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

文章

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符合市場經濟規律、有效支持全球綠色低碳轉型

發稿時間:2024-07-15 14:42:56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國研中心課題組

  近期,一些海外政客和媒體(ti) 炒作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產(chan) 能過剩”,這種論調與(yu) 基本事實和理論邏輯不符,完全站不住腳。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從(cong) 根本上說源於(yu) 中國堅定不移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的決(jue) 心和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規模經濟與(yu) 比較優(you) 勢。應該以全麵、曆史、發展的眼光看待新能源產(chan) 能,不能片麵地以國內(nei) 市場需求框定合理產(chan) 能規模,不能將技術迭代中的有效產(chan) 能和無效產(chan) 能簡單加總,不能忽視市場競爭(zheng) 中的企業(ye) 優(you) 勝劣汰和產(chan) 能動態調整,不能簡單以當期需求來評判產(chan) 能是否過剩。同時更要看到,中國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和發展新能源產(chan) 業(ye) ,為(wei) 世界各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改善全人類的總體(ti) 福祉作出了積極貢獻。

  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從(cong) 根本上說源於(yu) 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的決(jue) 心和長期積累形成的規模經濟與(yu) 比較優(you) 勢

  為(wei) 了有效應對人類共同麵臨(lin) 的氣候變化挑戰,中國積極把握綠色低碳轉型機遇,堅定不移地推動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

  中國較早製定實施了相關(guan) 法律和政策,2006年1月1日開始施行可再生能源法,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和2009年《汽車產(chan) 業(ye) 調整和振興(xing) 規劃》先後提出發展太陽能、新能源汽車等低碳產(chan) 業(ye) ,之後持續為(wei) 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明確而穩定的政策環境,並積極推動新能源技術創新和產(chan) 業(ye) 化應用。隨著風電、光伏等的快速發展,中國於(yu) 2019年提前完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的目標。特別是自2020年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來,中國的新能源產(chan) 業(ye) 逐步進入市場力量驅動的大規模發展階段,新能源開發利用規模、新能源汽車銷量明顯增加,新能源產(chan) 品質量持續提升。2023年底,中國的風電、光伏累計裝機量達到10.5億(yi) 千瓦,占全球新能源總裝機量的四成;新能源汽車銷售接近950萬(wan) 輛,連續9年居全球第一位。

  中國的規模經濟優(you) 勢,有助於(yu) 形成完備和有競爭(zheng) 力的新能源產(chan) 業(ye) 鏈。一是較強的製造業(ye) 配套能力支撐新能源產(chan) 業(ye) 形成了較為(wei) 完備的產(chan) 業(ye) 鏈。中國的製造業(ye) 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為(wei) 30%,產(chan) 業(ye) 門類齊全,配套體(ti) 係完善,係統性優(you) 勢突出。高效協同的製造業(ye) 網絡,為(wei) 新能源產(chan) 業(ye) 鏈各環節發展提供了全麵支撐。經過多年積累和發展,中國已擁有較為(wei) 完整的新能源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比如已建成包括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整車及充電設施、製造裝備、回收利用等在內(nei) 的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鏈。二是超大規模市場可以攤薄成本、容納多條技術路線競爭(zheng) 成長。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前期需要進行較大規模的研發和設備投入,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可以幫助企業(ye) 快速攤薄成本,企業(ye) 憑借在國內(nei) 市場競爭(zheng) 中獲得的低成本、高性能優(you) 勢走向國際市場,具有較強國際競爭(zheng) 力。有研究人員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拆解顯示,一些國產(chan) 新能源車企的生產(chan) 具有成本優(you) 勢。同時,巨大的市場空間為(wei) 不同技術創新路線、商業(ye) 創新模式提供了足夠賽道,讓真正具備競爭(zheng) 優(you) 勢、符合產(chan) 業(ye) 升級方向的產(chan) 品和企業(ye) 能夠快速成長。比如,中國光伏電池具有多條細分技術路線,每條技術路線都孕育出數家上市公司。

  長期積累並動態演進的比較優(you) 勢,是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的基礎條件。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技術不斷升級、要素稟賦結構深刻改變、數字化與(yu) 綠色化轉型結合,有力支撐了新能源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一是新能源汽車、風電、光伏等領域技術處於(yu) 全球前沿。中國抓住了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關(guan) 鍵時間窗口,技術水平全麵提升,高能量密度電池、高效率驅動電機、電控係統等關(guan) 鍵技術取得突破。光伏電池片平均轉換效率居於(yu) 全球前列,風電中的長葉片、高塔架等技術也處於(yu) 國際領先水平。2016年—2022年,全球綠色低碳技術發明專(zhuan) 利授權量累計達55.8萬(wan) 件,其中,中國專(zhuan) 利權人獲得授權17.8萬(wan) 件,占比達31.9%。二是新能源領域人才富集、勤勞實幹。國際可再生能源署與(yu) 國際勞工組織共同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約555萬(wan) 人,約占全球四成。中國工程師數量占全世界的1/4,優(you) 秀勤奮的工程師隊伍吸引了全球跨國車企在華布局新能源汽車研發中心。例如,2023年,大眾(zhong) 汽車將總部以外最大的研發中心落戶中國安徽合肥,集中開發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chan) 品。三是資本豐(feng) 裕度上升為(wei) 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的新能源行業(ye) 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2022年,中國資本形成額占全球比重已達到28.1%,產(chan) 業(ye) 發展的資金缺口明顯縮小。中國已形成一批高水平的鐵路、電網、運輸管道、儲(chu) 能、充電樁等基礎設施資產(chan) ,有力支撐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四是數字經濟優(you) 勢與(yu) 綠色低碳轉型相結合,為(wei) 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增添了更多新動能。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居全球第二,數字化賦能帶動新能源產(chan) 業(ye) 的製造、物流效率顯著提升,客戶響應更加及時,技術和商業(ye) 模式創新更加活躍,新產(chan) 品設計和技術迭代更為(wei) 迅速。2023年12月,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入選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燈塔網絡”,是目前全球唯一的新能源汽車燈塔工廠。同時,整車製造企業(ye) 與(yu) 芯片、軟件、通信等科技企業(ye) 跨界融合,自動駕駛和智能網聯等技術持續發展,智能化的應用及服務將汽車與(yu) 人的社會(hui) 活動緊密相連。

  應以全麵、曆史、發展的眼光看待新能源產(chan) 能,而不是片麵、靜止、簡單得出“產(chan) 能過剩”謬論

  縱觀人類社會(hui) 的工業(ye) 化、經濟全球化發展曆程,先進工業(ye) 產(chan) 能從(cong) 來都是麵向全球總需求的,不能片麵地僅(jin) 以國內(nei) 市場需求框定合理產(chan) 能規模。工業(ye) 化發展帶來的社會(hui) 化大生產(chan) 模式大大提升了生產(chan) 效率,各國依靠各自優(you) 勢參與(yu) 國際產(chan) 業(ye) 分工,供給和需求從(cong) 來都不是局限於(yu) 一國內(nei) 部。

  19世紀末,美國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工業(ye) 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顯著上升。1915年—1920年,美國出口額占全球份額持續超過20%,其中,1916年高達26.2%。依靠大規模生產(chan) 能力,美國的汽車、飛機、計算機等先後在全球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1913年,福特汽車的底特律工廠采用了著名的“流水線”生產(chan) 模式,生產(chan) 效率大幅提升,推動美國很快成為(wei) 當時世界最大的汽車生產(chan) 國,產(chan) 量一度超過世界總產(chan) 量的60%。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美國IBM公司占據了當時工業(ye) 化國家大型計算機市場70%—80%的市場份額,波音公司長期占據全球商用飛機市場60%以上的份額。二戰以後,西歐和日本的汽車工業(ye) 快速崛起。德國汽車出口量占產(chan) 量比重從(cong) 1957年的48.3%上升到2018年的78.0%;日本汽車產(chan) 量從(cong) 1963年的128萬(wan) 輛增加至1985年的1227萬(wan) 輛,同期出口從(cong) 10萬(wan) 輛增長到673萬(wan) 輛,1985年出口量占產(chan) 量的比重高達54.8%。過去30多年來,眾(zhong) 多歐、美、日、韓汽車品牌進入中國市場並長期占據重要份額,中國並沒有指責其產(chan) 能過剩。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萬(wan) 輛,占產(chan) 量的比重僅(jin) 為(wei) 12.5%,完全談不上產(chan) 能過剩。

  還要看到,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伴隨技術突破和快速迭代,有效產(chan) 能和無效產(chan) 能並存,不能簡單加總。新技術往往帶來更高的生產(chan) 效率和更強的市場競爭(zheng) 優(you) 勢,企業(ye) 有很強的動力應用新技術建設先進產(chan) 能。與(yu) 此同時,基於(yu) 上一代或上幾代技術建設的低效甚至無效產(chan) 能,經過一段時間後會(hui) 自然退出市場,如果將其與(yu) 高效先進產(chan) 能進行簡單加總並得出過剩的結論,必然會(hui) 背離基本事實。以光伏電池技術為(wei) 例,2010年,量產(chan) 光伏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為(wei) 16.5%左右;2015年,第二代提高到20%左右;2023年,第三代已達到25%左右。光電轉換效率每提升1個(ge) 百分點,發電成本可下降7%。這樣巨大的效率進步和成本降幅吸引著企業(ye) 不斷研發新技術、投資新產(chan) 能。近年來,光伏生產(chan) 線的平均迭代時間已降至2—3年,而物理折舊年限超過10年,很多落後產(chan) 能事實上已經失去了市場競爭(zheng) 力。類似情況在其他高技術產(chan) 業(ye) 領域也很常見。以信息技術產(chan) 業(ye) 為(wei) 例,近年來,全球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在摩爾定律驅動下技術不斷更新換代,先進產(chan) 能不斷上馬、落後產(chan) 能大量閑置的現象普遍存在。比如,2023年三季度,台積電公司4—5納米製程的先進生產(chan) 線產(chan) 能利用率超過80%,而美國格羅方德公司16—22納米製程的生產(chan) 線產(chan) 能利用率僅(jin) 有55%—65%。在這種情況下,更先進的產(chan) 能還在不斷上馬。2024年,三星、台積電、英特爾等企業(ye) 預計將分別投資數百億(yi) 美元用於(yu) 建設先進製程生產(chan) 線。

  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往往伴隨企業(ye) 的優(you) 勝劣汰和產(chan) 能的動態調整,新能源產(chan) 業(ye) 也會(hui) 經曆這樣的過程,不能靜止地看待某一時期的產(chan) 能規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同企業(ye) 相互競爭(zheng) 、優(you) 勝劣汰是正常現象,其間產(chan) 能會(hui) 不斷進入、退出、改造和調整,這符合產(chan) 業(ye) 發展的一般規律。如果僅(jin) 停留在某一時間點上看待這個(ge) 動態演進過程,不可能得出正確結論。比如,20世紀初,美國成為(wei) 汽車製造大國後,一度出現過幾百家汽車企業(ye) 。但隨著市場競爭(zheng) 加劇,絕大部分車企倒閉,傳(chuan) 統車企僅(jin) 剩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等少數幾家,而且當前還麵臨(lin) 特斯拉等新興(xing) 車企的挑戰。再如,20世紀70年代末,個(ge) 人電腦興(xing) 起後,全球一度有400多家廠商湧入。隨著技術標準統一和市場不斷成熟,大量企業(ye) 被淘汰。到1997年,康柏、IBM、戴爾、惠普等前幾大廠商占全球市場份額超過60%。又如,手機行業(ye) 也經曆了優(you) 勝劣汰過程。21世紀初,諾基亞(ya) 、摩托羅拉、索尼和愛立信等企業(ye) 占據市場領先地位,其中,諾基亞(ya) 的市場份額曾高達35%。但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這些企業(ye) 逐漸失去了市場地位,被其他手機廠商取代。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在發展過程中都會(hui) 經曆企業(ye) 的快速興(xing) 衰更替和產(chan) 能的持續動態調整,新能源產(chan) 業(ye) 也必然會(hui) 在市場機製的自發調節中經曆類似的過程。

  新能源產(chan) 業(ye) 正處於(yu) 快速成長期,產(chan) 能建設主要是為(wei) 了匹配未來預期需求,不能簡單以當期需求來評判產(chan) 能是否過剩。產(chan) 業(ye) 發展一般會(hui) 經曆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等階段,在成長期需求往往加快增長,企業(ye) 為(wei) 滿足未來預期需求紛紛加大投資,短期內(nei) 必然會(hui) 產(chan) 生投資“潮湧”和產(chan) 能增加的現象。據國際能源署測算,未來十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將持續強勁增長,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wan) 輛,是2022年的4倍多;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到820吉瓦(GW),是2022年的約4倍。如此強勁的未來需求必然會(hui) 吸引大量投資進入,帶動產(chan) 能快速增長。曆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1990年—1997年,美國家庭擁有計算機的比例從(cong) 15%增長到35%,對網絡的需求也隨之急速增長,眾(zhong) 多投資集中湧入互聯網領域,當時也有人稱之為(wei) “互聯網泡沫”。但後來的事實證明,正是這一時期的大規模投資,為(wei) 互聯網經濟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韓國液晶麵板產(chan) 業(ye) 的發展也經曆了類似曆程。LG公司的液晶業(ye) 務從(cong) 1987年到1994年連續虧(kui) 損8年,平均每年虧(kui) 損5300萬(wan) 美元;三星公司的液晶業(ye) 務從(cong) 1990年到1997年連續虧(kui) 損7年,平均每年虧(kui) 損1億(yi) 美元。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韓國相關(guan) 企業(ye) 仍然基於(yu) 對未來巨大市場需求的預期,將數十億(yi) 美元投資於(yu) 大尺寸液晶麵板生產(chan) 線建設。隨著筆記本電腦、台式機及平板電視需求的急速增長,三星、LG等廠商的液晶麵板產(chan) 能在滿足市場需求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果沒有前瞻性的產(chan) 能建設,後來不斷擴張的市場需求就無法得到滿足。

  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順應綠色轉型和經濟全球化大勢,造福人類、惠及世界

  當前,全球氣候變化超出預期,全球綠色產(chan) 品總供給不是過剩而是嚴(yan) 重不足。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關(guan) 鍵在於(yu) 行動。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為(wei) 全球綠色低碳轉型作出了重大貢獻。

  2023年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海平麵上升、南極冰川融化麵積等多項氣候指標打破曆史紀錄。持續高溫幹旱、強降雨、洪澇等極端天氣愈發頻繁,給全球經濟社會(hui) 發展、人類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影響和威脅。2023年度《柳葉刀人群健康與(yu) 氣候變化倒計時報告》指出,相比於(yu) 1986年—2005年的平均水平,現在與(yu) 熱浪相關(guan) 的65歲以上老人死亡人數上升了85%。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IPCC)2021年的預測,如果全球仍然以化石能源為(wei) 基礎推動經濟增長,2100年,全球平均海平麵將較1995年—2014年平均水平上升0.63米—1.6米。照此下去,很多海島和沿海城市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nei) 被海水淹沒或不宜居住,人類文明的大量成果將毀於(yu) 惡劣氣候。

  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綠色低碳技術尚未成熟,龐大的低碳發展需求與(yu) 低成本綠色技術供給嚴(yan) 重不足的矛盾突出,製約著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國依靠自身努力找到了能源和交通領域深度脫碳的可行技術路徑,並通過大規模應用顯著降低了新能源產(chan) 品成本,為(wei)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帶來了希望。《紐約時報》4月刊文稱,全人類都需要大規模、快速地轉向可再生能源。2022年《自然》雜誌的一篇文章測算,2008年—2020年以中國為(wei) 主的全球光伏組件供應鏈分別為(wei) 美國、德國光伏安裝節省了240億(yi) 美元和70億(yi) 美元。如果各國轉向國內(nei) 生產(chan) ,光伏組件的價(jia) 格將比全球化生產(chan) 高出20%以上,這將嚴(yan) 重影響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

  在推動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過程中,中國始終堅持開放合作,與(yu) 他國分享發展機遇。一是向外資企業(ye) 敞開國內(nei) 市場的大門。2018年,中國取消了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外資股比限製,特斯拉、大眾(zhong) 、寶馬、豐(feng) 田等車企紛紛在華投資布局電動車生產(chan) 。蓋斯特汽車戰略谘詢公司發布的報告顯示,2023年,外資車企在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上的份額合計占14.2%,其中,美國特斯拉公司一家就占了7.9%。二是支持新能源對外投資。2021年和2022年,中國可再生能源項目對外簽約額連續增長,年增長率達到13%。2023年前三季度,中國企業(ye) 海外可再生能源項目投資簽約額達到38億(yi) 美元。比亞(ya) 迪公司正在匈牙利建設工藝先進、高度自動化的新能源汽車生產(chan) 基地,這不僅(jin) 能夠促進當地產(chan) 業(ye) 綠色轉型,也將為(wei) 當地創造數千個(ge) 就業(ye) 崗位。三是積極發展互惠貿易。中國除進口大量寶馬、奧迪、保時捷等新能源整車外,還從(cong) 國外大量進口高端電動汽車的燈具、刹車係統、輪胎、減震器等零部件。中國出口中也包含大量外資企業(ye) 產(chan) 品,2023年,特斯拉一家企業(ye) 占了中國新能源電動車出口的28.6%。

  在以上事實麵前,如果還有人刻意渲染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產(chan) 能過剩論”,不免讓人懷疑其背後的動機。各國之間存在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和貿易摩擦不可避免,但訴諸單邊主義(yi) 、保護主義(yi) ,用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產(chan) 能過剩論”為(wei) 保護主義(yi) 提供借口,限製中國新能源產(chan) 品出口,隻會(hui) 造成世界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延緩、新能源技術進步步伐放緩和全球綠色低碳轉型進程遲滯。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麵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ti) ,沒有哪個(ge) 國家能獨善其身。”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堅定不移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堅定不移推動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和國際合作,將繼續為(wei) 各國共同發展創造更多機遇,為(wei) 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和改善全人類的總體(ti) 福祉不斷注入新動力。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