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开云kaiyun官方動態

文章

四川綿陽聚力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同時發力 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先行區

發稿時間:2024-08-16 14:41:54   作者:李紅娟 賈存鬥

  綿陽是黨(dang) 中央、國務院批準建設的中國唯一科技城。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對科技城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對科技城發展寄予殷切期望。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綿陽科技城建設,2022年7月,國家專(zhuan) 門出台文件支持綿陽科技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科技創新先行區。兩(liang) 年來,綿陽市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川視察時“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的重要要求,大力實施“科技立市”戰略,謀劃推出一係列“科技創新先行”的改革舉(ju) 措,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科技創新先行區,努力把科技創新的“關(guan) 鍵變量”轉化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去年綿陽地區生產(chan) 總值增長8.0%,增速居四川第1位,在全國GDP百強榜中排名第77位、兩(liang) 年提升15位;在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競爭(zheng) 力百強榜中位列第17位,兩(liang) 年提升24位、全國進位最快,獲評全國十大最具科技創新潛力城市。

  一、織密創新網絡,打造鏈接高端創新資源樞紐地。一是“雲(yun) 上兩(liang) 城”匯集創新資源。創新建設“雲(yun) 上大學城”“雲(yun) 上科技城”,深入開展“招院引所”行動,引進產(chan) 業(ye) 結合度高、學科優(you) 勢強的院所高校和創新創業(ye) 團隊“雲(yun) 上”入駐,加速推動全國全球高端科技創新資源通過“雲(yun) 端”匯聚科技城,全力打造“買(mai) 全球、賣全球”的科技創新大市場。截至2024年6月底,“雲(yun) 上兩(liang) 城”已入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ye) 大學等33所知名高校和葉誌鎮院士團隊等35個(ge) 國內(nei) 外頂尖創新創業(ye) 團隊,成功攻克熱容X射線CT球管、超寬帶低反射環行器產(chan) 品技術等一批“卡脖子”問題,累計發布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需求200餘(yu) 項、為(wei) 在綿企業(ye) 解決(jue) 技術需求50餘(yu) 項。二是“院地合作”共建創新平台。加大創新平台建設支持力度,對新獲批的國省級創新平台、國家實驗室給予50萬(wan) 元—2000萬(wan) 元不等的資金支持,對新認定的市級各類創新平台給予引導性資金支持。推動院所、高校、企業(ye) 組建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探索“地方推動+院所技術牽引+N個(ge) 研發團隊”模式,圍繞核技術、激光技術、航空與(yu) 燃機等領域搭建高能級科技創新平台,院地聯合組建中國(綿陽)科技城先進技術研究院、光子技術研究院、航空動力科創中心等一批高能級協同創新平台。截至2024年6月底,綿陽累計建成核技術醫學轉化等國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ye) 技術中心等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平台超220家。三是“多元協同”開展聯合攻關(guan) 。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創新需求,組建龍頭企業(ye) 牽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支撐、各創新主體(ti) 相互協同的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聯合體(ti) ,開展關(guan) 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guan) ,著力解決(jue) “卡脖子”問題。探索“軍(jun) 令狀”“裏程碑式考核”等管理創新,實行“揭榜掛帥”等製度,對完成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的企業(ye) ,給予最高100萬(wan) 元一次性支持。九洲集團研製的北鬥三號導航民用芯片取得重大技術突破,玖誼源粒子科技公司聯合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製的醫用回旋加速器打破國外壟斷,四川虹科高鋁蓋板玻璃產(chan) 品全球市場占有率近30%、位居全球第二。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顛覆性技術前沿2023》發布的驅動未來產(chan) 業(ye) 17項顛覆性技術中,綿陽占5項。2023年,在綿科研院所、高校、企業(ye) 共榮獲國家科技獎7項,獲獎數量創曆史新高,至此,綿陽累計榮獲國省級科學技術進步獎等科技獎勵超350項。

  二、暢通供需兩(liang) 端,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優(you) 選地。一是創新常態化供需對接機製。探索實施“科技顧問”“科技助理”製度,聘請16名院士擔任“科技顧問”,從(cong) 在綿科研院所、高校、企業(ye) 中遴選89名科技工作者擔任“科技助理”,出台《支持科技助理開展科技創新工作十條政策措施》,探索“1+1+N”(1個(ge) 科技助理+1個(ge) 科技助理所在的原單位+N個(ge) 科技助理背後的校友會(hui) 、朋友圈等群力量)模式,促進企業(ye) 需求與(yu) 院所高校科研成果精準對接和合力轉化。截至2024年6月底,“科技顧問”已圍繞科技創新、產(chan) 業(ye) 發展等,參與(yu) 決(jue) 策谘詢14次、課題研究30次;“科技助理”遴選收集技術需求和科技成果730餘(yu) 項、完成對接420餘(yu) 項,成功轉化46項。二是創新院地企協同轉化機製。建立健全院地、校地常態對接機製,創新實行“一專(zhuan) 項工程、一市級領導、一牽頭單位、一工作專(zhuan) 班、一實施方案”的“五個(ge) 一”工作推進機製,動態管理院所高校需求建議、可轉移轉化科技成果和民口企業(ye) 參與(yu) 國防建設配套項目“三張清單”,促成65項任務落地落實。常態化組織骨幹企業(ye) 到在綿科研院所“挖礦”,探索“技術+團隊+股權”捆綁式科技成果整體(ti) 轉化模式,推動企業(ye) 、院所、高校緊密合作,促成氮化矽陶瓷基板技術、高功率微波反無人機技術等52項科技成果轉化。長虹集團在走訪中發現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十所在全世界率先突破X射線FLASH放療技術,便立即與(yu) 其聯合組建中玖閃光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國際領先的高能X射線FLASH放療驗證平台,有望成為(wei) 全球第三大醫用直線加速器供應商。三是創新跨區域合作轉化機製。深化成德綿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高水平建設運營國防工業(ye) 科技成果西部(綿陽)轉化中心。加強與(yu) 西部(成都)科學城、西部(重慶)科學城戰略協同、規劃聯動、政策對接,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常態化舉(ju) 辦“創新金三角·智匯科技城”“創新挑戰賽”“川渝科技論壇”等活動,打造“涪江流域科技協同創新發展”品牌,推動技術需求有求必應、科技成果能轉盡轉。截至2024年6月底,舉(ju) 辦“創新金三角·智匯科技城”係列活動15場,麵向全國發布最新科技成果600餘(yu) 項,牽線開展洽談100餘(yu) 項,推動醫用同位素及藥物研製等41項重大科技成果在綿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

  三、優(you) 化創新生態,打造關(guan) 鍵創新要素匯聚地。一是打出“組合拳”匯才引智。聚焦人才“引育用留”全鏈條,按照“引才門檻低於(yu) 同類地區、政策待遇高於(yu) 同類地區”原則,出台“人才十條”,設立10億(yi) 元人才發展專(zhuan) 項資金,成立國家科技領軍(jun) 人才創新驅動中心(綿陽),建成四川首家國有人才集團,組建17個(ge) 人才服務小分隊,采取“帶崗上門、帶編進校”方式直接到大學校園攬才,實行現場報名、現場考核、現場簽約,實現人才“最多跑一次”。截至2024年6月底,累計引進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5.8萬(wan) 名。二是創新“全周期”金融賦能。出台“金融十條”,組建川渝首家總行級科創金融服務中心、2家科技支行、17家科技金融服務中心等一批科創金融專(zhuan) 營機構,其中農(nong) 行綿陽科技支行僅(jin) 用70天就掛牌運營。探索“科技+金融+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模式,成功舉(ju) 辦2023(第一屆)全國產(chan) 融合作大會(hui) ,“應收賬款融資長虹模式”“設備儀(yi) 器貸”入選國家產(chan) 融合作試點城市典型案例,推動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三大證券交易所在綿設立中國(綿陽)科技城服務基地,綿陽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擁有滬深北證券交易所服務基地的地級市。建成運營科創基金小鎮,入駐金融機構12家、管理基金39支、管理規模超300億(yi) 元,已投資項目72個(ge) 、金額124億(yi) 元。三是探索“共享型”科創服務。圍繞檢驗檢測、知識產(chan) 權、技術轉移等科技創新服務鏈條,堅持專(zhuan) 業(ye) 化市場化發展方向,持續提升運營管理水平,做強做大做優(you) 各類科技服務平台。建成全國唯一的兩(liang) 用技術交易中心,增設河北、廣東(dong) 、重慶等分中心7個(ge) 和工作站5個(ge) ,收錄企業(ye) 1.3萬(wan) 餘(yu) 家、科技成果5.3萬(wan) 餘(yu) 項。建成四川大型科學儀(yi) 器共享平台,與(yu) 140餘(yu) 家院所、高校、機構合作開放儀(yi) 器設備7400餘(yu) 台(套),累計服務院地企事業(ye) 單位4.5萬(wan) 餘(yu) 次。建立科技城計量認證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台—綿易檢,入駐檢驗檢查機構221家、檢驗檢測項目210項。四是辦好“匯全球”科博盛會(hui) 。立足打造全球知名的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匯聚前沿科技信息的重要平台,堅持展覽與(yu) 論壇並重,突出學術與(yu) 產(chan) 業(ye) 兩(liang) 條主線,連續成功舉(ju) 辦十一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hui) ,推動科博會(hui) 成為(wei) 海內(nei) 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性科技博覽盛會(hui) 。曆屆科博會(hui) 共有近7000家單位展陳項目28400餘(yu) 項,參展參會(hui) 國家(地區)累計達60餘(yu) 個(ge) ,舉(ju) 辦創新發展論壇及科技人才交流等活動243場次,簽約各類投資合作項目共計3609個(ge) 、金額10368億(yi) 元。

  四、壯大創新產(chan) 業(ye) ,打造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示範地。一是繪製創新產(chan) 業(ye) “路線圖”。實施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提質倍增工程和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成鏈工程,創新開展“產(chan) 業(ye) 強鏈補鏈延鏈”行動,建立產(chan) 業(ye) 鏈“鏈長製”,創新“一條產(chan) 業(ye) 鏈、一家鏈主企業(ye) 、一名首席科學家、一個(ge) 工作專(zhuan) 班、一套扶持政策”模式,強化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和大中小企業(ye) 協同發展。實施產(chan) 業(ye) “新賽道”卡位競速行動,著力壯大核技術應用、激光技術應用、智能機器人及無人機等八大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商業(ye) 航天、前沿新材料等未來產(chan) 業(ye) ,努力把“新賽道”跑成“主賽道”,全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核心競爭(zheng) 力的創新產(chan) 業(ye) 集群。連接器、特冶新材料2個(ge) 產(chan) 業(ye) 集群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新型顯示、無人機、核技術應用3個(ge) 產(chan) 業(ye) 集群入選全省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醫用回旋加速器生產(chan) 基地、全亞(ya) 洲最大的綜合性電工絕緣材料廠,獲評國務院激勵工業(ye) 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市。二是建強創新產(chan) 業(ye) “主陣地”。堅持以園區為(wei) 載體(ti) 做強工業(ye) ,創新實施“園區提質、企業(ye) 滿園”行動,聚焦核技術應用、激光技術應用、智能機器人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領域,探索實行“一院所一園區一產(chan) 業(ye) ”模式,推動院地企合作建設特色(專(zhuan) 業(ye) )園區。采取“院地引導+企業(ye) 主導+市場化運作”模式,與(yu)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共建核醫療健康產(chan) 業(ye) 園,推動先通醫藥等21個(ge) 總投資240.65億(yi) 元的產(chan) 業(ye) 項目落地建設。采取“院所許可+技術轉讓+地方配套+平台融資”模式,與(yu)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共建激光產(chan) 業(ye) 園,推動中久大光等23個(ge) 總投資69.59億(yi) 元的產(chan) 業(ye) 項目落地建設。采取“一個(ge) 研究院所、一支領軍(jun) 團隊、一個(ge) 實訓基地、一支產(chan) 業(ye) 基金、一個(ge) 產(chan) 業(ye) 園區”的模式共建機器人智能製造園,機器人產(chan) 業(ye) 實現從(cong) 無到有,實現從(cong) “1”到“38”的蝶變。深化園區綜合體(ti) 製改革經驗做法入選kaiyun官方地址2022年度地方全麵深化改革市域典型案例。三是引育創新產(chan) 業(ye) “生力軍(jun) ”。強化各類高水平創新團隊、實體(ti) 研發機構引進,構建“眾(zhong) 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一體(ti) 化孵化服務體(ti) 係,綿陽眾(zhong) 創空間總數達30個(ge) 、科技企業(ye) 孵化器達35個(ge) ,在孵企業(ye) 2700餘(yu) 家。突出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根據不同類型、不同規模創新企業(ye) 分類進行培育,深入實施創新型企業(ye) 培育行動和科技企業(ye) 雁陣培育計劃,綿陽高新技術企業(ye) 兩(liang) 年淨增314家、達到838家,國家備案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ye) 兩(liang) 年淨增1291家、達到2944家,瞪羚企業(ye) 、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分別達21戶、35戶。長虹集團、九洲集團入圍中國企業(ye) 科技創新競爭(zheng) 力百強榜,九洲集團入圍國務院國資委“創建世界一流專(zhuan) 精特新示範企業(ye) ”名單、是四川唯一入圍的地方國企。(作者係國家發展改革委體(ti) 改所企業(ye) 室副主任、研究員,中國經濟體(ti) 製改革雜誌社开云kaiyun官方創新研究院研究員)

  【本文為(wei) 2023年度“开云kaiyun官方創新實踐案例研究”之“綿陽市聚力科技創新與(yu) 科技成果轉化同時發力推動國家科技創新先行區建設對策研究”部分成果】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