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載奮進路 砥礪前行譜新篇
—— 新中國成立75周年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發稿時間:2024-10-08 15:26:31 來源:數說黔景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75年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hui) 長期穩定兩(liang) 大奇跡,偉(wei) 大祖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在黨(dang) 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曆屆貴州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各族人民團結奮進、拚搏創新、苦幹實幹、開拓進取、攻堅克難,貴州經濟社會(hui) 各項事業(ye) 大踏步前進,實現曆史性跨越,開啟了奮力譜寫(xie) 中國式現代化貴州篇章的新征程。
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發展譜寫(xie) 新篇章
新中國成立75年來,貴州經濟快速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貴州經濟總量連續躍上新台階,實現了曆史性跨越。
(一)經濟總量實現曆史性跨越。新中國成立初期,貴州經濟基礎極為(wei) 薄弱,經過三年建設恢複,1952年全省地區生產(chan) 總值為(wei) 8.55億(yi) 元。1964年,“三線建設”在貴州啟動,大幅增強了貴州的經濟實力。改革開放以來,貴州加快經濟建設步伐,全省地區生產(chan) 總值從(cong) 1978年的46.62億(yi) 元,先後實現百億(yi) 、千億(yi) 、萬(wan) 億(yi) 的曆史性跨越。1984年突破100億(yi) 元,2000年突破1000億(yi) 元,2011年突破5000億(yi) 元,2015年突破10000億(yi) 元,2022年突破20000億(yi) 元。2023年,全省地區生產(chan) 總值達到20913.25億(yi) 元,是1952年的2446倍。按不變價(jia) 計算,1953—2023年全省地區生產(chan) 總值年均增長7.9%,與(yu) 同期全國水平持平。其中,2013—2023年年均增長8.2%,增速高於(yu) 同期全國水平2.1個(ge) 百分點。
(二)人均地區生產(chan) 總值顯著提高。1952年,貴州人均地區生產(chan) 總值僅(jin) 58元,經過長期努力和發展,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持續深入推進,人均地區生產(chan) 總值明顯提升。1978年,全省人均地區生產(chan) 總值為(wei) 175元;1992年突破1000元,達到1018元;2009年突破10000元,達到10814元;2021年突破50000元,達到50476元。2023年,全省人均地區生產(chan) 總值為(wei) 54172元,是1952年的934倍。按不變價(jia) 計算,1953—2023年全省人均地區生產(chan) 總值年均增長6.5%,與(yu) 同期全國水平持平。其中,2013—2023年年均增長7.4%。
(三)財政收入規模大幅增加。新中國成立初期,貴州財政十分困難。1950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jin) 0.28億(yi) 元。改革開放以來,財政收入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穩步增加。1978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wei) 6.26億(yi) 元;2002年突破100億(yi) 元,達到108.28億(yi) 元;2012年突破1000億(yi) 元,達到1014.05億(yi) 元;2023年突破2000億(yi) 元,達到2078.37億(yi) 元,是1950年的7423倍,1978年的332倍。財政收入的大幅增長,為(wei) 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二、發展基礎不斷夯實,經濟結構發生大轉變
新中國成立75年來,貴州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先行,持續推進基礎產(chan) 業(ye) 建設,努力打破發展瓶頸製約,基礎設施發生曆史性巨變,產(chan) 業(ye) 結構實現從(cong) 單一到均衡的轉變。
(一)生產(chan) 能力大幅躍升,基礎產(chan) 業(ye) 取得長足進步。新中國成立初期,貴州是一個(ge) 貧困的農(nong) 業(ye) 省,隨著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得到極大解放,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能力大幅提升。農(nong) 業(ye) 基礎地位更加鞏固,全省糧食總產(chan) 量由1949年的295萬(wan) 噸增加到2023年的1119.68萬(wan) 噸,增長2.8倍;肉類產(chan) 量由1978年的12.80萬(wan) 噸增加到2023年的246.88萬(wan) 噸,增長18.3倍。現代工業(ye) 體(ti) 係逐步完善,建成覆蓋3個(ge) 門類、39個(ge) 大類、300餘(yu) 種主要工業(ye) 產(chan) 品的現代工業(ye) 體(ti) 係。煤電煙酒成為(wei) 工業(ye) 支柱產(chan) 業(ye) ,占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比重超過60%。2023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ye) 原煤產(chan) 量13122.06萬(wan) 噸,較1949年增長436倍;發電量2271.35億(yi) 千瓦時,較1949年增長32446倍;卷煙1184.16億(yi) 支,是1978年的7.5倍;白酒38.89萬(wan) 千升,是1990年的2.4倍。原材料、化工等傳(chuan) 統行業(ye) 發展壯大,水泥產(chan) 量5941.42萬(wan) 噸,農(nong) 用化肥產(chan) 量228.77萬(wan) 噸,均較1978年有幾十倍的增長。汽車、智能電視、電子元件、新能源電池等從(cong) 無到有,2023年,全省汽車、智能電視、電子元件產(chan) 量分別為(wei) 47551輛、333.28萬(wan) 台、62.52億(yi) 隻,電池製造產(chan) 能達到35GWh。
(二)三次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經濟結構持續優(you) 化升級。1952年,貴州第一、二、三產(chan) 業(ye) 增加值分別為(wei) 5.85億(yi) 元、1.59億(yi) 元、1.11億(yi) 元,三次產(chan) 業(ye) 結構為(wei) 68.4:18.6:13.0,農(nong) 業(ye) 占比非常高。新中國成立初期至20世紀70年代,生產(chan) 資料行業(ye) 優(you) 先發展,服務業(ye) 發展相對緩慢,隨著工業(ye) 化和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第二產(chan) 業(ye) 比重快速上升。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鎮化加快推進,服務業(ye) 日益興(xing) 旺。1978年,全省三次產(chan) 業(ye) 結構為(wei) 41.7:40.2:18.2。2007年,服務業(ye) 首次超過第二產(chan) 業(ye) ,成為(wei) 增加值占比最高的產(chan) 業(ye) ,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比重達43.2%;2018年,服務業(ye) 占比突破50%,達到50.1%。2023年,全省第一、二、三產(chan) 業(ye) 增加值分別達到2894.28億(yi) 元、7311.44億(yi) 元、10707.53億(yi) 元,分別是1952年的495倍、4598倍、9646倍;產(chan) 業(ye) 結構為(wei) 13.8:35.0:51.2,由建國初期單一的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結構轉變為(wei) 第三產(chan) 業(ye) 為(wei) 主體(ti) 、第二產(chan) 業(ye) 為(wei) 支撐、第一產(chan) 業(ye) 為(wei) 基礎的趨於(yu) 均衡的產(chan) 業(ye) 結構。
(三)基礎設施巨變升級,綜合立體(ti) 交通網絡日臻完善。貴州努力克服地理環境條件和經濟基礎薄弱的劣勢,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實現縣縣通高速,通航機場市(州)全覆蓋,高鐵、地鐵從(cong) 無到有,烏(wu) 江“黃金水道”全線通航,立體(ti) 快捷交通網絡的形成徹底打破了原有的時空格局,明顯提升了貴州在區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2023年末,全省公路線路裏程達到21.98萬(wan) 公裏,其中高速公路通車總裏程達8784公裏;鐵路營業(ye) 裏程達到4270公裏,其中高鐵營業(ye) 裏程達1657公裏;內(nei) 河航道裏程達到3954公裏;形成“一樞紐十支線”的航空布局,2023年進出港旅客達2487.28萬(wan) 人次,起降架次24.62萬(wan) 次。
三、科技投入不斷加大,創新發展形成新動能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新中國成立75年來,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貴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特色科技強省,大力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和數字經濟發展創新區,科技創新成果加快湧現,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顯著增強,推動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加快構建。
(一)科研投入快速增加。2022年,貴州研究與(yu) 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199.34億(yi) 元,是1998年的69.1倍,1999—2022年年均增長19.3%;研發投入強度為(wei) 1.00%,比1998年提升0.70個(ge) 百分點。R&D人員達到8.55萬(wan) 人,是2009年的4.3倍,年均增長11.8%。全省規模(限額)以上開展創新活動的企業(ye) 占比達到36.3%;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創新費用達243.9億(yi) 元,比2016年增加86.8億(yi) 元,2017—2022年年均增長7.6%。
(二)創新產(chan) 出不斷擴大。2023年,全省專(zhuan) 利授權22149件,是1986年的1166倍,1987—2023年年均增長21.0%。其中,發明專(zhuan) 利由1988年的1件提高到2023年的4712件;發明專(zhuan) 利占比由1988年的0.9%提升到2023年的21.3%,提高20.4個(ge) 百分點。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FAST)、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等一批服務國家戰略、打造“國之重器”的創新平台陸續建成投入使用,貴州科學城建成投入運營,貴州科技節等係列活動成功舉(ju) 辦,為(wei) 全省科技創新研究持續向更高水平攀升奠定堅實基礎。
(三)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加快構建。近年來,貴州堅持“富礦精開”,大力建設“六大產(chan) 業(ye) 基地”,加快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不斷湧現,新型經營主體(ti) 加快成長,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加快構建,為(wei) 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新型工業(ye) 化成效顯現,2023年,全省工業(ye) 增加值比上年增長5.6%,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比重達到27.2%;工業(ye) 投資增長10.7%,占固定資產(chan) 投資比重達30.9%。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2022年,占規模以上工業(ye) 總產(chan) 值的比重達到21.5%。大數據產(chan) 業(ye) 從(cong) 無到有、數字經濟發展風生水起,華為(wei) 雲(yun) 、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等智算中心落地,貴州綜合算力水平位居全國前列。2023年,全省規模以上互聯網和相關(guan) 服務營業(ye) 收入增長22.0%。2023年末,全省共有高新技術企業(ye) 2318家,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73家,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達到6440.28億(yi) 元。
四、城鄉(xiang) 發展統籌推進,協調發展呈現新格局
新中國成立75年來,貴州持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脫貧攻堅取得曆史性全勝,城鄉(xiang) 經濟社會(hui) 發展一體(ti) 化格局逐步形成,區域協調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一)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與(yu) 全國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貴州舉(ju) 全省之力向絕對貧困發起總攻,923萬(wan) 貧困人口全部脫貧、66個(ge) 貧困縣全部摘帽、9000個(ge) 貧困村全部出列、192萬(wan) 人搬出大山,徹底撕掉了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標簽,實現了從(cong) 總體(ti) 小康到全麵小康的曆史性轉變。2021年以來,全省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2023年,全省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超過1.5萬(wan) 元,提前完成人均純收入1萬(wan) 元以下脫貧人口動態清零任務。
(二)新型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鄉(xiang) 村振興(xing) 紮實推進。貴州圍繞構建“一群三帶”城鎮空間格局,以縣城為(wei) 載體(ti) ,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紮實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新局麵。城鎮化率顯著提高,2023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5.94%,比1949年提升了48.4個(ge) 百分點。人居條件不斷改善,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9.68%,燃氣普及率90.2%,人均道路麵積24.89平方米。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穩定增長,全省農(nong) 林牧漁業(ye) 總產(chan) 值由1949年的6.43億(yi) 元提高到2023年的4953.61億(yi) 元,按可比價(jia) 格計算,1950—2023年年均增長4.1%,其中2013—2023年年均增長6.3%。城鄉(xiang) 居民收入差距顯著縮小,城鄉(xiang) 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3.93:1下降至2023年的2.89:1。貴州以“四在農(nong) 家·和美鄉(xiang) 村”建設為(wei) 載體(ti) ,深入推進鄉(xiang) 村建設行動,2023年,全省新改建農(nong) 村戶廁15萬(wan) 戶,30戶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ti) 係覆蓋率達70%,農(nong) 村生活汙水治理率20.9%,鄉(xiang) 村文明煥發新氣象。
(三)城市群加快構建,區域發展更趨協調。貴州深入實施“強省會(hui) ”行動;打造以貴陽—貴安—安順為(wei) 引擎的黔中城市群,依托西部陸海新通道、滬昆通道和粵港澳—成渝主軸三條國家交通主骨架,推動形成三條城鎮發展帶,支持畢節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示範區,支持黔東(dong) 南州“黎從(cong) 榕”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建設遵義(yi) 省域副中心,加快發展一批具有區域競爭(zheng) 力和輻射帶動力的總部企業(ye) 。2023年,全省9個(ge) 市(州)地區生產(chan) 總值均超千億(yi) 。全省人均地區生產(chan) 總值差異係數為(wei) 0.28,9個(ge) 市(州)人均地區生產(chan) 總值極差比為(wei) 2.4:1,各地發展的協調性逐步增強。
五、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綠色發展取得新成效
新中國成立75年來,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提出綠色發展新理念,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wei) 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貴州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的殷切囑托,深學篤用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liang) 條底線,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ti) 製機製,不斷提升經濟社會(hui) 發展“含綠量”,生態文明建設結出累累碩果。
(一)深入踐行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唱響綠色發展主旋律。貴州是長江、珠江上遊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也是長江上遊唯一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作為(wei) 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貴州推進一係列改革舉(ju) 措,30多項改革成果列入國家清單。成功舉(ju) 辦13屆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作為(wei) 全國唯一以生態文明為(wei) 主題的國家級論壇,已成為(wei) 傳(chuan) 播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搭建國際合作、展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平台,持續唱響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好聲音”。
(二)節能降耗成效明顯,發展“含綠量”不斷提升。全省把綠色化、低碳化貫穿高質量發展全過程各方麵,不斷提高“含綠量”,降低“含碳量”,“富礦精開”“電動貴州”加速培育綠色增長新動能。2022年,全省單位地區生產(chan) 總值能耗比1990年下降93.1%。清潔能源占比不斷提高,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ye) 清潔能源發電量占規模以上工業(ye) 發電量的比重達26.5%。天然氣、一次電力及其他新能源消費由1985年的10.7%提高到2022年的32.5%,提高21.8個(ge) 百分點。
(三)汙染防治強力推進,治理成效持續彰顯。縱深推進大氣汙染防治、水汙染防治、土壤汙染防治、固廢汙染防治、環境風險防控等“五場攻堅戰”,綠色底色更加鮮明靚麗(li) 。2023年,9個(ge) 中心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平均優(you) 良天數比率為(wei) 98.6%,88個(ge) 縣(市、區、特區)為(wei) 98.7%;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23微克/立方米;地表水水質總體(ti) 為(wei) 優(you) ,114條主要河流222個(ge) 監測斷麵水質優(you) 良比例為(wei) 99.1%,主要河流出境斷麵水質優(you) 良率100%;城市(縣城)汙水處理率提高到98.63%。
(四)一體(ti) 推進“擴綠、興(xing) 綠、護綠”,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3年末,全省森林麵積1109.91萬(wan) 公頃,是1975年的2.8倍;森林覆蓋率達63%,比1975年提升40.2個(ge) 百分點。草地麵積18.93萬(wan) 公頃,濕地麵積25.67萬(wan) 公頃。整合優(you) 化後,全省自然保護地237處,麵積177.05萬(wan) 公頃。世界自然遺產(chan) 地4個(ge)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1個(ge)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8個(ge) 、國家級地質公園8個(ge) 、國家級濕地公園35個(ge) 、國家級森林公園28個(ge) 。自然保護區麵積84.7萬(wan) 公頃。
六、外引內(nei) 聯成效顯著,對外開放開創新局麵
改革開放以來,貴州緊緊抓住國家擴大內(nei) 陸開放、西部大開發、建設“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重大曆史機遇,立足自身優(you) 勢,更加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建設內(nei) 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
(一)經貿規模穩步擴大。改革開放之前,貴州沒有獨立的對外貿易權和出口口岸,對外經濟貿易主要是執行和完成國家指令性計劃,出口商品實行計劃調撥供應,價(jia) 格由國家分級管理,外匯由國家統收統支。改革開放以來,貴州對外貿易活力顯著增強,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利用外資水平大幅提高。1978年,全省進出口總額0.16億(yi) 美元,2023年達107.85億(yi) 美元,是1978年的674.1倍。1985年全省外商直接投資148萬(wan) 美元,到2023年實際利用外資達50245萬(wan) 美元,增長了338.5倍。寧德時代、蘋果、沃爾瑪等一批全球500強企業(ye) 落戶貴州。
(二)開放平台加快建設。貴陽綜保區、貴安綜保區、遵義(yi) 綜保區形成了自東(dong) 向西貫穿、南北遙相呼應、輻射周邊區域的“三足鼎立”對外開放格局。貴陽國際陸港試行跨省際鐵海聯運“一港通”快速通關(guan) ,積極參與(yu) 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中歐班列、中老班列成功開行,2023年,中歐班列發送25列、2748標箱,黔粵班列到發230列、13982標箱。“一局四中心”建成投用,是全國為(wei) 數不多的綜合性航空口岸,開通“貴陽—加爾各答”“貴陽—卡拉奇”“貴陽—德裏”等國際全貨運航線,為(wei) 貴州省外向型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物流支撐,便捷高效的物流網絡向世界各地加速延伸。
(三)開放環境持續優(you) 化。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持續加強對外交往合作。成功舉(ju) 辦中國(貴州)國際大數據產(chan) 業(ye) 博覽會(hui) 、中國(貴州)國際酒類博覽會(hui) 、中國—東(dong) 盟教育交流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行政首長聯席會(hui) 議等重大開放活動,進一步擦亮貴州開放名片、高揚貴州開放旗幟,推進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2023年全省新增經營主體(ti) 74.43萬(wan) 戶,新設外商投資企業(ye) 409戶。外商投資企業(ye) 期末投資總額2142.01億(yi) 美元,期末注冊(ce) 資本1672.23億(yi) 美元。
七、社會(hui) 事業(ye) 繁榮昌盛,共享發展邁上新台階
新中國成立75年來,貴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共享發展改革成果,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增進民生福祉,人民群眾(zhong) 生活水平連續邁上新台階,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一)就業(ye) 規模不斷擴大,就業(ye) 結構持續優(you) 化。新中國成立初期,城鎮勞動力普遍處於(yu) 失業(ye) 狀態。貴州在積極恢複和發展經濟的同時,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就業(ye) 調控。改革開放以來,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逐步建立和完善,第二、三產(chan) 業(ye) 吸引了大量農(nong) 村剩餘(yu) 勞動力。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貴州深入實施就業(ye) 優(you) 先戰略,健全就業(ye) 促進機製,就業(ye) 形勢長期保持穩定。2023年,貴州就業(ye) 人員1884萬(wan) 人,是1949年的3.1倍,其中城鎮就業(ye) 人員比例達53.3%,比1949年提高46.1個(ge) 百分點。第二、三產(chan) 業(ye) 就業(ye) 人員比重分別為(wei) 24.5%、41.1%,比1949年分別提高20.7個(ge) 、35.6個(ge) 百分點。
(二)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明顯改善。新中國成立初期,貴州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都很低。改革開放以來,貴州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居民收入大幅增長,消費水平不斷提升。2023年,全省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72元,是1962年的181倍、1978年的164倍、2012年的2.3倍;農(nong) 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17元,是1962年的131倍、1978年的136倍、2012年的3.1倍。城鎮常住居民恩格爾係數從(cong) 1978年的60.91%降至2023年的27.84%,農(nong) 村常住居民恩格爾係數從(cong) 1978年的69.08%降至2023年的30.91%。
(三)保障體(ti) 係逐漸完善,民生保障網織密兜牢。新中國成立75年來,貴州的社會(hui) 保障製度經曆了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小到大。改革開放以來,貴州逐步建立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相適應的現代社會(hui) 保障製度。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改革進入全麵覆蓋和深化階段,社會(hui) 保障水平顯著提升。2023年末,全省基本養(yang) 老保險參保人數1941.83萬(wan) 人,比1989年末增加1851.96萬(wan) 人;失業(ye) 保險參保人數349.16萬(wan) 人,比1994年末增加265萬(wan) 人;工傷(shang) 保險參保人數626.12萬(wan) 人,比2001年末增加624.42萬(wan) 人。各類保障性住房建設紮實推進,兒(er) 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護體(ti) 係不斷完善。
(四)教育水平顯著提升,文體(ti) 旅事業(ye) 日益繁榮。新中國成立75年來,貴州始終把教育擺在優(you) 先發展戰略位置,教育強國建設推動紮實有力,教育事業(ye) 發展取得長足進步。2023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學校77所、中等職業(ye) 學校184所、普通中學2375所、小學6156所、幼兒(er) 園10871所,小學學齡兒(er) 童入學率、高中階段入學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99.93%、92.4%、50.5%,成人學校、專(zhuan) 門學校、特殊學校一應俱全。75年來,貴州持續加大文化投入,不斷完善文化服務設施,貴州文化建設呈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多彩貴州文化不斷煥發勃勃生機和時代風采。2023年末,全省文化事業(ye) 機構數量達到2250個(ge) ,其中公共圖書(shu) 館99個(ge) ,博物館、紀念館157個(ge) ;圖書(shu) 出版量1.19億(yi) 冊(ce) ,期刊出版量1373.02萬(wan) 冊(ce) 。75年來,貴州持續推進體(ti) 育強國建設,大力推進現代體(ti) 育發展,競技體(ti) 育迭創佳績,群眾(zhong) 體(ti) 育蓬勃發展。體(ti) 育場地數量11.81萬(wan) 個(ge) ,人均體(ti) 育場地麵積2.51平方米。貴州運動員在國際、國內(nei) 重大體(ti) 育比賽中獲獎167項。其中,獲得世界冠軍(jun) 13個(ge) ,獲得國內(nei) 高水平賽事金牌41枚。“村超”“村BA”活力四射、魅力無限。近年來,貴州圍繞“三大”要素,推進“四大”行動,以“黃小西正吃晚飯”等景區為(wei) 重點,全力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深入推進旅遊產(chan) 業(ye) 化。2023年,擁有5A級旅遊景區9個(ge) ,4A級旅遊景區152個(ge) ,旅遊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增加值達到1131.78億(yi) 元,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的比重達到5.4%。
(五)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增強,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新中國成立75年來,貴州大力推動衛生健康事業(ye) 發展,逐步建立健全醫療衛生體(ti) 係,持續深化醫療衛生改革,人民群眾(zhong) 醫療健康得到有力保障。2023年,全省衛生機構、衛生機構床位、衛生技術人員分別達到3.07萬(wan) 個(ge) 、31.54萬(wan) 張、35.54萬(wan) 人,較1978年、2012年均有大幅提升。建成5家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均為(wei) 三級甲等公立醫院,實現優(you) 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更好滿足群眾(zhong) 醫療服務需求。嬰兒(er) 死亡率從(cong) 1990年的65.1‰降至2023年的3.1‰,人口自然死亡率從(cong) 1949年的15.67‰降至2023年的7.77‰。人均預期壽命達76.02歲,比1980年提高8.14歲。
七十五載櫛風沐雨,七十五載春華秋實。貴州經濟社會(hui) 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我們(men) 要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堅定不移圍繞“四新”主攻“四化”、建設“四區一高地”,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新跨越,為(wei)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作出貴州貢獻。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