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文精神

文章

新時代國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新趨向

發稿時間:2024-08-02 10:11:11   來源:人民論壇網   作者:管 健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根本要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物質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貧困”。物質生活的富足與(yu) 精神生活的富有要齊頭並進、協同發展,精神文化凝縮了人類生活和智慧的精華,與(yu) 人類社會(hui) 共生同存,它既是傳(chuan) 統積澱的延續者,也是現實文化世界麵貌的塑造者。新時代國人精神文化注入了新的需求,既體(ti) 現出宏闊視野的文化氣象,又與(yu) 煙火氣息的生活同頻。

  國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新變化與(yu) 新趨勢

  廣義(yi) 的文化包括人類一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狹義(yi) 的文化特指精神文化,包括價(jia) 值觀念、倫(lun) 理道德、藝術審美,其蘊含了人們(men) 的思想智慧和價(jia) 值追求,也彰顯了國人群體(ti) 標識的時代烙印。從(cong) 實景實物到雲(yun) 覽四方、從(cong) 耳聽目視到全身沉浸、從(cong) 網紅打卡到小眾(zhong) 寶藏……人民群眾(zhong) 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日新月異,不斷呈現出個(ge) 性化、多樣化、品質化和國際化的總趨勢。

  個(ge) 性化與(yu) 小眾(zhong) 化凸顯。精神文化生活表征人們(men) 一定的生活方式,也蘊含了一定的意義(yi) 建構。當前社會(hui) 心態注重彰顯自我獨特性,人們(men) 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關(guan) 注小眾(zhong) 化和個(ge) 性化的獨特體(ti) 驗,關(guan) 注自我表達與(yu) 精神追求,不在意他者凝視,隻關(guan) 注自我作為(wei) 實體(ti) 性的存在。高度個(ge) 性化的主體(ti) 也在不斷創造個(ge) 性化的文化產(chan) 品,網絡直播、短視頻都彰顯了一定的主體(ti) 意識;古琴、雲(yun) 錦、蘇繡、越劇這些內(nei) 容豐(feng) 富的非遺數字產(chan) 品氣韻生動,樣態活潑,都受到年輕群體(ti) 的喜歡;國潮經典依托現代潮流審美,西安城漢服衣袂飄飄,國風盛行,一下子夢回大唐;江南小徑,詩意的棲居,青年人茶潮意濃,從(cong) 春茶采摘到圍爐煮茶均親(qin) 力親(qin) 為(wei) ,“塵心洗盡興(xing) 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古老的茶文化成就了青年文化新潮流。國人喜歡的精神文化產(chan) 品越來越小眾(zhong) ,也越來越凸顯時代個(ge) 性和品味特征。

  立體(ti) 化與(yu) 多樣性並存。人作為(wei) 自然的存在物、社會(hui) 的存在物和精神的存在物的統一體(ti) ,具有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當前人們(men) 對於(yu) 精神文化產(chan) 品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和立體(ti) 化,既要求精神文化產(chan) 品豐(feng) 富多樣、形態多樣,又追求文化產(chan) 品本身有思想溫度、理論深度、藝術高度。貴州省六盤村的“村BA”火爆全網,球員攻防有板有眼,球迷圍得水泄不通,參賽隊員從(cong) 20到40歲,有務農(nong) 的,有務工的,接地氣的比賽,鄉(xiang) 土化的觀賽,爬梯、上樹、站屋頂,既體(ti) 育,也歡樂(le) ,村民既觀賽,也嘮家常,孩子們(men) 一旁頑皮打鬧,一幅活力十足的鄉(xiang) 村生活圖景。人們(men) 在精神文化的追求上,既追求表層多樣性,也追求深層多樣性。同時,由於(yu) 各種新型文化業(ye) 態應運而生,多樣文化符號迅速加工、生產(chan) 、傳(chuan) 播,許多文化中的世遺和世遺中的文化都走出古籍典藏,用觸手可及的多樣文化符號和年輕態表達直接俘獲了青年群體(ti) ,激活其文化基因。傳(chuan) 世名作《簪花仕女圖》中的侍女服飾,通過高顏值、巧設計火爆出圈;“馬踏飛燕”通過憨態可掬的“歡脫”馬卷粉無數;三星堆“大立人”和“青銅金麵具”考古盲盒備受喜愛……古老文化的“腦洞大開”,和諧統一了文化價(jia) 值與(yu) 生活美學,使人們(men) 零距離觸摸曆史文脈,多維形態的精神文化產(chan) 品既有意蘊生動的影像呈現,也有情義(yi) 充沛的藝術感染,其持久飽滿的精神能量是極具現代意識的實踐力量。

  精細化與(yu) 品質化追求。新時代的國人已經不滿足於(yu) 以往粗枝大葉和過於(yu) 粗糲的低端文化產(chan) 品,那些無序的、碎片化、良莠不齊的文化供給難以滿足人們(men) 對優(you) 質精神產(chan) 品的追求。人們(men) 對文化產(chan) 品質量的精良程度和精細程度,對文化品位的高雅程度和格調程度均日益提升,更強調精神文化的高端性和品牌化,強調精細、精準、精良的高質量文化產(chan) 品供給,不僅(jin) 要求其具有內(nei) 在品質,也強調其思想內(nei) 涵和精神升華,期冀可以從(cong) 感官到心靈都得到充分的滿足和滋養(yang) 。粵劇電影《白蛇傳(chuan) 》在青年群體(ti) 格外出圈,其將文學、音樂(le) 、繪畫、書(shu) 法、雕塑、建築、舞蹈、曲藝熔於(yu) 一爐,喚醒了青年群體(ti) 的文化精神基因,用寫(xie) 意美學將國粹經典打造得顧盼生姿;舞蹈《隻此青綠》從(cong) 北宋王希孟的《千裏江山圖》中走出,用峰巒疊嶂、煙波浩渺、水墨長橋、茅簷村舍,描繪了大道至簡、大雅於(yu) 凡、大美不言的詩意氤氳,使得世界各地的受眾(zhong) 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心生向往,這些高端品質的精神文化產(chan) 品日益受到各個(ge) 群體(ti) 的喜愛。

  信息化與(yu) 國際化鏈接。中國文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與(yu) 世界文化不斷交流互鑒的過程中,人們(men) 的精神需求日益與(yu) 國際接軌。互聯網拉近了人與(yu) 人、人與(yu) 世界的距離,地球上不同文化的人在時空壓縮中迅速鏈接,全球範圍的文化互動成為(wei) 常態,中華文明也不斷注入人類文明的新形態。從(cong) 金碧輝煌的凡爾賽宮,到人類文明史的大都會(hui) 藝術博物館,從(cong) 聞名於(yu) 世的盧浮宮到典藏的大英博物館,數據文物庫、全景體(ti) 驗展、館藏名畫記都可以足不出戶無死角觀看世界文化藏品,或古樸,或雄渾,或迤邐,或樸真,全人類文明盡收眼底,零距離感知人類藝術的絕倫(lun) 與(yu) 精深,從(cong) 跌宕起伏的建築樂(le) 章中感受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從(cong) 精巧的器物與(yu) 雅致的格局中捕捉逝去的溫婉氣息,從(cong) 文物藏品與(yu) 文化記載中追溯全人類文明的曆史滄桑。文物不言,自有春秋,現代技術打造了古物的靈動與(yu) 鮮活,實現了人們(men) 精神生活滿足的外溢價(jia) 值。與(yu) 此同時,“世界那麽(me) 大,我想去看看”代表了國人探索外在世界的渴望,休閑遊、度假遊逐漸成為(wei) 深度遊、文化遊,旅遊從(cong) 空間的移動轉變為(wei) 精神的參與(yu) ,在全球化和國際化的鏈接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精神文化生活所包含的價(jia) 值體(ti) 係和精神結構在共享中內(nei) 化、保持與(yu) 發展,是國家和民族作為(wei) 共同體(ti) 存在的靈魂與(yu) 紐帶,它不僅(jin) 是社會(hui) 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chan) 物,也是人性主體(ti) 意識的自然回歸。

  社會(hui) 性發展的必然要求。《管子·牧民》中提到“倉(cang) 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論衡·治期》中提到“為(wei) 善惡之行,不在人質性,在於(yu) 歲之饑穰”,《論語·顏淵》中提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這些古人的觀念與(yu) 馬克思的觀點殊途同歸。馬克思認為(wei) “物質生活的生產(chan) 方式製約著整個(ge) 社會(hui) 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過程”,這一觀點彰顯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辯證統一性。恩格斯更為(wei) 通俗易懂地指出,“人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cong) 事政治、科學、藝術與(yu) 宗教等等”。沒有相應的物質基礎,精神生活就無從(cong) 談起。費孝通先生和其夫人王同惠女士一同翻譯過美國社會(hui) 學家烏(wu) 格朋(W.F.Ogburn)的《社會(hui) 變遷》,在書(shu) 中作者強調,“非物質文化需要不斷密切適應物質文化,當物質文化變遷時,精神文化也需隨之而改變。”1947年,費孝通在倫(lun) 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學術演講稿《中國社會(hui) 變遷中的文化結症》中提出,“所謂文化,是一個(ge) 團體(ti) 為(wei) 了位育處境所製下的一套生活方式……文化是一個(ge) 團體(ti) 中在時間和空間上有相當一致性的個(ge) 人行為(wei) ,團體(ti) 中個(ge) 人行為(wei) 的一致性是處於(yu) 國民接受相同的價(jia) 值觀念”。費先生所說的“位育”即為(wei) 適應(adaptation),位育是手段,生活是目的,而文化中的價(jia) 值體(ti) 係和價(jia) 值觀念正是處於(yu) 人類集體(ti) 生活的凝練。費先生認為(wei) ,中國社會(hui) 長期處於(yu) 匱乏經濟(economy of scarcity)的時代,對於(yu) 物質滿足的追求成為(wei) 第一要務,而當豐(feng) 裕經濟(economy of abundance)來臨(lin) 時,人們(men) 自然要匹配更高的精神層麵的需求。舊中國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經曆了波瀾壯闊的深刻劇變後,中國人從(cong) 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物質生活的滿足已經日益祛魅,人們(men) 的精神和心靈不想被物化和異化,需要追求更為(wei) 富足的精神文化的浸潤,以實現人的真正的全麵發展。由此,除了物質文明,如今的人們(men) 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hui) 文明、生態文明都給予高度的期待和孜孜的追求。人類社會(hui) 的每一次躍進都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每一次升華,現代化的本質要回歸到人的現代化,而人的現代化正是在文化繁榮背景下的精神世界的豐(feng) 富化和高尚化。

  主體(ti) 性意識的自然回歸。古希臘哲學認為(wei) 在人類社會(hui) 的早期階段,外來力量統治著人,人們(men) 習(xi) 慣用外在性需求的滿足來定位個(ge) 體(ti) 的存在。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在對外在的關(guan) 係中逐漸趨於(yu) 主體(ti) ,人們(men) 開始追求內(nei) 在真實的需要和生命的靈性,希望充盈自身的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擺脫自我物化和對物的依賴性。個(ge) 體(ti) 不再希望成為(wei) 文化的被動接受者,而願意成為(wei) 具有文化主動運用和建構文化知識的能動者,期待借助精神文化感悟和描繪生活,欣賞和創造美,讚美和推崇善,抒發和交流情感,啟發和傳(chuan) 承智慧。改革開放後,隨著我國文化事業(ye) 的大發展,整個(ge) 國家從(cong) 文化自主發展階段走向文化產(chan) 業(ye) 形成和迅速發展的規模發展階段。之後,隨著公共文化事業(ye) 的大力拓展和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的快速建設,我國開始朝向文化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朝向文化強國邁出堅實一步,這不僅(jin) 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國人對文化深層次追求的主體(ti) 意識的複歸。新時代人們(men) 主體(ti) 意識既包括思想也涵蓋行動,既抽象也具體(ti) ,主體(ti) 意識的決(jue) 定是強烈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效能感,人們(men) 希望通過勞動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財富,也希望隨之而來的是豐(feng) 盈的精神財富,這是人作為(wei) 主體(ti) 價(jia) 值的進一步顯現,也是人的全麵發展的必需。

  仍需要重點關(guan) 注的方向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將“人的全麵發展”作為(wei) 麵向2035的總體(ti) 目標之一。馬克思認為(wei) ,人的全麵發展需要強調人的發展,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需要是多樣的,既包括自然需要,也包括社會(hui) 需要和精神需要,隻有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要的基礎上,滿足人的高層次的精神需要才能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當前我國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總體(ti) 向上向善向美,文化自信日益高揚,在推動精神文化日益發展的過程中仍需要把握好幾個(ge) 維度上的關(guan) 係。

  文脈賡續與(yu) 文化創新的契合關(guan) 係。中華文化傳(chuan) 承有序,一以貫之。文化作為(wei) 塑造群體(ti) 的唯一的、實體(ti) 性的、類別化的獨特係統,其內(nei) 在發現,不同的文化體(ti) 係均各自有其獨立的起源和發展曆程,也都在長期的曆史時空中維持相對的穩定性和一定的動態性。文化的特質在於(yu) 兩(liang) 點,其一是在一定的空間內(nei) 共享於(yu) 一群相互依存的個(ge) 體(ti) ,這是文化的共享屬性,其二是在一定的時期內(nei) 傳(chuan) 承於(yu) 世代的代際之間,這是文化的傳(chuan) 承屬性。傳(chuan) 統性的精神文化生活伴隨著曆史的衍生與(yu) 流轉已經成為(wei) 人們(men) “活”的文化生命的一部分,但是精神文化生活總是基於(yu) 時代變遷、環境改變、認知開拓不斷適應社會(hui) 發展。豐(feng) 富當代中國精神文化生活既需要“繼往”,也需要“開來”,精神文化需求的創新不單單是被動、隨機的和盲目式創新,而應是係統的、有目的的和精準的引導式創新,不複古泥古,也不嘩眾(zhong) 取寵,賦予精神文化生活以新的時代內(nei) 涵和現代化表達,同時也禮敬傳(chuan) 統,敬畏曆史。良渚、二裏頭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傳(chuan) 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寶,國家版本館的文脈賡續,都能在新時代煥發更為(wei) 璀璨的光芒。

  文明交流與(yu) 文化自信的互促關(guan) 係。中國式現代化在不斷融入世界現代化的曆史進程中,需各美其美,美美與(yu) 共,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學習(xi) 他國文化,以兼收並蓄的胸懷彼此成就,隻有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交流互鑒才能豐(feng) 富和滿足整體(ti) 人類的精神文化需求。本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與(yu) 外來文化和諧薈聚,搭建接觸、交流、融合的平台,通過不同文化的共存、疊合、交織,形成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促進文化的關(guan) 聯、交互和動態發展。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文化特質才能曆久彌新,煥發勃勃生機,也才能蔓延繁盛。文化包容性從(cong) “自在”走向“自覺”,人們(men) 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僅(jin) 需要來自中華民族的文化滋養(yang) ,也需要沉浸於(yu) 世界文明的海洋,不同文化元素的和諧共生,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取長補短,擇善而從(cong) ,實現全人類文明文化的繁盛。

  文化鑄魂與(yu) 技術賦能的協同關(guan) 係。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將其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著力推動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的繁榮發展,提供給人民更為(wei) 豐(feng) 富的文化產(chan) 品,更加充實和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科技賦能下的數字文化建設也不斷推動文化產(chan) 品“活起來”“火起來”,全景呈現文化新樣態,展現現代社會(hui) 中文化的多重樣貌。數字技術解決(jue) 了精神文化產(chan) 品麵臨(lin) 的碎片化、單一化和斷層化的問題,可以有效整合、全方位打造、低成本運營、多樣態推廣,滿足不同群體(ti) 的審美期待,同時數字智能時代還可以通過計算大模型和數字賦能,精準推送、精細化傳(chuan) 播。“甲骨文”表情包既古老又時尚,把距今3600多年晦澀難懂的“天書(shu) ”文字穿越時空,打造成“最潮中國範兒(er) ”。優(you) 質的精神文化不一定都是“陽春白雪”“束之高閣”,與(yu) 公眾(zhong) 有格格不入的距離感,它也可以是親(qin) 和的、精良的。當然,技術賦能也要避免落入過度商業(ye) 化、過度庸俗化和過度娛樂(le) 化的窠臼,避免披著文化的外衣,以消費主義(yi) 、享樂(le) 主義(yi) 、泛娛樂(le) 化為(wei) 核心,采用內(nei) 容淺薄空洞、形式搞怪戲謔、內(nei) 核粗鄙粗糲的產(chan) 品,戲說曆史、篡改經典、解構崇高、惡搞正統、調侃正義(yi) ,侵蝕人們(men) 的精神家園。技術理性和工具理性不是讓位於(yu) 價(jia) 值理性的次位,而是可以和諧統一;不羈絆精神生活的提升,而是提供文化產(chan) 品的平台,通過數字技術加強公共文化雲(yun) 建設,通過數字創意、沉浸式體(ti) 驗等,提供優(you) 質精神文化產(chan) 品的產(chan) 業(ye) 鏈條,從(cong) 製作、供給、傳(chuan) 播,技術賦能文化鑄魂,共同守護共同精神家園。

  文明共創與(yu) 均等共享的並進關(guan) 係。精神文化產(chan) 品的公平分配是精神富足的基本條件,也切實關(guan) 乎國人的獲得感、公平感和幸福感的必要條件。文化的公共性圖景必然要求文化享有區域均等、城鄉(xiang) 均等、群體(ti) 均等,避免因地域、群體(ti) 、年齡、身份而形成的“文化鴻溝”。公共性賦能新時代,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提供公共文化的多渠道供給,增加公共形態的文化資源保障,通過文化惠民而達成資源共享、文明共創,達成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務重在基層、重在基本、重在建立“廣覆蓋、高效能”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既要有文化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也要滿足全體(ti) 公民均等化、普惠性的文化需求,建立公共文化服務複合供給機製,多措並舉(ju) 促進精神產(chan) 品對象化、精準化、精細化投入,農(nong) 耕文化館、民宿博物館、地方大舞台、鄉(xiang) 村書(shu) 畫社、“村晚”“村超”……這些滲透性強、互動性佳、可流動、可複製的公共文化產(chan) 品展現了一個(ge) 活力滿滿、熱氣騰騰的煙火中的幸福生活。不斷強調公共文化服務總量供給,推動優(you) 質公共文化資源向偏遠地區、邊疆地區、農(nong) 村地區傾(qing) 斜,建設更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高質量文化項目,以基本公共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推動精細化、優(you) 質化,以共建共享強化多主體(ti) 參與(yu) ,以“政之所為(wei) ”對接“民之所需”,堅持“輸血”“造血”相結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麵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全社會(hui) 的文明程度和精神生活的富足程度。

  治國有常,利民為(wei) 本。唯物史觀認為(wei)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辯證統一的,全麵發展的人必然是物質滿足和精神富有的人。從(cong) 心理學意義(yi) 而言,精神生活富足也是在物質基礎滿足過程中,通過精神生產(chan) 而達到的積極享受的心理滿足感。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是物質文明與(yu) 精神文明相協調的過程,既要追求物質財富的富足富有,也有追求精神世界的豐(feng) 滿豐(feng) 盈。國人精神文化的新需求伴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更加麵向實現人的全麵發展,不斷與(yu) 時俱進。

  (作者為(wei) 南開大學社會(hui) 學院教授、博導)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