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文精神

文章

堅定文化自信 勇攀文藝高峰
—— “為人民抒懷 為時代放歌——新時代文藝創作大家談”側記

發稿時間:2024-11-06 15:17:57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記者 黃維 劉穎穎等

  聚光燈下、舞台中央,80後對話“90後”,講述表演初心;光影變幻、旋律回響,藝術家們(men) 各抒己見,分享創作心得……日前,多位老中青文藝工作者齊聚人民網“為(wei) 人民抒懷 為(wei) 時代放歌——新時代文藝創作大家談”交流現場,為(wei) 鑄就新時代文藝高峰建言獻策。

  2014年10月1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衡量一個(ge) 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chan) 出無愧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偉(wei) 大民族、偉(wei) 大時代的優(you) 秀作品”。10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紮根人民、紮根生活,以精品佳作描繪新時代文藝繁榮發展的壯麗(li) 畫卷。

  謳歌時代 振奮精神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ge) 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ge) 時代的風氣。

  “我打著腰鼓在天安門廣場慶祝新中國的成立,有幸參與(yu) 、見證了曆史的變化,希望把這一切都記錄下來。”人民藝術家、原文化部部長王蒙現場回憶起19歲寫(xie) 作《青春萬(wan) 歲》的背景,他深情的講述,感染著在場的嘉賓。

  從(cong) 《青春萬(wan) 歲》到《這邊風景》……作為(wei) 與(yu) 共和國一同成長起來的作家,王蒙始終敏銳地捕捉著時代的脈搏,他的文學創作與(yu) 時代、現實相呼應,清晰描繪了新中國半個(ge) 多世紀的社會(hui) 生活變遷。直至耄耋之年,他依舊筆耕不輟,“我始終熱情澎湃地書(shu) 寫(xie) 時代、書(shu) 寫(xie) 生活,要繼續為(wei) 祖國和人民寫(xie) 下最美的情書(shu) 。”

  一個(ge) 時代有一個(ge) 時代的文藝,一個(ge) 時代有一個(ge) 時代的精神。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長津湖》《紅海行動》、電視劇《覺醒年代》《山海情》《大江大河》……10年來,愛國主義(yi) 成為(wei) 文藝創作的主旋律,謳歌英雄、禮讚人民成為(wei) 新時代文藝創作的鮮明樂(le) 章。

  如何讓主旋律電影更好看?在導演陳凱歌看來,要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給觀眾(zhong) 真實感和代入感,“電影工作者應該保持初心、精益求精,不斷探索主題表達與(yu) 觀眾(zhong) 審美的融合,更深入呈現人物豐(feng) 盈的精神世界。”

  中國精神是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的靈魂。“對於(yu) 電影創作來說,無論何種類型的影片,最重要的就是把中國精神融入其中。”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傅若清認為(wei) ,“中國電影要跟上時代發展、把握人民需求,通過光影講好中國故事,把更多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搬上大銀幕。”

  紮根人民 鍛造精品

  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guan) 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

  遊本昌以87歲高齡出演電視劇《繁花》中運籌帷幄的爺叔,令廣大觀眾(zhong) 眼前一亮。“爺叔的經曆,也是我的所見所聞。我認為(wei) 他是一個(ge) 光明的人物,應該體(ti) 現出上海人的創新精神。演員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將這樣的品格賦予角色,才能感染觀眾(zhong) 。”遊本昌深有感觸。

  從(cong) 藝多年,遊本昌一直堅持“以文藝化導人心”,全力以赴演好每一個(ge) 角色。“要愛心中的藝術,不要愛藝術中的自己。莫問大小,隻要努力,就無愧一生。”遊本昌說。

  遊本昌的真摯講述,也給在電視劇《山花爛漫時》中飾演張桂梅的演員宋佳帶來了啟發。在她看來,演員要從(cong) 生活中汲取靈感和能量,“我們(men) 盡可能展現張桂梅老師的精神,希望觀眾(zhong) 看到的就是張老師,沒有宋佳。”

  源於(yu) 人民、為(wei) 了人民、屬於(yu) 人民,是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

  “文藝工作者要牢記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郝戎認為(wei) ,創作者要讓自己的心永遠隨著人民的心而跳動,同人民一道感受時代的脈搏、生命的光彩,作品才能有感而發、自然流露,才會(hui) 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雋永的魅力。

  在中國電影家協會(hui) 主席陳道明看來,文藝工作者要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電影應該從(cong) 人民中來,從(cong) 人民群眾(zhong) 的偉(wei) 大實踐和豐(feng) 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yang) ;再回到人民中去,用高質量的作品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隻要有好電影,大家一定會(hui) 走進電影院。身為(wei) 電影人,貴在創新,我們(men) 還要繼續努力。”

  守正創新 點亮未來

  文藝創作不僅(jin) 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chuan) 統的血脈。近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chuan) 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範,舞蹈詩劇《隻此青綠》、越劇《新龍門客棧》、動畫電影《長安三萬(wan) 裏》等作品頻頻“破圈”,彰顯了中華文化奔湧向前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如何“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麵”?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主席範迪安認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中蘊含的中華美學精神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文藝工作者應該腳踏實地,在這片厚土上不斷深入采掘和錘煉,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比如,《隻此青綠》將古畫《千裏江山圖》轉變為(wei) 靈動的舞蹈,讓文物活起來的同時,中華美學的理念和韻味也貫通其中,使廣大觀眾(zhong) 真切感受到我們(men) 文化的根和魂。”範迪安說。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新的寶藏。在敦煌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趙聲良看來,千百年來,敦煌在接受外來文化時既保持著開放包容的精神,又在傳(chuan) 統文化的基礎上加以融匯和創新,使千年莫高窟煥發恒久光彩。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如何讓壁畫上家喻戶曉的“九色鹿”和彩帶飄拂的“飛天”永久保存,一代代敦煌人展開了對“數字敦煌”的探索。

  “近年來,我們(men) 建立了數字展示中心,數字電影《千年莫高》《夢幻佛宮》讓遊客在沉浸式欣賞敦煌藝術的過程中‘夢回千年’。目前,數字展示中心二期工程正在建設,未來還會(hui) 有更多更新的內(nei) 容展示給大家。”趙聲良介紹,“我們(men) 還運用各種新媒體(ti) 形式,把敦煌故事傳(chuan) 播到國內(nei) 外,讓更多人從(cong) 中獲得靈感,創作更加豐(feng) 富的文化作品。”

  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為(wei)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開辟了新的空間和路徑。“5000多年中華文明是巨大的寶藏,如何做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們(men) 在新技術應用和故事表達上下功夫,讓詩詞、書(shu) 畫、神話這些文化瑰寶轉化為(wei) 生動的現代影像,打造我們(men) 獨有的動畫電影風格。”追光動畫總裁、《長安三萬(wan) 裏》監製於(yu) 洲表示。

  滿載詩意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傾(qing) 瀉而下的“黃河之水”……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驚豔世界,閃耀著中國式浪漫。“我們(men) 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中尋找藝術語言,通過最新的技術講好中國故事。”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視效總監王誌鷗說,“未來,我們(men) 還將繼續用‘藝術+科技’的跨界手段,把作品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

  新時代新征程,廣大文藝工作者將以更堅定的信念、更豐(feng) 沛的激情,堅定文化自信,勇攀文藝高峰。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