiang) 村過度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而降低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完善與(yu) 戶籍製度改革相配套的學校、醫療、住房、養(yang) 老等基本公共服務,盡快順應都市圈城市群人口流入的趨勢,消除勞動力城鄉(xiang) 流動的區域和行業(ye) 隱形壁壘。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和省以下轉移支付製度中重點依據區域人口變動,考慮跨區域流動和省內(nei) 流動調整轉移支付規模和結構。不斷跟蹤人口生育變化形勢和人口結構變動趨勢,加強人口監測預警和信息係統建設,完善財政撥款“錢隨人走”機製,將信息技術手段與(yu) 大數據模型技術結合用於(yu) 依據人口變化形勢安排預算撥款⑤。

  第二,優(you) 化教育資源配置,切實減輕家庭教育成本負擔。一是有效利用過剩的教育資源。如前文分析,當前我國一些城市地區和農(nong) 村地區學前教育學校招不滿生問題已經日益顯現。考慮到學齡人口減少對未來教育資源配置帶來的影響,特別是部分城市和農(nong) 村地區鄉(xiang) 村小學、幼兒(er) 園閑置校舍,教師過剩等情況將會(hui) 日趨嚴(yan) 重,需要關(guan) 注未來幼兒(er) 園、小學的閑置校舍相對和絕對閑置的情況,做好閑置產(chan) 權歸屬,盤活閑置校舍、合理解決(jue) 過剩人員就業(ye) 安排等工作繼續發揮資產(chan) 和人員價(jia) 值。比如,推動義(yi) 務教育優(you) 質均衡,減少班級規模,依據孩子特征有針對性培養(yang) ,建立個(ge) 性化培養(yang) 方案,建設更多科創教育平台和中心等,提升單位人力資本產(chan) 出,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和加快培育創新人才支撐發展新動能。

  二是為(wei) 多子女家庭提供更多教育便利和優(you) 惠。建議推廣浙江省的“長幼隨學”製度,即多孩家庭子女入園、入學可以考慮幼子與(yu) 長子同校就讀,或依據家庭實際需要安排子女轉學至同校或同片區就讀,節約家長接送等費用和時間精力⑥。在公辦托育機構二孩減收50%托育費用,三孩全免等。對於(yu) 考上大學或進入職業(ye) 院校的多子女家庭,給予適當的一次性補助和減免學費。這些舉(ju) 措在我國一些縣市已經開展了試點,比如山東(dong) 濰坊市的高中免費政策、山西澤州縣的降分和免費政策等,未來總結經驗後,還可以考慮更大力度、更大範圍的多孩家庭教育減免措施。

  第三,落實生育配套支持,構建組合式財政支持政策。降低家庭生育成本是財政支持政策的實施目標。結合實際發展情況,為(wei) 家庭給予更多的支持,在保障充足的財政投入基礎上,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多項措施的組合優(you) 勢,打好“組合拳”。

  一是建立托育財政投入長效機製。當前托育服務亟待以立法形式保障政府對托育服務的財政性投入,托幼一體(ti) 化可在財政“過緊日子”的前提下,既避免學前教育資源閑置又保障充足的財政投入,緩解財政壓力,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托幼一體(ti) 化能充分利用當前及未來學前教育閑置資源,在為(wei) 托育服務提供充足的財政資金保障的情況下不增加財政壓力⑦。二是構建生育補貼、保險、稅收優(you) 惠體(ti) 係。首先,建議盡快完善生育補貼政策,增加生育補貼類型,加大補貼力度。自“三孩”政策實施以來,我國部分省市先後出台了生育補貼政策,但一些地區補貼領取有戶籍地限製,未來可擴大生育補貼發放家庭的範圍,按照孩子出生地或戶籍地發放,增加對生育障礙家庭的補貼,擴大領取生育補貼企業(ye) 的範圍等,同時科學合理計算生育補貼金額和設計補貼類型⑧。其次,擴大生育保險(包括生育津貼和生育醫療費用)覆蓋範圍。未來應考慮將農(nong) 民、靈活就業(ye) 人群等不符合生育保險受益的群體(ti) 也逐步納入生育保險的保障範圍,逐步提高生育醫療待遇水平,彌補因生育中斷而產(chan) 生的就業(ye) 機會(hui) 成本。最後,完善鼓勵生育的稅收優(you) 惠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多子女家庭現行個(ge) 人所得稅子女教育經費和3歲以下嬰幼兒(er) 照護專(zhuan) 項附加扣除的免征比例額度和扣除標準⑨。

  第四,應對人口老齡化,統籌多方資源提升治理效能。一是完善社保製度,加大社保基金統籌力度。為(wei) 應對人口老齡化,借助加大全國社會(hui) 保險統籌力度的契機,減輕企業(ye) 社保繳費壓力,發揮養(yang) 老保險繳費率下調的逆周期調節作用,促進就業(ye) 和實現經濟增長。加快將國有資本、國有企業(ye) 利潤用於(yu) 充實社保基金預算的速度,考慮到老年人對嬰幼兒(er) 養(yang) 育的貢獻可以製定更為(wei) 靈活的延遲退休政策,加大社保基金全國統籌力度,緩解部分地區社保發放壓力。規範農(nong) 業(ye) 主產(chan) 區和東(dong) 北等地區的社保征繳,加強對企業(ye) 繳費的監督,建立統一規範且來源穩定的社保資金籌集渠道⑩。在全國範圍內(nei) 統一調度使用社保基金,穩步提升投資收益水平,釋放經濟增長潛力。多層次構建社保投資體(ti) 係,降低整體(ti) 風險水平。適當劃分直接投資和委托投資比例,提高基金投資管理水平。多渠道解決(jue) 就業(ye) 問題,特別是青年就業(ye) 問題,為(wei) 未來社保基金可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二是完善融資機製,拓寬康養(yang) 產(chan) 業(ye) 籌資渠道。增加中央預算撥款並優(you) 化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在康養(yang) 產(chan) 業(ye) 的使用範圍,加強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對銀發經濟產(chan) 業(ye) 園區建設的支持力度,發揮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引領作用,用好普惠養(yang) 老再貸款工具。建立完善政府、經營主體(ti) 、行業(ye) 組織和社會(hui) 公眾(zhong) 多元參與(yu) 、多方投入、有效協同的健康和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發展治理格局。優(you) 化營商環境,促進銀發經濟發展,支持民營企業(ye) 發展壯大,拓寬財政稅收來源。(作者為(wei)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注:本文得到習(xi) 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課題研究項目“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研究”(項目編號:AZ2024006)的資助】

  【注釋】

  ①王萍萍:《人口總量有所下降人口高質量發展取得成效》,中國經濟網,2024年1月18日。

  ②張逸君、邱德馨、王雪標:《公共人力資本投資結構、經濟增長與(yu) 人口老齡化》,《財政研究》,2023年第4期,第48-67頁。

  ③賀丹、莊亞(ya) 兒(er) 、楊勝慧:《嬰幼兒(er) 托育:家庭需求與(yu) 機構供給》,《人口與(yu) 社會(hui) 》,2021年第4期,第15-23頁。

  ④文軍(jun) 、陳雪婧:《城鄉(xiang) 融合發展中的不確定性風險及其治理》,《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2023年第3期,第18-33頁。

  ⑤郭冬梅、陳斌開、吳楠:《城鄉(xiang) 融合的收入和福利效應研究——基於(yu) 要素配置的視角》,《管理世界》,2023年第11期,第22-46頁。

  ⑥胡詠梅、唐一鵬:《2020—2035年我國學前教育經費投入與(yu) 配置預測——基於(yu) 與(yu) 學前教育投入收益高的OECD國家的比較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2022年第4期,第139-152頁。

  ⑦蔡迎旗、陳誌其:《家庭視域下我國嬰幼兒(er) 照護服務的發展脈絡及其政策重構》,《中國教育學刊》,2021年第2期,第52-56頁。

  ⑧鄭春榮:《德國鼓勵生育的家庭政策措施》,《人民論壇》,2022年第6期,第104-107頁。

  ⑨範子英、曾藝:《人口高質量發展背景下促進積極生育的財稅政策研究》,《稅務研究》,2023年第10期,第12-17頁。

  ⑩張琳琳、王喆、劉慶富:《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養(yang) 老金缺口分析及其對策》,《複旦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2023年第1期,第138-149頁。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