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王英:中國汞汙染治理勢在必行

發稿時間:2011-11-04 00:00:00  

  近日,全球汞問題政府間第三輪談判(INC3)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總部肯尼亞(ya) 首都內(nei) 羅畢舉(ju) 行。在為(wei) 期五天的會(hui) 議中,各國代表將對一份全球性汞控製文書(shu) 的草案進行討論,致力於(yu) 達成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汞控製公約。

  中國的能源和工業(ye) 結構決(jue) 定了中國大氣中汞的排放約有一半來自於(yu) 煤電。中國對煤炭資源的大量開發利用,特別是2002年以來火電裝機容量呈爆炸式增長,付出了巨大的環境和社會(hui) 代價(jia) 。近年來,中國的汞排放因為(wei) 煤電在我國終端能源消費中所占比重的不斷攀升而呈現出增長的趨勢,汞汙染前景堪憂。

  汞是環境中毒性最強的重金屬元素之一,它具有持久性、長距離遷移性和生物富集性。元素汞在自然界中能夠轉化成劇毒的甲基汞,並通過食物鏈高度富集和放大。UNEP在《全球汞評估報告》中指出,近200年來,汞在全球大氣、水和土壤中的含量已增加了3倍左右,各種人為(wei) 源每年向大氣排放汞約2000噸,其中中國每年排放汞約600噸,占全球汞排放總量的1/4。

  中國本土的汞汙染情況已經非常嚴(yan) 重。20世紀80年代,中國鬆花江沿岸漁民中曾經發現甲基汞慢性中毒病例,隨後又發生天津薊運河和遼寧錦州灣汞汙染公害事件;2007年,貴陽市水源地之一的百花湖,其底泥汞含量被查出嚴(yan) 重超標。此外,許多研究發現,汞汙染源附近出產(chan) 的水稻和蔬菜裏也發現了甲基汞富集的現象。

  即便如此,中國目前在汞汙染防治工作方麵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汞汙染源頭不清,沒有全國或者行業(ye) 的汞排放統計數據,隻能根據國外的統計模型估算;其次,相關(guan) 立法和監管缺失,尚未建立一定規模的汞汙染監測網,信息不充分不透明;另外,企業(ye) 和公眾(zhong) 對汞汙染的環境意識普遍缺乏,而且防治技術落後。這些都直接影響到汞汙染防治的效率及進度。

  迫於(yu) 國際壓力,中國在今年9月公布的修訂版《火電廠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中首次引入汞排放限值為(wei) 0.03mg/m3,不過國內(nei) 現有技術已經可以達到更低的排放值,這一標準其實沒有真正的監管意義(yi) 。

  國際汞談判必然會(hui) 加快中國汞排放清單的建立和排汙監管。不過從(cong) 根本上來講,汞汙染一旦產(chan) 生,治理起來在技術和資金上難度極大,所以控製源頭就顯得尤為(wei) 關(guan) 鍵。要想徹底擺脫汞汙染的困擾,中國必須逐步遠離煤炭,大力開發清潔的可再生能源,這樣才能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hui) 的可持續發展。而現階段,政府迫切要做的應該是製定更為(wei) 嚴(yan) 格和行之有效的減排標準和政策,加強排汙信息公開和鼓勵公眾(zhong) 參與(yu) ,並鼓勵汞汙染治理的科研和技術創新。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