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與深化文化體製機製改革
發稿時間:2024-08-29 10:22:05 來源:《人民論壇》 作者:陳庚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在領導黨(dang) 和人民推進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jue) 定》(以下簡稱《決(jue) 定》)再次發出全麵深化改革的總動員,明確了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導思想、總目標、基本原則以及具體(ti) 戰略部署。在文化領域,《決(jue) 定》提出了“聚焦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製度,健全文化事業(ye) 、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體(ti) 製機製,推動文化繁榮,豐(feng) 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目標要求,以及進一步深化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的具體(ti) 戰略部署。對於(yu) 全會(hui) 提出的聚焦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與(yu) 深化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任務,我們(men) 需要深入理解領會(hui) 和科學把握其時代意蘊、戰略部署以及未來的施策方向,以更好推動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和文化改革發展實踐。
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深化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的時代意蘊
文化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靈魂,文化興(xing) 則國家興(xing) 、文化強則民族強。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必須將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學研判其取得的曆史性成就、麵臨(lin) 的曆史性變革和挑戰,深入理解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部署聚焦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和深化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的時代意蘊。
第一,聚焦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深化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是新的曆史起點上推進國家改革發展戰略部署的科學謀劃。
基於(yu) 文化建設發展實踐、社會(hui) 主要矛盾變化以及國家戰略目標的轉變,黨(dang) 和國家在提出戰略構想、部署建設任務以及規劃時間安排上循序漸進,深入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黨(dang) 的十七屆六中全會(hui) 首次提出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的奮鬥目標;黨(dang) 的十八大提出紮實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的目標任務;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將建成文化強國確立為(wei) 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之一,明確了建成文化強國的時間表;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則將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作為(wei)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總目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七個(ge) 聚焦之一。隨著實踐的持續深入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被賦予了重要戰略價(jia) 值——“是我們(men) 黨(dang) 團結帶領人民長期奮鬥追求的重要目標”“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戰略任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基礎支撐”“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必然要求”。
聚焦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與(yu) 深化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是對十多年來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實踐經驗和未來建設目標路徑的綜合性、整體(ti) 性和科學性研判,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yi) 。從(cong) 國際範圍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性問題加劇,要應對紛繁複雜的國際競爭(zheng) 環境,除了在經濟、政治、社會(hui) 方麵持續建強外,還要發揮文化在國際綜合競爭(zheng) 中的重要作用,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彰顯中國形象。在國家戰略層麵,在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戰略目標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為(wei) 當前中國最大的政治,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必須緊緊服務於(yu) 這一中心。在社會(hui) 文化生活層麵,社會(hui) 主要矛盾的變化牽引著文化的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是滿足人民高品質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由之路,深化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是破除發展壁壘、釋放更強大文化生產(chan) 力、豐(feng) 富人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的根本路徑。
第二,聚焦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深化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是加快適應數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的必然選擇。
《決(jue) 定》提出的“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既明確了當前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所麵臨(lin) 的現實環境和挑戰,也為(wei) 繼續深化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提供了方向指引。數字信息技術的迭代升級和廣泛應用正在深刻重塑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方方麵麵,為(wei) 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從(cong) 供給側(ce) 看,數字信息技術推動了文化生產(chan) 和傳(chuan) 播方式變革,人工智能等新興(xing) 技術全麵融入文化產(chan) 業(ye) 鏈的各個(ge) 環節,帶動和推進傳(chuan) 統文化行業(ye) 轉型升級,催生出數字文化新業(ye) 態、新模式和新場景。然而,文化科技創新也潛藏著一些文化科技倫(lun) 理風險,包括知識產(chan) 權界定與(yu) 保護、人工智能算法偏見、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等。因此,深化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應當重視文化科技倫(lun) 理治理,確保文化科技創新的可持續發展。從(cong) 需求側(ce) 看,信息技術改變了人們(men) 的文化消費方式、消費內(nei) 容和消費習(xi) 慣,以網絡空間為(wei) 代表的數字文化空間成為(wei) 大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ti) 。區別於(yu) 傳(chuan) 統的實體(ti) 文化空間,網絡空間的虛擬性、開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文化治理的難度,表現在網絡信息內(nei) 容監管、網絡輿論秩序維護、網絡主流價(jia) 值觀引領等方麵。因此,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應當強化網絡生態綜合治理,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營造安全穩定、清朗有序的網絡生態環境。從(cong) 國際競爭(zheng) 態勢看,數字經濟時代,各國都在搶占科技創新和未來發展的製高點,信息技術對於(yu) 文化產(chan) 品(服務)的優(you) 化升級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家間文化軟實力的競爭(zheng) 愈發體(ti) 現為(wei) 各國文化科技融合的競爭(zheng) 。因此,深化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需要加快文化科技深度融合進程,發揮技術創新賦能文化行業(ye) 發展的更大效應。
第三,聚焦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深化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既有堅實的現實基礎,也有尚待創新突破的艱巨任務。
在意識形態方麵,我們(men) 確立了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製度,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不斷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製。在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方麵,產(chan) 業(ye) 結構不斷優(you) 化,文化和旅遊進一步深度融合,新興(xing) 文化產(chan) 業(ye) 迅猛發展,文化消費結構持續升級,逐步成長為(wei) 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chan) 業(ye) 。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麵,覆蓋城鄉(xiang) 的多層級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基本建成,不斷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人民群眾(zhong) 的文化生活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在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方麵,已基本形成政策引導、科技支持、社會(hui) 參與(yu) 的文化遺產(chan) 保護體(ti) 係,開創了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新局麵。在對外文化交流方麵,通過官方與(yu) 民間雙渠道交流機製,持續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在社會(hui) 心態方麵,國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國家文化認同顯著提高,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根基不斷鑄牢。
在取得卓越成效的同時,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和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仍然麵臨(lin) 一係列艱巨任務。例如,當前文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和文化市場體(ti) 係尚不足以支撐文化產(chan) 業(ye) 的高質量發展,原創性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尚不能滿足群眾(zhong) 多樣化高品質消費需求,數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產(chan) 業(ye) 的高速發展帶來更多倫(lun) 理風險和治理挑戰,“文化+”的融合發展機製還沒有充分發揮其效能作用,國家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與(yu) 我國的國際地位尚不匹配,等等。因此,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深化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必須深刻認識所處的戰略環境和現實基礎,在黨(dang) 和國家的整體(ti) 部署下,不斷破解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麵對的重大理論及實踐問題,從(cong) 而不斷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
深化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的戰略部署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從(cong) 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製、優(you) 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chan) 品供給機製、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ti) 係、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chuan) 播體(ti) 係四個(ge) 方麵進行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的具體(ti) 部署,部分內(nei) 容是對前期改革舉(ju) 措的延續和深化,還有多項新的改革舉(ju) 措和任務要求被列入政策議程,體(ti) 現了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的延續性和創新性。
在意識形態方麵,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強調完善黨(dang) 委(黨(dang) 組)理論學習(xi) 中心組學習(xi) 製度、思想政治工作體(ti) 係、輿論引導機製和輿情應對協同機製等方麵的改革路徑。在文化供給機製方麵,全會(hui) 圍繞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文藝創作生產(chan)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健身公共服務和政府管理等方麵繼續深化改革舉(ju) 措,如強調健全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公共文化服務機製,改進文藝創作生產(chan) 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製,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等;在網絡治理方麵,在網絡管理體(ti) 製改革、整合網絡內(nei) 容建設和管理職能、推進新聞宣傳(chuan) 和網絡輿論一體(ti) 化管理、健全網絡生態治理長效機製等方麵進行了重要部署;在國際傳(chuan) 播方麵,提出推進國際傳(chuan) 播格局重構、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製等改革舉(ju) 措。
除整體(ti) 性的改革任務部署外,此次全會(hui) 還提出多項改革新任務和新舉(ju) 措,這是黨(dang) 和國家針對當前文化領域發展新趨勢新變化作出的科學決(jue) 策和及時應對,體(ti) 現了深化改革的新方向和側(ce) 重點。
第一,建立優(you) 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製。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經過多年探索發展,公共文化服務已經在廣度、深度、高度、新度上為(wei)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積聚了文化硬件、軟件、生態與(yu) 載體(ti) 等優(you) 勢,但基層和農(nong) 村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依然存在結構性短板和非均衡性發展特征,優(you) 質多樣的文化資源、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相對匱乏,亟待盡快建立係統有效的流動文化服務機製,優(you) 化政府采購機製,完善公共文化雲(yun) 等數字化平台,將優(you) 質的戲劇戲曲電影、書(shu) 報刊資源和文體(ti) 設施設備等直接送達基層,補足文化服務供給機製中的短板和弱項。
第二,推進公共文化設施所有權和使用權分置改革。公共文化設施作為(wei) 提供文化服務的主要陣地,仍然麵臨(lin) 部分場館設施利用率不高、效能有限的困境。此次全會(hui) 提出公共文化設施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置改革,借鑒了土地製度改革中的有效經驗,旨在將使用權推向市場和社會(hui) ,促進公共文化資源的有效流轉,以及公共文化設施的合作治理,提高場館設施的使用率和利用率,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務和產(chan) 品。
第三,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和管理機製。以ChatGPT為(wei) 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改變了傳(chuan) 統的信息和知識的生產(chan) 方式,重構了人與(yu) 技術的互動關(guan) 係,開辟出各種新場景、新業(ye) 態和新模式。但這種顛覆性、革命性技術的發展和運用,亦存在數據泄露、虛假和違規內(nei) 容生成、他人權益侵犯等安全和治理風險。對此,在2023年頒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的基礎上,《決(jue) 定》再次明確和強調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和管理機製的改革任務,體(ti) 現了黨(dang) 和國家對新技術新業(ye) 態鼓勵發展和規範管理並重的態度。
第四,建立完善多項文化遺產(chan) 保護體(ti) 製機製,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ti) 係。繼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力度”後,此次全會(hui) 較為(wei) 係統地提出了文化遺產(chan) 體(ti) 製機製改革的新任務和新要求,體(ti) 現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對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的高度重視。我國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涉及部門眾(zhong) 多,牽涉行業(ye) 係統複雜,大量相互交疊的問題需要在保護、督查、監管等方麵進行部門間的聯動協調與(yu) 整體(ti) 統籌。因此,此次全會(hui) 提出了建立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產(chan) 保護督察製度,推動文化遺產(chan) 係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等改革創新舉(ju) 措。與(yu) 此同時,自2018年《關(guan) 於(yu)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幹意見》提出“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ti) 係”的目標任務後,此次全會(hui) 再次明確提出“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ti) 係”,體(ti) 現了黨(dang) 和國家以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為(wei) 載體(ti) 展示中華文明形態的價(jia) 值指向。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ti) 係,形成具有鮮明辨識度、表達力和感染力的符號體(ti) 係,是中國不斷提高國際影響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路徑。
聚焦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深化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的主要施策方向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與(yu) 深化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需要立足於(yu)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心任務進行係統設計,圍繞強化思想觀念引領以凝聚改革共識、堅持高質量發展主線以豐(feng) 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強化技術賦能以推動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方麵進行具體(ti) 施策。
第一,錨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ge) 主題,聚焦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戰略目標,係統整體(ti) 設計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方案。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cong) 現在起,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與(yu) 深化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必須以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為(wei) 中心,彰顯中國式現代化不同於(yu) 西方現代化的獨特價(jia) 值。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麽(me) 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men) 今天這麽(me) 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中國式現代化不同於(yu) 西方現代化的根源就在於(yu) 獨特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鮮明底色、獨特優(you) 勢和深厚基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並建立與(yu) 之相適配的文化體(ti) 製機製。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增強改革係統性、整體(ti) 性、協同性,解決(jue)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結構性矛盾、層次性矛盾、派生性矛盾。在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的方案設計上,應立足於(yu) 宏觀層麵的中國式現代化目標,著眼於(yu) 中觀層麵的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戰略實施,落腳於(yu) 文化管理體(ti) 係的整體(ti) 設計以及各項改革措施的具體(ti) 實施,回答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為(wei) 了什麽(me) 戰略目標、圍繞什麽(me) 具體(ti) 內(nei) 容展開等前置性問題。以係統整體(ti) 的思路進行頂層設計,以大文化理念布局具體(ti) 改革舉(ju) 措,是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與(yu) 深化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的基本價(jia) 值取向。
第二,加強思想和價(jia) 值觀引領,整合社會(hui) 各方力量,凝聚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共識和發展合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曆史新階段,如何凝心聚力、形成改革共識,是推進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創新的首要議題。在經曆多輪體(ti) 製機製改革後,我國文化繁榮發展的基礎性製度框架已基本建立,但依然麵臨(lin) 外部改革發展環境快速變化、行業(ye) 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等現實挑戰,需要將不斷凝聚改革共識作為(wei) 長期任務。
凝聚改革共識首先要加強思想和價(jia) 值觀引領。要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根本遵循,發揮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凝心聚力、強基固本的作用。同時,堅定文化改革發展的目標和方向,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為(wei) 根基,不斷構築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凝聚改革共識還要整合社會(hui) 各方力量,激發政府、企業(ye) 、社會(hui) 組織及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改革積極性和創造性。政府需要發揮改革主導作用,科學合理做好頂層設計,讓渡出經濟主體(ti) 和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改革的合理空間;企業(ye) 和社會(hui) 組織作為(wei) 文化發展主體(ti) ,應積極適應市場和社會(hui) 環境變化,不斷創新文化生產(chan) 、供給、流通、傳(chuan) 播和技術應用的體(ti) 製機製;普通民眾(zhong) 也應通過文化需求表達、文化消費評價(jia) 反饋等多種方式積極參與(yu) 改革實踐,共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通過強化思想引領和整合改革力量,才能實現價(jia) 值觀念同源、改革目標同構、實踐步伐同一,形成改革合力。
第三,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wei) 主線,優(you) 化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供給機製,豐(feng) 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文化高質量發展,旨在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多樣化、個(ge) 性化和品質化的文化消費需求,推動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供給實現從(cong) “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躍升。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與(yu) 深化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也應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wei) 主線,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群眾(zhong) 的切實需求和美好願望作為(wei) 基本出發點和生產(chan) 導向,充分發揮政府主體(ti) 、經濟主體(ti) 、社會(hui) 主體(ti) 的供給優(you) 勢,建立多主體(ti) 協同供給機製。通過體(ti) 製機製創新,優(you) 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將基本標準升級為(wei) 優(you) 質標準,將低水平均等升級為(wei) 動態的高水平均等,促進居民的充分參與(yu) 和有效獲得;同時,著力破解當前部分文化產(chan) 業(ye) 領域存在的低質量、同質化發展問題,健全現代文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培育文化新業(ye) 態和新產(chan) 品,注重優(you) 化消費體(ti) 驗、創新消費方式,打造新興(xing) 文化消費場景和優(you) 質文化消費空間。
第四,利用數字信息技術勢能優(you) 勢,促進技術賦能體(ti) 製機製改革,推進文化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國文化體(ti) 製設計源於(yu)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專(zhuan) 業(ye) 分工和行業(ye) 分類,建立了文化藝術行業(ye) 、新聞出版行業(ye) 和廣播電視電影行業(ye) 為(wei) 主的行業(ye) 分類管理體(ti) 係。新世紀以來,移動互聯網、5G、區塊鏈、人工智能、量子計算、雲(yun) 計算等數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使傳(chuan) 統文化行業(ye) 的邊界日益模糊,新興(xing) 文化行業(ye) 迅速生發和崛起。數字信息技術引致的文化管理對象和內(nei) 容的變化,不僅(jin) 要求上層的管理體(ti) 製機製作出因應改革創新,同時也為(wei) 體(ti) 製機製的改革創新提供了機遇。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建立健全大數據輔助科學決(jue) 策和社會(hui) 治理的機製,推進政府管理和社會(hui) 治理模式創新,實現政府決(jue) 策科學化、社會(hui) 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數字信息技術在實現文化資源共享、優(you) 化資源配置、暢通文化需求表達、化解文化風險等方麵具有獨特優(you) 勢,能夠提供傳(chuan) 統管理手段之外的具有科學性、精準性和協同性的新興(xing) 治理手段,有效推動文化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在新的曆史起點上,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明確了當前以及今後一段時期內(nei) 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與(yu) 深化文化體(ti) 製機製改革的基本任務和發展進路,開啟了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我們(men) 要全麵深入領會(hui)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精神,準確把握其時代意蘊,貫徹落實各項體(ti) 製機製改革任務,找準施策主要方向,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紮實有效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
(作者為(wei)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注: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式現代化與(yu) 文化藝術管理體(ti) 係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4ZD17)的階段性成果】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