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开云kaiyun官方動態

文章

34條!浙江省委省政府重磅發布(全文)

發稿時間:2024-11-11 10:34:33   來源:浙江在線  

  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

  關(guan) 於(yu) 全麵深化美麗(li) 浙江建設的實施意見

  (2024年8月16日)

  為(wei) 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全麵推進美麗(li) 中國建設的意見》精神,全麵深化美麗(li) 浙江建設,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ti) 要求

  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深入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hui) 精神,認真貫徹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實施“八八戰略”,推進“811”生態文明先行示範行動,奮力打造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標杆之地。到2027年,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ti) 係率先建立,生態環境質量高位穩定,生態係統服務功能持續增強,美麗(li) 浙江建設實現高質量示範引領。到2035年,綠色發展的空間格局和生產(chan) 生活方式全麵形成,省域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現代化全麵實現,率先建成美麗(li) 浙江。展望本世紀中葉,省域綠色低碳發展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生態環境健康優(you) 美,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

  二、全領域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一)推進省域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深化“多規合一”改革,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ti) 係。堅守生態保護紅線和耕地紅線,嚴(yan) 控城鎮開發邊界。建立健全覆蓋全域全類型、統一銜接的國土空間用途管製製度,嚴(yan) 格規劃許可管理。推進存量建設用海盤活更新,加快曆史圍填海處置。完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ti) 係。到2027年,國土空間功能有效整合提升;到2035年,生態保護紅線麵積不低於(yu) 3.67萬(wan) 平方公裏。

  (二)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健全完善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ti) 係,加快打造新型能源體(ti) 係建設先行省。推動交通運輸結構綠色低碳轉型。高水平建設減汙降碳協同創新區。推動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編製實施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到2027年,新能源車輛滲透率爭(zheng) 取達到50%。

  (三)推進產(chan) 業(ye) 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培育“415X”先進製造業(ye) 集群,深化“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推動鋼鐵、建材、石化等重點行業(ye) 綠色低碳轉型。堅決(jue) 遏製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開展清潔生產(chan) 改造和汙染整治提升。到2027年,建成省級以上綠色低碳工廠500家以上、工業(ye) 園區50個(ge) 以上。

  (四)推進能源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持續深化工業(ye) 、建築等重點領域節能,推行用能預算化管理。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製度,開展節水技改。實行節約集約用地製度,推進低效用地開發。推進智能化綠色礦山建設。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ti) 係,打造循環經濟“991”行動升級版。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提質增效行動。

  三、全要素推動環境品質提升

  (五)全麵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實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強化多汙染物協同減排。實施鋼鐵、水泥等行業(ye) 領域超低排放改造,深化工業(ye) 爐窯、鍋爐治理和清潔能源替代,開展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依法依規推進柴油貨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等淘汰更新。推進農(nong) 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強化露天焚燒監控和治理。加強大氣汙染物管控。完善汙染天氣預警應對體(ti) 係。

  (六)鞏固提升水生態環境質量。深化“汙水零直排區”建設,加快汙水管網提升改造,推進汙水處理減汙降碳協同增效改革。推行重點行業(ye) 企業(ye) 汙水治理與(yu) 排放水平績效分級,完成排汙口排查整治,鞏固提升水體(ti) 治理成果。全域建設幸福河湖。開展八大水係水生態健康評估,實施重要水域岸線空間保護。強化生態用水保障,推進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範化建設。到2027年,省控以上斷麵優(you) 良水質比例達到96%;到2035年,全麵繪就“人水和諧”新畫卷。

  (七)持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加強杭州灣、三門灣、樂(le) 清灣、象山港等海域綜合治理。實施入海河流氮磷減排。開展船舶汙染防治攻堅行動。推進“一灣一策”差異化治理。實施海塘安瀾千億(yi) 工程。推進海灣精細化調查,強化紅樹林等重要海洋生態係統監測監管。健全美麗(li) 海灣保護工作體(ti) 係。推廣“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模式。到2027年,沿海設區市“藍海”指數均值不低於(yu) 79;到2035年,全域美麗(li) 海灣基本建成。

  (八)著力保障土壤環境安全。組織開展土壤汙染狀況普查,健全土壤質量動態監測體(ti) 係。實施農(nong) 用地土壤重金屬汙染源頭防治行動,強化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yan) 格管控。健全建設用地土壤汙染調查評估和管控修複全過程監管體(ti) 係。強化土壤地下水汙染協同治理。到2027年,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到2035年,地下水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土壤汙染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九)強化固體(ti) 廢物治理。協同推進一般工業(ye) 固體(ti) 廢物、危險廢物、生活垃圾、建築垃圾、農(nong) 業(ye) 廢棄物綜合治理。推進各類固體(ti) 廢物處置設施提檔升級,建設國家級危險廢物區域處置中心。推動危險廢物“趨零填埋”,做精做優(you) 無廢城市細胞。到2027年,危險廢物填埋比控製在5%以內(nei) ,所有設區市、80%的縣(市、區)通過無廢城市評估;到2035年,全域高水平建成無廢城市。

  (十)著力改善聲環境質量。推進噪聲汙染防治地方性立法,研究製定地方噪聲排放標準及相關(guan) 技術規範。完善聲環境功能區管理,加快建成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係統。實施工業(ye) 噪聲排汙許可管理,強化建築施工噪聲管理,推動實施交通運輸噪聲綜合治理。

  (十一)推進新要素新領域汙染治理。建立重點管控新汙染物清單,加強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生產(chan) 、使用、排放全周期風險管控。強化塑料汙染治理,推廣“以竹代塑”等經驗做法。到2027年,新汙染物治理政策、標準、技術和監管體(ti) 係基本健全;到2035年,新汙染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四、全地域維護生態係統穩定

  (十二)築牢省域自然生態屏障。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積極爭(zheng) 創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和南北麂列島國家公園。統籌推進“兩(liang) 屏八脈多廊”生態屏障建設。到2027年,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yu) 36.4%;到2035年,建設生態廊道1萬(wan) 公裏以上,自然保護地陸域麵積占陸域國土麵積比例不低於(yu) 10%。

  (十三)推進生態係統擴容增匯。開展國土綠化和森林質量提升行動,推進農(nong) 業(ye) 固碳增匯,發展海洋“藍碳”。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yu) 生態修複。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濱海濕地、岸線生態保護修複。到2027年,實施森林質量提升工程350萬(wan) 畝(mu) ,水土保持率達93.3%;到2035年,森林覆蓋率、濕地保有量保持穩定,水土保持率達93.8%。

  (十四)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利用。實施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保護行動。建立完善種質資源保護體(ti) 係,規範生物遺傳(chuan) 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嚴(yan) 格落實八大水係禁漁和伏季休漁製度。推動生物多樣性資源可持續利用。到2027年,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率達到89%以上;到2035年,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全麵保護。

  (十五)加強生態保護修複統一監管。開展八大水係和重點區域生態狀況調查評估,實施生態保護修複成效評估。構建完善生態監測網絡,健全生態保護修複監管製度。加強重要生態空間保護督察執法,建立健全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督機製。

  五、全鏈條保障美麗(li) 浙江安全

  (十六)健全省域生態安全體(ti) 係。完善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製,提升生態安全風險研判評估、監測預警、應急應對和處置能力。深化環境準入製度改革,完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環評、排汙許可、執法監督閉環管理體(ti) 係。

  (十七)加強核與(yu) 輻射安全管理。完善核安全工作協調機製。強化重點區域、重點行業(ye) 、重點企業(ye) 輻射安全監管。加強海洋輻射環境監測,提升風險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深化輻射環境監測體(ti) 係改革。提升核與(yu) 輻射醫療救治能力。

  (十八)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健全生物安全監管預警防控體(ti) 係。加大外來入侵物種的調查監測和防治力度。加強生物技術研發應用監管,建立重大突發傳(chuan) 染病、動植物疫情聯防聯控機製。

  (十九)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加強氣候變化觀測網絡建設,開展風險和脆弱性評估。提升農(nong) 業(ye) 、健康等領域氣候韌性。提高脆弱地區氣候適應水平。建立健全氣候防災減災體(ti) 係。探索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管理模式。

  (二十)強化生態環境風險防控。嚴(yan) 控重金屬、尾礦庫、化學品、危險廢物等重點領域環境風險。深化分級負責、屬地為(wei) 主、部門協同的環境應急責任體(ti) 係,完善聯防聯控機製。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推進環境應急能力建設。

  (二十一)強化生態環境健康管理。健全環境健康政策標準和技術方法體(ti) 係。建立環境健康風險評估和防控製度。創新環境健康公眾(zhong) 參與(yu) 模式。培育環境健康產(chan) 業(ye) 。推進環境健康友好創新區建設。

  六、全方位繪就共富大美畫卷

  (二十二)深入推進新時代“千萬(wan) 工程”。全域培育和美鄉(xiang) 村。高水平提升農(nong) 村人居環境,實施農(nong) 房改造、管線序化行動,推進農(nong) 村生活垃圾分類精準化、回收利用資源化、末端處理智慧化,鞏固深化農(nong) 村生活汙水治理,加快農(nong) 村公廁提標提質。推行“肥藥兩(liang) 製”改革,強化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防治。

  (二十三)加快建設現代化美麗(li) 城鎮。深入實施“百鎮樣板、千鎮美麗(li) ”工程。推進城鄉(xiang) 融合發展,加快提升美麗(li) 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經濟產(chan) 業(ye) 、人文環境、綜合治理現代化水平。開展城鄉(xiang) 風貌整治提升行動,推進“5321”城鄉(xiang) 風貌樣板區試點。推動浙江省森林城鎮提質擴麵。

  (二十四)聚力建設高品質美麗(li) 城市。實施環境基礎設施提標行動,推廣綠色建築,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升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推動城市空間有機更新,開展城市小微空間整治提升。開展城市生態環境治理評估。完善城市園林綠化體(ti) 係,提升城市綠地服務功能,打造“浙江園林”品牌。

  (二十五)高水平共建長三角美麗(li) 中國先行區。深化共保聯治和製度創新。做好大氣汙染、跨界河湖水環境聯防聯控,加強固體(ti) 廢物和危險化學品跨界運輸管控協作。加快建立長三角統一的排汙權交易平台和製度規範,推動生態環境立法協作、標準協同和執法一體(ti) 化建設。

  (二十六)全麵拓寬生態富民路徑。健全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發展生態農(nong) 業(ye) 和現代高效林業(ye) ,推動農(nong) 產(chan) 品區域公用品牌提質增效。發展生態型服務業(ye) ,加快培育生態旅遊、康養(yang) 運動等產(chan) 業(ye) 。推廣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創新推進“兩(liang) 山合作社”建設。

  七、全社會(hui) 構建多元共治格局

  (二十七)傳(chuan) 承弘揚優(you) 秀生態文化。培育生態文明主流價(jia) 值觀,加快形成全民生態自覺。深入挖掘優(you) 秀傳(chuan) 統生態文化資源和文物資源,鼓勵生態文化創作,推進特色生態文化活化利用。加強生態文明宣傳(chuan) 教育,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ti) 係和幹部教育培訓體(ti) 係。

  (二十八)構建全民行動體(ti) 係。完善企業(ye) 環境信息依法披露製度。推進環保設施向公眾(zhong) 開放。建立健全重大環境決(jue) 策公眾(zhong) 參與(yu) 製度。健全生態環境誌願服務體(ti) 係。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

  (二十九)打造國際交流傳(chuan) 播窗口。深化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海洋汙染治理、核安全等領域國際合作。深入開展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闡釋、宣傳(chuan) 展示。

  八、全維度健全現代治理體(ti) 係

  (三十)改革完善體(ti) 製機製。完善綠色導向的領導責任體(ti) 係和考核評價(jia) 機製,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建立生態文明建設情況報告製度。深化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製度改革。健全“河湖林長製”長效機製。

  (三十一)強化生態環境法治。以減汙降碳、生態保護等領域為(wei) 重點,完善地方性法規和標準。提升生態環境執法效能,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建立以信用為(wei) 基礎的生態環境監管機製。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chang) 製度,完善檢察公益訴訟與(yu)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chang) 、生態環保督察的銜接機製。推進生態警務建設。

  (三十二)優(you) 化綠色發展激勵政策。深化自然資源資產(chan) 產(chan) 權製度改革。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jia) 格政策和市場化機製。深化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推進綠色金融產(chan) 品和服務創新。落實企業(ye) 生態環保費用提取使用製度。完善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生態保護修複激勵政策。

  (三十三)健全美麗(li) 浙江智治體(ti) 係。搭建全省數字生態文明架構,構建美麗(li) 浙江數字化治理體(ti) 係。持續迭代美麗(li) 浙江綜合集成應用和生態環境“大腦”,加強人工智能技術在生態環境領域應用,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ti) 係。

  (三十四)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構建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ti) 係,強化多汙染物協同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等重點領域技術攻關(guan) 。實施科技創新重大行動,推進產(chan) 學研用深度融合。加強生態文明領域智庫建設,培養(yang) 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態環境人才隊伍。

  九、組織保障

  深化美麗(li) 浙江建設關(guan) 鍵在黨(dang) 的領導。要完善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工作機製,落實“黨(dang) 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把美麗(li) 浙江建設作為(wei) 事關(guan) 全局的重大任務來抓,及時研究解決(jue) 重大問題。要分領域製定行動方案,分年度製定任務清單,完善美麗(li) 浙江建設情況報告製度。要強化財政支持力度,落實各項稅收優(you) 惠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和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美麗(li) 浙江建設。要因地製宜打造生態文明先行品牌,梯度培育美麗(li) 單元。要加強跟蹤問效,優(you) 化考核體(ti) 係,強化考核結果應用。

  各地各單位原則上不製定貫徹落實的配套文件。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