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釋放新型城鎮化內需潛力
發稿時間:2024-08-12 14:07:56 來源:人民日報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cong) 2012年的53.1%提高至2023年的66.2%,城鎮常住人口達到9.33億(yi) ,城市數量增加至694個(ge) ,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大幅提升。“當前,我國已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後期,城鎮化率增速將有所放緩,但仍有提升空間。”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高國力表示,新型城鎮化是統籌投資和消費的結合點,蘊藏著巨大的內(nei) 需潛力。
國務院日前印發《深入實施以人為(wei) 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部署實施新一輪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等4項重大行動。如何落實好相關(guan) 任務?記者采訪了有關(guan) 專(zhuan) 家。
實施新一輪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
《計劃》部署實施新一輪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提出進一步深化戶籍製度改革等6項任務。
“城鎮化最基本的趨勢是農(nong) 村富餘(yu) 勞動力和農(nong) 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浙江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院長、教授張蔚文表示,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項係統工程,應以進城農(nong) 民工及其隨遷家屬為(wei) 重點、兼顧城市間流動人口,多管齊下、多措並舉(ju) ,讓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不僅(jin) 願進城、能進城,還要留得住、融得進。
張蔚文認為(wei) ,推進以人為(wei) 本的新型城鎮化,讓農(nong) 民進城後能夠長期穩定在城市生活,要分類施策、兩(liang) 手發力:有意願、有能力、有條件的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可逐步成為(wei) 城鎮戶籍居民;不願落戶或不滿足落戶條件的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可在常住地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同時,要充分尊重農(nong) 民意願,保障好進城落戶農(nong) 民合法土地權益,確保農(nong) 民在城鄉(xiang) 之間可進可退。”
對城市政府而言,推進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需要必要的成本。張蔚文建議,應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與(yu) 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製,健全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yu) 吸納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製,提高城市政府的積極性。
實施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行動
《計劃》以冀中南等城鎮化潛力較大的集中片區為(wei) 重點,兼顧其他城鎮化率低且人口規模大的縣(市、區),部署實施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行動。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工業(ye) 化是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認為(wei) ,協調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城鎮化,有利於(yu) 優(you) 化生產(chan) 力布局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有利於(yu) 統籌擴大內(nei) 需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有利於(yu) 促進就業(ye) 增收和增進人民福祉。
在黃漢權看來,《計劃》提出的舉(ju) 措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行性,“潛力地區人口規模較大、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是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的主要來源地。同時,這些地區勞動力資源豐(feng) 富、區位交通便利、有一定的產(chan) 業(ye) 發展基礎,具有承接產(chan) 業(ye) 轉移的獨特優(you) 勢。”他舉(ju) 例說,皖北地區近年來精準對接長三角地區生產(chan) 配套需求和產(chan) 業(ye) 轉移,不斷壯大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集群,城鎮就業(ye) 吸納能力提升明顯。
“同時要看到,潛力地區有部分位於(yu) 農(nong) 產(chan) 品主產(chan) 區,應堅持集中布局、點狀開發、緊湊發展,在落實最嚴(yan) 格的耕地保護製度、牢牢守住‘三區三線’的前提下,優(you) 化土地資源配置,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黃漢權說。
實施現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動
《計劃》提出,實施現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動,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培育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現代化都市圈,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集約緊湊布局。
“都市圈是創新要素最密集的地區,是實體(ti) 經濟的集聚地,也是先進技術的發源地和應用場。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可以有力推動區域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和先進製造業(ye) 發展。”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尹稚認為(wei) ,重點要推動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向周邊延伸、優(you) 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周邊覆蓋、部分產(chan) 業(ye) 向周邊轉移,實現中心城市與(yu) 周邊城鎮共同發展。
比如提升城際通勤效率,促進充分就業(ye) 。“交通基礎設施一體(ti) 化是都市圈形成的前提。”尹稚認為(wei) ,應打通未貫通路、瓶頸路,發展與(yu) 都市圈通勤相匹配的市域(郊)鐵路,降低通勤成本、提升通勤舒適度,為(wei) 改變城鎮化空間形態的“一城獨大”創造條件。
又如強化產(chan) 業(ye) 分工協作,促進功能互補。“近年來,產(chan) 業(ye) 鏈的中下遊、產(chan) 業(ye) 集群的邊緣部分在多數超大特大城市周邊已出現明顯‘溢出’,部分城市甚至出現創新資源的‘溢出’,如廣東(dong) 深圳科創企業(ye) 向東(dong) 莞、惠州擴散。”尹稚認為(wei) ,應順勢而為(wei) ,推動中心城市與(yu) 周邊城市形成“總部+基地”“研發+生產(chan) ”等產(chan) 業(ye) 聯動格局,更好發揮各城市比較優(you) 勢,提高產(chan) 業(ye) 集群競爭(zheng) 力。
再如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增進民生福祉。“應促進優(you) 質公共服務資源共享,重點加強中小城市公共服務建設,引導促進中心城市的優(you) 質教育醫療資源向周邊輻射擴散。此外,還應推動都市圈應急、生態、治安等協同聯動。”尹稚說。
實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行動
當前,我國城市發展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wei) 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並重,由外延擴張式發展轉為(wei) 內(nei) 涵提升式發展。“實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行動,有利於(yu) 促進城市服務優(you) 化、環境改善、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讓城市居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有利於(yu) 增強城市防災減災能力,保障城市運行安全和人民群眾(zhong) 的生命財產(chan) 安全,也有利於(yu) 擴大有效投資、提高就業(ye) 水平、促進消費升級,為(wei) 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撐。”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表示。
針對城市發展中最突出的短板弱項,《計劃》部署實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行動,以人口規模大、密度高的中心城區和影響麵廣的關(guan) 鍵領域為(wei) 重點,加快補齊城市安全韌性短板,明確了今後五年城市建設最迫切最突出的任務。
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內(nei) 容。一些老舊小區建設年代較為(wei) 久遠,小區內(nei) 房屋和公共設施已出現嚴(yan) 重老化和安全隱患,急需改造加固;一些小區環境及配套設施、適老化設施建設滯後,需要補齊完善。”王凱說。《計劃》提出,紮實推進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有序實施城鎮房屋建築更新改造和加固工程。
加快推進“三大工程”建設。《計劃》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加快解決(jue) 工薪收入群體(ti) 住房困難;推進城中村改造,改善居住條件和生態環境;推進“平急兩(liang) 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能力。“這是建立多層次住房供應體(ti) 係,構建房地產(chan) 發展新模式的關(guan) 鍵舉(ju) 措。”王凱說。
實施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城市燃氣、供水、排水、供熱、綜合管廊等就像人體(ti) 的“神經”和“血管”,是維持城市正常運行、滿足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礎設施,是城市的生命線。《計劃》提出,加快城市燃氣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加強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和管網互通,強化城市道路交通運行基礎。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