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开云kaiyun官方探索

文章

朱曉宇: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

發稿時間:2024-08-26 17:00:34  

  編者按:由中國經濟體(ti) 製改革研究會(hui) 指導,中國經濟體(ti) 製改革雜誌社主辦,中共威縣縣委、縣人民政府承辦的“學習(xi) 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精神,推動地方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以綜合改革促進縣域高質量發展威縣課題結題現場會(hui) ”於(yu) 2024年8月17日在河北省威縣召開。本文為(wei) 安徽省淮南市委改革辦朱曉宇所作演講。

  大家好!我來自淮南市委改革辦,很榮幸有機會(hui) 與(yu) 各位領導和兄弟市縣同仁一起交流學習(xi) 。

  今天,我匯報的題目是《深化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改革 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須統籌新型工業(ye) 化、新型城鎮化和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全麵提高城鄉(xiang) 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xiang) 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xiang) 差別,促進城鄉(xiang) 共同繁榮發展”。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高質量發展,必須用好改革這個(ge) 關(guan) 鍵一招。

  淮南市位於(yu) 安徽省中北部,地處江淮分水嶺、南北方分界線,素有“楚風漢韻、山水之城”的美譽。現轄2縣5區1個(ge) 國家級社會(hui) 發展綜合實驗區和2個(ge) 國家級開發區,總麵積5533平方公裏,常住人口301.6萬(wan) 人,城鎮化率63.3%,是中國成語典故之城、豆腐的發明地、牛肉湯的發祥地、二十四節氣的發源地,是中國能源之都、華東(dong) 工業(ye) 糧倉(cang) 、安徽省重要的工業(ye) 城市。與(yu) 此同時,淮南也是農(nong) 業(ye) 大市,全市耕地麵積499萬(wan) 畝(mu) ,2023年糧食產(chan) 量322.4萬(wan) 噸,產(chan) 量居安徽省第6位。近年來,淮南在深化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領域改革方麵勇於(yu) 創新、大膽探索,取得了一些積極成效。下麵重點匯報三個(ge) 改革案例。

  案例一: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大托管”改革

  過去,淮南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一度麵臨(lin) 撂荒問題嚴(yan) 重、規模經營受阻、服務提升緩慢、農(nong) 村逐步“空心”等一係列問題。2019年以來,市委改革辦會(hui) 同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針對這些問題,在總結提煉鳳台縣創新做法的基礎上,積極打造了“兩(liang) 委托兩(liang) 跟進一托底”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大托管”模式(簡稱“221”模式)。“兩(liang) 委托”是指農(nong) 戶在自願的前提下將土地經營權委托給村集體(ti) 並獲得保底收益,村集體(ti) 再將集中起來的耕地委托給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主體(ti) 進行規模經營;“兩(liang) 跟進”是指整合支農(nong) 資金、農(nong) 業(ye) 貸款等生產(chan) 要素跟進,組織農(nong) 機、農(nong) 資、生產(chan) 技術等社會(hui) 化服務跟進;“一托底”是指在政策性種植保險基礎上創新疊加商業(ye) 性農(nong) 產(chan) 品收入保險,對托管耕地經營收益予以托底。

  具體(ti) 操作中,有一些創新做法:一是組建安徽農(nong) 管家農(nong) 業(ye) 科技發展服務公司。為(wei)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主體(ti) 提供覆蓋耕、種、管、收、烘、儲(chu) 、銷全流程服務,開展農(nong) 資低價(jia) 集中采購,打造區域性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公共品牌“淮畔良品(淮畔糧品)”,推行統一供種、標準化種植、減量化施肥施藥。二是搭建數字化服務平台。支持農(nong) 管家公司與(yu) 螞蟻區塊鏈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發建設了全國首個(ge)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大托管”產(chan) 業(ye) 服務平台,實現了線上托管簽約備案、高效農(nong) 事服務、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決(jue) 策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管理。三是建設農(nong) 事服務中心。按照1萬(wan) ~2萬(wan) 畝(mu) 的服務半徑,在全市規劃建設占地10畝(mu) ~20畝(mu) 的綜合性農(nong) 事服務中心37個(ge) ,就地就近為(wei)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主體(ti) 提供育秧、機播、統防統治、機收、烘幹、倉(cang) 儲(chu) 、秸稈處理等一體(ti) 化、一條龍的高效服務。

  目前,全市共有655個(ge) 村、290萬(wan) 畝(mu) 耕地開展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大托管”,參與(yu) 服務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主體(ti) 達1970個(ge) 。淮南“大托管”改革先後入選2021年度“kaiyun官方地址二十大案例”“安徽省十大改革案例”、2022年“全國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典型案例”、2023年“全國數字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新技術新產(chan) 品新模式優(you) 秀項目”。經驗做法受到國務院領導批示肯定,獲中央改革辦、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推介,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土地不撂荒。“大托管”解決(jue) 了農(nong) 村外出務工人員“農(nong) 忙回家搶種搶收”的後顧之憂,消除了“冬閑田”,有效解決(jue) 了撂荒拋荒問題。比如,鳳台縣偏遠鄉(xiang) 鎮楊村鎮,是勞動力外出務工的大鎮,耕地沒人種的問題一度十分嚴(yan) 重,這兩(liang) 年通過“大托管”,全鎮5萬(wan) 餘(yu) 畝(mu) 耕地實現“零拋荒”。二是糧食能增產(chan) 。“大托管”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實行機械化智能化科學種植,實現了耕地增產(chan) 、糧食增收。2023年全市糧食總產(chan) 322.4萬(wan) 噸,同比增長1.5%,實現“二十連豐(feng) ”。三是農(nong) 民能增收。“大托管”讓農(nong) 民既有穩定的保底收益,又能務工增收。2023年,“大托管”帶動托管農(nong) 戶戶均增收3200元,同比增長23%。四是集體(ti) 能增益。村集體(ti) 可以通過收取“大托管”服務費、自營托管土地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等方式增收。2023年,“大托管”帶動托管村村均集體(ti) 經濟增收31.3萬(wan) 元,同比增長38.4%。五是多方能共贏。“大托管”兼顧了金融機構、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等各方利益。2023年,建設銀行淮南分行等四家銀行累計為(wei) “大托管”新增貸款5.8億(yi) 元,無一筆違約;國元保險等三家保險公司新增目標收入保費6800萬(wan) 元,賠付4500萬(wan) 元;參與(yu) 托管的1970個(ge)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主體(ti) 增收4.53億(yi) 元、平均增收23萬(wan) 元。

  案例二:創新發放農(nong) 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電子證照

  近年來,淮南在深化農(nong) 村改革的實踐中,緊緊圍繞農(nong) 民和土地關(guan) 係這條主線,在土地二輪承包確權發證的基礎上,利用數字技術實地測繪,創新開展了農(nong) 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電子證照發放工作,為(wei) 推動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推動“小田變大田”、促進農(nong) 業(ye) 適度規模經營創造了有利條件。一是做好宣傳(chuan) 引導。出台《淮南市土地承包經營權電子證照發放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市縣鄉(xiang) 各級責任,在充分尊重農(nong) 民意願的基礎上,依托村集體(ti) 主導推動,廣泛開展宣傳(chuan) 動員,不搞強迫命令、不搞一刀切,做到kaiyun电子平台到戶、征詢意願到戶、信息核實到戶、簽字確認到戶。二是組織摸底核實。鄉(xiang) 鎮、村根據二輪承包合同,對各農(nong) 戶家庭成員、承包地等信息進行調查摸底。對地塊承包權屬發生變化、同村民組內(nei) 地塊調換等需要實地測繪的,由農(nong) 戶提出書(shu) 麵申請,經村、鄉(xiang) 鎮確認,並提供相關(guan) 佐證材料後,測繪單位利用無人機航拍、衛星遙感等技術現場測繪核實。三是依法公開公示。對權證信息中地塊權屬信息、家庭成員信息的變更,分別在安徽省一體(ti) 化政務服務“皖事通”平台“土地承包經營權電子證照係統”中進行線上公示和在村委會(hui) 進行線下公示。有異議的,嚴(yan) 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ong) 村土地承包法》《安徽省農(nong) 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變更辦理實施細則》等相關(guan) 政策規定,完善變更手續,形成村集體(ti) 和村民一致認可的、準確的土地確權數據。四是規範發證存檔。將相關(guan) 矢量、權屬數據成果資料同步至電子證照數據庫,開通農(nong) 戶線上賬戶,製作、上傳(chuan) 對應電子證照,並上傳(chuan) 至“皖事通”平台。同時,各村對涉及農(nong) 戶的有關(guan) 申請、身份信息、確認權屬、實地勘界、界限圖表、登記和權證審核發放等文件材料進行整理歸檔並永久保存,確保在有需要或發生糾紛時有據可查。

  這項改革在2022年謝家集區前瓦村試點成功的基礎上,2023年試點範圍擴大至全部縣區,截至2023年底,已為(wei) 100個(ge) 村、57.64萬(wan) 畝(mu) 土地發放了承包經營權電子證照,分別占全市行政村總數和承包地總麵積的12.1%、11.6%,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助力土地二輪延包。在電子證照網絡平台中預留接口,可實現二輪土地延包合同線上簽訂、不動產(chan) 登記數據及時移交等功能,為(wei) 二輪土地延包打下了堅實基礎。二是促進改造整理土地。土地電子證照發放後,消除了一些農(nong) 戶對土地整理後找不到自家承包地的顧慮,為(wei) 村集體(ti) 將集中起來的托管耕地進行“宜機化”改造、推動“小田變大田”創造了條件。截至目前,全市已有近60萬(wan) 畝(mu) 托管土地開展了田地整理,因撤埂、並溝新增種植麵積3%—8%。三是方便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將農(nong) 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電子證照數據接入“皖事通”平台,農(nong) 戶可以隨時通過微信小程序或皖事通APP查看自家承包地的方位、麵積、“四至”坐標等信息,也可以更加便捷地向金融機構抵押土地經營權進行貸款,以此加大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投入,促進增產(chan) 增收。

  案例三:鄉(xiang) 鎮“小微園”建設改革

  近年來,作為(wei) 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的壽縣堅持問題導向,針對扶貧產(chan) 業(ye) 項目小、散、弱問題,因地製宜探索建設鄉(xiang) 鎮“小微園”,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銜接資金由到村到戶單一補貼向集中投放培育產(chan) 業(ye) 項目的重大轉變,走出了一條資源變產(chan) 業(ye) 、產(chan) 業(ye) 促就業(ye) 、就業(ye) 惠民生的農(nong) 民增收新路徑。一是政府主導建園區。按照“盤活用地、堅持集約、符合規劃、利於(yu) 招商、宜居宜業(ye) ”原則,全麵摸底鄉(xiang) 鎮閑置房屋和存量低效用地,通過拆除重建、改造提升等方式規劃建設鄉(xiang) 鎮“小微園”,解決(jue) 企業(ye) 生產(chan) 用地269畝(mu) 。對缺少有效存量建設用地的鄉(xiang) 鎮,全縣每年安排500畝(m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用地指標,優(you) 先保障“小微園”建設。通過政府投入和企業(ye) 投資等方式,規劃建設標準化廠房、科技企業(ye) 孵化器及相關(guan) 配套設施,供小微企業(ye) 進行研發、生產(chan) 、經營多功能複合利用,與(yu) 企業(ye) 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壽縣累計投入各類資金3.64億(yi) 元,實施“小微園”產(chan) 業(ye) 項目85個(ge) 。二是產(chan) 業(ye) 賦能引項目。“小微園”建成後,督促鄉(xiang) 鎮做好資產(chan) 確權、使用和管理,屬國有土地的確權到鄉(xiang) 鎮,屬村集體(ti) 用地的確權到村;承租企業(ye) 隻享有“小微園”使用權,負責運營和管護;“小微園”所有權人負責監督管理;縣級建立資產(chan) 收益分配係統,實時監控“小微園”資產(chan) 收益和分配情況。截至目前,全縣“小微園”共入駐優(you) 質企業(ye) 85家,累計實現利稅1553萬(wan) 元、租金收益1645萬(wan) 元。三是利民惠民富百姓。創新“點單+接單+回單”的菜單式助企服務工作機製和“園區建設+帶動就業(ye) +年度貢獻”激勵機製,對完成小微園建設、招引項目入駐且運行良好的鄉(xiang) 鎮,給予100萬(wan) 元一次性獎勵;依據入駐“小微園”企業(ye) 實際繳納租金、納稅和運營等情況,給予企業(ye) 一次性年度獎勵,每個(ge) 企業(ye) 每年獎勵最高不超過10萬(wan) 元;入駐企業(ye) 每吸納一個(ge) 脫貧勞動力穩定就業(ye) 6個(ge) 月以上,給予企業(ye) 每人每年3000元生產(chan) 獎補。

  2023年5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2022年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考核評估情況的通報》,以清單形式通報了61項典型經驗做法,壽縣建設“小微園”的經驗做法作為(wei) 安徽省的2項典型之一位列其中,向全國推廣。有以下幾點成效:一是鄉(xiang) 鎮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了。以“小微園”為(wei) 抓手,做強了鄉(xiang) 鎮產(chan) 業(ye) ,增加了鄉(xiang) 鎮稅收。截至2023年底,全縣“小微園”累計實現產(chan) 值5.2億(yi) 元,每年實現稅收800萬(wan) 元以上。二是集體(ti) 經濟壯大了。通過收取廠房租金等方式,“小微園”顯著增加了所在地村集體(ti) 經濟收入,2023年全縣村級集體(ti) 經濟收入達2.9億(yi) 元、同比增長107%,村均達108萬(wan) 元,100萬(wan) 元以上的集體(ti) 經濟強村達94個(ge) ,占比35.2%。三是群眾(zhong) 就業(ye) 方便了。“小微園”選址多在村內(nei) 、村莊周邊、集鎮,群眾(zhong) 在兼顧家庭照顧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同時,在家門口也能“打工掙錢”,實現了“帶好孩子種好田、一天能掙兩(liang) 百元”的“雙贏”目標。截至目前,全縣“小微園”累計帶動就業(ye) 3000餘(yu) 人,其中脫貧群眾(zhong) 和監測對象500餘(yu) 人,人均年收入增加2萬(wan) 元以上。

  以上就是近年來淮南在深化農(nong) 村改革方麵湧現的一批典型案例,歡迎各位領導同事批評指正。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