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範恒山

文章

著力提升城市安全韌性

發稿時間:2024-08-29 14:49:34   來源: 光明日報   作者:範恒山

  城市安全韌性主要體(ti) 現為(wei) 城市的抗風險能力,即麵對各類災害時的預防、響應和恢複能力,或者說是防災、減災、救災和災後重建的能力。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要求“深化城市安全韌性提升行動”。2024年7月底,國務院印發的《深入實施以人為(wei) 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提出了四項重大行動,其中第四項就是部署實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行動。由此可見,黨(dang) 中央國務院把城市安全韌性提升行動擺在重要位置。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持續推進並取得重大進展。2023年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提升至66.16%。與(yu) 此同時,城市品質不斷提升,抗風險能力持續增強。但也必須清醒認識到,雖然我國城市發展成就顯著,城市安全韌性仍是城市發展中的短板弱項。一些城市在災害麵前手忙腳亂(luan) ,甚至付出財產(chan) 損失和生命代價(jia) 。因此,加快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成為(wei) 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nei) 容,也成為(wei) 提高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當務之急與(yu) 現實需求。

  提升城市安全韌性的工作極為(wei) 複雜,涉及方方麵麵。梳理影響城市安全韌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城市綜合管廊、重要管線以及老舊小區的房屋與(yu) 公共設施陳舊老化;二是城市建築格局緊仄密集,交通脈絡分割阻隔;三是項目建設層層轉包,導致資金不足而形成“豆腐渣”工程;四是應急基礎設施短缺和防護效用不佳;五是專(zhuan) 業(ye) 知識缺乏造成違規操作;六是管理工作不紮實,導致監管不力或處置不當。

  應該看到,隨著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無論自然環境還是社會(hui) 環境,麵臨(lin) 的安全風險都更加嚴(yan) 峻複雜。氣候變化等帶來地球生態的一係列改變,大大增加了自然災害發生的種類和強度;經濟社會(hui) 活動的複雜化演進,導致意外風險和或然因素不斷增加。提升城市安全韌性的工作愈加重要,也更加艱難。做好這項工作,必須站在更高的位勢審視風險、提出對策。

  基於(yu) 對城市安全韌性主要影響因素的分析和應對風險實踐的經驗總結,可以得出兩(liang) 個(ge) 重要的認識:其一,城市安全風險的直接導致因素是物,但背後卻牽涉到人,人的背後則直接關(guan) 聯著體(ti) 製和利益。其二,提升安全韌性不能就事論事,需要統籌把握、多措並舉(ju) ;麵對問題不能揚湯止沸,需要斬根斷源、釜底抽薪。

  概括地說,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有效化解各類風險,需要人物一體(ti) 、標本兼治、工程行為(wei) 與(yu) 體(ti) 製創新聯動,以係統思維推進以下重點工作:

  提高安全意識。統籌發展和安全,牢固樹立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的意識,必須把應對風險、維護安全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擺放到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全局中進行謀劃。要有安全重於(yu) 泰山、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牢記“百年艱辛、毀於(yu) 一旦”“小漏不堵大堤潰毀”,做到警鍾長鳴、常備不懈,堅持未雨綢繆,防患於(yu) 未然。持續不斷排查安全隱患,持之以恒開展安全保障建設。

  加強工程建設。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安全保障項目建造。以城市燃氣、供水、供氣、供電、供熱、排水、綜合管廊等“城市生命安全工程建設”為(wei) 牽引,全麵提升交通、通信、水利、環保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質量。大力推進“平急兩(liang) 用”項目建設,提高設施、模式、體(ti) 製等的接駁程度和切換效率。

  優(you) 化建築格局。結合城市更新改造,構建城市建築風險化解的支持能力和安全疏散水平。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實施管線更新和房屋加固,加強配套與(yu) 適老化設施建設;推進城中村改造,按照城市標準改善居住條件和生態環境,有效消除各類安全風險隱患;推行“多中心+功能組團”的城區建設模式,實行“住宅+公園”的社區建設格局改造;借助老城區改造和新區建設轉型,改善商用建築和住宅小區過度密集的狀況;以優(you) 化主城區功能定位為(wei) 抓手,帶動城區總體(ti) 建築格局的改善,強化城區間的分工、配套和聯動。

  夯實科技支撐。加強對自然災害與(yu) 突發事件演進和破壞模式等的係統研究,把握其中的規律性特征,提出相應的基礎性化解程序和應急處置方案;強化數字賦能,構建良好的智慧係統,以數字化智能化提升風險預測能力、應急響應能力、精準管控能力和救援恢複能力;推進安全軟件的開發、安全裝備的生產(chan) 、安全產(chan) 業(ye) 的發展,為(wei) 城市防災、減災、救災提供堅實手段和平台支撐。

  強化體(ti) 製約束。以壓實責任、從(cong) 嚴(yan) 監管為(wei) 導向,建立紮實有效的工作機製。清晰劃分部門與(yu) 崗位職責,細化工作要求,健全追究製度,促進各項安全管控朝實、深、細、快、久方向推進;完善政績考核和幹部任用製度,把安全狀況作為(wei) 重要評價(jia) 標準,嚴(yan) 格實施“安全生產(chan) ”一票否決(jue) 製度;健全招投標工程管理製度,建立工程災害風險中標單位與(yu) 實際施工單位終身追責製度,防止層層轉包、名實不符;強化工程設計、建設、使用全過程監管,杜絕偽(wei) 劣工程的產(chan) 生。

  促進全民行動。全體(ti) 市民是防災抗災的主體(ti) ,提升城市安全韌性的根基在人民。加強教育,實現人與(yu) 自然、人與(yu) 城市良性互動的格局,減少自然風險特別是突發災害孕育爆發的機會(hui) ;加強公共安全宣傳(chuan) ,通過各種靈活多樣、喜聞樂(le) 見的方式,培育和弘揚安全文化,增強市民安全意識和應對安全風險的自救互救能力。鼓勵廣大市民自覺行使監管職責,推動政府部門和專(zhuan) 業(ye) 單位積極紮實做好城市安全工作。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