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城鄉融合發展新空間
發稿時間:2024-08-14 14:06:46 來源:新華社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jue) 定》,強調“必須統籌新型工業(ye) 化、新型城鎮化和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全麵提高城鄉(xiang) 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xiang) 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xiang) 差別,促進城鄉(xiang) 共同繁榮發展”。
連日來,新華社記者調研發現,從(cong) 東(dong) 部到西部,從(cong) 城市到鄉(xiang) 村,各地各部門探索創新,積極行動,全麵貫徹落實決(jue) 定精神,抓緊完善體(ti) 製機製,深入推進城鄉(xiang) 融合發展。
讓農(nong) 業(ye) 強起來農(nong) 民富起來
夏秋之交,驕陽如火。
安徽鳳陽小崗村,種糧大戶程夕兵每天都在家庭農(nong) 場忙碌。他的家庭農(nong) 場建有標準化育秧工廠、倉(cang) 儲(chu) 用房,流轉土地700多畝(mu) 。
2023年,程夕兵的農(nong) 場提供育秧服務麵積2800畝(mu) ,插秧服務麵積2200畝(mu) ,水稻、小麥飛防服務麵積5000畝(mu) ,糧食和經營服務純收入70多萬(wan) 元。
“大國小農(nong) ”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以家庭承包經營為(wei) 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ti) 製,符合生產(chan) 力發展規律,順應廣大農(nong) 民需求,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時代以來,隨著農(nong) 村土地“三權分置”探索實踐,適度規模經營有序推進,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迅速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加快推進,同時,也有利於(yu) 農(nong) 村勞動力合理流動,促進新型城鎮化,實現城鄉(xiang) 、工農(nong) 、區域協調發展。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負責人表示,今年啟動了二輪延包三個(ge) 整省試點,其他省份也在組織整縣、整鄉(xiang) 試點,要確保絕大多數農(nong) 戶原有承包地繼續保持穩定。下一步,還要繼續引導土地經營權的有序流轉,健全農(nong) 業(ye) 經營體(ti) 係,健全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體(ti) 係,更好把小農(nong) 戶引入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軌道。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是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要牢牢守住的兩(liang) 條底線。
當前,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仍然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短板,必須不斷加大強農(nong) 惠農(nong) 富農(nong) 政策力度,確保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財力保障等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目標任務相適應。
按決(jue) 定部署,一方麵,我國將健全產(chan) 業(ye) 富民機製,依托農(nong) 村特色資源,壯大縣域富民產(chan) 業(ye) ,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ti) 係,培育鄉(xiang) 村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加快發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另一方麵,強化農(nong) 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製度,完善覆蓋農(nong) 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製,建立農(nong) 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製度。
一係列政策舉(ju) 措正在加快部署、落實——
記者從(cong)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了解到,有關(guan) 部門將在幹部配備、要素配置、資金投入和公共服務等方麵,推動采取更加有力的舉(ju) 措,加快補齊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的短板。
財政部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將推動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今年內(nei) 在全國全麵實施;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貸款貼息試點,引導金融資源、社會(hui) 資本更多地投入到農(nong) 業(ye) 領域;積極支持200個(ge) 左右縣加快補齊農(nong) 村地區公共充換電設施短板。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十次會(hui) 議表決(jue) 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法》,將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必將進一步推進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建設有法可依,盤活“沉睡的資源”,村集體(ti) 經濟資產(chan) 一年比一年厚實,農(nong) 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斷拓寬。
各地各有關(guan) 部門還將強化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管理集體(ti) 資產(chan) 、開發集體(ti) 資源、發展集體(ti) 經濟、服務集體(ti) 成員等功能作用,構建產(chan) 權明晰、分配合理的運行機製,賦予農(nong) 民更加充分的財產(chan) 權益。因地製宜探索資源發包、物業(ye) 出租、居間服務、經營性財產(chan) 參股等多樣化途徑發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提高集體(ti) 經濟收入,帶動農(nong) 民增收。
讓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留得住”“融得進”
暑期是短期工求職高峰,貴州省黔東(dong) 南州凱裏市的零工市場裏,工作人員忙著向一位位求職者推薦崗位。
與(yu) 過去隻前往發達省份就業(ye) 不同,近十年,在中西部地區就業(ye) 的農(nong) 民工增長27.1%。順應這一新趨勢,黔東(dong) 南州在外出務工、就近就業(ye) 兩(liang) 方麵同步發力,建了180多個(ge) 零工市場,多措並舉(ju) 促進農(nong) 民工就業(ye) 。
實施智能製造、家政服務等吸納就業(ye) 支持舉(ju) 措;持續做好“春暖農(nong) 民工”等行動,推動公共就業(ye) 服務下基層;深入實施製造業(ye) 技能根基工程,促進農(nong) 民工“以技增收”……各地推出一項項措施,助力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就業(ye) 空間更廣、質量更優(you) 。
8月,合肥麵積最大的保障性租賃住房——高新區保障性租賃住房二期項目正火熱施工。
這一項目7月28日開工,預計2027年8月竣工後,可提供1940套住房,幫助外來務工人員等新市民安家立業(ye) 。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全麵放開放寬戶口遷移政策、保障隨遷子女入學……更均等的服務、更完善的保障,將讓廣大外來務工人員願進城、能進城,“留得住”“融得進”。
近日,國務院出台《深入實施以人為(wei) 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把推進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wei) 新型城鎮化首要任務。行動計劃以進城農(nong) 民工及其隨遷家屬為(wei) 重點、兼顧城市間流動人口,統籌推進深化戶籍製度改革和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製度,著力解決(jue) 好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最關(guan) 心的穩定就業(ye) 、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會(hui) 保險等問題。
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農(nong) 民工工作司司長尚建華表示:“下一步將完善社保關(guan) 係轉移接續政策,擴大農(nong) 民工社會(hui) 保險覆蓋麵,切實維護農(nong) 民工勞動保障權益。”
鄉(xiang) 村既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場,幾億(yi) 農(nong) 民同步邁向全麵現代化,會(hui) 釋放巨大的創造動能和消費潛能,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鄭備表示,我國城鎮化率提高1個(ge) 百分點,每年可以新增2000多億(yi) 元消費需求,拉動萬(wan) 億(yi) 規模新增投資需求。
讓城鄉(xiang) 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
距北京城區約50公裏外,懷柔區橋梓鎮上王峪村常住人口不過100餘(yu) 人,卻開了多家鄉(xiang) 村咖啡店,一到周末就人來人往。
閑置老宅為(wei) 店,拿鐵咖啡為(wei) 媒,城與(yu) 鄉(xiang) 融合、“洋”與(yu) “土”碰撞,人流、資金等要素在這裏“返鄉(xiang) ”。
縣域具有城鄉(xiang) 聯係緊密、地域範圍適中、文化同質性強等特點,最有條件率先實現城鄉(xiang) 融合發展。
“崗巴”是藏語“雪山附近的村莊”的意思。今年上半年,海拔約4700米的西藏日喀則市崗巴縣,迎來了第一位途家房東(dong) 。
縣域房東(dong) 正成為(wei) 我國民宿行業(ye) 的新生力量,在途家平台上以每年超20%速度增長;今年上半年,全國138個(ge) 縣民宿房東(dong) 數量同比增長超50%,西藏崗巴縣、新疆鐵門關(guan) 博古其鎮、海南儋州木棠鎮等實現房東(dong) “零”的突破。
“客流、資金流、數據流從(cong) 城市向鄉(xiang) 村流動,這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新亮點。”途家民宿高級副總裁胡陽說。
決(jue) 定強調,促進城鄉(xiang) 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
城鄉(xiang) 要素平等交換,就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建立市場化的要素價(jia) 格形成機製,保障農(nong) 民在勞動、土地、資金、技術等要素交換上獲得平等權益。要盡快建立城鄉(xiang) 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為(wei) 最終建立城鄉(xiang) 統一的土地市場奠定基礎。
城鄉(xiang) 要素雙向流動,要暢通城鄉(xiang) 人口、資金和技術流動渠道,推動城市資本、人才、技術下鄉(xiang) ,構建城鄉(xiang) 要素雙向合理流動的新格局。要加快推進在縣域就業(ye) 的農(nong) 民工就地市民化,同時鼓勵農(nong) 民工返鄉(xiang) 就業(ye) 創業(ye) ,引導城市居民下鄉(xiang) 消費和養(yang) 老。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說,促進城鄉(xiang) 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要把著力點放在城鄉(xiang) 人口遷移、資金流動和土地流轉等方麵。要盡快破解縣域資金外流與(yu) 農(nong) 民貸款難的矛盾,加大金融對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的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城市資本下鄉(xiang) ,建立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多元化投融資機製。
決(jue) 定明確,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nong) 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ti) 收益分配權,探索建立自願有償(chang) 退出的辦法。
“這既是消除進城落戶農(nong) 民後顧之憂,也是防止農(nong) 村要素單向流出進一步加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yu) 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劉彥隨說,當務之急是從(cong) “產(chan) 業(ye) 、就業(ye) 、創業(ye) ”著手,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擴大農(nong) 村人口就近就業(ye) ,更好為(wei) “逆城鎮化”投資創業(ye) 創造條件。
“要激活鄉(xiang) 村人口、土地、產(chan) 業(ye) 等要素活力和內(nei) 生動力。”劉彥隨說,城鄉(xiang) 融合不是要用“城”把“鄉(xiang) ”融掉,要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集約緊湊布局;同時要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生態保護紅線,守住農(nong) 耕文明、鄉(xiang) 村文化的根脈。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