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築牢祖國生態安全屏障——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西部實踐

發稿時間:2024-10-28 10:06:17   來源:新華社  

這是幅員遼闊的西部地區。

  從(cong) 昆侖(lun) 山、秦嶺到喜馬拉雅山,從(cong) 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到雲(yun) 貴高原,從(cong) 黃河、長江到雅魯藏布江……涵蓋12個(ge) 省區市,占全國國土麵積七成多,西部地區分布著草原、濕地、湖泊、森林等重要生態資源,卻也麵臨(lin) 著異常脆弱的生態環境,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意義(yi) 重大。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西部地區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不斷加快治理、加大保護,綠色發展不斷提速、綠色版圖持續拓展、綠色產(chan) 業(ye) 蓬勃向上,匯聚起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磅礴力量。

 

  從(cong) 生態之痛到生態之治

  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yi) 。然而,曾經有人試圖將這裏變成“私家花園”,各式各樣的違建別墅如一塊塊瘡疤,蠶食著秦嶺山腳的綠色。

  在黨(dang) 中央直接領導下,一場秦嶺生態保護的戰役拉開帷幕,千餘(yu) 棟違建別墅被拆除,改建成市民公園、複耕成高標準農(nong) 田;係統治山、條例護山、規劃管山、智慧控山的措施不斷落實落細;羚牛、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頻頻被紅外相機拍下……

  秦嶺北麓違建別墅拆除至今已有六年,再訪秦嶺北麓沿線,“綠”動與(yu) 生機隨處可感。沿著秦嶺腳下的環山路一路前行,供市民休憩的驛站、品類豐(feng) 富的采摘園區點綴其間。行至西安市鄠邑區蔡家坡村,一場鄉(xiang) 村音樂(le) 節正在山腳下上演,豪邁的秦腔與(yu) 雄渾的交響樂(le) 碰撞,別具一格。

  隨著一條長達百餘(yu) 公裏的生態人文經濟帶在位於(yu) 秦嶺北麓的西安沿山鋪開,“到秦嶺去”已然成為(wei) 很多西安市民周末休閑的“剛需”。

  西安市長安區子午街道南豆角村的板栗古樹群(2024年5月1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不惟秦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生態脆弱的西部地區,掀起了一場又一場生態治理的攻堅戰——

  甘肅祁連山曆經“史上最嚴(yan) ”整改,一係列生態修複項目助力當地迎來黑色、淺綠、深綠的底色之變,2023年度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考核結果均為(wei) “優(you) 秀”;

  “高原明珠”雲(yun) 南滇池,通過實施控源截汙、恢複生態濕地、整治沿岸違規違建問題,如今清波蕩漾、海鷗高飛,明珠神采再現;

  市民在雲(yun) 南滇池畔投喂紅嘴鷗(2022年10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冠森 攝

  寧夏賀蘭(lan) 山,徹底關(guan) 停保護區內(nei) 所有煤礦、非煤礦山等,如今湛藍的天空、奔跑的岩羊注解著賀蘭(lan) 山生態保衛戰的卓越成效。

  萬(wan) 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ang) 以成。

  目光移至青藏高原東(dong) 北部,蜿蜒的黃河靜靜流過若爾蓋草原。由於(yu) 黃河改道及凍土退化等原因,當地黃河沿線草原曾一度麵臨(lin) 生態危機。

  2014年,四川若爾蓋縣沙化土地麵積達120.46萬(wan) 畝(mu) ,占全縣草原麵積的9.9%,當地村民放牧路過都要用頭巾裹緊麵部。

  隨著“高山柳沙障+植灌+種草+施肥+圍欄封禁管護”的修複治理模式持續實施,當地水土流失蔓延趨勢得到一定程度的遏製,草原向黃河補給水源能力不斷提高,持續築牢黃河上遊生態安全屏障。

  一棵棵挺立的高原紅柳,用發達的根係將沙土緊緊攥住;一群群堅韌不拔的治沙衛士,用“抓鐵有痕”的毅力持續為(wei) 草原複綠。

  2024年5月15日,在內(nei) 蒙古通遼市科爾沁沙地“雙百萬(wan) 畝(mu) ”綜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項目區,沙地上綠意盎然(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綠水青山間,一個(ge) 個(ge) 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融的美好瞬間,注解著西部從(cong) 生態之痛到生態之治的不懈探索。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持續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西部生態修複治理的舉(ju) 措愈發科學。廣大西部地區蹚出的一條條治理修複之路,也啟迪著新時代的發展之路。

 

  築牢生態屏障 建設生態高地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近年來,西部地區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創造了一個(ge) 個(ge) 生態保護奇跡。

  青藏高原,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feng) 富的地區之一,藏羚羊、黑頸鶴等野生動物在這裏繁衍生息,亞(ya) 洲10多條大江大河從(cong) 這裏奔向大海。這裏是“中華水塔”,也是生態脆弱區、全球氣候變化敏感區。

  這是2024年6月22日拍攝的色林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清晨,尼瑪縣羅布玉傑管護站站長格桑倫(lun) 珠帶著幹糧、腳踩油門,騎著摩托車就出發了。

  “一天下來巡護的範圍有200多公裏,途中我們(men) 會(hui) 記錄野生動物的數目和種類。”格桑倫(lun) 珠說,“羌塘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野生動物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我發自內(nei) 心地開心。”

  目前,西藏建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47個(ge) ,總麵積41.22萬(wan) 平方公裏。林地、草地、濕地、水域等生態功能較強的地類增加到108.11萬(wan) 平方公裏。

  這是2022年9月17日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拍攝的黃河上遊重要水源涵養(yang) 地阿萬(wan) 倉(cang) 濕地內(nei) 的一處沼澤景觀。占地562萬(wan) 畝(mu) 的瑪曲濕地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濕地之一,被譽為(wei) “黃河之腎”(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建設生態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

  晚風拂過黃河源地區,望著眼前紮陵湖泛起的點點星光,37歲的生態管護員德卻加陷入回憶……

  德卻加的家位於(yu)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瑪多,藏語意為(wei) 黃河源頭,地處巴顏喀拉山北麓。

  豐(feng) 裕的水草滋養(yang) 著草原兒(er) 女,但過度放牧也帶來過生態危機。曾經,“鼠掘沙進”,家園不再,守著源頭沒水喝……世代逐水草而居的三江源牧民不得不搬遷到數百公裏外的果洛州瑪沁縣。

  德卻加回憶說,雖然住在城裏,但老鄉(xiang) 們(men) 依然心係草原,“那裏是我們(men) 的家鄉(xiang) ,是牧民的根”。

  這是2024年7月2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境內(nei) 拍攝的年保玉則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工作啟動,這讓包括德卻加在內(nei) 的牧民們(men) 得以用“家鄉(xiang) 守護人”的身份回到三江源。“在黃河源,黑頸鶴什麽(me) 時候最多?哪裏的草場最脆弱?沒人比我們(men) 這些牧民更清楚。”

  如今,有超過1.7萬(wan) 名和德卻加一樣的生態管護員,分布在三江源頭的角角落落。2021年10月,包括三江源在內(nei) 的我國首批5個(ge) 國家公園正式設立。

  最新統計顯示,三江源地區的環境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比例平均在99%以上,水體(ti) 與(yu) 濕地生態係統麵積淨增加309平方公裏。

  2021年10月2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紮陵湖鄉(xiang) 勒那村,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生態管護員在巡護(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生態保護的理念深入人心、保護舉(ju) 措更加周全、保護成效不斷顯現。

  “金城”蘭(lan) 州,黃河穿城而過。通過大力實施國土綠化,加強黃河幹、支流入河排口的排查、監測、溯源,一幅顯山、露水、透綠的城河相融新畫卷引來遊客不斷。

  多彩貴州,“四山八水”勾勒出黔山秀水的生態輪廓,當地共設置超過2.2萬(wan) 名河湖長,在全國率先建立“五級河湖長製”,汩汩碧水正成為(wei) 滋潤貴州、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水”。

  內(nei) 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依托三北防護林體(ti) 係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讓科爾沁沙地加速披綠。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陝北黃土高原,在建的西延高鐵施工正酣,一個(ge) 個(ge) 高高架起的巨型橋墩向遠處延伸。

  “真的沒有想到,真的很難得!”連連感慨的湖北人徐學顯是中鐵十一局集團西延高鐵製梁場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跟想象中截然不同,陝北人民能把黃土高原變成滿眼蒼翠,這也在提醒我們(men) 施工者要珍視這來之不易的綠色。”

  “築路是在為(wei) 百姓築幸福,護綠也是為(wei) 百姓護幸福。”徐學顯說。

 

  加快綠色轉型 構築更美麗(li) 家園

  沿著西部走得越遠,越能深刻感受到:以綠色為(wei) 導向的生態發展觀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綠色”正在成為(wei) 西部地區產(chan) 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詞。

  車行祁連山下,進入甘肅省張掖市巨龍鐵合金有限公司,一行紅色標語映入眼簾:綠色環保是不可碰觸的底線。

  2024年7月10日在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皇城鎮拍攝的祁連山景色。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深刻體(ti) 悟來自深刻教訓。2017年初,公司鐵合金生產(chan) 煙氣未經環保設施處理直排被曝光,企業(ye) 負責人被刑事拘留。事後,公司投資逾千萬(wan) 元開展環保改造。改造後,汙染物排放低於(yu) 標準限值,環保技術工藝達到行業(ye) 領先水平。

  為(wei) 了更好地響應環保政策,這家企業(ye) 還於(yu) 去年8月建成了煙氣餘(yu) 熱節能發電項目,實現並網發電。公司經理劉建平說,在“雙碳”戰略背景下,行業(ye) 環保不達標企業(ye) 被強製關(guan) 停,高純矽鐵市場價(jia) 格上揚,公司抓住了這次機遇,過去兩(liang) 年企業(ye) 工業(ye) 總產(chan) 值遠超改造前。

  從(cong) 曾經的黑煙滾滾到如今的綠色“雙贏”,劉建平感慨:“隻有綠色,才能發展!”

  一家企業(ye) 的“綠色之變”,也印證著樸素的哲理: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ti) 係、完善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隨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不斷深入人心,西部地區綠色發展的動力愈發澎湃。

  重慶縉雲(yun) 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積極推動“山上生態做減法,山下產(chan) 業(ye) 做加法”。如今,環山文旅康養(yang) 產(chan) 業(ye) 、特色民宿群等一批生態產(chan) 業(ye) 項目加快實施,縉雲(yun) 山周邊的群眾(zhong) 吃上了可口的“生態飯”。

  這是2024年10月15日在重慶市北碚區拍攝的縉雲(yun) 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象(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四川宜賓,嘉陵江畔,清退高耗能高汙染企業(ye) 、關(guan) 閉造紙小作坊、關(guan) 停江邊挖沙場……告別“化工圍江、汙染繞城”的困境,宜賓持續改善岸線生態環境,重現一江碧水、兩(liang) 岸青山的秀麗(li) 景色,多項經濟指標不降反增。

  新疆阿勒泰,隨著《我的阿勒泰》熱播,阿勒泰的秀美景致被越來越多人看見,蘊藏在山川大河中的鬆弛治愈感引來遊客量激增。

  這是2024年10月2日在新疆阿勒泰拍攝的阿禾公路沿途風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

  在廣西,2023年舉(ju) 辦的首屆世界林木業(ye) 大會(hui) 上,綠色環保產(chan) 業(ye) 鏈招商項目到位資金1129億(yi) 元,新簽項目347個(ge) ,投資總額近3000億(yi) 元,生態“含綠量”正助力提升當地發展“含金量”。

  把豐(feng) 富的生態資源轉化為(wei) 致富的綠色產(chan) 業(ye) ,把生態環境優(you) 勢轉化為(wei) 生態農(nong) 業(ye) 、生態工業(ye) 、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勝勢,良好的生態環境在西部正愈發成為(wei)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綠色之路越走越寬,一大批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在西部蓬勃發展,新能源汽車、光伏電池等已成為(wei) 西部產(chan) 業(ye) 的新名片。

  2024年10月1日,參觀者在2024第十九屆西安國際車展參觀新能源汽車。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在陝西,近三年來新能源汽車產(chan) 量保持年均160%的爆發式增長態勢,年產(chan) 量居全國前列;在四川,世界級鋰電產(chan) 業(ye) 基地初見雛形,“鋰電之都”的未來輪廓愈加清晰;在寧夏,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裝機突破3600萬(wan) 千瓦,新能源人均裝機達到5千瓦……西部地區已打造新材料等9個(ge) 國家級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和電子信息、航空等5個(ge) 國家級先進製造業(ye) 集群。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

  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西部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越走越寬廣。一個(ge) 天藍、地綠、水清的大美西部,正為(wei) 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貢獻。

 

  文字記者:沈虹冰、石誌勇、張斌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