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文精神

文章

“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財富世世代代傳下去”
—— 迎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發稿時間:2024-06-06 15:18:49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鄭海鷗 何思琦

  仲夏時節,萬(wan) 物繁茂。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nei) ,考古工作者郭明細致發掘、耐心清理,她已經投身考古工作一線20年。“常常蹲下去就忘了時間,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考古工作者大有可為(wei) 。”郭明說。

  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於(yu) 西遼河流域,遼寧省建平縣與(yu) 淩源市交界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顯示,牛河梁遺址的新發現讓中華文明起源時間線向曆史縱深推進約五六百年。

  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5月1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回信強調:“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財富世世代代傳(chuan) 下去,為(wei)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引領推動下,我國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取得顯著成就,賡續曆史文脈、譜寫(xie) 當代華章。

  精心守護好文化遺產(chan) ,讓曆史文脈更好傳(chuan) 承

  已是深夜,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文化館的張向東(dong) 皮影工作室內(nei) ,77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昌黎皮影戲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張向東(dong) ,正在伏案認真雕刻著孫悟空形象的“影人”,雙手布滿老繭,雙眼充滿熱愛。

  “雕刻時,刻刀紮破牛皮保持不動,來回推動牛皮,這樣刻出的皮影刀口圓潤、線條流暢齊整。”張向東(dong) 說,一件成型的皮影要經過刮、磨、洗、刻、染、綴等20多道工序,需要刻三四千刀才能做成,“我13歲和皮影結緣,到如今已60多年了。”張向東(dong) 一直堅守著皮影事業(ye) ,目前,昌黎皮影戲已經傳(chuan) 承到第五代,傳(chuan) 承人已有20餘(yu) 名,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皮影戲。

  非遺傳(chuan) 承,要在傳(chuan) 人。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代表性名錄體(ti) 係和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名錄體(ti) 係,認定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wan) 餘(yu) 項,認定各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9萬(wan) 多名;實施中國非遺傳(chuan) 承人研修培訓計劃,總覆蓋人數超10萬(wan) 人次;推動非遺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20餘(yu) 所高校在高等教育階段設立了非遺保護的專(zhuan) 業(ye) 和學科……近年來,在一係列製度的保障下,非遺傳(chuan) 承活力顯著增強。

  黑龍江省海林市橫道河子鎮擁有許多曆史建築。“目前,全鎮保存較好的老建築共有103棟,統稱中東(dong) 鐵路建築群,都是不可移動文物。老建築會(hui) ‘說話’,它們(men) 飽經滄桑,見證了鐵路小鎮的曆史變遷。”海林市中東(dong) 鐵路博物館館長王國棟說。

  王國棟從(cong) 事文化和文物工作已有20餘(yu) 年,“去年中東(dong) 鐵路博物館接待遊客超24萬(wan) 人次,百年小鎮煥發了新的活力。”

  接過曆史的接力棒,廣大非遺傳(chuan) 承人、文物保護工作者矢誌不渝,精心守護好文化遺產(chan) ,讓曆史文脈更好地傳(chuan) 承下去。

  重溫崢嶸歲月,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目前,31個(ge) 省(區、市)和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核定公布了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全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達到3.6萬(wan) 多處,可移動革命文物超過100萬(wan) 件/套。越來越多人走進全國各地的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dang) 史館、烈士陵園,在重溫曆史、緬懷先烈中賡續紅色血脈,增強精神力量。

  兼具獨特自然風光、悠久曆史文化,每逢假期,長城、長征、大運河、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遊人如織。近年來,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紮實推進,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家底不斷夯實,保護狀況持續改善,展覽展示水平極大提升,宣傳(chuan) 教育功能日益彰顯,綜合效益有效發揮,人民群眾(zhong) 的文化生活空間不斷拓展。

  堅持創新創造,增強文化遺產(chan) 吸引力

  穆文俊是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le) 團的洞簫演奏員。白天,她在博物館用現代複製的出土樂(le) 器,為(wei) 參觀者演奏音樂(le) 。下班回家,她是互聯網上的主播,以洞簫會(hui) 知音,每場能吸引1萬(wan) 餘(yu) 人次觀看。“在博物館裏演奏古代音樂(le) 和在線上普及相關(guan) 知識,目的都是吸引更多人認識並喜歡上文物和古樂(le) 器。如今‘粉絲(si) ’越來越多,我們(men) 很開心小眾(zhong) 的古樂(le) 器走進了更多人的生活。”穆文俊說。

  每逢節假日,故宮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館、殷墟博物館等博物館的參觀人數便保持高位。創新的展陳方式、多元的體(ti) 驗活動,使博物館的吸引力大大增強。

  國家文物局5月18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博物館數量以平均每年約300家的速度持續增長,全國備案博物館已達6833家,總量居世界前列。2023年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zhong) 12.9億(yi) 人次,創曆史新高。

  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營造傳(chuan) 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hui) 氛圍。

  近年來,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非遺日漸“火起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博覽會(hui) 等活動已成品牌,“雲(yun) 遊非遺·影像展”“文化進萬(wan) 家——視頻直播家鄉(xiang) 年”等活動持續“圈粉”。在線上線下參與(yu) 體(ti) 驗非遺、感知傳(chuan) 統文化魅力,成為(wei) 新的生活時尚。

  如何把對文化遺產(chan) 的美好記憶“帶回家”?購買(mai) 文創產(chan) 品成為(wei) 人們(men) 心儀(yi) 的選擇。以故宮博物院的《千裏江山圖》係列文具、國家圖書(shu) 館的《永樂(le) 大典》信箋為(wei) 代表,我國文化創意產(chan) 品開發漸入佳境,助推“漢服熱”“非遺熱”“博物館熱”“考古熱”“古城熱”等持續升溫。

  各地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曆史文化街區在保存曆史文脈的基礎上,推出新潮的玩法。人們(men) 聽曲、看戲,尋古鎮、訪老街,宿古宅民居,不遠千裏赴一場傳(chuan) 統文化的旅行。

  “文化+科技”也正在為(wei) 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拓寬道路。

  敦煌研究院精心打造敦煌仙子“伽瑤”,以動畫方式、人格化的內(nei) 容講述古老的敦煌傳(chuan) 奇;打開互聯網,中英文雙語版本的“數字敦煌”資源庫,向全球共享著敦煌石窟30個(ge) 洞窟整窟高清影像……敦煌的探索,是我國博物館、非遺館對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轉化和開放的縮影。

  以5G、大數據、AI(人工智能)、VR(虛擬現實)等為(wei) 代表的新技術對傳(chuan) 統文化業(ye) 態、內(nei) 容和傳(chuan) 播產(chan) 生深遠影響,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因此接觸並喜愛上文化遺產(chan) ,進而成為(wei) 傳(chuan) 播文化遺產(chan) 知識、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一分子。

  繼承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湖南常德河街古香古色,“缽子宴”“擂茶百碟宴”……景區遊客排隊品嚐當地美食,感受“舌尖上的文化”。

  3月1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這裏考察調研時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傳(chuan) 統文化,共同構成璀璨的中華文明,也助推經濟社會(hui) 發展。”

  今年“五一”假期,常德接待遊客164.83萬(wan) 人次,同比增長62.19%;實現營業(ye) 收入14.57億(yi) 元,同比增長42.01%。

  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於(yu) 2022年11月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該遺產(chan) 項目涉及15個(ge) 省(區、市)44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福州茉莉花茶窨製工藝就是其中之一。

  在傳(chuan) 承人的帶領下,廣大茶農(nong) 、花農(nong) 依靠一朵花、一片葉走上致富之路,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傳(chuan) 承弘揚非遺的意願進一步增強。2023年,福州茉莉花茶年產(chan) 量達1.95萬(wan) 噸,全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值突破百億(yi) 大關(guan) ,帶動茶農(nong) 、花農(nong) 戶均年增收約3萬(wan) 元,小小茉莉花已成為(wei) 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致富花”。

  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和弘揚。

  在鄉(xiang) 村,各地積極建設非遺工坊6700餘(yu) 家,其中2100餘(yu) 家位於(yu) 脫貧地區,覆蓋102個(ge) 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增強了社會(hui) 凝聚力,助力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

  在城市,博物館展覽多姿多彩,非遺傳(chuan) 承有聲有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wei) 城市發展積累起充足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

  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ti) 。

  5月16日,北京國家大劇院,“中俄文化年”開幕式暨慶祝中俄建交75周年專(zhuan) 場音樂(le) 會(hui) 精彩上演。中國的琵琶、古箏,俄羅斯的巴揚、古斯裏琴……兩(liang) 國民族音樂(le) 都是世界文明百花園中的絢麗(li) 花朵,美美與(yu) 共,這場音樂(le) 盛宴成為(wei) 中俄文化交流互鑒的精彩華章。

  這是龍和百合花的相遇。一塊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300多年的法國懷表,靜靜躺在故宮文華殿展廳,成為(wei) 中法交往交流曆史的見證。懷表表盤中心金色百合花圖案為(wei) 法國王室標誌,表殼中央開光處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像,機芯內(nei) 擺輪保護罩鏤雕一條中式五爪龍。

  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紫禁城與(yu) 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通過約200件文物精品,向觀眾(zhong) 訴說著百年間雙方彼此尊重、相互欣賞的政治交往史,彼此借鑒、相互學習(xi) 的文化交流史。

  博物館,成為(wei) 我國文化外交的“金色名片”。“十三五”期間,我國的文物出入境展覽累計達300餘(yu) 項。“華夏瑰寶”文物展、“東(dong) 西匯流:13—17世紀海上絲(si) 綢之路”文物展,特別是與(yu) 亞(ya) 洲46國及埃及、希臘合作舉(ju) 辦的“大美亞(ya) 細亞(ya) ——亞(ya) 洲文明展”,以文物展覽凸顯中國與(yu) 世界各國文明的交流互鑒。

  “我們(men) 一定要重視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如今,五彩斑斕的文化遺產(chan) 與(yu) 雄奇秀美的錦繡山河共同鋪展出一幅新時代欣欣向榮、生機勃發的動人畫卷。全社會(hui) 文化自信更加堅定,做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底氣極大增強,正凝聚成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磅礴力量。

友情鏈接: