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生態文明體製改革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
發稿時間:2024-09-18 15:04:44 來源:中國發展改革報 作者:記者|白雪
生態興(xing) 則文明興(xing)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jue) 定》(以下簡稱《決(jue) 定》)強調“深化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提出“必須完善生態文明製度體(ti) 係,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ti) 製機製”。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發展的製度保障,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通過深化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可以進一步優(you) 化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的質量和效率,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生態保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yu) 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常紀文撰文指出,這為(wei) 更好聚焦建設美麗(li) 中國、加快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提供了遵循。
健全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
近年來,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因地製宜推動竹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通過綠色牽引、產(chan) 業(ye) 為(wei) 媒、創新賦能,促進竹林生態價(jia) 值向經濟價(jia) 值轉化,讓“沉睡”在山上的廣袤竹林資源變成“綠色銀行”,走出了一條“生態產(chan) 業(ye) 化、產(chan) 業(ye) 生態化”的綠色發展之路。
作為(wei) 首批國家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試點,南平在將綠水青山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過程中不斷探索。2024年5月,10個(ge) 地區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首批國家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試點名單。國家發展改革委要求,各地要積極開展省級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試點工作,探索更多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路徑,為(wei) 國家開展跨流域、跨行政區域和省域範圍試點夯實基礎。
當然,非試點城市也在不損害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積極探索不同類型的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路徑。
以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為(wei) 例,該縣積極打造縣域共建共享共贏的“兩(liang) 山平台”,借鑒銀行分散式輸入、集中式輸出的模式,對生態資源進行管理整合、轉換提升、市場化交易和可持續運營。如今,白沙打通了生態“資源-資產(chan) -資本”的有效轉化通道,生態資源轉化成實實在在的收益。
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路徑多種多樣,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首席專(zhuan) 家、生態環境補償(chang) 研究中心主任劉桂環介紹,包括以實現保護者受益為(wei) 根本的“生態補償(chang) ”型,如貴州赤水市;以夯實綠水青山根基為(wei) 重點的“綠色銀行”型,如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和山西右玉縣;以探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路徑為(wei) 主導的“山歌水經”型,如雲(yun) 南元陽哈尼梯田遺產(chan) 保護區依托梯田文化探索發展“稻魚鴨綜合種養(yang) +旅遊”模式等多種模式。
《決(jue) 定》提出:“健全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這是從(cong) 製度上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路徑的重要舉(ju) 措。
一直以來,我國重視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相關(guan) 工作。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完善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今年1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全麵推進美麗(li) 中國建設的意見》,明確“健全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等目標任務。
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研究出台《生態產(chan) 品總值核算規範(試行)》等政策文件,細化完善配套製度。同時,為(wei) 健全完善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拓寬生態優(you) 勢轉化為(wei) 經濟優(you) 勢的路徑,大力發揮專(zhuan) 家學者智力支撐作用,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還成立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
不容忽視的是,當前,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建設還處於(yu) 起步探索階段,一些深層次體(ti) 製機製障礙尚未有效破除,生態產(chan) 品“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專(zhuan) 家指出,健全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要堅持保護優(you) 先、合理利用,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係統謀劃、穩步推進,支持創新、鼓勵探索的原則,在明晰自然資源資產(chan) 產(chan) 權、開展生態產(chan) 品信息普查的基礎上,著力破除製約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的瓶頸問題,加快完善相關(guan) 製度和政策體(ti) 係。
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ti) 係
2023年11月25日,我國首個(ge) 跨地級市核能供熱工程——國家電投“暖核一號”三期核能供熱項目在山東(dong) 正式投運,海陽核電在給煙台海陽市供暖的同時,供暖區域到達威海乳山市,實現零碳熱源的跨區域互通共享,開創“核電廠+政府平台+長輸管網公司+供熱公司”的供熱商業(ye) 新模式,開啟核能“雙城”供熱新紀元。
天津港率先打造國內(nei) 首個(ge) 零碳智慧碼頭,推進花園式港口建設。為(wei) 實現港口碼頭的零碳排放,天津港集團著力建設與(yu) 能耗相匹配的綠色能源供給係統。C段碼頭擁有兩(liang) 座高達188.5米的巨大風力發電機和全國港口單體(ti) 裝機容量最大的光伏電站,共同構建起“風光儲(chu) 荷一體(ti) 化”智慧綠色能源係統,碼頭設備百分百使用該係統提供的清潔能源。
隨著我國對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新型能源創新項目得到廣泛應用。推動我國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建設新型能源體(ti) 係,不僅(jin) 是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代訴求,也是確保能源安全、推動中國經濟綠色發展的要求。
中關(guan) 村物聯網產(chan) 業(ye) 聯盟副秘書(shu) 長袁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ti) 係,是實現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途徑。”
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在國務院新聞辦近期舉(ju) 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hui) 上介紹,我國新型能源體(ti) 係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主要體(ti) 現在四個(ge) 方麵:能源結構更“綠”、供應韌性更“強”、產(chan) 業(ye) 體(ti) 係更“新”、治理基礎更“實”。
“從(cong) 內(nei) 涵看,新型能源體(ti) 係至少包含五方麵突出特征。”國家能源局相關(guan) 司局負責人介紹,一是新的能源結構,非化石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為(wei) 主體(ti) 能源;二是新的係統形態,新型電力係統、氫能“製儲(chu) 輸用”體(ti) 係、化石能源低碳零碳化利用等加快湧現;三是新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形成能源領域新質生產(chan) 力;四是彈性韌性的供應鏈,有力保障極端天氣等各類條件下的用能安全;五是新的治理體(ti) 係,各種要素資源實現靈活高效配置。
新型能源體(ti) 係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選擇。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ti) 係。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連續兩(liang) 年對此作出明確的工作部署。《決(jue) 定》提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ti) 係,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
新型能源體(ti) 係的建設,需要在能源生產(chan) 和消費兩(liang) 端同時發力。袁帥告訴本報記者:“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提高其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同時,推動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減少碳排放。加強能源互聯網建設,促進能源生產(chan) 和消費的智能化、網絡化。此外,還應加強國際能源合作,共同應對全球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挑戰。”
構建產(chan) 品碳足跡管理體(ti) 係
近日,在山東(dong) 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全國首張集裝箱碳足跡核算服務報告單順利開出,標誌著山東(dong) 港口青島港研發打造的港口集裝箱碳足跡核算服務平台正式啟動,山東(dong) 港口青島港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可提供碳足跡在線核算服務的港口。
產(chan) 品碳足跡屬於(yu) 碳排放核算的一種,一般指產(chan) 品從(cong) 原材料加工、運輸、生產(chan) 到出廠銷售等流程所產(chan) 生的碳排放量總和,是衡量生產(chan) 企業(ye) 和產(chan) 品綠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標。產(chan) 品碳足跡作為(wei) 一種用於(yu) 衡量產(chan) 品在生命周期內(nei) 所產(chan) 生的溫室氣體(ti) 排放量的工具,可以幫助企業(ye) 了解其產(chan) 品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同時也可以為(wei) 企業(ye) 提供減少碳足跡的機會(hui) 和方案。
隨著“雙碳”工作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企業(ye) 開始關(guan) 注自身在生產(chan) 過程中產(chan) 生的碳排放。通過建立產(chan) 品碳足跡管理體(ti) 係,企業(ye) 可以更好地了解產(chan) 品的碳足跡,進而優(you) 化生產(chan) 過程和供應鏈,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決(jue) 定》提出“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ti) 係、產(chan) 品碳標識認證製度、產(chan) 品碳足跡管理體(ti) 係,健全碳市場交易製度、溫室氣體(ti) 自願減排交易製度,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再次對產(chan) 品碳足跡提出要求。
近年來,我國積極布局“雙碳”行動,在碳足跡管理體(ti) 係方麵也在加快步伐。
2021年,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要“探索建立重點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標準”。
2023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建立產(chan) 品碳足跡管理體(ti) 係的意見》,構建起產(chan) 品碳足跡管理體(ti) 係總體(ti) 框架。
今年6月,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5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建立碳足跡管理體(ti) 係的實施方案》。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製度體(ti) 係工作方案》。
地方也在積極開展產(chan) 品碳足跡試點工作。今年6月,上海啟動產(chan) 品碳足跡認證試點,發布了首批11項產(chan) 品種類規則采信清單。近期,浙江省發展改革委牽頭建設“浙江省產(chan) 品碳足跡服務平台”並正式上線。
貝恩公司全球商品戰略顧問總監潘俊告訴本報記者:“通過建立產(chan) 品碳足跡管理體(ti) 係,企業(ye) 可以更好地了解產(chan) 品的碳足跡,進而優(you) 化生產(chan) 過程和供應鏈,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這有助於(yu) 推動企業(ye) 技術創新和綠色發展,提高產(chan) 品的質量和競爭(zheng) 力,進而實現產(chan) 業(ye) 升級和可持續發展。”例如,新能源汽車行業(ye) 建立碳足跡管理體(ti) 係,可以幫助企業(ye) 優(you) 化電池性能和充電設施,從(cong) 而降低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中國國際工程谘詢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張建紅撰文指出,我國產(chan) 品碳足跡體(ti) 係構建總體(ti) 處於(yu) 起步階段,還麵臨(lin) 不少挑戰:如缺乏完善的本地化碳足跡背景數據庫,碳足跡監管製度和應用機製缺失,國內(nei) 的碳足跡認證尚未得到國際認可,產(chan) 品碳足跡數據填報傳(chuan) 輸流通存在數據安全風險隱患等。
“在構建我國碳足跡管理體(ti) 係以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方麵,應聚焦於(yu) 建立健全碳排放監測、報告與(yu) 核查機製,推動企業(ye) 和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追蹤與(yu) 管理。”袁帥表示,同時,要加強與(yu) 國際碳足跡管理標準的對接與(yu) 合作,提升我國在全球碳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通過科技創新和政策引導,激勵企業(ye) 采取低碳技術和生產(chan) 方式,降低碳排放強度,促進經濟社會(hui) 全麵綠色轉型。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