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協同推進城鎮治理現代化
發稿時間:2024-10-28 14:24:36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範恒山
小城鎮治理也應緊扣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通過的《決(jue) 定》指出: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黨(dang) 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xiang) 基層治理體(ti) 係,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hui) 治理製度。”位於(yu) 基層的小城鎮,在基層社會(hui) 治理領域發揮著重要的、特殊的作用。小城鎮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鄉(xiang) 村,亦城亦鄉(xiang) ,在推進城鄉(xiang) 融合的背景下,既承擔著消除城鄉(xiang) 二元結構“最佳試驗田”的職責,又肩負著打造城鄉(xiang) 元素和諧共存格局“適宜示範者”的重任。由於(yu) 所涉及領域及關(guan) 係十分複雜寬廣,小城鎮發展所麵對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湧現,進而應對的新思路、新舉(ju) 措不斷推出,一體(ti) 構成了基層社會(hui) 治理領域內(nei) 涵豐(feng) 富、外延寬廣的“新場景”。
在國家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過程中,小城鎮治理也應緊扣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自身的創新性成果豐(feng) 富中國特色社會(hui) 治理體(ti) 係的建設實踐,為(wei) 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乃至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做出貢獻。
推動城鎮治理現代化要做好五個(ge) 方麵的協同
如何推動城鎮治理現代化?基於(yu) 時代特征、國家意誌和實踐經驗,我認為(wei) 特別需要做好五個(ge) 方麵的協同。
一是政府與(yu) 社會(hui) 的協同。黨(dang) 的十九屆四中全會(hui) 提出,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hui) 治理,完善黨(dang) 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hui) 協同、公眾(zhong) 參與(yu) 、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hui) 治理體(ti) 係,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小城鎮是改革發展穩定的前沿地帶,是各項政策的落腳點,是各種矛盾與(yu) 問題的聚集所,建設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顯得尤為(wei) 重要。單靠政府的力量,難以應對包羅萬(wan) 象、訴求多元、複雜多變的基層社會(hui) 問題,隻有政府與(yu) 社會(hui) 協同形成“多元共治”,才能基於(yu) 力量、手段、機製等多維度做到相互補充、有機組合和無縫銜接,從(cong) 而全麵實現小城鎮的個(ge) 性化、精細化和效率化治理。
二是縣域與(yu) 市域的協同。小城鎮並非孤立的地區係統,而是與(yu) 縣域、市域連為(wei) 一體(ti) 。小城鎮連接著縣城,縣城連接著大中城市,梯次形成了一個(ge) 空間範圍不斷擴大的“場域”。一般來說,小城鎮直接隸屬於(yu) 縣域,其治理與(yu) 縣域治理緊密相依。但由於(yu) 縣域的局限性,現代城市治理中的先進理念、創新經驗、豐(feng) 富資源難以有效輸送到小城鎮,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就需要市域和縣域協同。要通過城鄉(xiang) 統籌,借助經濟社會(hui) 各重要領域的統一規劃和建設,一體(ti) 打造市縣社會(hui) 治理體(ti) 係,從(cong) 而為(wei) 推進小城鎮治理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全域化”支撐基礎。
三是生產(chan) 與(yu) 生活生態的協同。產(chan) 業(ye) 是支撐小城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為(wei) 此需要構建推動產(chan) 業(ye) 發展的良好生產(chan) 環境。但小城鎮並不是單純從(cong) 事生產(chan) 的“產(chan) 業(ye) 園區”,而是一個(ge) 涵蓋生產(chan) 、生活、生態的“綜合功能體(ti) ”。一些城鎮在打造良好生產(chan) 條件方麵下足了力氣,但同時也應注重舒適的生活環境和優(you) 美的生態環境的構建。今天的投資者在選擇產(chan) 業(ye) 發展區域時,往往會(hui) 把生活與(yu) 生態環境作為(wei) 重要考量因素,因此生活環境、生態環境也是營商環境的重要內(nei) 容。小城鎮治理要樹立係統思維,通過有效的手段推動生產(chan) 生活生態功能的協同構建和一體(ti) 提升。
四是“硬治理”與(yu) “軟服務”的協同。依照法律法規是實施社會(hui) 治理的首要原則和基本遵循。依法治理具有強製性特征,是一種“硬治理”,在小城鎮的治理場景中,這種硬治理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僅(jin) 僅(jin) 通過硬治理很難解決(jue) 全部問題和化解所有矛盾,如果使用不當,還可能擴大問題、激化矛盾。除了實施強製性的“硬治理”外,還需要強化非強製性的“軟服務”,即高度關(guan) 注人的群體(ti) 要求、個(ge) 體(ti) 感受、多元訴求,通過社區議事、居民懇談、“微信”釋惑、現場辦公等多種形式暢通群眾(zhong) 參與(yu) 社會(hui) 治理的渠道,及時為(wei) 老百姓排憂解難。“硬治理”和“軟服務”相結合才能滿足多元化場景的治理需要。在“軟服務”方麵,專(zhuan) 業(ye) 的服務機構可以成為(wei) 政府的有力幫手,政府應積極推動它們(men) 以高水平的公共服務參與(yu) 基層社會(hui) 治理。
五是傳(chuan) 統資源與(yu) 現代手段的協同。小城鎮的社會(hui) 治理,既可以在傳(chuan) 統治理資源中挖掘寶礦,又能夠在現代科技潮流中獲取能量。我國曆史文化中的鄉(xiang) 規、鄉(xiang) 情、鄉(xiang) 義(yi) 、鄉(xiang) 禮等是實施小城鎮治理的豐(feng) 富傳(chuan) 統資源,應大力挖掘、合理繼承和有效運用。新的科技革命的蓬勃興(xing) 起,為(wei) 小城鎮引入現代治理手段特別是數字技術提供了條件。把線下的網格化治理和線上的智慧平台運作加以融合,以“智治”推動城鎮“善治”,不僅(jin) 會(hui) 顯著提升治理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也將大大增強群眾(zhong) 的感知度和參與(yu) 度。傳(chuan) 統治理資源和現代治理手段並不矛盾,有機融合將受益無窮。這方麵一個(ge) 生動的例證是,上個(ge) 世紀60年代,浙江省楓橋鎮秉持中國傳(chuan) 統“和合”理念,充分依靠群眾(zhong) 運用調解、評理等方式化解基層矛盾,創造了著名的“楓橋經驗”。今天楓橋鎮借助數字化手段、智慧化平台在社會(hui) 治理中實行“五個(ge) 堅持”,又創造了新時代的“楓橋經驗”。“楓橋經驗”值得各地學習(xi) 借鑒,也值得理論工作者總結研究。
(作者為(wei)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hui) 顧問)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